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仁裕神道碑的历史价值及其保护方案

2016-10-19陈冬梅刘宁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碑文表面

陈冬梅,刘宁

(天水师范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王仁裕神道碑的历史价值及其保护方案

陈冬梅,刘宁

(天水师范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王仁裕神道碑发现于1983年,碑文记述了王仁裕生平事迹及作品名目。神道碑既有宋代碑刻的特点又兼具唐时风格,碑文的书法是后人研究书法艺术的宝贵石刻。王仁裕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神道碑记载的王仁裕的诗歌,笔记小说等作品可补史书之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神道碑因受保存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了各种病害,为加强神道碑的保护并延长其寿命,合理保护方案的提出迫在眉睫。

历史价值;保存环境;病害成因;保护方案

神道碑,又称神道表。是旧时立于墓道之前用以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多记录死者的生平年月,所做贡献等。神道碑自汉代起就已存在,最初的神道碑碑文比较简单,一般只称“某帝或某官神道之碑”,后来纪事渐趋详细,成为人物传记的一种变体。神道碑作为文物的一种,它的存在对于研究古代历史纪实事件、政治以及文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历史学,考古学以及文献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资料。

一、王仁裕神道碑的历史价值

(一)王仁裕神道碑介绍

王仁裕,字德辇,五代时秦州长道(今甘肃礼县石桥镇斩龙村)人,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病逝于开封宝积坊私第,16年后由其嫡孙秘书郎王永锡护灵柩归葬故里。王仁裕神道碑全称“周故少师王公神道碑”,1983年5月,甘肃礼县城南15公里处石桥乡斩龙村农民在挖房基时,挖得《王仁裕墓志铭》和《周故少师王公神道碑》,置于王仁裕墓前。墓志铭为边长93厘米的正方形,厚为30厘米,现存于礼县博物馆。神道碑现置礼县石桥乡斩龙村正中的王仁裕墓前,神道碑通高305厘米,宽114厘米,厚40厘米,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其中碑首和碑身用一整块的巨石雕成。碑首高80厘米,碑额正面篆书“周故少师王公神道碑”,碑身高225厘米,厚35厘米,碑身正面中间阴刻楷书碑文,自右向左竖列36行,每行71字,共计约2500余字,[1]保存基本完好,详细记述了王仁裕生平事迹及作品名目。碑身背部有宋朝姚雄的题记,以及明朝王调元的题词,主要记录王调元等人出资修建碑亭之事。根据碑刻内容,王仁裕神道碑建于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岁次丙戍七月丁卯朔十六日壬午,由李昉撰文、张贺书丹并篆额。是研究五代史和宋代书法艺术的一件珍贵石刻。

1.碑文内容

碑文是由任过紫金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修国史上柱国陇西郡开国侯的李昉所写(李昉为王仁裕门生)。由雄武军节度推官,即任秘书省校书郎的张贺书丹篆额。碑文记载了王仁裕生平活动与作品名目。据碑文内容,王仁裕,曾任通奉大夫、太子少保、上柱国太原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被赐紫金鱼袋。曾官至后周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病逝后诏赠太子少师。五代时以文辞知名秦陇间,有“诗窖”之雅称。曾有《秦亭篇》、《锦江集》、《入洛集》、《归山集》、《南行记》、《东南行》、《紫泥集》、《华夷百题》、《西江集》等共685卷。还撰写《周易说卦验》3卷、《转轮回纹金鉴铭》22样,笔记小说则有《开元天宝遗事》、《玉堂闲话》、《王氏见闻录》等。碑文中还介绍了王仁裕的家族之繁荣,更是说明了王仁裕的出身不凡,同时,他也是一个政治家,历任唐末及前蜀、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他的诗集一直流传到宋代、明代以后,现大都失传。[2]李昉在碑文的最后夸赞其盛名,更是感叹一代贤者的消逝。

