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造影在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6-10-19罗建军周玉林
罗建军 周玉林 陈 宏
长沙市第八医院外二科(骨科),湖南长沙410000
椎间盘造影在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罗建军周玉林陈宏
长沙市第八医院外二科(骨科),湖南长沙410000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在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诊疗,研究组患者予椎间盘造影诊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在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VSA评分以及OD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研究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造影在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椎间盘造影;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诊治;功能障碍指数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discography in the treatment and diagnosis of lumbar multisegment degenerative diseases.Methods A total of 130 patients with lumbar multi-segment degenerative disease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5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search group,with 65 patient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egular treatment and diagnosis,and the research group was given disc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The curative resul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In terms of the curative results in the two groups,VSA scores and ODI scores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In terms of the complications in the two groups,the research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disc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umbar multi-segment degenerative diseases are ideal,which is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patients'prognosis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Discography;Lumbar multi-segment degenerative diseases;Treatment and diagnosis;ODI
椎间盘造影在过去被看作一种操作比较复杂甚至可能造成并发症的检查手段,在临床应用过程当中遭到比较严格的限制。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可以说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随着MRI以及CT技术的进步,从影像学角度为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国内研究显示,椎间盘造影作为MRI以及CT检查的补充,在腰椎间盘退变治疗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本研究探讨椎间盘造影在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患者130例,男69例,女61例,年龄40~59岁,平均(50.1±1.2)岁。病程1~24年,平均(8.1±0.9)年。入选标准:①具有明显的腰痛症状,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或间歇性跛行症状;②影像学检查提示腰椎多节段退变。排除标准:①不伴有明显腰痛症状者;②影像学检查提示腰椎仅存在单一节段退变者或所有节段退变者。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6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常规拍摄腰椎正侧位、双侧斜位、过伸过屈位,术前腰椎过伸过屈位X片支持腰椎失稳,根据检查结果拟手术干预节段及手术方式,均采用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1.2.2研究组对研究组患者提示影像学退变的节段以及邻近的正常椎间盘行造影检查[2]。操作之前对患者提供教育培训,做好沟通从而消除其恐惧心理,造影之前使用鲁米那镇静。检查过程当中,患者取俯卧位,核实穿刺椎间隙之后消毒铺单,使用2%的利多卡因沿着需要穿刺的路径进行局部麻醉[3]。使用18号穿刺针,其中进针点建立中线10 cm的位置向椎间隙穿刺,透视条件下刺入患者的纤维环以及髓核,确认针尖的位置位于患者椎间盘的中间[4]。髂翼发育异常的患者可使用弯针穿刺完成椎间盘的穿刺。注入碘水溶性造影剂3 mL,造影之后患者卧床休息,术后3 d进行腰椎后路的减压融合手术治疗[5]。
1.2.3结果判断使用Walsh椎间盘造影诊断标准。造影显示患者椎间盘结构存在形态变化:诱发疼痛与患者平时较为类似:有1个相邻的间盘为阴性[6]。对该病患者而言,椎间盘形态变化只能作为参考标准,诱发疼痛的性质以及腰痛症状是判断阳性与否的主要标准。对造影结果为阳性的节段进行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7]。对照组患者根据影像学的检查结果以及医师经验确定手术节段,研究组患者干预节段以及手术方式均使用改良的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手术治疗[8]。1.2.4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手术操作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腹部悬空,使用C形臂X线机定位后逐层切开患者的皮肤、皮下组织还有腰背筋膜,沿着节段棘突剥离椎旁肌,从而暴露椎板以及关节突[9]。使用椎弓根钉并且咬除患侧椎体椎板与关节突,切除患者的黄韧带以及增生内聚的关节面,充分显露硬膜囊[10]。椎管减压之后处理椎间隙,取患者下骨质结构后植骨,填充颗粒状的碎骨到融合器当中,侧斜向置入椎间融合器[11]。如果患者属于双侧下肢症状,需要开窗减压对应的神经根。常规置入钛棒之后缝合手术切口,术后使用罗哌卡因、吗啡以及倍他米松液浸润手术切口,设置负压引流管[12]。患者在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头孢唑啉3.0 g,2次/d,静脉滴注给药,同时辅以甲基强的松龙、甘露醇以及甲钴胺等治疗[13]。术后5 h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术后3 d拔除引流管,指导患者尝试腰背肌锻炼;2周内建议患者卧床休息为主,2个月内在腰围保护下进行锻炼[14]。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总分45分,得分越高,功能障碍越严重)。VAS评分(总分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明显)标准0分,无痛,无任何疼痛感觉;1~3分,轻度疼痛,不影响工作、生活;4~6分,中度疼痛,影响工作,不影响生活;7~10分,重度疼痛,疼痛剧烈,影响工作及生活。使用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进行ODI评分[15]。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以及术后12个月VAS评分、ODI评分的变化。同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不同时点VAS、ODI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的VAS评分以及OD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VA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V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n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F值P对照组研究组t值P 65 65 6.8±1.4 7.2±1.3 0.126>0.05 2.6±0.3 1.2±0.2 4.437<0.05 2.2±0.6 1.1±0.2 5.233<0.05 2.1±0.2 0.8±0.2 5.256<0.05 19.294 20.915<0.05<0.05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ODI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ODI评分比较(±s,分)
