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境下交易成本与合作式劳资关系构建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研究
2016-10-19杜辉何勤
● 杜辉 何勤
中国情境下交易成本与合作式劳资关系构建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研究
● 杜辉 何勤
基于交易成本对契约关系的影响和治理,本文从劳资双方关于劳动力使用权的交易关系出发,对交易成本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过程提出假设并从进行了论证,认为在劳动关系双方一致追求各自利润最大化时,双方更有意愿选择合作,避免冲突,则劳动关系趋于和谐,组织效率提高,交易成本减少;反之,劳动冲突增加,组织效率低下,交易成本增加。基于博弈论和囚徒困境理论的分析从理论上证实了交易成本理论对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影响,而来自企业的调研实践则证实了中国情境下交易成本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尤其是社会网络中圈子的存在和不同的圈子文化对劳动关系和交易成本的影响。最后从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文化基础提出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建议。
劳动关系交易成本博弈论中国情境圈子文化
交易成本已经在经济学领域和管理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劳动关系就是劳资双方关于劳动力使用权的交易关系。那么劳资双方在进行劳动力使用权的交易时也会产生交易成本。在市场机制和等级机制的作用下,劳动关系的交易成本是否会减少?即当劳资双方基于共同的目标,提高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而达成契约关系时,交易成本与劳动关系的构建还有联系吗?如果劳动双方关系和谐,交易成本是否会减小,反之,是否会增加交易成本?另外,在中国情境中,由于关系文化和等级制度等的广泛存在,对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又有怎样的影响?本文就是对上述问题的回答。
一、相关文献梳理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国外对交易成本的研究探讨了交易存在的各种特征及其对交易成本的影响。从交易成本视角来研究劳动关系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科斯(1937)的理论研究。科斯认为正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企业的存在成为可能,并且企业可以通过采取不同的内部组织方式来减少交易成本。他进一步将市场交易与组织内部的交易进行对比,得出雇主采用契约形式雇佣的员工比签订长期合约的员工成本要低。因而,康芒斯也指出当契约观念日益被接受时,交易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创立制度来解决交易引起的冲突就出现了。
Williamson通过对交易成本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交易因素和人的因素,进一步完善了交易成本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可用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来研究企业关系。因为资产专用性可以将劳资双方联系起来,进而稳定劳动关系(Schelling,1960)。还有学者认为等级关系的存在使得大家可以遵守秩序,减少意见分歧进而可能会节约劳动成本(Ouchi,1980),但是,关系的建立如果要投入高昂的专用性投资,并且相关的资产若不能轻易转移为其他用途,则也可能会增加投资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劳动关系的稳定。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国内的文献从交易成本和博弈论视角来研究劳动关系的还不多。
多数学者认为劳资双方是可以通过博弈达成合作的。张丽琴(2013)从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视角对劳动关系的合作与冲突进行了论述,得出劳资双方关系从冲突转为合作,从短期合作到长期合作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包括双方以长期博弈为目标、抗衡能力相当、贴现因子足够大,并且受到收益和成本的约束。李惠斌(2007)从和谐劳动关系的必备条件即劳动双方利益大体均衡和劳动关系双方都能获得收益角度,推断出和谐劳动关系是双方重复博弈的结果。洪银兴(2003)提出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博弈来完善各方的利益达到治理均衡。
梁伟军(2008,2013)从提高劳动组织效率的视角,运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中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失范和失衡问题。他认为私营企业劳资双方的劳动关系是一种劳动交易和契约行为,交易频率、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是分析劳动交易的维度。资产专用性即作为交易对象的劳动者的各种知识、技能、经验等的综合体构成了劳动交易中劳动力资本的专用性,它与交易的不确定性一起决定了企业的劳动治理结构。并且根据劳动力资本的专用性和交易的不确定性分析了劳动交易成本变化导致的组织治理结构的改变①,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构筑和谐稳定的农民工劳动关系的路径。