2.神道碑的形制与纹饰特点

神道碑上部碑首呈拱形顶,上覆六龙盘踞,为浅浮雕,六条盘龙分作左右,两边各三条并头,龙头在碑的两侧,龙头朝下,龙身倒立,上置写实的宝珠,光芒四射。龙鳞雕刻纹络清晰,龙爪所托宝珠周围却无火焰纹也无腰莲座,而且碑首与碑身的相连接处却无云纹雕刻,左右两条龙的龙身、龙足相互交缠盘结在碑的正、背两面,碑额在中央位置,来刻写碑铭。中间部分为碑身,呈长方体状,用以刻写碑文、题名,在神道碑的左右两侧有阴刻的缠枝牡丹纹与石榴花纹,碑侧纹饰构成手法接近唐代的大“S”型弧线,纹饰内容为宋代花卉果实题材。碑座为一只造型逼真的赑屃,底部龟趺形体较为倾向宋时特点,顶部比较扁平,四足粗壮,既可以承重也可用来装饰。

(二)王仁裕神道碑的历史价值

1.碑文书法的艺术价值

王仁裕神道碑碑身正面为阴刻楷书,介绍王仁裕生平事迹。碑额处为篆书所题碑名,碑身背面为宋代姚雄的行书题记和明代王调元的楷书题词。神道碑正面的楷书文字,其书法在结构形体上整体来看宽绰舒展,字字皆有其位,似量化而作,字繁则大,简则小,大则紧,小则疏,大小长短适当,疏密得体。因唐时书法“尚法”,有着严格的要求,而宋代“尚意”,讲究的是意境,这篇碑文,既有一定的唐代书法的要求,也不乏宋时人们所追求的意境,乃唐宋书法的一种过渡,因而该神道碑的书法也成为了后人研究书法艺术的宝贵石刻。

2.神道碑的历史价值

据神道碑记载,王仁裕一生作品数量众多,有“诗窖”之誉。神道碑和王仁裕墓志铭互为补充,是研究王仁裕生平著作的重要资料。[3]同时,神道碑记载的王仁裕作品以大量的真人真事为写作素材,对研究王仁裕及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政治、历史及文学艺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诗歌的文学价值。

王仁裕在文学上先以诗名,其诗歌特点是以诗为文,运用诗的形式写游记、评论,简练丰富。诗集有《秦亭篇》、《锦江集》、《西江集》、《归山集》、《华夷百题》等。其早期诗作体现王仁裕匡扶济世、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秦亭篇》主要抒发其政治抱负。《归山集》体现了他对李存勖立国后期的治世无道大失所望,也使得其人生价值观发生变化从而促进其诗风的转变,后期作品呈现出平和安逸的特点。部分诗作表现了他心谐自然,酷爱自由的性格追求,继承了古贤“物我一理,万类平等”的思想,如《放猿》等诗,深含王仁裕重视生命、尊重自然、尊重人与其他生命体和谐的思想。《入洛集》,《南行记》为其记游著作,较为详尽地记述了人物地理,重大历史事件。《周易说卦验》、《转轮回纹金鉴铭》,是王仁裕的学术著作,其中保存了大量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社会重大事件。[4]

王仁裕的诗歌风格浅近,不事藻绘,诗歌的思想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五代士人诗歌风格变化的缩影。其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其诗歌一方面承袭了李白、李商隐诗歌的创作范式;另一方面,运用诗体写游记、自传、题赠、书札、寓言、评论……即“以诗为文”之法明显续接了杜甫及新乐府运动作家的传承。[5]因其“知贡举”后门生甚多,故其诗风直接影响北宋诗坛,如李昉、王溥等人的创作和《太平广记》中,均可觅到王仁裕影响的痕迹。

