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者的心理渴求感
2016-10-21刘亚丽黎丹丹
刘亚丽 黎丹丹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 475004)
大学生手机依赖者的心理渴求感
刘亚丽黎丹丹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 475004)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依赖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使用手机成瘾指标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选取手机依赖大学生为被试,同时选择非依赖大学生作为对照组,实验采用“线索暴露”范式,探讨手机相关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刺激对使用手机心理渴求感的诱发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手机相关的文字和图片刺激材料都能有效诱发手机依赖大学生对手机的心理渴求感,图片相关材料的诱发效果显著高于文字相关材料。
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渴求感
1 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依赖人数越来越多。Billieux把问题性使用手机界定为不能控制地使用手机,最终涉及到日常生活中负面后果 (如财务问题)[1]。Sánchez-Martínez和Otero使用手机使用频率高低和月账单的余额的多少来界定过度手机使用行为,要求受测者回答是否能够离开手机一天,离开了手机是否觉得一无是处这两个问题来界定手机依赖[2]。Toda,Ezoe,Nishi,Mukai,Goto和Morimoto依据行为依赖和躯体依赖的相关理论,把手机依赖定义为过度使用手机和间歇性的渴望使用手机[3]。
在国内研究中,对手机依赖相关概念的界定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基于成瘾的定义,将其定义为行为成瘾的一个子类别,属于技术成瘾。贺金波、陈昌润也认为手机依赖并不涉及任何物质的摄入,是强迫依赖行为的一种新形式,应当把其归于“行为成瘾”的范畴之中[4]。杜广建将手机依赖界定为个体因为反复过度使用手机导致持续的心理渴求感和依赖感,并且引起了生理、心理或者社会功能受损[5]。(2)参照病理性赌博的定义,认为它是冲动性控制障碍的一种。黄林娟关注到了青少年的手机依赖情况,直言手机依赖本该属于 “冲动控制失序的范畴”[6]。(3)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或者临床经验,概括出手机依赖的共性特征,对其进行概念的界定。陈彦君把手机依赖界定为由于个体过度使用手机,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妨碍正常生活的一种不良行为,通常表现为手机不离身,经常翻看,手机不在身边或者没有信号时,就会出现焦虑不安甚至惊恐[7]。我们更倾向于把成瘾和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特点两者综合起来界定手机依赖。手机依赖是指个体在享受到手机所带来的通讯、娱乐等愉悦体验或者获得某种满足后,反复多次体验而产生依赖,无法控制使用手机的冲动进而产生过度使用行为,影响其正常的生活且不利于身心健康。
作为成瘾行为的核心特点的心理渴求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比较主观的自我体验,一种个体无法克制的进行成瘾行为的冲动。心理渴求感是一种强烈的、要求使用特定成瘾物质的渴求的主观体验。心理渴求感同时也被认为是主观动力状态,也就是个体渴望再次进行成瘾行为的主观的渴望[8],其具有的动力性能够驱使个体采取行为以获取欲望的满足[9]。心理渴求感被认为由成瘾物质的相关刺激所引起,是由条件反射机制发展形成的,手机依赖者与其他物质成瘾者一样,会对与手机有联系的信号建立起确定的反应,当手机依赖者再次遇到相关信号时,就会产生无法克制的、使用手机的冲动渴望,这种强烈的渴望就是手机依赖者对手机的心理渴求感。
心理渴求感是成瘾行为的核心特点之一,也是影响成瘾行为得以维持以及戒除失败的因素,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了与成瘾有关的线索刺激对成瘾者心理渴求感诱发作用的存在。在网络成瘾研究中,网络相关的文字刺激和图片刺激都经过验证,是有效诱发上网渴求感的材料[10,11],手机相关的文字刺激和图片刺激是否同样能够诱发手机依赖者使用手机的渴求感呢?文字和图片哪种刺激诱发效果更好呢?这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 研究方法
运用问卷法进行调查,选取手机依赖大学生作为手机依赖组被试,同时选择非依赖大学生作为对照组。通过评定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实验采用“线索暴露”范式,探讨与手机相关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刺激对手机心理渴求感的诱发效果,比较手机相关文字、图片相关刺激的诱发效果。
2.1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法选取部分河南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香港中文大学梁永炽编制的手机成瘾指标量表(MPAI)[12]和华中师范大学熊婕、周宗奎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MPATS)[13]筛选被试。手机成瘾指标量表共包含17道题目,参考国内学者刘红、王洪礼对手机依赖的筛选标准[14],答题者在17道题中对8道题做出了肯定回答,即界定为手机依赖者,共筛选出55人,依赖比率为20.7%。为保证筛查的准确性,同时使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共16个项目,问卷借鉴王小运、伍安春对手机成瘾的界定方法和夏领婕对手机依赖者的界定方法[15],统计问卷16道题的总得分,将问卷总分大于等于平均分加上一个标准差(M+SD≥51)的被试,界定为手机依赖者,筛选出依赖者53人,依赖比率为20.0%。我们本次实验所选取的手机依赖被试必须满足在以上两个量表上都达到临界值的条件,由此得到41人,依赖比率为15.4%。最终选择手机依赖被试30人,同时选择非依赖大学生30人作为对照组。剔除实验数据无效被试后,手机依赖组被试25人,正常使用组被试26人。
