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芦笙艺术的表现形态及社会功能

2016-10-21张茹茵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2期
关键词:苗族传承

【摘要】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苗族人民会在他们劳动之余,吹起芦笙,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悠扬的芦笙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本文主要分析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演变,总结了苗族芦笙艺术的表现形态及社会功能,指出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和保护中的不足,并在最后提出了保护和发展苗族芦笙艺术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芦笙艺术;苗族;传承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芦笙,是属于苗族芦笙文化的一个成分,它也具有自己的特色与魅力,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苗族芦笙是苗族人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一个缩影,其发展过程见证了苗族同胞的发展历史。芦笙文化是苗族同胞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增强了不同父系家族之间社区组织的凝聚力和感染力,而且它已经完全渗透到苗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同时也参与到了苗族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领域中,从种种层面中完整地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文化面貌、心理素质及伦理道德。本文主要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县香粉乡的一些情况分析苗族芦笙艺术的特色以及保护现状。

一、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演变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苗族人民制作和使用芦笙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在苗族文化的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苗族同胞视芦笙为兄弟一样不离不弃,同时芦笙也蕴含了苗族文化的精髓。许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着图腾崇拜,并世代相传。从苗族祖辈传承至今的芦笙词、芦笙舞等一些关于芦笙的图腾神话传说孕育而成了苗族文化最博大精深的组成部分。在苗族人群中,芦笙是男女双方互相表达爱意的一个重要纽带,芦笙作为一种媒介与恋爱婚姻是密切相关的。由于芦笙曲调的特殊性,受到了苗族人民的青睐,芦笙曲调渐渐地走进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从而演变成为如今大受苗族人民喜爱、庆祝年年丰收而举办的芦笙会。

举办芦笙会是希望来年苗族人民的生活和农作物收成像芦笙的曲调一样节节高升,孕育着来年大丰收。当然,芦笙不仅仅是为了庆祝年年丰收,在结婚送亲中也能看到。在男婚女嫁、新屋落成等喜庆活动中,吹奏芦笙的年轻男子则以动作跳跃、轻快、活跃婚礼气氛为特色进行吹奏,一般在男方去女方家提亲时,边走边吹奏芦笙,在女方家门口新郎官被新娘闺蜜刁难时,新郎官朋友也会因活动时的内容不同,而用芦笙音量、曲调进行氛围渲染,直至新郎官顺利把新娘接回自己家为止才停止吹奏。

二、苗族芦笙艺术的表现形态

(一)芦笙词

苗族的芦笙艺术不仅仅是各种形式的表演艺术,同时还有很多的蘆笙词,这些词语有的是赞美大自然的,有的是谈情说爱的,还有叙说开天辟地的,芦笙词产生之后代代相传,也反映了苗族人民生产、民俗和生活的原生貌。比如雷山芦笙词《织花带》中“白线、兰线和紫线,丝线来拉横,黄线、黑线和红线,金线来套边”其主要记录的是刺绣、蜡染等生产活动。还有花溪孟关芦笙词《十月又到了》中有“十月农闲,匠人最忙,又锯又刨, 挖土垒墙,造起新屋亮堂堂”,这是对于苗族人民农居生活的记述。还有很多芦笙词记载了关于节日聚会、娱乐生活、示爱求偶的内容。

(二)芦笙曲

芦笙曲调优美动听、和声自然,芦笙主要借助于芦笙曲,其具有传播芦笙词的重要职能,芦笙曲调丰富多样,主要有芦笙曲引、代言芦笙曲以及纯器乐芦笙曲。第一是每一首芦笙曲,前面必须有曲引,曲与曲之间必须加曲引,而且进入第二曲时,也要吹曲引。第二是以歌代言芦笙曲,芦笙在以前没有曲谱,刚开始学习芦笙的人,都先学唱词,慢慢地词曲相结合而形成一首芦笙曲调,用芦笙吹奏曲调以代替人的话语。第三是纯器乐芦笙曲,摆脱词和舞蹈形式的制约,比如芦笙曲《诺德仲》,全曲节拍较自由,以叙事为主,乐曲从民歌音调中提炼出两个短乐句作为素材,充分体现了传统芦笙的音乐运动方式。

(三)芦笙舞曲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芦笙舞曲也是集歌、乐、舞为一体的音乐文化形态,芦笙舞都是边吹边跳,有群舞、双人舞、三人舞、独舞等,成为了具有多功能复合体的文化。第一类常见的是炫技芦笙,种类繁多,比如有“爬花杆”、“滚山珠”,花杆是由长10米用红绸和红纸做成的彩布组成,表演时芦笙手吹奏绕花杆跳舞一圈翻身跃上花杆,头朝下继续向上爬,循环往复攀至杆顶后,倒立吹笙,双脚离杆亮相是一种带有杂技性质的炫技表演。滚山珠是一个或数人均可表演,梭镖柄尖头插入地下,围成圆圈,表演者手持芦笙一边吹奏芦笙曲伴奏,一边做跳跃、翻滚等动作。表演者都要手持芦笙,口吹芦笙,保持笙不离口曲音不断,笙与舞自始自终相伴互配,协调进行。此外还有花场乐舞,主跳花场是以未婚青年男女社交、恋爱为主体内容的民俗文化活动,花场乐舞是乐舞并重、乐舞融为一体的芦笙,这些曲调明快舒展,舞蹈神采飞扬。

