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策略初探
2016-10-21贾学福
贾学福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到对小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小学生只有真正地对这门学科有了应用意识,才会将这门学科学以致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生;应用意识;数学;培养策略
一、當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性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好玩的阶段,且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对新事物往往有较强的探究意识,这也是他们能够主动去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源泉。但是,学生的求知欲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有效的激发策略。所以,提出具体的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问题设置合理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思考,是引导学生的有效途径。
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技术和产品应用也在层出不穷,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社会对全面性人才的需求。在新形式的背景下,学校如果只是负责传授知识,这样的教育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当下的形式需求。学校要仅仅围绕知识体系,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只有在教学上,充分改善教育方法,才能够提升人才的使用效应。事实上,在我们个人的成长当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具有成就。所以,如果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探索欲望,那么就意味着教学向成功的道路迈进。一旦学生真正地了解问题所在,这也就体现了他们的思维发散的过程。如果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缺乏实质性,那么这样的思维就是被动的。所以,只有学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差异,才能够去主动寻求原因,启动思维。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开端,这也是充分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开端,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1.创造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上的试题,都已经列满了条件,也明确地提出了相应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只需要回答就行,下面还会附上标准答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并不是如此,很多条件都需要学生去自己发现。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将课本与实际生活联系,试着把题目中的条件稍作修改,让其更符合实际的情况,例如“小明带了100元的钱,去商店买22个笔记本,每本3元钱,还剩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可以调整为“小明要去商店买22个笔记本,每个3元,那么请问带70块钱够吗?”这样调整以后,就更符合我们现实当中对数学的利用,这样学生就会发现,这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多多锻炼这种问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教师要不断整合自身的教育方法,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加强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利用水平,可以灵活地运用多媒体完成教学。在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有缜密的思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多更新一些多媒体的掌握技巧,提升多媒体的应用能力要想在课堂中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从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向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转变。只有真正地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的位置上,他们才能够重视起来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激发学生的疑虑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通常都是以师生问答为主,把学生和教师都限制在一个框架当中,学生听课是被动的,在课堂上无法彰显出主体性。长期下来,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提升思考的能力,反而会对课堂缺乏兴趣。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产生疑问,然后培养他们质疑问题的勇气,进而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方向。深入挖掘角槽,在具体的创设情景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已有的现象创设情景问题,借助童话故事、自然现象等等方式创造多种多样的情景问题。除了这种形式,还可以用你问我答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置情景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题目,然后以讨论的形式来表述自己对这道题的不同理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与思维能力。教师的激励性教育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自身的思考和观察,最终变成疑问,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结语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的前提条件。我们应该进一步结合数学知识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促进学生更好地对其理解,并将这些问题,引入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应用,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必要的生活技能。
参考文献:
[1]任洪鹏.“小情境”成就“大课堂”——再谈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4,06:72.
[2]丁国忠.数学应用:对应用题的超越——对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应用”编写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8,01:35-39.
[3]李旭,王建红.走近生活 走近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