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释放激情
2016-10-21温梦玲
温梦玲
【摘 要】数学是科学,数学课堂是艺术,数学充满思维,充满抽象,这让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学习数学的枯燥和乏味,怕上数学。
【关键词】创造思维;数学快乐;数学激情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而数学课堂是教学领域的一门艺术。数学的严谨、数学的抽象,数学的千变万化,数学的等等都让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学习数学的枯燥和乏味,怕上数学课。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同理,当学生对一门学科充满兴趣,他们将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还会想方设法解决出现的一切难题。所以笔者认为当前的高效课堂研究中,数学教师尽量多思考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进而对学习数学充满兴趣,并且有效地持续地用这种兴趣去学习数学。下面是笔者从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释放激情,继而爱上数学,在这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充满童趣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比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一开始可展示多媒体课件:一只小猴先后骑上车轮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的车子在路上行驶,只有圆形轮子的车子能平稳行驶。一路上小猴上下颠簸样子非常滑稽可笑,学生兴致盎然,带着“车轮为什么要设计为圆形”的疑问,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二、策划探究知识的过程,激活学生无穷的创造思维
喜动、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新异的事物总想看一看,试一试。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结合教材要求,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操作,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产生良好的教学效应。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信息反馈进行激勵和强化,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比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的单位后,可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数学课本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学生在测量中会发现测量标准太小、测量次数太多、测量结果不准确等问题,产生新旧知识间的矛盾,继而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创造”出新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相信随着测量对象面积的增大,学生头脑中还会“衍生”出“平方米”。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明白道理,掌握方法,领悟思想。再如指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在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的方格纸上,剪出要求的图形,然后让学生自己用图形进行割、补、拼、摆,通过操作来探索每种图形的计算规律,这样就使学生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三、组织轻松愉快的教学,促进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愉快的接受教育,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还有利于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中,我就以西游记中孙悟空在花果山给小猴子们分桃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下面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孙悟空给小猴们分桃子。孙悟空说:“给你8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4只小猴吧。”小猴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这时孙悟空又说:“好吧,那就给你80个桃子,平均分给4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桌子,显示出一幅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800个桃子,平均分给400只小猴,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孙悟空要给8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孙悟空也笑了。这时,学生们在座位上,已经笑得前俯后仰,这时我问了一个问题:“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给学生带来了更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为什么桃子的数量在变化,可每只小猴子得到的仍是2个桃子呢?难道这中间有什么秘密吗?这样,把商不变性质这节课的内容寓于“孙悟空分桃”这则故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学得轻松,还学得扎实难忘。
四、给予热情激励的评价,释放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现在很多学生学习数学都不是出自自己的喜欢和爱好,而是在教师或家长的压力下学习的,这样更谈不上学生能快乐学数学。所以大部分学生学好数学的情感受到挫伤,自信心受到严重摧残,数学成为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一个障碍。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循循善诱,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机会,适时鼓励、表扬、赞赏,不断让学生体验成功。“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对学习的态度是乐意的、主动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采取鼓励的语言,如:“你肯定行,再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如遇到沉默寡言、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 “你先试一试,轻轻的说给老师听一听。”“真不错!声音稍微响亮一些,同学们就听到了。”“老师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啊!”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五、加深师生感情,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实正因为数学的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让数学老师在学生心中产生“睿智”的形象,可是这种印象的“副作用”就是严肃、古板、冷冰冰、不食人间烟火。这样的老师上的课就很难调动学生的趣味了,也很难让学生爱上这样老师所教授学科。所以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生动、有趣的师生关系,不但能加深师生感情,更能促进学生爱上这门学科。数学老师更应把这师生感情融入数学课堂,让学生感受数学课堂的乐趣,从而乐于上数学课。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中态度和蔼可亲,多包容一些学生,尽量用激励、正面、积极的语言;在课后要经常和学生聊一聊天、谈一谈心,发现学生生活里可以利用在数学课中的内容更能拉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多参与学生们的集体活动,这样的课外相处更能让学生对教师有亲近的感觉,从而让学生真正地喜欢这个教师及他所教的科目——数学,进而爱上数学;对于后进生,数学老师更要注意自身的态度,过多的训斥只会让他们难找到认同感,尽可能地尊重她们、不伤害她们的自尊心,当众表扬能大大鼓励他们,及时的表扬能放大他的进步感,这样逐渐让这样的学生从害怕数学课转变为爱上数学课。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课,无疑需要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就需要激活学生的灵性。学生充满灵性的思考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绪非常兴奋,思维特别活跃,获取知识往往根深蒂固地烙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在这期间,学生的思维往往会迸出火花,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