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民歌教学初探
2018-03-16支兰
支兰
【摘要】一切艺术作品均来源于生活,民歌亦不例外。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生产、生活的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更承载着各民族发展的历史。在民歌的教学实践中,我从加强了解,为唱响民歌铺好路;投入地听,感受各民族民歌韵味;唱好民歌,走进各族人民生活等方面进行探索,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演唱民歌的水平以及欣赏民歌的能力。
【关键词】民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209-02
为了提高民歌的教学效果,我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民歌教学,以提高他们演唱民歌的水平以及欣赏民歌的能力。
一、加强了解,为唱响民歌铺好路。
中华民族大家庭有56个民族,各族人民勤劳智慧,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他们创造了拥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歌。学习民歌不仅可以提高音乐素养,还可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孩子们对民歌的学习与了解,为唱响民歌铺好路。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特色的民歌,它们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来感受,因此了解各族民歌的产生背景,可以使我们能更容易地理解它,更快地记住它,更高质量的演唱它。如在让学生学唱《我的家乡日喀则》时,我让孩子们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并在课堂导入中播放了多媒体视频资料,这些都调动了他们主动参与民歌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搜集相关资料方面,学生们有的搜集了很多反映西藏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的图片,有的搜集了西藏人民创作的部分民歌的音视频资料,有的搜集了大量的民歌歌词,有的搜集了很多藏族舞蹈,还有的搜集了很多藏族民歌歌唱技巧方面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对藏族民歌有了初步的了解,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导入方面,我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西藏民歌的音乐特点及其起源、发展与变化的影像资料,再一次深化他们对藏族民歌的了解,激发起他们对该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所学民歌进行初步了解,不但可以通过搜集来的相关资料感受民歌的风格特点,还能对歌曲的演唱情绪产生深刻体验。
二、投入地听,感受各民族民歌韵味。
只有多听,才能引领孩子们进入民歌的世界。因此我们要积极营造聆听民歌的氛围,激发他们对民歌的兴趣,通过教学,有效引导学生投入地听民歌,感受民歌的韵味,提高民歌欣赏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投入地聆听呢?我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与大家分享提高学生聆听民歌兴趣的方法。
如在教学演唱《我的家乡日喀则》时,我首先播放了风格迥异的另外几个民族的民歌片段,在播放结束后,再请大家一起来认真听这首歌曲,把它与之前播放的民歌片段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听,让他们在对不同民歌的对比下听,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集中注意力投入地听,还可以在对比中促使他们更快、更容易地感受不同民歌所蕴含的不同韵味,从而提高他们对民歌的欣赏能力。
三、唱好民歌,走进各族人民的生活。
在民歌演唱这一环节要让学生熟悉歌词,而歌词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很多时候就会涉及到方言声调及咬字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交流的工具,方言则反映了某个地域某个民族的一些语言特点,通过学习方言,可以让学生们走进各族劳动人民的世界,与他们在精神世界里产生互动。由于许多民歌中方言的发音特点影响甚至决定着旋律的进行走向和演唱的音色特点,因此唱好民歌可以从学习相关方言开始。
如一首民歌的歌词中有“什么长长街前卖嘛”这样一句,其中的“街”要唱成“该”(音),另一首民歌中的歌词“河水唱歌伴着我”中“河水”要唱成“活岁”(音)。如果没有对当地方言的了解,学生很难理解这些词的含义,以致无法很好地进行民歌的演唱。为了让学生熟悉和了解当地方言,我播放了具有地域特色、反映这些民族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戏曲,通过欣赏让他们有了感性认识,从而解决了民歌演唱这一环节中的一大难题。
另外,主要体现民歌风格的,还有衬字的长音行腔、滑音的运用和衬句、衬词的特点等,其中由于衬词带有强烈的地方特点和口语特点以及种类比较多样,因此,在教学中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衬词总起来说到底有哪些种类呢?它在民歌中又有哪些作用呢?我总结:一是对歌词进行补充,其内容具有实质意义,二是通过模仿和拟声,沉浸歌曲气氛,其内容没有实质意义。如《放马山歌》中“哟哦”那两小节的衬词,重复了多遍,就为整首歌曲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总之,在小学民歌教学當中,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在让学生解决了对民歌初步的了解、投入地听的基础上,再进行民歌的演唱教学,这样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孩子们学习民歌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还提高了他们的演唱能力,进而准确把握民歌的演唱风格。
参考文献:
[1]杨真《小学低年级民歌歌唱课教学模式初探》;《成才》,200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