三、苗族芦笙艺术的社会功能

芦笙是苗族民族民间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很多人看来它可能仅仅是一种文艺形式,其实在苗族人看来,它还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多种功能,具体来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寄托功能

苗族人民世代传递着一个古老的观念,那就是“木鼓是祖灵栖身之所……芦笙是母亲的化身”。在古代苗族还处于母系社会时期,人们把芦笙与母亲形象联系在一起,因为那个时候芦笙是母亲指挥族群祭祀、狩猎、作战等重大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工具。同时还有传说指出:一对兄妹在洪水滔天中因乘“葫芦”漂流,才得以幸免,芦笙作为一种图腾的变异物受到了人们的崇拜。苗族有鼓社节、祭鼓节等主要的大型祭祖活动,祭鼓仪式活动非常复杂,分请鼓、敬鼓、送鼓及指路等几部分,整个仪式均有芦笙参与,芦笙宣叙往昔艰辛的岁月。在丧葬仪式中,芦笙占据突出的地位,如苗族老人去世就要打牛,牛倒地后,芦笙师和鼓手就要领着死去老人的灵魂去觅牛气,它已经超脱出乐器的范畴,是一件能“讲”冥界语言的被高度神化的乐器,具有神器、法器的作用,每一道祭祀活动的程序都离不开芦笙,《迎客调》《送魂曲》等都是代表。

(二)语言交际功能

从工艺品的审美历程来看,凡是产生年代久远的物品往往带有某种实用性。当下芦笙的艺术生命仍然旺盛是因为它是苗族人民思想感情最重要的“工具”,很多时候芦笙音调能够取代话语,比如在农闲时、婚事中、情场上作为人际交流的工具而普遍存在,如用芦笙向姑娘求爱:“姑娘啊,我们能相好吗?”除此之外,节庆、乔迁、行路等,也有与之相应的芦笙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汇总出许多的芦笙语就逐渐约定俗成。艺术能启迪智慧,拓宽思维,增长才干。苗族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将芦笙与语言相结合,直观地反映了苗族历史、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

(三)文化娱乐功能

芦笙不仅仅是重要的文化记忆的事物,同时也是娱乐的器具。每逢喜庆节日,很多芦笙队都要汇集在一起秘芦笙、赛唱歌,芦笙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工具而出现。比如正月初三凯里小坳的芦笙会,三月十五日剑河县温泉的芦笙会等,是当地苗族人民喜迎新春、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男子穿对襟手持芦笙,人们伴随着芦笙的乐曲翩翩起舞。而这也是苗族男女青年“游方”的好时机,情侣用对歌来传情说爱。随着各地区交流的频繁,自1999年起在凯里成功举办了融民族文化、体育、饮食、工艺为一体的国际芦笙节,成为中外芦笙文化交流的盛会。另外,芦笙作为乐器具有一般乐器的功能,很多都是为了娱乐、调剂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南方地区人们没有过多的娱乐项目,而各种的芦笙活动如模拟猴子神情和运动姿态的各种猴子舞,以及表现人的机敏幽默和生活情趣的乐奏,乐曲数量多,内容丰富,充满生活情趣,带给人们无尽的体验。只有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芦笙艺术恰恰符合了苗族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成为了其生活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总之,苗族芦笙艺术具有天然的传承性,从原始生活、宗教活动发展而来,借助乐器表述形式,把想象的、观念的、象征性的思想形态来转述我们对生命及自然规律的认识,在今天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问题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无条件的保护它,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还要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倡导政府和民众认同苗族芦笙的重要地位,通过继承借鉴,通过革新创造,才能有长足的发展,这也是芦笙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

参考文献:

[1]罗延华.贵州芦笙文化[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刘川.南方少数民族芦笙文化及其功能价值[J].贵州民族研究.2004.

[3]苏和平.试述中国少数民族美术的发生与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5):84-88.

[4]苏和平.水族审美意识探源[J].贵州民族研究,2004(3):70-73.

[5]苏和平.试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铜鼓艺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6):65-68.

[6]冰河,原名苏和平.青年与艺术审美浅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6):48-51.

[7]苏和平.高校美育教学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6):124-127.

作者简介:张茹茵(1991-),女,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苗族传承
补妆
3D打印如何更好地推广凉都苗族文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花样云南(三)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
苗族关于诗歌的一些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