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2017-01-11韦仕清
韦仕清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向孩子传授相应的知识,并教会孩子创新思维的方法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可见,创造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了。在传统思想影响下,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只会“死读书”“读死书”。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标就是为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素养而实施的。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注重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学会质疑思维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密切联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战场,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设疑、解疑,点燃思维的火花。而创设问题情境必须倡导质疑。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人的思维是从疑开始的”。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质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例如:教学《草原》一时,我针对“到处是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质疑:“翠色怎么会流到天边云际去呢?”就此问题设置思维热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上述问题细读课文第一段,连读边想,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幅画面:“整个草原只见浓绿的草色连成一片,而分不清界线,望不到边际,像绿色的海洋。”进而引导:“草原的绿色不会流动,但由于绿得鲜亮,微风吹来,绿色随风摆动,形成层层草浪,给人什么感觉?书中用了哪四个字?”学生回答:“翠色欲流。”我又问:“好像绿色在流动。草原无边无际与蓝天相接,微风吹来,草浪起伏,轻柔地向远处延伸,你会看到什么?”学生回答:“看到草浪轻轻流入云际”。
二、启发思考,学会运用思维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终身赖之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能力,开启思维闸门,深化思维过程,并内化为学习动机。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有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启发思考,而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例如教《军神》一文时,笔者提出:“题目是《军神》,按理应该着重写刘伯承,而课文却用了那么多文字来写沃克医生,这部分是否多余?”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不多余,课文用那么多的文字来描写沃克医生的语言、神态、动作,都是为了突出刘伯承所能忍受常人所不能想像的痛苦。他的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无愧于“军神”的称号。有的学生则认为多余,其理由是只要多用文字描写刘伯承的感人事迹和对手术的镇定态度以及表现出的勇敢等,就能很好的说明了他是不折不扣的军神,也紧扣了题目……通过这种矛盾争论,学生们的思维大大激活,从而使问题深刻在诱发了学生思维的产生。我在此基础上给予肯定和赞许,并抓住这两者逆向思维的火花,激发更多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争论,最后归于统一:这一段对沃克医生的描写,不仅反映了沃克医生是经验丰富的老军医,更是为下面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作铺垫。如此提问,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活,并有深度,有灵活感,也加强了课堂活跃气氛。除此之外,要让学生在得到启发思维的基础上,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鼓励学生在思考老师提问后,要放开手脚,大胆发问,于无疑处质疑,不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善于发现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从而总结出方法学以致用。
三、情感共鸣,学会交流思维
《丰碑》记叙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牺牲在冰雪严寒中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教学时我先通过录像,让学生目睹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了解“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欲断肠,红军都是钢铁汉……”的悲壮场面,然后进入课文学习。当教到第三段时,我全情投入,扮演将军的角色,把握住将军的内心活动,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带动学生的情感思维,使他们也受感染,专心用情地以朗读“阐述”着军需处长牺牲后的感人场面: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光秃秃的树干,一动不动地坐着;他身上落满了雪,但神态十分镇定、安祥;在手的中指和食指之间夹着被雪打灭的半截卷的旱烟,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单薄破旧的衣服紧贴在他的身上。教学时,我仿佛成了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是”,“眼里湿润了”并“缓缓地举起了右手”,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被我的表现感动了。当我再用哽咽的声音问:“同学们,军需处长牺牲了,他留给了我们什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同学们不再沉默了,他们有感情地读到:“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紧接着,我推波助澜,引导学生朗读最后一段,体会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最后同学们读到“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此时,同学们坚定响亮地朗读声震荡着整个教室,证明他们已体会到了课文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肃然起敬,从中受到了形象美、人格美教育,激发了学生追求崇高人生理想的愿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宗敏娜.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途径研究[J].新课程.2009(10).
[2] 鲁彩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现代阅读.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