上述文献尤其是国外文献奠定了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劳动关系的理论基础和分析的维度。国内文献则着重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过程和机理出发,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了低人力资本专用性相对过剩,高人力资本相对短缺情况下,交易成本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从劳动关系和谐程度来划分维度,分析交易成本对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的影响,对劳动关系双方在不同情形下的交易成本的变动结果做出假设;然后从西方经济理论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结合博弈论和囚徒困境理论论证了假设的成立;从中国情境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对交易成本和劳动关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劳动关系的交易成本分析
作为企业中最基础的组织关系,劳动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经济关系,这是因为在劳动交易过程中,劳资双方都是成本负担主体。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企业是一揽子合同的组成。它将是所以利益相关方,包括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监督者之间、监督者与工人之间相继的、一系列的合同。在企业当中存在着从所有者——管理者——监督者——工人相互交换的阶层。从链条顶层的所有者一直延伸到底层的工人所发生的交易成本,既包括传达信息的成本也包括代理成本和监督、执行合同的成本。不论是合同签订之前的搜寻、谈判、签约等经济行为产生,还是合同等发生的事后成本,均涉及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履行,自然成为双方的经济互动行为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成本最小是每一个理性经济人的自发选择。因此,在企业组织中存在交易过程、交易内容、交易主体,存在追求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动机和选择。
目前,当学者研究劳动关系时一般将企业内的劳动关系归为一种劳动关系。但是笔者调研发现,即使同一家企业内也可以同时存在多种劳动关系。从劳动关系的和谐程度来说,依次是:冲突型劳动关系、失衡型劳动关系、失范型劳动关系、规范型劳动关系、和谐型劳动关系。
冲突型劳动关系即劳资双方关系紧张,这种冲突可能是由社会转型、体制改革、经济转轨造成的,也可能是经济结构调整、企业改制、科技进步、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等带来的,其反映在冲突形式上主要集中在劳动分配、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福利、劳动争议等方面,并且近年来逐渐演变为群体性劳资冲突事件,通常涉及人数多、社会影响大,对资方造成的损失大,带来的负面影响大。
失衡型劳动关系即劳资双方关系失衡,在劳资双方的关系中没有引起冲突性的深层次矛盾,但是也有很多加剧双方分化的问题。
失范型劳动关系即劳资双方关系失范,表现在劳资双方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行为基本符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只是在某些方面不够规范。
规范型劳动关系即劳资双方关系规范、合法,劳资双方基本遵守《劳动合同》的要求,资方基本按照劳动标准,执行劳动保护,保障劳方的权益实现。
和谐型劳动关系即劳资双方关系和谐友好,表现在资方尊重劳动、尊重劳方的各种基本权益,能满足劳方的基本需要,还和劳方一起制定企业文化,维护企业形象。
上述这些类型的劳动关系在企业中都广泛存在,而且这些类型的劳动关系对企业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交易成本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指标。
从企业劳资双方劳动关系的确立开始,劳方在劳动合同期限内让渡自己的劳动力使用权,资方通过支付劳方收入,并在劳动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内履行自己的职责,这可以视为劳资双方关于劳动力使用权的一种交易。本文之所以提出劳动关系的不同类型,是对应劳动交易中存在的冲突、矛盾,它体现为劳方的各种工作技能对于工作的帮助,资方的管理、运营经验对劳资双方关系的调节和影响。这种成本是一种关系成本,相对于效率而言是一种支出。Cooke(1990)认为建立在劳资双方共同追求更大利益的目标上的劳动关系会使劳资双方更愿意放弃对抗,选择合作,进而潜在地增加收益,减少成本。所以这种交易成本越低,资方和劳方的潜在收益就越高,双方就越有意愿选择合作,减少矛盾、冲突,劳动关系就越趋于和谐,组织效率就会得到大大提高,企业文化就能保持健康,企业就能顺利运行发展,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关于上述劳动关系双方可能付出的成本和收益见下表1。
表1 劳动关系双方合作的潜在收益和成本
根据上述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劳动关系的双方遵循“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致力于追求各自的利润最大化。
假设2:当劳动关系的双方在追求各自利润最大化时,会选择合作,尽量减少矛盾和摩擦,此时劳动关系处于和谐状态,交易成本最低。
假设3:当劳动关系的双方发生冲突或劳动关系失衡,劳资双方因为需要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解决劳资矛盾,此时交易成本增加。
三、基于博弈论和囚徒困境理论的验证
(一)基于博弈理论的劳资双方交易成本分析
