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里亚特人的民歌分类观

2016-10-21吴云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歌

【摘要】本文将研究的时空范围锁定在了现今生活于中国境内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旗的布里亚特人这一族群,以他们的民歌分类观为研究对象,从已出版的布里亚特民歌集中探寻学术界的分类方法,再以自身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关注布里亚特人的局内视角分类方法,阐释了布里亚特人的民歌分类观,并探究了其背后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布里亚特人;民歌;分类观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进行了各民族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研究中。其中,蒙古族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和研究工作,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在蒙古族民歌的研究工作中也存在着蒙古各部族、各地区民歌研究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本文的研究对象——布里亚特民歌就是少有人问津的研究领域,布里亚特民歌作为蒙古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布里亚特人,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部落。世界范围内,现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其中有近30万人分布于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有近20万人分布于俄罗斯的赤塔州的阿加布里亚特自治区和伊尔库茨克州的乌斯季—奥尔登斯基布里亚特民族自治区,蒙古国境内有4万余人,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自治旗锡尼河地区东索木和西索木地区有近8000人。

从种族关系上说,布里亚特是厄鲁特蒙古人近支,其祖先最早游牧于外贝加尔地区,后来向北发展到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地区。1631年,俄人到达叶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游,与布里亚特人发生了冲突。经过25年的战争,他们降服了布里亚特人,这才能使得布里亚特人臣服于俄国。但其中一部分反抗俄人到底,向南移入喀尔喀领地,至今生活在蒙古国境内。另外一部分,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陆续迁入中国境内,最终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的锡尼河两岸。

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官方语言为俄语和布里亚特语,蒙古国官方语言为蒙古语,中国官方语言为汉语。三国的布里亚特人所操语言为布里亚特语,分东、西两大方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在文字方面,布里亚特人18世纪使用旧蒙文,1938年改用斯拉夫蒙文。

布里亚特蒙古族是跨界民族,在其民歌中,短调歌曲非常丰富,数量远远多于长调歌曲,这也是布里亚特民歌的特别之处。但本文仅就当今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锡尼河两岸的布里亚特聚集区的布里亚特民歌为研究对象。

二、布里亚特人的民歌分类观

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分类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也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一步。正如我国民族音乐学家赵塔里木先生所说,“对民歌进行科学的分类,是描述和研究民歌的出发点。” 通过各民族、各部族对音乐品种的分类,可了解其分类观,透过其分类逻辑、思维方式,描述和阐释他们的音乐,研究他们的音乐观,进而能够以局内人的视角阐释他们的音乐文化。

蒙古族传统音乐包含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仪式音乐等三方面内容,民间音乐中又有民歌、歌舞音乐、器乐、说唱音乐;宗教音乐中包含萨满教音乐与佛教音乐。图示:

而在布里亚特民间音乐中,没有说唱音乐,民间器乐的形式与数量也很少,其民间音乐主要由歌舞音乐和民歌构成,他们的歌舞音乐较为发达,这些均有别于蒙古其他部族。

现本人收集到了三本布里亚特民歌集,分别是1983年4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1984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努玛编撰的《布里亚特蒙古民歌集》,1986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特·巴图德力格尔收集记录,钢·卓力克、贾玉昆翻译,苏布德整理选编的《布里亚特蒙古民歌选集》;三篇涉及布里亚特民歌分类的论文,分别是蒙古国的那·斯木吉德的《谈布里亚特蒙古人的长调民歌几个问题》(《蒙古族长調民歌国际论坛优秀论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郭晶晶的《鄂温克旗布里亚特蒙古族民歌田野调查》(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通拉嘎的《内蒙古布里亚特蒙古部民间音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2004);以及在采风中了解到的布里亚特人对民歌的分类。根据上述资料情况来看,学术界对于布里亚特民歌的分类还未完全统一,有的以歌曲的题材内容为分类依据,、有的兼顾题材内容和演唱场合混合,有的以时间为分类标准。不仅如此,学术界的分类还与布里亚特民间的分类有所不同。

