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职场:想不到的“花样求职”

2016-10-21张璐

四川劳动保障 2016年4期
关键词:毛遂沈约平原君

文/张璐

古代职场:想不到的“花样求职”

文/张璐

【上篇】

才华傍身,自荐不是问题——代表人物:毛遂、东方朔

自荐一直是古人成功的捷径,很多人都通过这一“手段”谋得一官半职。而说到自荐,大家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毛遂。

当年秦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便极力自荐。可平原君门客众多,压根儿没把他放在眼里,还讽刺挖苦道:“我听说有才能的人不管到什么地方,他的才能就像锥子放在口袋里一样,针尖马上就会破头而出,先生在我这儿呆了三年,却没什么成绩,还是算了吧!”

然而毛遂却从容地说:“问题是你一直没有把我放在口袋里,要不然我的才能早就全部露出来了,岂止是露个尖呀!”平原君一听,觉得这人反应敏捷,就答应了。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都没有结果,而毛遂陈述利害,最终说服了楚王派兵救赵。毛遂因此一战成名,还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从毛遂的成功来看,求职的时候完美地露一手才华,还是很有必要。但我们都说做人要谦虚,与毛遂的豪气冲天相比,东方朔的求职信就写得十分诚恳。

为彰显仁主气质,汉武帝效仿古人整了一个招贤令,昭告天下:“凡是有用的人都能在我这里获得职位。”诏令一出,有才之人一窝蜂的都奔着大汉的人力资源部来了,东方朔就是其中一个。

东方朔的自荐书很是注重自我推荐,其内容如下:“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下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好一份“上天”的个人简历!首先言简意赅,短短一百多字就将自己的才学、基本信息和求职目标跃然纸上。有点自吹,但并无不妥,胜在言语形象生动,自信爆棚,谁看了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难怪会博得汉武帝的赞赏,得到“待诏公车”的公职。

8.1 实施规范管理的特殊要求。医院食堂若采用承包经营方式,医疗机构应委托持有本市《食品经营许可证》(含餐饮服务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且无食品安全不良信用记录的单位承包经营食堂。倡导采取适宜的加热保温措施,饭菜温度宜维持在60℃以上;食品加工与就餐时间间隔不超过2小时。

【中篇】

为谋职,耍“小心机”也不为过——代表人物:姜子牙、刘勰

作为现代人,多少都明白“营销”的重要性,但别以为只有我们才有营销意识,古人在求职求官的时候同样注重自我营销。在其中,最知名最有创意的非姜子牙莫属。

姜子牙得知文王姬昌正在广揽人才后,不惧路途遥远,就来到周朝的领地渭水之滨,主动向应试方靠拢。到渭水后,先是在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上下了工夫,把“渭水河边有个钓鱼的穷老头能断人生死”宣传得家喻户晓。之后他又玩起了行为艺术——用直钩钓鱼,上面不挂鱼饵,且离水面三尺高。这种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让姬昌“上钩”了,赶忙备上厚礼,亲自请姜子牙出山,辅佐武王成就了一番霸业。

在我们看来,姜子牙就是个“心机boy”。他何尝不知直钩钓不到鱼,用这种不合常理的做法引起别人的注意,也是用心良苦。好在他遇到文王那样的识才爱才之人,如果遇到牛哄哄的主儿,恐怕要钓一辈子的鱼了!

再说南北朝时的刘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这部书在当时也面临无人欣赏的困境。当时刘勰在完成《文心雕龙》后,特意去求见当时的大文学家沈约,希望能得到提携和推广,但几次求见都被对方以工作繁忙为由拒之门外。一天,刘勰打扮成卖书郎,带着书稿在沈家门前盘桓。见到沈约乘车回家,刘勰就高声叫喊“卖书”。沈约是个书迷,听到后立即吩咐停车,刘勰趁机献上书作。沈约读后对其热情鼓励了一番,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文心雕龙》自此声誉大增,皇帝获悉后也对刘勰破格录用,使其先后担任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相当于中央司局级干部)等职。

看来在古代,即使才高八斗,找工作也很不容易,这种快速博取垂青的“策划能力”,实在不输当下。

以“怪诞”求职信博眼球——代表人物:韩愈

到了唐宋时期,科举取士为知识分子成就功业提供了好机会。只要能诗善文并得到考官的赏识,便有可能入朝做官,故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说。但是自我推荐仍不可少,当时流行的“温卷”(亦称行卷)就是一种方式。

由于当时科举入选者凤毛麟角,为了能登科及第,考生在探得主考官是谁后,就千方百计请托有力之人,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呈献给主考官,让他看后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考试时写的诗文就较易中选。加之当时的试卷是不糊名的,就是不密封,可看到考生的姓名,“温卷”故能畅行。“温卷”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文学创作的过程,考生们为呈现完美作品,挖空心思,反复修改。在唐朝中期以后,有些考生干脆写小说,甚至童话,创造出新的题材和体裁取悦考官,以想象力和文字表现力凸显自己的才华。

话说韩愈同学实不容易,19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连考三次皆败北,一直到第四次才中进士。随后,他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吏部的选拔考试。此时若有人帮忙做宣传,那么对他顺利过关自然大有裨益。于是,韩愈想来想去,就给吏部人事主管写了一封信,叫做《应科目时与人书》。

这封信写得脑洞大开。开篇问候语之后,韩愈就描绘了一幅神奇的画面:在那大江之滨,躺着一头怪物,它不是平凡的鱼虾,而是“非常鳞凡介”。怎么个不平凡呢?只要给它洒洒水,它就能“变化风雨”,上天入地,看样子是一条龙。言下之意就是:我韩愈是人中之龙。

既然这么牛,那还写信求职干嘛?韩愈留了个伏笔:虽然很牛,但还是得有辅助物,那就是水。于是,笔锋一转,说如果没有水,自己就成了一条小泥鳅,窝在尺寸之间,“不能自致乎水”。如果主管大人想给这条超凡的龙加水,简直是“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言下之意就是:您要提携我很容易,也就是洒洒水的功夫。

韩愈虽“自恋”,但分寸掌握得当,巧妙地把自己的处境、心理状态和对方的身份作用表达出来,最终成功引起了人事主管的注意,大功告成。

【以古话今】

其实,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这些敢于自荐的古人,个个本身就不是等闲之辈。除了有真才实学外,自荐时又讲究方式方法,其背后都以智慧作支撑,无怪乎均能遂愿。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借鉴吗?

猜你喜欢

毛遂沈约平原君
不为个人面子而给人难堪
毛遂自荐
脱颖而出①
书迷沈约
沈约“怼”书
沈约“怼”书
毛遂自荐
你所不知的毛遂自刎
毛遂的悲剧
毛遂其实还有自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