劳资双方的交易关系可以用博弈论来分析。首先,劳资双方要通过各自的选择达到其效用最大化,即(pay off);其次劳资双方在战略(Strategy)上是互相影响的;第三,当劳资双方达到和谐劳动关系状态,即达到均衡(Equilibrium)。
(二)基于囚徒困境的劳资双方交易成本分析
因为劳资冲突具有天然性,所以可借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来进行分析。假设不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劳资双方的博弈可用下表2和3来表示。
1. “非合作”博弈
资方和劳方分别用K和L来表示。二者的战略集可表示为 、 ;括号内的数字代表各方的收益。
如果双方都选择合作,那么劳资双方就会获得较大的收益,此时交易成本最小,可以视作和谐型劳动关系;如果有一方选择“非合作”,则劳资关系将可能
紧张甚至引发冲突,强势的一方可能获得较大收益,弱势的一方收益减少,此时交易成本增加,失衡型劳动关系、冲突型劳动关系可以视作为这种劳动关系。如果双方都选择不合作,模型本身获得均衡解,但是不合作的后果将导致劳动冲突甚至爆发群体性冲突事件。此时的交易成本最大,由冲突所导致的罢工、抵制等会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运营,从而进一步增加交易成本。
另外,该模型还说明如果有任一方选择“非合作”,另一方必须选择“非合作”时才能获得较大的收益,这是由理性经济人假设决定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可能发生当有一方选择非合作,另一方继续选择合作,如强资本弱劳工,劳方为了避免被辞退或报复,只能选择合作;或者另一方也可以采取主动寻求谈判解决的方式,缓和双方的矛盾。
表2 “非合作”博弈模型
因此,在上述情形下,双方博弈时可能存在一种情况,劳资双方弱势的一方通常会事先观察强势一方的选择,当强势的一方选择合作,则选择合作;当强势的一方选择非合作,则选择非合作,进而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基于此,通过重复博弈,双方的最佳选择就是共同遵守已达成的协议,最终形成稳定的均衡解。此时劳资双方都选择合作,获得最大利益。
2. “稳态合作”博弈
这种稳态合作的博弈模型如表3所示。
表3 “稳态合作”的博弈模型
从上图可以看出,导致劳资双方是否选择合作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其收益最大化。现实中可能不仅受到收益的影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有多种需求,这些需求不仅与收益有关,还会受到自尊、是否受到重视、成就感等的影响。所以企业的组织结构、激励机制、企业文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等都会影响这种选择。但是总体而言,至少从模型中反映出,劳动关系双方的博弈,其结果是选择合作时交易成本最低,二者收益最高,此时劳动关系最和谐。
四、来自中国情境的验证
劳动关系除了是一种经济关系,还是经济社会中的一种社会关系。在经济利益的约束之外,还会受到社会网络和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在企业中,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是处处共存的。非正式组织的影响随着内部组织形式的选择不同而发生变化(Barnard,1938)。这种非正式组织体现在中国情境中通常体现为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对劳动双方的影响,尤其是关系、面子、信任、圈子等都会影响劳资双方的交易成本并进而影响劳动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 中国情境下的各种因素对交易成本和劳动关系的影响过程
刘翌和徐金发(2001)在研究公司治理文化对交易成本的影响时,就发现非正式制度的存在导致的了解与信任会降低公司治理中的激励与监督成本、组织成本及履约成本。梁钧平(1998)证实了圈子文化的存在会对组织的制度文化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圈内成员不仅要受到组织制度规则的约束,更要受到圈子规则的约束,因此圈子会侵蚀制度规则。而另外一种情形下,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价值观和信仰结合的圈子内部也可能更易相处,从而有助于创造协调的环境,促进圈子内部的沟通,增进圈子与组织的联系,同时增进组织成员的信任和学习能力(Schein,1996)。
现实生活中,由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规则的存在,导致企业劳资双方的交易成本可能还会受到圈子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国社会中的“亲缘”、“地缘”、“熟人”等都会促成企业中圈子文化的形成,并影响劳动关系。
笔者在2014年12月和2015年11月、12月,通过对国内一些中小企业的调研,听取劳动者和管理者对各方的看法。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管理者在管理和监督过程中都会受到上述中国情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中国的中小企业通常大多都是民营企业或家族企业,则这种影响更明显。对劳动者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60%的劳动者对管理者的评价为“较好”;接近70%的劳动者认为目前的劳动关系比较和谐,这与政府法律法规的健全、媒体的介入有关;80%的劳动者认为政府的干预和社会进步,促使企业越来越重视劳动关系,并有意愿来改善劳动关系;接近70%的劳动者认为劳动关系的改善首先要提高劳动者的待遇。接近67%的劳动者承认在自己的企业中存在圈子,30%的劳动者回答自己也属于某个圈子②,70%的劳动者认为圈子对劳动关系有影响,甚至影响到劳动者的收入和晋升。