(2)笔记小说的历史价值。

王仁裕笔记体小说有《玉堂闲话》、《王氏见闻录》、《开元天宝遗事》,其笔记小说体现了唐代传奇向宋代传奇的蜕变,对以后的小说创作有持久影响。

《玉堂闲话》记录了唐五代文人和官吏的轶事,为以后的拟话本小说提供了素材,部分故事为宋代以后公案小说的先驱,[6]对宋明公案小说的写作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记载的唐后期和五代时期天水、陇南、汉中和成都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可补史书之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玉堂闲话》保留了大量珍贵的诗文作品,如其中的名篇《麦积山》,是最早留下有关麦积山的完整资料。

《开元天宝遗事》内容有奇艺物品,人物事迹,权臣的荒淫生活等,虽不能证国史,对当时的社会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还有地方风物,民俗记写,如《开元天宝遗事》最早记述的“压岁钱”(春节散钱)风俗,成为民俗“压岁钱”来历之开端,是对陇南地方民俗史的一大贡献,有利于陇南的地方人文建设。

碑刻作品《王氏见闻录》主要记载了王仁裕的蜀中见闻,内容生动并富于地缘色彩,部分记载可补充史料,如《王承休》最后君臣对话记录;还有部分内容对天水、陇南、汉中等地区的风物研究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总之,王仁裕笔记小说贴近生活,更注重平实的文风,理性成分增强;题材内容杂而丰富,形式活泼,有认识和欣赏价值;小说有鲜明的文学性,很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小说。[5]95其笔记小说除供当代学者们研究、总结其发展现律外,其创作经验,今天仍可资当今的散文、杂文、随笔、小小说、报告文学等创作者借鉴。[5]88

三、王仁裕神道碑保存现状

(一)地理环境

王仁裕神道碑位于甘肃礼县,礼县年均气温约9.9℃,降水量488.2毫米,年均日照1968.1小时,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多变,春秋两季天气多变,冷暖起伏大;夏季炎热多雨,受梅雨天气影响降水量大,且雨量集中,暴雨频繁;冬季寒冷干燥。这样的气候特征使神道碑容易风化,同时造成石碑的生物危害。

(二)神道碑的保护现状

王仁裕神道碑原坐落于斩龙村道路旁,碑座及碑身下半部分深埋于地下,部分碑文遭到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破坏,碑身背面所记录的关于明朝王调元等人出资所建的碑亭因年代久远早已不复存在。2008年,礼县当地政府对王仁裕神道碑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将原深埋地下的神道碑清理出来,在离原址不远处修建了“王仁裕神道碑”碑亭,修葺台阶,将神道碑分碑座和碑两部分迁移至碑亭之下,同时修建院墙,平整院落。碑亭占地22平方米,为四角亭,钢筋水泥结构,红色柱身,白色穹顶,亭顶覆有赭红色琉璃瓦,飞檐高脊,碑亭周围为铁质的护栏。虽有碑亭遮挡但石碑表面没有保护涂层,由图1可看出,石碑没有和环境完全隔离,依然遭受温湿度,光辐射,空气污染物及风的吹打磨蚀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图1 神道碑保护现状

(三)王仁裕神道碑的病害成因分析

石质文物的病害是指在长期使用、流传、保存过程中由于环境变化、外力侵蚀、人为破坏等因素导致的石质文物在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外貌形态上所发生的一系列不利于文物安全或有损文物外貌的变化。王仁裕神道碑材质为花岗岩,结构致密,石碑上纵横交错的白色条纹为方解石脉,处于碑亭内的神道碑仍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容易受到自然风化、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近些年来环境污染加重,对神道碑造成了侵蚀破坏。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有害气体会形成酸雨对石碑产生溶蚀破坏。如此长年累月会造成碑刻表面腐蚀、剥落,以致残缺,甚至雕刻纹饰或文字等会逐渐消失。