根据本人的调查发现,布里亚特人将晚近出现的歌曲称之为“新哆”(汉语译为“新歌”),指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学校、社会,学到的近代创作歌曲;将古老的民歌称之为“浩沁哆”(汉语译为“旧歌”),指布里亚特人祖祖辈辈世代流传下来的古老、远久、具有丰富文化积淀的传统民歌。继而将“旧歌”分为“毕赫力克(戒指)”、“纳日格歌”、“吆呼儿”三种。而呼伦贝尔学者那·斯木吉德认为:“布里亚特民歌分为“毕赫力克(戒指)歌”、“纳日格歌”两类”,他认为纳日格是布里亚特舞蹈“哈塔日”的一种,而“哈塔日”由“额日木切”、“纳日格”、“吆呼儿”组成。

再看其二级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布里亚特人将民歌以其依托存在的民俗生活相联系进行分类,在观照了时间顺序之后,更加重视民歌与社会生活中民俗活动的结合程度,并没有将其从音乐形态角度分为长、短调,也没有将其与舞蹈分开单独进行分类,这种民歌与歌舞音乐不分家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布里亚特音乐的古朴性。但将其二级分类一一解析可知,布里亚特人对民歌的二级分类中,存在分类标准不统一的现象。“毕赫力克(戒指)”是一种民俗游戏歌曲;“纳日格歌”、“额日木切”、“吆呼儿”为歌舞音乐;“兀萨歌”又属于婚礼中演唱的礼仪歌曲。但通过采访得知,在布里亚特人的思维中,上述民歌种类地位并重,没有轻重之分,对布里亚特人来说都是较重要的民歌类型,因此他们按照“重要与否”作为一种分类标准,将这些民歌和歌舞音乐划分在了一起。这种特殊的分类依据与布里亚特人对音乐的独立理解和特殊的分类观念密不可分。

三、小结

(一)布里亚特人的民歌分类观

本人以自身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当今已出版的布里亚特民歌集、布里亚特民歌分类的相关文章,对我国境内布里亚特人的民歌分类进行了民族音乐学阐释。结果发现,布里亚特人有一套独特的民歌分类观念。在这个分类系统中,时间轴、民歌的演唱场合、民俗生活及其地位是划分类别的重要依据。首先,布里亚特人以时间顺序对民歌进行分类,在强调了其时间标签的基础上,再观照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民俗环境,以“重要与否”为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二)布里亚特人的民歌分类观背后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布里亚特人的民歌分类观中,没有长、短调之分,并不从学术层面、从民歌的音乐形态角度对其进行分类,而是将其与民俗场合、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布里亚特人的现实生活角度出发,考虑其分类。长调与短调是蒙古族音乐研究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学术界关注到了二者在形态方面的不同,为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将蒙古族民歌分为了长调和短调,而在民间,早期是没有形态概念的,因此也就没有以形态作为分类依据的分类。

根据乌兰杰先生指出的蒙古族民歌的发展脉络,结合布里亚特人的民歌分类方法,可以得出结论:布里亚特人的民歌分类观,不仅仅体现了其分类逻辑,也体现了布里亚特民歌的古朴性。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4.

[2]努玛.布里亚特民歌选[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4.

[3]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3.

[4]宝敦古德·阿毕德.布里亚特蒙古简史[M].海拉尔:呼伦贝尔盟历史研究会,1985,9.

[5]特·巴图德力格尔,钢·卓力克,贾玉昆翻译,苏布德整理选编.布里亚特蒙古民歌选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吴云,中国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生,民族音乐学专业。

猜你喜欢

民歌
地方民歌进课堂对民歌的传承意义探究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诺恩吉雅随想
小学民歌教学初探
试论地方民歌演唱技巧的提高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蜗牛与黄鹂鸟
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关系探微
陕北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