同时,对一些中层管理者的调研显示:只有40%的管理者承认企业中会存在圈子,但同时认为圈子的存在与临时用工数量的增加有关;80%的管理者认为圈子加大了管理难度,影响生产效率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当推行新的管理制度或者需要临时加班时,明显感受到“圈子”在劳资双方谈判时发挥的影响;仅有23%的管理者认为圈子的存在对企业的影响不大,或者这种影响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通过调研也发现,圈子文化对交易成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圈子文化由于要维护本身圈子的利益而侵蚀正式制度,扩大非正式规则的生存空间,筑起各种制度壁垒,增加不同团队的交易成本,进而增加劳动关系的交易成本;圈子文化会形成一个利益圈,扩大圈子内部的认同感,而对外排斥,进而增加管理难度和沟通障碍,加大合作难度,影响信息的传达,导致交易成本增加。
五、结论与建议
劳动关系是一种交易关系,交易的对象是劳动力的使用权,交易的具体内容是在劳动法律法规等既定制度安排下,劳方在一定期限内让渡劳动力使用权,服从于资方的生产经营管理安排,以完成一定的生产经营任务为代价,资方支付劳方工资,并提供劳动安全保护、购买社会保险等保障劳方合法权益。追求交易成本最小是劳资双方共同的经济选择。但是这种选择通常会受到经济理性和企业内部圈子文化,可能还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等的影响。因此,完善企业劳动分配和劳动保护等相关制度,畅通劳资双方的沟通渠道,减少中国情境下不利因素如圈子的负面效应的影响,是企业通过减小交易成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下面将分别从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文化基础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政策建议。
1. 提高员工的薪酬福利水平,为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调查中发现,收入水平是引发劳资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小企业中,受访对象的75%都认为企业提供的工资水平过低,福利水平不高,保险制度不健全,还有拖欠工作的现象。
因此,企业应首先满足交易的前提,即提高劳动力使用权的价格,满足员工的收入需要以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并随着员工业绩的增加,提高其收入水平以满足其物质需求,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 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劳动关系管理,为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在中小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受访对象表示对合同的内容设定及期限不满,短期合同较多。因此为了减少劳动争议,减少抱怨,降低员工的流失率,企业要加强合同管理,规范劳动关系的管理制度,履行合同条款,积极与员工沟通条款内容,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3. 提高管理沟通水平,加强企业内部文化建设,为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圈子文化与沟通的效度成反向变动。因此企业应明确不同部门、团队的管理权限和职责,加强企业内部文化建设,尊重员工,进而削弱圈子文化;另外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制,减少圈子数量和质量,减弱圈子对企业内部沟通、管理的影响;培养相互理解的合作精神,营造互相尊重、和谐的企业文化,加强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彼此的信任,减少圈子带来的交易成本。
注释
① 上述改变的状况,具体来说:当劳动者的劳动力资本专用性低,工作任务易于分割时,劳动者就易于被替代,流动较强,即劳动交易成本低,组织治理结构低级化,基本上没有专门的治理结构,如工会。其次,如果劳动力资本专用性低,但是工作任务不易分割,由于辞退员工补偿费用高昂,企业为降低交易费用,一般不会辞退员工,而是对员工进行监督,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此时企业中存在监工性质的劳动组织也可以成为“初级团队”,劳动交易存在一定的成本,劳动关系可能紧张。第三,当劳动力资本专用性高,工作任务又易于分割时,劳动者易于任意跳槽,而企业则易于随意辞退员工,为了防止这两种现象的发生,企业会形成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此时劳动关系相互依赖,交易成本较低。第四,当劳动力资本专用性高,工作任务又不易分割,企业将倾向于为员工提供长期稳定的工作环境和薪资条件,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
② 在调研中感受到劳动者对圈子的敏感,所以并不排除有人没有承认自己属于某个圈子。
1. 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2. 洪银兴:《合作博弈和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 21-27页。
3. 吕景春:《和谐劳动关系的“合作因素”及其实现机制——基于“合作主义”的视角》,载《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第31-41页。
4. 吕景春:《论劳资合作博弈中利益的帕累托改进——基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分析视角》,载《经济学家》,2009年第4期,第16-23页。
5. 郭志刚:《和谐劳动关系的治理机制分析》,载《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第48-52页。
6. 张丽琴:《市场经济中的劳资冲突与合作》,载《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第2期,第153-156页。
