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报社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6-10-19邱举开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6期
关键词:报社媒体融合

邱举开

[摘 要]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报业正处在巨大的变革之中,急需转型升级。目前很多报纸都尝试了数字化转型,并努力与新媒体融合,力图拓展发展渠道,拓宽生存空间。笔者认为,报社与新媒体融合最核心的是人的融合,最关键的是人的转变。未来的媒体之争,还是人才之争。在全媒体新常态下,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直接决定着报社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基于此,简要探讨加强报社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媒体融合;报社;发展渠道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57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1 破解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瓶颈刻不容缓

报社要想实现成功转型,离不开大量资深媒体人和数字技术人才,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就是报纸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典型。据悉,《每日电讯报》将用户参与新闻传播、内容创造、多媒体集成思路融入到网站设计和管理之中,并在一年之内换了三位主编,最后启用了有数字化头脑的年轻主编。同时在改革中要求自己的编辑、记者无论多大年纪都要熟悉数字报纸终端工作工具与工作方式。

有调查显示,传媒业目前最急需的人才有3类:一是上岗后就能补位的高素质人才;二是既懂新闻,又懂经济的媒体经营管理人才;三是精通新媒体业务技能的复合型传媒人才。近年来,特别是《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中央和地方的主要新闻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努力破解报社转型、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瓶颈。据专家保守估计,未来3~5年内,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达60万到80万人。人才是媒体竞争的核心要素。建设一支政治素质硬、业务水平强的人才队伍,拥有一批真正有使命感、责任感和执行力的创新人才,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可喜的是,经过多年努力,不少报社不僅有了自己的新闻网站,还借力新媒体公司的商业化运作,取得了不错的转型效果。

人民日报社在巩固现有传统媒体办报人才存量的同时,也在有步骤、有重点地强化新兴媒体业态相关的内容生产、技术实现和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增量的挖掘、储备和开发,逐步实现报社人才技能结构从以采编和办报为主,向兼具一流新闻素养和现代信息传播技能的转换。人民日报社大力发展新兴媒体,成效显著。现在的《人民日报》已经由过去的一张报纸发展到报纸、杂志、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报、手机网、网络电视、电子阅报栏10种载体,基本覆盖了现有各类传播形态。

浙报集团先后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推出人才工程建设“七彩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遴选七类人才共1 000名左右,首批已遴选人才300名左右,其中新媒体人才50位,绝大多数都是报纸采编人员。集团将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教育培训、岗位锻炼和事业发展平台,使其成为岗位成才的优秀典型和集团杰出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为确保人才留得住,浙报集团还兴建了人才公寓,以大大低于市场的价格,优惠出租给员工,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作为中国报业改革创新战略转型引领者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更是成绩喜人。2014年,集团从事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业务方向的人员有631人(不含大粤网),其中新媒体采编人员339人,技术美编类人员183人;全集团拥有服务器469台。从人员规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看,已经达到了一个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的规模,总体水平处于同业领先地位。

2 地市报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汕头经济特区报社自1999年成立以来(旗下有《汕头日报》《汕头特区晚报》《汕头都市报》《特区青年报》《潮商》杂志、大华网等媒体),报社党委、社委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人才强社、人才强报”口号,全面实施人才战略思想,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干部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两支队伍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15年底,报社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达到360人,占员工总数的84%;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0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5人,中级职称人员138人;技术工人达到90人,其中高级工37人,中级工26人。在广东省地级市新闻纸媒体单位中,汕头经济特区报社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体素质还是不错的,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更是名列同类城市前茅。

但是,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逐步增大,报社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报社在媒体融合中急需的网络人才奇缺。在这种严峻情形下,传统媒体一边面临着人才的流失,一边也将面临着新生力量的短缺。只有迎难而上,“危”中寻机,抢抓发展先机,抢立时代潮头,抢抓人才资源开发。

具体说来,报社在人才培养、储备、引进等方面主要存在如下短板。首先是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报社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屈指可数,所占比例不到3%,同其他地市报相比,处于明显劣势;其次是专业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报社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单位,既要有新闻宣传,又要有报业经营、网络开发,还要有管理,这就需要拥有方方面面的人才,然而报社目前无论是新闻采编、经营管理、技术保障人才均不足,既懂新闻又懂经营的人才更是奇缺,尤其是网站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几近空白。

报业的人才建设是为发展战略服务的,应当立足于向“全媒体”转型的报业未来发展定位,从战略高度重视报业的人才战略规划。笔者认为必须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认真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规划,解决青黄不接的“人才断层”以及“人才短板”问题:一要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正确认识人才培养与人才成长、促进工作的关系,做到在培养中使用人才和在使用中培养人才。二要提高报社人才队伍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使人才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有较大提高。三要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在不断充实和壮大新闻采编人才队伍的基础上,重点开发造就一批得力的经营管理人才、大华网络媒体技术人才,使报社的专业人才比例、专业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四要增强开拓创新能力。发挥人才潜能,树立实现个人价值与媒体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营造开放的沟通环境和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五要进一步开发报社大华网网络技术人才资源和大华网经营管理人才资源,在以大华网作为粤东地区最权威新闻网站的基础上,筹建“新媒体建设工程”,延伸网络媒体产业链。

3 加强报社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俊曾说过,在全媒体环境下,媒体人需要更多跨媒介的经验,不仅会写稿,还要能编辑视频软件或是出镜。这指出了报社专业采编人才的努力方向。但作为地市一级报纸,要求所有编辑记者一下子达到这个要求,也不太现实。笔者认为,加强报社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就是要用好用活现有人才、适量引进急需人才、培養吸纳储存后备人才,为报业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3.1 继续营造有利于人才队伍成长的软硬环境

进一步优化软硬环境,一方面,要把办公设施、福利待遇、科研经费等物质方面的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提高;另一面,要把报社的用人观念、用人机制、谋事创业氛围等趋向精神层面的内容不断充实起来。只有二方面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地进行软硬环境的建设,才能真正营造完善的人才成长环境。

3.2 加强报纸采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

要努力造就更多更优秀的名编辑、名记者。随着报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不管报业怎样发展,也不管报业体制怎样变化,报纸在报社的龙头地位始终不会变,办好报纸始终是报社的第一要务。这就要求报社长期不断加强建设报纸采编业务人才队伍,盘活现有采编人才资源,促进采编人才与智力的合理流动,选拔有能力、业务成绩突出的采编人才到领导岗位上来。

3.3 加大报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力度

报业的发展靠实力,实力靠经济,经济靠经营,经营靠人才。经济实力是报业发展的支撑,人才是经济的支点。为加快汕头报业的发展,提高应对国内外激烈的报业竞争与挑战,实施“人才强社”,积极拓宽识人、选人视野和渠道,完善竞争上岗、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把政治上靠得住、经营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经营管理人才选配到领导岗位上来。报社还应采取一切有效的方式方法,如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到经济发展较快的兄弟报社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取长补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强报业竞争力。

3.4 培养报社网络应用专业人才,拓展网络资源

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中,信息和网络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网络文化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报社要进一步推进网络文化建设,首先要从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建设入手,培养符合报社网络文化需要的优秀人才,逐步把新闻网站做大做强。

3.5 完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

报社要不断完善人才教育培训制度、培养人才创新能力制度以及奖励人才的激励制度和后勤保障制度,努力构建有利于专业人才谋事创业的和谐环境,促进报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好又快发展。

猜你喜欢

报社媒体融合
新常态下报社提高会计风险控制水平的路径
关于当前报社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
新时期如何做好报社档案管理工作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论平衡计分卡在报纸媒体单位绩效考核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