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关系探微

2006-05-17

人民音乐 2006年4期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舞台

连 赟

“原生态”这个词,最近媒体炒得比较热,在学术界使用频率也比较高。但事实上,很多人在谈原生态民歌的时候,往往并不清楚这个词的含义,不知何为民歌的原生态,不了解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的典型特征,这从客观上影响了原生态民歌和舞台民歌的健康发展。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近两年出现的“民间派”与“学院派”之间的争辩,这场争论至今仍在延续,尚没有一个结论性的说法。笔者认为,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是一对有着紧密联系,却又有着不同特征的两类事物,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你死我亡的矛盾和冲突,完全可以共生共荣。本文想就此有关问题与业内同仁进行探讨。

一、 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的概念及其典型特征

与音乐学其他借用的许多词汇一样,“原生态”一词是源于自然科学的一个专业术语,将它置于民歌之前,则赋予后者一种新的含义。所谓原生态民歌是指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在劳动、生活中集体创作,通过口头方式广泛流传,真实地表达人民群众思想、情感、意愿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原生态民歌作为民间集体智慧长期融合的产物,它在歌曲旋律上呈现出一种大众化色彩,并具有典型的原创性、鲜明的区域性和民族性,这是民歌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也是原生态民歌的优势所在。

那么舞台民歌是什么?这里所说的舞台民歌是指以原生态民歌为基础、从时代审美和价值取向出发进行艺术加工,具有民歌一般特点的舞台歌唱音乐形式。它不同于西洋音乐和通俗音乐,也不同于民歌的原生态,表现为原生态民歌与西洋音乐、通俗音乐等的融合,是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交相辉映的产物。由于民族唱法在民歌舞台上占有绝对的地位,所以舞台民歌在演唱技巧和演唱方法等方面通常指的就是民族唱法。

表面上看,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之间的不同仅表现为演出场所是原生环境还是歌唱舞台,其实这种理解是十分狭隘的。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其风格特征,这些特征包括语言、吐字、旋律、调式、词曲形态、衬词衬腔、节拍节奏、发声方法等内容,而语言、旋律、调式和发声则是其最核心的部分,也是研究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本质特征之关键。当然演唱环境的改变是否会改变民歌的演唱风格,这又是另一个需要探讨的话题了。

二、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的关系

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作为民族音乐艺术的一对姊妹花,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着本质差异。下面笔者就围绕二者间的异同来研究它们的关系。

1.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的联系

(1)原生态民歌是舞台民歌之源。舞台民歌脱胎于原生态民歌,是在原生态基础上的改编和再创作。这种改编与再创作有些有明显的原生态模型,有些则没有,但都遵循原生态民歌的原有风格。可以说,没有原生态民歌就没有所谓的舞台民歌。

(2)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都具有民歌的一般特征。一般来说,这些特征包括歌曲的取材、旋律、曲调等,语言朴实洗炼,形象鲜明生动,讲究“字正腔圆”和“声情并茂”,或简洁高亢,或秀美悠长,或婉转细腻,或自由奔放,失去了这些个性特征的舞台演唱不能称之为舞台民歌。

(3)舞台民歌对原生态民歌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舞台民歌对原生态民歌具有保护功能,它可以通过舞美设计,艺术地再现某一历史阶段的原生状态,让过去的原生态民歌“复活”在世人面前,同时它在表现张力强、结构严谨等方面对原生态民歌具有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它将削弱原生态的区域性特征,渐而使原生态民歌失去其独特的演唱风格、独有的美学内涵,以及它独具的艺术魅力。

2.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的区别

从概念出发,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在创作与传承方式、演唱方法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此外,二者在表现手法、社会功能和创作目的等方面也是很不一样的。

(1)表现手法不同。舞台民歌的表现手法较原生态民歌更为丰富。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舞台民歌可以增加和声或复调;可以用民族唱法,也可以用美声唱法;可以用地道的方言演唱,也可以用普通话演唱;可以用民族乐器进行伴奏,也可以用钢琴甚至是管弦乐器进行伴奏。相比之下,原生态民歌的表现手法则比较简单。

(2)社会功能和创作目的不同。舞台民歌所推崇的是歌曲的表演功能,原生态民歌强调的是歌曲的生活功能。原生态民歌在传唱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带有自娱自乐的特性,而舞台民歌则不同,从本质上说,它具有明显的娱他性。

(3)歌曲内涵不同。原生态民歌是群众集体的口头创作,不体现具体某一位作曲者的个性特征,很多民歌作者本身就是演唱者,歌声饱含着演唱者的个人情感。而舞台民歌是由作曲者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完成的,歌手的演唱必须以曲谱为依据,歌声中表达的不是自己,而是作曲者。

(4)使用的语言不同。原生态民歌作为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全部使用方言和口头语,而舞台民歌以文字形式形成曲子,比较多地使用书面语言。我国各地方言和口语十分复杂,它们与当地群众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存在着天然的和谐,其中有很多内容是我们的文字所无法承载的,有些话老百姓说得出来,而我们的文字却无法表达,自然也就无法载入舞台民歌作品之中了。

三、关于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是关于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并不复杂,但却是引发 “民间派”和“学院派”之争的根源。笔者认为,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的关系就如同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的关系一样,既有联系,又不可等同。舞台民歌经过艺术处理之后,可能更加适合群众的口味,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让舞台民歌去影响并主导原生态民歌的历史传承和自然发展,甚至取代原生态民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是完全可以共生共荣的。