2.2实验材料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对于实际操作能力也不能忽视掉,在教学一些重点的内容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加强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不但要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知识学会、学精,还要能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去辅助其他科目的学习,更要灵活运用进实际生活中。
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收集到与手机使用相关的文字词汇刺激和与手机使用不相关的中性文字词汇刺激50个。之后请10名大学生评定这些文字词汇的相关度、愉悦度、唤醒度,采用七等级评定,经过统计分析然后从中选取出与手机使用相关程度比较高的文字材料(如微信)和中性文字材料(如毛巾)各12个。对选取的手机相关文字材料和中性文字材料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类词汇在手机使用相关度上差异显著;两类词汇在愉悦度和唤醒度两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同样使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收集手机使用相关的图片刺激以及和手机使用不相关的图片刺激材料各50张。之后请10名大学生对这些图片与手机的相关度、图片的效价和唤醒度三个维度进行评定。参照国内学者罗跃嘉所用的图片评定方法,采用九等级评定,经过统计分析后从中选取出与手机使用相关程度比较高的图片材料和经过效价和唤醒度匹配的中性图片材料各12张。对选取的手机相关图片材料和中性图片材料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在手机相关度方面两类材料存在显著差异,在效价和唤醒度维度差异不显著,证明了材料选择匹配的有效性。将选取出来的这些文字和图片作为实验的刺激材料,均做成统一尺寸及大小的图片,图片的尺寸:433× 325(宽×高),大小:412kb,分辨率:72像素,RGB颜色:8位。
2.3实验设计与程序
被试类别2(手机依赖组/正常使用组)×实验刺激类型2(手机相关/中性)×实验材料2(文字/图片)混合实验设计;实验刺激类型是手机相关刺激和中性刺激,实验材料是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是被试内变量;被试类别是手机依赖和手机正常使用的大学生,是被试间变量。
采用E-prime2.0对实验进行编程。
实验前,先引导被试做肌肉放松练习,当被试放松程度达到适度水平时开始实验。
手机相关文字刺激对心理渴求感的诱发实验程序如下:实验开始时,先要求被试评定自己当时渴望玩手机的程度(10级评定,前测测量)。随后电脑屏幕上呈现指导语,告知被试接下来将呈现一组图片,在看到这些图片时请进行自由联想任务,尽可能地联想和图片相关的情景。被试理解指导语后通过按空格键开始下面实验,电脑屏幕上自动持续呈现一组图片(每组有6张,并且6张文字图片为同一种刺激类型),且顺序一定,每张图片显示时间为3秒,被试观看图片的同时,进行指导语所提示的自由联想任务。图片呈现完毕电脑屏幕出现评定界面,被试自我评定此时使用手机的渴求感程度 (诱发测量),被试做出评定后自动显示下一组图片,共4组图片。实验结束时再让被试测评自己当时心理渴求感水平(后测测量)。
为了消除实验顺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文字刺激和图片刺激随机进行,被试做完文字刺激或图片刺激后休息5分钟,再进行图片刺激或文字刺激。
3 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后测数据分析
首先用t检验探讨实验材料对手机依赖组以及手机正常使用组心理渴求感诱发的影响。实验材料为文字时,两类被试的心理渴求感前后测对比分析显示被试的前后测在心理渴求感的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手机依赖组被试前后测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而手机正常使用组的前后测差异不显著。实验材料为图片时,两类被试的心理渴求感前后测对比分析显示被试的前后测差异显著。与文字材料不同的是,无论手机依赖组还是正常使用组被试的前后测都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心理渴求感前后测对比分析(实验材料为文字)
表2 心理渴求感前后测对比分析(实验材料为图片)
用t检验分析了两种实验材料的前后测渴求感的差值。结果表明,实验材料为图片刺激时,手机依赖组前后测渴求感差值和正常使用手机组前后测渴求感差值差异显著,而使用文字刺激材料作为实验材料诱发渴求感,手机依赖组和正常使用手机组渴求感前后测差值不显著(见表3)。
表3 文字/图片前后测渴求感的差值t检验
3.2方差分析
进行被试类别2(手机依赖/正常使用)×实验刺激类型2(手机相关/中性)×2实验材料 (文字/图片)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被试类别的主效应显著,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实验材料的主效应显著,被试类型×刺激类型交互作用显著,其他交互作用不显著(见表4)。
表4 多因素方差分析
简单效应分析发现,使用中性刺激,手机依赖组和正常使用组诱发的心理渴求感无显著差异,而对于手机相关刺激,手机依赖组和正常使用组诱发的心理渴求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依赖组诱发的心理渴求感显著高于正常使用组;就被试类型而言,无论手机依赖组还是正常使用组,手机相关刺激和中性刺激诱发的心理渴求感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无论依赖被试还是正常使用的被试,与中性刺激相比,手机相关刺激都能有效激发其使用手机的心理渴求感。