1.机械破坏

(1)断裂:碑首右侧与碑身连接处有因自然力破坏而产生的较大断裂;在2008年神道碑搬迁时,将碑身与碑座分割开来,致使断裂形成(见图2)。

(2)局部缺失:据当地管理人员介绍,神道碑碑座发掘出土时,龟首就已残缺,同时龟趺右侧位置也有大面积的缺失(见图3)。

图2 断裂、土锈、水泥修补

图3 龟腹残缺、水泥修补

2.表层风化

受自然降水的影响神道碑表面出现了泛盐,在神道碑表面的缝隙之中有少量白色粉末状的盐。神道碑表面书刻文字周围有因为露天遭受自然风雨等的破坏形成的溶蚀病害,使得部分文字字迹模糊不清(见图4)。

3.裂隙与植物生长

礼县四季分明,温差变化明显,石质材料受热膨胀遇冷收缩,使得神道碑的物理性质不稳定,强度降低,造成神道碑表面裂隙的生成。由图5可以看到神道碑表面遍布大小不一的裂隙,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另外,神道碑碑亭周围有栽种的柏树,还有许多杂草,这些植物生长离碑亭太近,造成碑亭环境的潮湿。

图4 模糊不清的字迹

图5 裂隙病害

4.表面污染

(1)大气粉尘污染:神道碑作为露天石质文物,各类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容易降落在石碑的表面,尤其是神道碑的碑首有大量的灰尘、降尘及风化物,在碑首螭龙与雕刻缝隙间发现黑色硫化物,污染石碑(见图6)。

(2)水锈结壳:神道碑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同时含有少量的铁,受雨水的冲刷,神道碑表面有十分明显的棕色冲刷痕迹(见图7),在碑的背面上部尤为严重。棕色痕迹形成的化学反应如下:

NaAl2Si3O8+CO2+H2O→Al2Si3O5(OH)4+SiO2+ Na2CO3

FeS+O2→FeSO4,FeSO4+H2O+O2→FeOOH(棕色锈痕)

(3)土锈:因2008年以前,神道碑下部埋于地下,后来挖出修建碑亭加以保护,神道碑埋入地下部分有大量的泥土颗粒侵入其表面,表现在碑身下部(约占碑身四分之一)表面有大量土黄色的土锈。

图6 碑首粉尘沉积物、裂隙

图7 水锈、刻划痕迹

5.人为破坏

(1)刻划痕迹。神道碑在采取保护之前表面有较多人为刻划的痕迹,有些破坏到字体。

(2)墨迹。研究五代史、书法和文学的学者制作碑文拓片,在神道碑的表面有极多的墨迹遗留(见图8)。

图8 墨迹、水锈、裂隙

(3)水泥修补。2008年,礼县政府对神道碑进行了搬迁,在搬迁中将神道碑分成两部分,后来用水泥粘接。神道碑龟腹有大面积的残缺,当时也使用水泥砂浆进行修补,水泥可产生可溶盐,加之水泥砂浆与花岗岩的理化性质不同,兼容性不高,在石碑修补处形成新的裂隙(见图2)。

(4)烟熏物。神道碑背面上部有大面积烧香祈愿所致的黑色烟熏污染物。

四、王仁裕神道碑的保护方案

(一)表面清洗

针对神道碑表面的有害物质,包括灰尘、降尘、水锈(雨水冲刷痕迹)以及土锈等,为降低污染物进一步破坏神道碑,并延长它的寿命。清洗是文物保护工作中极其重要的步骤。

(1)表面的粉尘颗粒:使用机械清洗法,可用软毛刷、毛笔或竹签自上而下轻轻去除,并用去离子水进行冲洗。

(2)雨水冲刷痕迹:神道碑表面的雨痕多为石质内部的一些可溶盐渗出后分解为难溶盐在雨水的冲刷下形成了棕色的痕迹,[7]可先用去离子水去除易溶于水的成份,再用六偏磷酸钠溶液清洗,若是清洗过程中雨痕太重难以清洗时,可以用六偏磷酸钠多层纸张贴敷法使其充分接触、络合进而除去水锈,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石碑表面。