二是关于舞台上是否会有真正的原生态民歌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否定的。再回到前文“演唱环境的改变是否会改变民歌的演唱风格”这个话题,有人认为,歌曲的原生态与演出场所无关。但我觉得,由于原生态民歌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生活场景之下完成的,离开了特定的场景,将无法展现它的随意性和灵活性,无法准确地表达歌曲原有风格。当然,我并不反对将优秀的原生态民歌搬上演出舞台,以丰富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但它们大多需要改编。有些民歌虽贴近生活、富有个性,但曲调简单、缺乏内涵,不改编就无法满足舞台审美的要求。而要听到真正的原生态民歌就必须走到乡村田头,走进原生态民歌所处的特定生活和文化背景中去。

三是关于原生态民歌的生存问题。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原生态民歌赖以存在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由此有人认为,原生态民歌将会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迈向消亡。但我觉得,原生态民歌实际上只是人民群众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情感表达方式绝不可能消亡于旦夕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丧失的只能是与时代不相适应、不符合世人审美需求的部分原生态民歌的风格和特色。那些紧扣时代脉搏的新民歌将和融入现代文化的传统民歌一道构成各地原生态民歌新的特色。

四是如何看待原生态民歌的科学性、规范性的问题。应当承认,原生态民歌的口口相传方式,很不规范,然而正是由于这种传唱中的不规范导致了原生态民歌的变异和发展,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风格。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口口相传渐渐为曲谱所代替,并定格成了一种标准和规范。标准的确定性与原生态民歌的动态性必然存在着差异,这是我们在研究原生态民歌的多样性与学院派唱法的标准统一性时所应考虑的。现在的学院派唱法是否适合民歌演唱,学院派唱法对原生态民歌的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

五是如何看待原生态民歌的历史回归问题。原生态民歌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为人们所喜爱,是否就表明原生态民歌比舞台民歌在发音方面更科学,更优美,这一点也值得商榷。历史的回归可能与千篇一律的舞台民歌给人们造成的“审美疲劳”不无关系。尽管原生态民歌具有声音清亮悠扬、旋律和节奏简洁明快等特点,有人称之为现代流行艺术缺憾的一面镜子,但我们也绝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它唱法。

四、切实保护原生态民歌特色,促进舞台民歌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原生态民歌保护工作,确保民族民间音乐之树常青

原生态民歌纯净质朴,是人们工作、生活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的真实再现,它的失传将意味着民族音乐传统精髓的丧失。作为形式简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原生态民歌绝大多数以自生自灭的状态在民间流传。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原生态民歌已成当务之急:

一是要广泛收集整理优秀的原生态民歌。由于原生态民歌具有原创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将不可能再现其原貌。据我所知,很多地方民歌传统曲目只有少数年老的同志会唱,这些民歌很可能会随着这部分人的去世而失传。所以,当前我们必须抓紧做好这项工作,尽可能多地记录下现存的原生态民歌。

二是要注意保持地方传统特色。客观地说,借鉴和吸收外来音乐对发展本地原生态民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吸收融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原生态民歌原有的特色,使之成为某一地方原生态民歌的标志。但事实上目前这项工作做起来难度很大,以乡土性、集体性、口头性为主要特色的原生态民歌在现代社会中遭受着严峻挑战,外来文化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特别是在现代传媒的影响下,自然状态下的群众性集体创作与口头流传几乎已不再可能。

三是加强音乐教育,努力提高全民音乐素质。创作是原生态民歌发展的灵魂,但要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原生态民歌,就必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素养。我们完全可以将原生态民歌改编成视唱练耳教材、钢琴教材、声乐教材和理论技术课程,供青少年学习。但要强调的是,对原生态民歌的教学,不能固定一种唱法,而应保持原生态民歌原有特色,尽可能使用方言。

四是加强对传统经典民歌的宣传。各地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歌创作和演唱比赛,为民间歌手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广大群众演唱本地民歌,由此激发大家对原生态民歌的兴趣。要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到乡村田头将优秀的原生态经典民歌录制成音像制品,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原生态民歌。

(二)积极开展各地民歌舞台创作,努力推动民歌艺术的健康发展

舞台民歌只有根植于原生态民歌这一肥沃的土壤,充分吸收民间音乐元素,才能得以丰富和发展。关于音乐创作必须源自于生活这一点,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目前舞台民歌虽多,可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优秀作品少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因是我们有相当一批作曲家脱离了原生态环境,不能脚踏实地地开展田野调查,不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不懂得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

另外,舞台民歌作为一种专业创作,我们应当从专业的角度来理解原生态民歌,要研究原生态民歌的表现手法、演唱风格、音调、节奏及曲式等专业问题,尽可能保留原生态民歌的原有韵味和艺术魅力,切忌跟风与媚俗,以保证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舞台民歌来。

参考文献:

[1]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2]王克文《陕北民歌艺术初探》,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3]晓明《也谈民歌》,《人民音乐》,1983年第3期。

[4]黎英海《试谈民歌改编的几个问题》,《人民音乐》,1956年第10期。

[5]刘志《中国民歌唱法的演变与趋向——兼谈美声唱法的趋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6]朱自清《中国歌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连 赟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讲师

猜你喜欢

原生态民歌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藤县水上民歌
原生态静宁苹果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