为了比较文字刺激和图片刺激哪种实验诱发效果更好,我们进一步进行被试类型2(手机依赖/正常使用)×实验材料2(图片/文字)两因素设计心理渴求感后测水平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被试类型主效应显著,实验材料主效应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实验材料的差异(见表5)。
表5 被试类别×实验材料方差分析
心理渴求感后测水平的方差分析表明,实验材料差异极其显著,图片实验材料渴求感后测水平和文字实验材料渴求感后测之间存在极大差异,图片实验材料激发的心理渴求感显著高于文字实验材料激发的心理渴求感,这说明图片材料比文字材料激发心理渴求感的效果更好(见图1)。
图1 心理渴求感后测水平的方差分析
4 讨论
虽然手机依赖大学生心理渴求感更高,但心理渴求感并不是 “有”或 “无”的绝对状态,而是连续体,仅有着强度差异,正常使用者也有渴求状态[16]。不论是在手机正常使用群体还是在手机依赖群体中,相对中性刺激而言,无论文字材料还是图片材料,手机相关的刺激成功诱发了被试对使用手机的心理渴求感,且手机依赖者的心理渴求感强度比手机正常使用者高,两者存在程度差异。对于以上结果,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进行解释。在现实生活中,即便是手机正常使用者,他们也离不开手机,手机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手机相关线索刺激也能显著诱发手机正常使用者的心理渴求感。另外,手机相关文字刺激材料诱发的心理渴求感和图片刺激材料诱发的心理渴求感强度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图片刺激材料诱发效果要好于文字材料。
手机相关线索对手机依赖者的心理渴求感的激活作用与对网络成瘾人群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陈朝阳等人研究发现,网络游戏者暴露于暴力性视频游戏线索中可以显著提高他们玩游戏的渴求感[17];利用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对上网渴求感进行诱发,发现该类刺激材料能够有效诱发渴求感,并且不单在认知的阈限水平上到验证,而且对阈下水平也同样适用[10];把被试使用网络的动机分为不同种类,针对不同种类的被试,选择相应的诱发材料,通过线索暴露范式,发现不同网络线索刺激对不同动机的网络使用者上网渴求感的诱发作用不同[11]。
积极强化理论强调,成瘾物质的相关刺激能够引起心理渴求感是因为积极强化的作用[18]。按照该理论,成瘾相关刺激是一种初级的积极强化物,每一次的使用体验就是一次积极强化的过程。例如,手机依赖者每次看到手机或者手机相关的刺激后,使用了一次手机并产生了愉悦感,那么手机本身或者该手机相关刺激就是积极强化物,而使用手机的过程就是一个积极强化的过程。
Robinson和Berridge提出物质成瘾的“诱因—敏感化模型理论 (the incentive-sensitization model)”。该模型认为,长期的成瘾行为会改变成瘾者伏隔核等与之相关的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得成瘾者会逐渐对成瘾相关线索刺激变得异常敏感[19]。当成瘾相关刺激出现时,成瘾者在心理方面内隐性地表征成瘾物质及其相关刺激的特性,把它变成了凸显性诱因,进而导致它过度夸大或者歪曲此类刺激的作用,并将注意资源指向成瘾相关线索。由于成瘾者能预期到成瘾相关线索带来的可能结果,触发其成瘾物质的有关记忆并产生期待心理,从而引发渴求。Franken基于对物质成瘾者的注意偏向和其神经药理学的研究所得出的有关结果,认为成瘾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对成瘾物质及其相关线索存在明显的注意偏向。而且,成瘾物质的相关刺激或者线索材料能够诱发依赖者心理渴求感和再次寻求成瘾物质行为,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认知中介就是注意偏向[16]。
5 结论与建议
5.1实验获得以下结论:
手机依赖组和正常使用组的心理渴求感后测强度都显著高于前测。
对于中性刺激,手机依赖组和正常使用组诱发的心理渴求感无显著差异,而对于手机相关刺激,手机依赖组和正常使用组诱发的心理渴求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手机依赖组诱发的心理渴求感显著高于正常使用组。手机相关刺激与中性刺激相比能够有效诱发其使用手机的心理渴求感。
实验材料差异极其显著,图片实验材料诱发的心理渴求感后测和文字实验材料诱发的渴求感后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图片诱发的心理渴求感高于文字诱发的心理渴求感,这说明图片比文字材料诱发效果好。
5.2建议
研究证明了手机相关线索对个体使用手机的心理渴求感具有诱发作用。研究结论提醒我们当在学习或者工作时,尽量把手机放置在视线以外,减少手机相关线索对心理渴求感的诱发,进而减少手机依赖行为,有助于“无手机课堂”的实现。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也印证了上述观点。广西19所高校联合推行“无手机课堂”,以班为单位,安装手机袋。课前,同学们自觉把手机设置成静音模式,放入手机袋,课后自行取回。该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保证了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学习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率。
1Billieux J.Problematic use of the mobile phone: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pathways model.Current Psychiatry Reviews,2012,8(4):299-307.
2Sánchez-Martínez M,&Otero A.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ell phone use in adolescents in the community of Madrid(Spain).CyberPsychology&Behavior,2009,12(2):131-137.
3Toda M,Ezoe S,Nishi A,et al.Mobile phone dependence of female students andperceivedparental rearing attitudes.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A n I nternational J ournal,2008,36(6):765-770.
