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6-10-21张锦维
张锦维
摘 要:导入是一节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也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导入得当,就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究心理,促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若导入失败,那么,则无法集中学生注意力,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重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它的特点和优势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以小学语文为例,并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小学语文的课堂导入方法进行一番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导入;教学效率;悬念;音乐
纵观如今的小学课堂,我们会发现,部分教师不注重导入環节的设计,即使有认识到导入重要性的,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导入这一环节根本发挥不出它的功能和效果。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到导入环节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这一环节进行优化,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这一环节的良好辅助下获得大幅度的提高。
下面,笔者就在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语文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运用设置悬念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往往会对充满悬念性和疑问性的事情十分关注,喜欢追根问底,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我们就可运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来进行课堂导入,这往往能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致,促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对新知的学习和探索状态。
比如,在学习《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一上课,我对学生说道:“同学们,现在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青蛙坐在一口古老的井里,一天,一只可爱的小鸟飞来,落在了井沿上,于是,这只青蛙和小鸟开始了对话,但是,在对话过程中,它们因为一件事情发生了争执,那么,这只青蛙和小鸟究竟为什么事情而发生了争执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想!”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它们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执。”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向学生讲述故事并提出富有悬念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都想知道在井底的青蛙和可爱的小鸟之间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执,所以,在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就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了进来,这对于本节课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运用音乐感染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
音乐作为一种表达人类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与语文课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鉴于这一情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就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相机导入与教学内容所表达情感相符的音乐,以此来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文本情绪中。
比如,在学习《草原》这篇课文时,一上课,我就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出示了一段有关草原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录像片段,同时伴有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啊,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伴随着这悠扬悦耳的音乐,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美丽的草原中,随后,我继续说道:“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这样,我通过在上课一开始给学生播放录像片段和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感觉仿佛真的置身于了美丽的草原中,进而迅速进入文本情绪,在具体学习文本内容时,也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运用背景介绍法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
受某些因素的限制,如历史、地理等,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遥远和陌生,学生在学习时感觉十分生疏,这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可运用背景介绍法的方式来进行课堂导入,即,在讲述一篇课文之前,先对学生进行文本内容所发生的背景的介绍,以此来拉近学生和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
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一上课,我就首先给学生介绍了这篇课文内容所发生的背景:至清代中叶,中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西方殖民国家多次向我国挑起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闯到大沽口,之后直逼通州,清军在交战中连连失利,咸丰皇帝从圆明园逃至承德避暑山庄,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局面。之后,英法联军直扑圆明园,开始了烧、抢、掠的野蛮行径。这样,我通过向学生对这一背景进行介绍,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学生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这篇课文。
总之,导入的重要性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掌握各种导入技巧和方法,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巧妙地运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许晓云.导入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