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校本教材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

2016-10-21高辉

新课程·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校本教材学习方式

高辉

摘 要:近年来,为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发展,其中针对高考内容的改变,要求学生学习方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改革学习方式,是对教育体系全面提升的有效方式,其教育方式、办学重点、学习效果等都与之息息相关。学校以学生个体和教师为中心,依据自身的校园文化,编制校本教材,用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通过校本教材的运用,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弥补学生的不足,促进学生优点的展现,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处事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简单介绍校本教材所包含的意义、内容和其编制过程,表达校本教材在培养学生责任感和学习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校本教材;学习方式;校本素材

近两年来,浙江省不断进行素质教育的深入改革,努力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尤其是在高考中的改革,考题由原来的考查简单书本知识,改变为学生根据高中所学文化知识,站在自己理解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得出比较灵活的答案,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一改革就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方式发生转变,由原来的机械记忆、简单背诵变为独立自主的思考、寻求解决办法、相互交流等自主的学习,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要努力培养新型的学习方式,提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整体素质水平。本研究以运用校本教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中心,得出校本教材的实际运用为目的,使学生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学习方式有了转变,更提高了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校本教材的发展

1.校本教材的改革现状

校本教材一般是指为达到教育目的,实现课程目标,以学校为主体,分析整理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对现行的校本教材进行开发利用。在校本教材的改革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以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校本素材编创工作。为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校本教材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要求校本改革中,需要不断收集相关的材料,满足学生学习需要,适应学校教学理念、师资力量、学校特色,适合校园文化的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校本教材的改革,无疑会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学校的进步,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现实实践中,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确实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可磨灭的问题。比如校本课程开发过分注重学科性,分类过于明确。校本课程开发学科味过分强化,易滋生教材氛围,这似乎是学科味的延伸和重要体现。重视学科味的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为学科服务,重视学科型校本课程,教材化严重。教材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辅助达成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实施目标,这与国家设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目的即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及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不一致,即校本教材的利用和编制,没有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或学科要求进行教授学习。除此之外,校本教材的教学内容结构化明显,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但获取的信息是零散的、片断的,再加上校本教材的编制过程中,有不同的教师负责不同的部分,模块与模块之间缺乏连贯性,教师就应该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加强知识相关性,使学生学习更加系统、完善。创新能力的形成,恰恰就是以这种结构性的知识为基础的,思维的连贯性、变通性才能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2.校本教材的编制

校本教材是学校办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校本教材的编制必须保证其具备实效、兴趣、科学、实用等特点。校本教材的编制必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理论知识,并能应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其中,校本的素材选择,必须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以及校园文化,以学生和学校为中心,准确定位校本的内容方向。除此之外,校本教材的编制必须按照一定的形式和方法进行,按照内容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板块,并按其性质分给不同的负责教师,当各自的模块编制完成后,要进行统一的装订,并就校本问题展开一系列的讨论,总结分析其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下一步的完善整理,使得校本教材切实可在学生教育中展现。整合编制过程中,考虑到素材的整体性和特有性,按照一定的逻輯顺序或学习深度进行排版规整,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被接收。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制,要在现实教学中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发现教材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方便及时修改和完善。在校本教材使用过程中,必须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教师选择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演讲、比赛、分组讨论等,使学生通过独自思考、相互讨论等更直接地获得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学生根据自身发展,扬长补短,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动力。针对独立的编制内容,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体会教材内容的目标和要求,引领学生理解校本内容选材的目的和意义。教师针对学生群体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的新型学习方式。

3.校本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关系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在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探讨、设计或与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在这一基础之上编写校本课程以实现学校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即让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学得更好,品学兼优;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不断进步;让有个性特长的学生,体现价值,持续发展;让有困惑烦恼的学生,享受关爱,健康成长。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定的课程载体。新型的课程形态的开发能够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条件。例如知识拓展类的课程就是需要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它的开设就是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拓展了空间,使新型学习方式的运用成为可能。所以校本课程所承担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够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校本课程在促进学习方式转变中的作用

1.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需要

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不再是令人生厌的负担,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具有探究价值、学生参与度高的主题,如:杭州大运河博物馆文化、丝绸博物馆文化、印学博物馆、茶叶博物馆文化、良渚文化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文化、西溪湿地博物馆文化、杭州工美博物馆文化等,而形成的一门校本课程。

2.培养学习的意识,担负学习的责任

校本课程实现由教向学的重心转移,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责任意识,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形成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清晰而自觉的意识。在《走进杭州博物馆》的课程实施中通过实地考察、上网查询、讨论、问卷调查、聘请专家讲解等多种方式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自觉生疑,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及方法从而有效地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要对知识本身作深入探讨,悟出知识点之间深层的联系,并可提出独特的问题和见解。最后要进行自我反思,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有利于学习由依赖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和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起点,是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科学精神,养成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根本途径,没有问题就很难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不会进行深入思考,学习只能滞留于表层和形式。例如在《走进杭州博物馆》杭州大运河博物馆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分析京杭大运河不同时期的地图,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历史和概貌;通过运河杭州段风情文物和景观的介绍,了解运河与杭州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诗词,观看视频,在感受因运河而生的风情文化的同时,讨论并正确评价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学会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查阅相关资料并访问有关大运河的网站,参观大运河博物馆的基础上,通过对当今与大运河相关的热点问题的讨论,掌握一定的收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运河的历史和运河所孕育和滋养的沿岸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化对历史的热爱之情,并提升学生保护历史文化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授课中通过一系列问题穿插其中如你是否了解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事?你对运河申遗有什么看法?你知道近几年杭州政府对运河做了哪些保护工作吗?你认为保护运河有哪些价值?若你发现运河保护出现问题,会以何种方式解决?如何更好地保护运河,请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带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

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校本教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能够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升学习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还能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做到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对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是,通过校本教材的利用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例如校本素材过于专业化、学科化,知识零散,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而且,学生个体性格迥异,优、缺点明显不同,教师要因材施教,在运用校本素材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由于素材的編制过程繁琐,多人完成,所以对于模块的认识和编创具有很大的难度,在校本素材收集出现问题时,很难得到有效的改变。因此,利用校本教材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濮丽丽.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探析[J].课程教学,2013(8):72-73.

[2]薛晓红.组织学生创编高中生物生活化校本教材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4(3):54-57.

[3]刘维朝.普通高中课程特色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校本教材学习方式
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质量的评估体系研究
基于企业需求的职业学校加工中心校本教材开发的探讨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开发咏春拳校本课程,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五年一贯制大专阶段二外日语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