4贺金波,陈昌润,鲍远纯,等.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测量,危害和发生机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6):822-824.
5杜广建.中学生手机依赖、网络成瘾与父母教育方式关系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黄林娟,林丹华.中学生手机心理需求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5):35-40.
7陈彦君.手机依赖的研究进程与构想.社会心理科学,2013,(7):22-25.
8Tiffany S T,&Wray JM.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rug craving.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12,1248(1):1-17.
9李旭,王祖承.渴求感的定义与测量.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30(1):34-37.
10牛更枫.网络成瘾者的上网渴求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1张锋,沈模卫,周艳艳,等.网络使用线索对不同动机使用者上网欲望的诱发作用.心理科学,2008,30(6):1299-1304.
12Leung L.Linking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to addiction and improper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mong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Journal of Children and Media,2008,2(2):93-113.
13熊婕,周宗奎,陈武,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3):222-225.
14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66-69.
15夏领捷.当代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及影响 —— 以武汉两所高校为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6Franken I H.Drug craving and addiction:Integratingpsychologicalandneuropsychopharmacologicalapproaches.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 d Biological Psychiatry,2003,27(4):563-579.
17陈朝阳,王晨雪,张锋,等.暴力性视频游戏线索诱发游戏欲望的注意机制.心理科学,2009,3:620-622.
18邓林园,武永新,孔荣,等.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分析.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2):169-176.
19Robinson T E,&Berridge K C.Addiction.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3,54:25-53.
Psychological Craving Sense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Liu Yali,Li Dand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4)
W ith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phones,mobile phone rel ied o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is article use 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MPAI)and the scale of college students’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MPATS)to select college students as subjects,at the same time,cho se the college students as control group,the experiment adopted"clues to expose"paradigm,explore d words and images of mobile phone related material stimulation induced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sense of thirst for mobile phones. The results show ed that the mobile phone related words and images to stimulate materials Could effectively induce cell phone rely on college students’sense of psychology for the mobile phone.P hotos related materials of the induced effec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relevant materials.
college students;m obile p hone d ependency;p sychological craving
刘亚丽,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Liuyali03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