7. 刘铁明、罗友花:《中国和谐劳动关系研究综述》,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第139-143页。
8. 李铁斌:《集体谈判与三方协商机制框架下的企业劳动关系运作——基于博弈论的视角》,载《理论月刊》,2013年第4期,第146-150页。
9. 梁伟军:《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析》,载《江苏商论》,2008年第11期,第95-97页。
10. 李惠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博弈论分析》,载《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 9-12页。
11. 梁伟军:《 交易成本视角下的农民工劳动关系解析》,载《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年第1期,第75-78页。
12. 程延园:《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 奥利弗•威廉姆森著,段毅才等(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4. Schelling T C.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Experimental Economics, 1960.
15. Williamson,O.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9, 22(2):233-261.
16. Ouchi, W.G. Markets bureaucracies and cla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0,25(1):129-141.
■ 责编/ 孟泉 Tel: 010-88383907 E-mail: mengquan1982@gmail.com
Research on the Transaction Costs and Cooperating Labor Relationship from Gaming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Du Hui and He Qin
(School of Management,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influence of transaction cost on the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and governance, from both labor and capital,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transaction relationship from the labor using right, and makes hypothesis and argumenta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action cost and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hip. This conclusions are confirmed that when both sides of labor relations agree the pursue of profit maximization,they will have more willing to choose cooperation, avoid conflict, so labor relations will become more harmonious, organizational efficiency will be improved, transaction costs will reduce; on the other hand, transaction costs will increase.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action cost and labor relations is confirmed based on game theory and the prisoner's dilemma;From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the effect of the circle and the circle culture in the enterprises on labor relations and transactions costs is verified. Therefore, th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supplied from the material base, the institutional base and the cultural base.
Labor Relations; Transaction Cost; Game Theory; the Context of China;Circle Culture
杜辉(通讯作者),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电子邮箱dhfile@126.com。
何勤,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
本文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双创”研究”(2015YZD03)、北京社科基金项目“京津冀化解产能过剩中企业劳资冲突风险的治理研究”(15JGB058)、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构建研究”(SM201511417010)和北京学研究基地项目“基于创新网络的北京文化产业集群成长机制研究”(SK50201402)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