组别n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F值P对照组研究组t值P 65 65 62.6±4.4 62.5±4.3 0.268>0.05 24.3±3.6 15.1±3.8 2.256<0.05 19.1±3.2 11.2±3.6 3.258<0.05 17.4±2.6 8.6±1.2 8.264<0.05 8.496 5.396<0.05<0.05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目前临床存在的诊断技术包括X线、CT、MRI等常规影像学检查,亦包括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以及脊髓造影、椎间盘造影、关节突关节封闭及神经根阻滞等侵入性检查技术。常规影像学检查可以较好地显示腰椎退变的形态学改变,对退变局限于某一节段或部位的病例具有直接的定位诊断价值,对大多数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仅需进行常规影像学检查即可。随着对椎间盘源性腰痛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变化的不断研究,MRI检查T2加权像上椎间盘纤维环后方存在的局限性高信号区(high intensity zone,HIZ)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对青壮年单节段椎间盘退变患者椎间盘源性腰痛具有良好的提示性意义[16],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椎间盘造影在椎间盘疾病诊断、检查、确定病变程度以及选择治疗措施等领域的价值[17]。许多医务工作人员认为椎间盘造影对于确定病变的节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椎间盘造影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确诊,而旨在手术之前准确定位。有研究人员认为存在坐骨神经痛但脊髓造影检查为阴性的患者,椎间盘造影应当作为手术之前的补充检查,并且认为椎间盘造影对于慢性腰痛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8]。两个以上的椎间盘突出而发病节段不够明确的患者,往往可以通过椎间盘造影来准确定位。对于那些症状性的椎间盘退变患者,腰椎MRI往往提示多节段的退变,可以使用椎间盘造影来确定融合的范围[19]。椎间盘造影是确定椎间盘下腰痛最为主要的手段之一,可以确定诱发患者疼痛的椎间盘。多节段椎间盘退变的患者在术前使用椎间盘造影检查,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确定病变的节段,另一方面还能在手术之前充分确定置换节段的病变水平,特别是后纤维环以及后纵韧带是否完整以及椎间盘的突出方向,从而为手术操作提供定性以及定位指导[20,21]。椎间盘造影在判断椎间盘的退变程度方面,包含客观因素以及主观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面,术后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以及OD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研究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椎间盘造影在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理想,能帮助患者早期确诊,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1]彭宝淦,吴闻文,侯树勋,等.腰椎间盘内破裂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15,41(8):564-566.
[2]马昕,王洪立,姜建元,等.HIZ与椎间盘造影在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脊柱外科杂志,2014,7(2):75-77.
[3]王华东,侯树勋,王晓宁,等.MRI高信号区与椎间盘造影在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中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14,40(13):973-976.
[4]康南,王庆一,鲁世保,等.椎间盘造影在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骨肿瘤骨病,2015,5(3):164-167.
[5]张晓阳,茂守木三男,董宏谋,等.腰椎间盘造影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骨科杂志,2015,27(10):664-666.
[6]陈兴灿,刘乃芳,李晓红等.MRI和CT椎间盘造影对腰椎间盘破裂诊断的比较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5,11(39):1161-1164.
[7]刘淼,陈兴灿,李晓红,等.CT椎间盘造影对腰椎间盘内破裂的诊断价值[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17(8):497-499.
[8]刘施巍,王昕.椎间盘造影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15,26(6):331-333.
[9]吴祖尧.从髓核造影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J].中华外科杂志,2015,41(2):244-245.
[10]何东,陈兴灿,刘淼,等.青年军人软骨板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J].东南国防医药,2014,13(6):523-525.
[11]郭家川,杜勇.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影像诊断进展与展望[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29(8):1140-1142.
[12]王子轩,陈祥民,胡有谷.腰椎间盘MR/局限性高信号区的影像学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4,24(5):743-746.
[13]游箭,邵阳,李春平,等.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入路的影像学观察[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25(5):1013-1016.
[14]王新伟,袁文,陈德玉,等.不稳定型下颈椎损伤的手术治疗(附56例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6(6):644-648.
[15]蔡治安,高世荣.无脊髓损伤的下颈推严重骨折脱位11例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5,3(2):101-102.
[16]朱锴,陈其昕.不同MRI特征在下颈椎韧带结构损伤中的诊断价值[J].浙江医学,2014,30(7):671-674.
[17]张继东,夏群.慢性腰腿痛患者椎间盘造影的形态学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5,27(7):489-493.
[18]吴闻文,吴叶,侯树勋.腰椎间盘源性腰痛与炎症介质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12(3):105-106.
[19]郭钧,陈仲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影像学诊断[J].颈腰痛杂志,2014,24(l):56-58.
[20]彭宝淦,侯树勋.腰椎间盘Mm高信号区在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的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14(6):331-333.
[21]叶晓健,李家顺,胡玉华,等.颈椎间盘压力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5,18(6):588-590.
Study of application effects of discography in the treatment and diagnosis of lumbar multi-segment degenerative diseases
LUO JianjunZHOU YulinCHEN Hong
No.2 Department of Surgery(Orthopedics),Changsha Eighth Hospital,Changsha410000,China
R681.53
B
1673-9701(2016)24-0067-03
2016-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