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曼妙与智慧的欢喜佛

2016-10-21马静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2期
关键词:图腾崇拜

马静

【摘要】藏传佛教密宗的“即身成佛”理论,要求修行者发掘自身的佛性,现世修行,现世证果,对普通人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舍弃了佛教一贯给人超脱遗世的表象,是佛教文化中最为神秘和独特的一朵奇葩。欢喜佛作为藏传佛教密宗所供奉的重要本尊之一,以“以欲制欲”为修道之法,以“男女双身大乐”为修法成道之手段,以相抱相交“悲智和合”作为表征,揭示了佛教以“和合”为本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欢喜佛;以欲制欲;图腾崇拜;乐空双运

【中图分类号】J542 【文献标识码】A

欢喜佛是藏传佛教密宗供奉的一种佛像,原为印度古代传说中的神,即欢喜王,后来形成欢喜佛。欢喜佛又称双身佛、父母佛、本尊双运等,梵名为“俄那钵底”(意为欢喜),汉语意为“无碍”,是密宗四部供奉的主要本尊之一,有单体和双体两类,又以双体居多,密宗称双体佛为双尊像,呈拥抱交媾状。

任何一种宗教现象都有它产生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欢喜佛的衍生和发展与古印度的生殖图腾崇拜有关。在远古时代,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文化还处于蒙昧状态,男欢女爱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心里变化先民们无法理解,认为是自然界的神力。于是他们崇拜生殖、性交,希望能够因此维持生命和绵绵不断的繁衍,生殖圖腾崇拜是古人对原始生命纯净而热烈的讴歌。在对由生殖崇拜而产生的性力思想的基础上,印度密教与西藏当地信仰结合,形成了藏传佛教密宗,进而诞生了欢喜佛这种特殊的佛教造像。

关于欢喜佛的来历,经典上也有记述,形成一种传说。《四部毗那夜迦法》中说:“观世间菩萨大悲熏心,以慈善根力化为毗那夜迦身,往欢喜王所,于时彼王见此女,欲心炽盛,欲触毗那夜迦女,而抱其身,于是,障女形不肯受之,彼那王即忧作敬,于是彼女言,我虽似障女,自昔以来,能忧佛教,得袈裟,汝若实欲触我身者,可随我教,即如我至尽未来世,能为护法不?可从我护诸行人,莫作障碍不?又依我已后莫作毒心不耶?汝受如如敬者,为我亲友。时毗那夜(即欢喜王)言,我依缘今值汝等,从今已后,随汝等语,守护法。于是毗那夜迦女含笑,而相抱时彼作欢喜言,善哉,善哉,我等今者依汝敕语,至于未来护持佛法,不作障碍而已。乃可知女,观自在菩萨也。是则如经所说,应以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 于是便有了欢喜佛这一称呼。

对于入道成佛《大日经》住心品中有这样的记载:“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意思是说欲入道者必须先发“净菩提心”(自性清净心),其次必须具有“救度众生”的“大慈悲心”,“方便为究竟”意思是为达到“成佛”的目的,怎么有利就怎么做。这可以说给密宗修行者开了一切方便之门,而双修即是成佛之方便之门。其实欢喜佛“欢喜”二字并非指男女淫乐而言,而是指佛用大无畏大愤怒的气概、凶猛的力量和摧破的手段,战胜“魔障”而从内心发出的喜悦之意。那么浑然一体的欢喜佛,又是如何双修呢?

佛教显宗本以淫欲为障道法,严格加以禁止,讲“净”而排斥“染”,而密宗最上乘无上瑜伽则以此为修道法,给“染”以调伏的观念。《金刚顶经》载:“奇哉自性净,随染欲自然,离欲清净故,以染而调伏”,它给性力以神秘色彩“调伏”的概念,使其成为达到“自性净”的一种手段。《维摩经》云:“先以欲勾之,后令入佛智”即是此意。密宗双修必须遵守严格的修行次第,只有在完成生起次第的修习而达到圆满次第的相关要求后,才有双修资格。而双修只是一个短暂过程,不可常为。如果不遵照修行次第,很可能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和危险,并且也难以得到圆满解脱。密宗特别强调的是,无论任何人以双修为名而行淫欲之事,便会堕入金刚地狱,万劫不复。