(3)土锈的清洗:可用竹签、毛刷等先清除疏松的泥土,对坚硬的泥土可用去离子水软化后再机械清理,渗入石碑的泥土可使用去离子水浸泡的方法或纸张贴敷法去除,清洗完成后用脱脂棉蘸去离子水将泥水痕迹轻轻擦去。

(4)烟熏物:采用14%氨水和5%~10%的丙酮溶液清洗,清洗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去除残留的氨水和丙酮溶液。

近年来,石质文物的清洗有了新技术,如激光清洗和微生物清洗等,方法简单,操作安全,不会对文物造成破坏。新技术的应用往往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故选用前应考虑经费投资的问题。

(二)脱盐处理

神道碑表面缝隙中的可溶盐,可采用多层纸张贴敷法进行去除。将吸有去离子水的纸张用软毛刷贴敷在石碑上溶盐较多的部位,用排笔使纸张与石碑表面紧密贴合,石碑中的可溶盐通过岩石孔隙的毛细作用和纸张纤维的协同吸附作用停留在纸张内,待纸张干燥后换取新的纸张,如此反复多次操作,石碑内的可溶盐即可基本去除。

(三)加固

王仁裕神道碑属于露天石质文物,置于大气环境中,其环境的控制及调节实属不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其加固可采用渗透加固方法来延缓老化。

针对表面风化脱落以及裂隙,一般用环氧树脂进行加固处理。风化或者脱落部位可以喷涂或贴敷法进行渗透加固,[8]而裂隙处可用环氧树脂灌浆加固。

(四)表面保护

选择适当的化学保护剂涂层保护,是保护石质文物的方法之一。首先应选耐酸沉降物侵蚀的材料,同时要具有粘结性、无色透明、防水性、耐久性、渗透性、透气性及抗紫外光等特性。另外,选用的保护剂必须能保持石碑的原来面貌,色泽尽可能不发生变化。因此,可选用无色透明的有机硅WD-10溶液对神道碑进行表面封护处理。在投资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可在神道碑外加一层玻璃罩,防止日晒雨淋、空气污染物等自然因素的破坏,很多露天石质文物都采用这样的保护方法。

(五)定期维护

神道碑的保护应认真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防止保护性的破坏,减轻自然因素的影响,使神道碑的保护与利用协调共进。

通过对王仁裕神道碑的分析,深入的了解了王仁裕的生平经历。通过观察神道碑的形制纹饰进一步了解唐代至宋代碑刻的形制纹饰特点,同时对神道碑的文字书法艺术进行了分析,可进一步了解唐宋书法。因王仁裕神道碑未曾受到较好的保护,神道碑表面存在较多的病害破坏,本论文通过分析病害类型提出针对性的合理保护措施,以此来提高人们对神道碑的重视,保护宝贵的碑刻文物,延长其寿命,传承历史。

[1]礼县老年书画协会,礼县博物馆,编.礼县金石集锦(内部资料)[Z].2000:48-51.

[2]刘莉.五代名士王仁裕小考[J].敦煌研究,2003,(6):92-94.

[3]蒲向明.玉堂闲话评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07.

[4]蒲向明.王仁裕的文学成就[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3,(3):64.

[5]蒲向明.追寻“诗窖”遗珍——王仁裕文学创作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7.

[6]赵军仓.王仁裕及其作品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7.

[7]王蕙贞.文物保护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36.

[8]王丽琴,党高潮,梁国正.露天石质文物的风化和加固保护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16(4):58-63.

〔责任编辑余粮才〕

K878.8

A

1671-1351(2016)04-0036-05

2016-05-13

陈冬梅(1980-),女,甘肃天水人,天水师范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碑文表面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慧思陶勒盖碑文解读
从《文心雕龙·诔碑》看蔡邕碑文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太阳表面平静吗
工布江达县“万善同归”碑文考释
氧化锆的表面处理与粘接
3.《黑洞表面》(英/美)等
化学降解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三田渡汉文满文蒙古文碑文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