从有形走向有效: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策略
2016-10-21李秋霞
李秋霞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应该“从无形到有形,从有形到有效”,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与成功,激发学生无穷的探究兴趣并付之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激发研究期待、尊重个体差异和顺应动态生成三个层面进行实践教学、有效指导。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有效指导 研究期待 个体差异 动态生成
当前,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教师也在引领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完成了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韩非子·喻老》中说道:“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有形正是指現阶段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具有了一定的形体或形式,归结了一些方式和方法,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实施。但我们也看到,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往往漠视课程目标,形式化;漠视个体差异,齐步走;漠视认知基础,零起点;漠视活动生成,静态性。这些现状,有悖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并解决问题的终极目标。
要让“有形”的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走向“有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作出有效指导。所谓有效指导,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的指导。它面向学生在研究活动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解决并使其掌握方法;它着重生命主体的觉醒和心灵的唤醒,是研究活动与自我生命存在状态的一种交融;它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使学生的学习和生命成长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因此,有效指导在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尊重”和“顺应”三个层面尝试探索。
一、激发“研究期待”——点有效指导之“睛”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是否喜欢某次活动,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其有否参与这次活动的内在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生参与活动的内驱力,也就是“研究期待”。研究期待的心理指向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研究的程度。因此,我们的指导首先要顺应这种“研究期待”,而开题导入阶段的巧妙设计,往往能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产生直接的“研究期待”。
笔者经过实践,以《校园生活我研究》课题开题为例,把有效激发的方法归纳如表1。
学生通过这些方式的指导,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产生了深入探究的想法,形成了积极的“研究期待”,变活动开展的“被动”为“主动”,变活动目标的“混沌”为“清晰”, 从而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色。
二、尊重“个体差异”——造有效指导之“境”
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求知的过程,学生的个体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在求知的过程中他们遇到的问题、选用的方法和内心的体会也不尽相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综合实践课程来源于生活,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个体特点和生活经验,有差别地开展研究活动。
(一)形式灵动,让指导恰如其分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时,要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选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要尊重学生学习的需求,对活动内容进行合理取舍;要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差异,因材施教、以学定教。这样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综合实践活动,才能使指导恰如其分。
如《校园植物小调查》主题活动,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对活动内容进行取舍编排,设计不同的活动指导方案。在学生自由分组后,教师根据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小组、不同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要求。从能力上分,有的学生或小组可以进行现场观察,记录校园内植物的种类和生长情况,并掌握询问父母、教师和简单查阅植物资料的方法;有的可以在此基础上绘制校园植物分布图,并观察同学对校园植物的态度,简单地记录自己活动的感受;有的则可以查阅大量的课外资料,形成资料合集,开展如何爱护校园植物的大讨论和制作“爱绿”卡片;而能力强的学生或小组可以把重点放在对此项内容的总结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上,撰写研究报告,编写“爱绿”宣传小报,同时对校园绿化进行设计、改进和宣传。从性格上分,善于表达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采访、展示;耐心细致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统计、汇总;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设计问卷、提出建议。当然,也可以在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调整,或者一个阶段后,在遵从他们意愿的基础上指导尝试另外的活动,给予充分的锻炼机会。
大量事实证明,越想面面俱到,最后只能“面面不到”。“灵动”是建立在对学生学情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更是建立在一切从提高学生各方面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的,教师巧妙地变换指导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二)体验分层,让指导恰到好处
教师的有效指导,体现在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尝试完整、合理地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从而掌握方法和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具体指导上,哪怕面对同一个难题,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掌握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因此,分层体验可以让指导恰到好处。
如在《呵护我们的身体》的课题指导中,学生对主题——“身体伤害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活动形式的预设。
前三块内容学生准备用访问的形式进行了解,对不同的年级段,指导的方式不尽相同。三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设计问题,并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简单的采访。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先由小组讨论设计问题,教师针对问题分小组逐个指导,并教给学生简单的访问方法,带领学生开展活动。五年级的学生自行设计问题后,在全班交流时进行集中探讨和质疑,学生根据建议修改完善,教师最后把关,并在课堂上演练采访过程,重点指导采访时的礼仪和记录的方法,在教师帮助下确定人员分工,单独进行采访。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能力,问题由小组讨论得出,教师稍作建议,重点指导分工合作的方法和临场应变的技巧,由学生单独采访,并梳理、分析采访记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本位课程,从学生出发是此类课程的基本要求。基于这点,教师的有效指导不是事无巨细的帮助,更不是越俎代庖的包办,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困惑和困难,给予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能力水平的适当的点拨,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实践的空间。
(三)评价巧妙,让指导恰合时宜
教师的课堂评价是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方式,有的教师细心斟酌,有的教师随意点拨,看似简单、不起眼的评价,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是燃起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热情的“一把火”,也可以是浇熄学生探究兴趣的“一盆水”。
如何才能有效呢?首先,评价语言要亲切真挚。“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开展研究活动后,学生是多么期待能得到一个肯定、一句表扬、一声鼓励,这些都能激发他们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其中。如学生有好点子提出时,教师评价“看来我也要向你学习呢!”学生出现失误时,要对他说“再加把油,你可是高手!”其次,评价方法要多样自然。教师的评价不止停留在语言上,还可以是一下温柔的抚摸、一次眼神的交流、一个赞赏的微笑,或者是一次郑重的握手,都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顺应“动态生成”——塑有效指导之“魂”
综合实践活动是主体间积极互动的过程,在此之中,充满了智慧和熠熠生辉的生成性。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把他们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除了把握适度的预设外,更应该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因为随着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资源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即时生成的资源,有时已经超过阶段目标和教学设计原有的需求,当其价值不凡时,甚至可以放弃预设,牢牢抓住精彩的动态生成,促使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从而使其对综合实践活动深深着迷。
如在《课桌椅使用状况调查》的过程指导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主题进行头脑风暴,寻找可以研究的方面和提出研究的具体方法。学生提出:“可以通过查资料了解错误坐姿对身体的危害。”教师追问:“查资料大家会吗?”在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已经掌握了这个方法后,教师立即转移话题:“除了查资料,還有哪些方法也可以获得这些信息?”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方法。这时有个学生突然说:“老师,我们是否还可以自己设计课桌椅呢?这样的话,我们需要什么功能就可以设计什么功能。”听到这个在活动预设之外的提议,教师带头鼓起掌来,既给了这位学生以肯定,又激发了其他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好点子越来越多,有组织开展设计比赛的,有提议跟课桌椅生产厂家联系,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应该“从无形到有形,从有形到有效”,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与成功,激发学生无穷的探究兴趣并付之行动,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指导。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凤鸣小学 3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