密宗无上瑜伽认为,沉眠于人体密轮之上的性冲动,必须依赖明王明妃两性交媾时所激发的性能量来刺激唤醒。人在两性交媾过程中达到性兴奋时,内心深处的真精、真火、意念及全身的真气皆往下走,凝聚于脐下左脉、中脉、右脉相会处的脉结,这里的脉并不是普通生理学所说的动脉、静脉,而是修持者在禅定中视到的气脉,密宗将人体中这种气血流通的通道称为“脉”,也称经络,是一种能量运输的通道。三脉中中脉最为重要,位于脊髓中间,它是纵贯身体中轴的中央大脉道,也称命脉。靠近中脉两旁,有左脉和右脉,如细小的羊肠。左脉为灰白色,性凉,又名月脉,主运精。右脉红色,性热,又名日脉,主运血。三脉相交处为脉结。此时如果用瑜伽的形式加以修炼调控,性交所激发的正能量觉醒,由低垂变得高昂,沿中脉上升,烧融脉结,直达头顶,此时三脉相通,修行者立即感受到大喜乐境界,生理与心理发生极大变化,人天合而为一。从瑜伽的运动学角度上来理解,这时候修炼双方的身体、气息、心理都调整到最佳状态,全身的腺体神经系统和生理机能达到最好的平衡,内心平静、无欲无求,物我两忘。

双修时,主体一方(无论是男伴或女伴)必须在获得大智慧,懂得佛教的真谛之后,另一方符合条件的伴侣在恰当的时候就会让对方的智慧气进入中脉,让对方明白空性的道理。这个时候,用气功脉流控制精神,在男女相交中入定悟空,此时在双修者的身心里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你中无我,我中无你,没有任何执着,谓之“乐空双运”,达到“菩提”(觉),获得大智慧,此种境界即是“成佛”。

所以密宗双修只是强调用性能量去唤醒内心深处的欲念,通过气脉运行打通脉结,气入中脉,获得智慧,强调耗其精者死,存其精者生。而不是寻常人表面上的淫欲观,实质上是为了修行者在淫欲中看破淫欲。

欢喜佛只供奉于藏传佛教的寺庙,承德作为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敕建的12座气势恢宏的寺庙里供奉着种类繁多的欢喜佛。普乐寺就是其中一座布局奇特的藏传佛教寺庙。在主体建筑旭光阁内有我国现存最大的木制立体曼陀罗模型,其上就供奉着一尊立姿欢喜佛铜像——上乐王佛双身像。上乐王佛像高1.15米,四面十二臂,头戴五骷髅冠,赤身裸体站立在莲花座上,怒目张口俯视着身前的佛母(金刚亥母),显得愤怒凶残、狰狞可怕;赤发披肩的佛母仰脸上视,左腿伸直,右腿跨于上乐王佛腰,感情激越地与上乐王佛相拥。强而有力刺激的体态,展现着双修佛充满活力的生命,象征着人心灵中的“阴阳和合”。

上乐王佛作为无上瑜伽密宗的母续之王,是藏传佛教无上瑜伽部所信奉的三大本尊之一,主修光明大乐智慧,本身体现了阴,面东与磬锤峰遥遥相望。磬锤峰形如男根,亦即代表着阳。这一阴一阳,既是佛教阴阳和合理念的体现,又预示着自然界与人类的“天人和合”。

密宗认为,在人类自身发展中,性和爱的力量最为强大,也最为伟大。在佛界,性和爱可以调伏一切;在人类社会,性和爱也可以战胜一切。密宗教义富含哲理:日月更迭,潮水涨落,寒来暑往,春华秋实被认为是自然界的和谐;众生成佛,人人平等,阴阳对应,男女合和是人类社会的和谐;而极乐净土是人类的最终向往,是与自然界充分和谐的理想世界。而欢喜佛正是以方便之法,行般若之智亲证人类所向往的极乐涅槃之境界。

承德是一座历史厚重的城市,见证整部清王朝历史的避暑山庄容颜依旧,众星拱月般环绕其周围的皇家寺庙壮观如初。古松环绕的普乐寺,神秘而庄严,紧紧拥抱了240多个春夏秋冬的欢喜佛,曼妙身姿与智慧浑然一体,任凭岁月荏苒,仍旧痴情凝望,一心欢喜,见证着人类“和合”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李冀诚,丁明夷编著.佛教小百科(密宗)[M].郑州:大象出版社出版,2005,1.

[2]清宫秘藏:承德避暑山庄藏传佛教文物展图录[M].观想文物艺术有限公司,1999,1.

[3]多吉桑布编著.图解藏密修持法[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3.

猜你喜欢

图腾崇拜
论女娲形象的流变及其内涵意蕴
蒙古族与俄罗斯生态文学作品中的图腾对比研究
清代服装中萨满图腾因素研究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从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探索早期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
浅谈黔北仡佬族文化的原始宗教印迹
文明的印痕
鱼凫图腾与古蜀文明
红山文化猪龙、凤鸟图腾崇拜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