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56例的观察和护理
2016-10-16首都医科大学怀柔教学医院101400万翠兰
首都医科大学怀柔教学医院(101400)万翠兰
胸腔积液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许多疾病都可以导致胸腔积液的发生,比如:胸膜炎、恶性肿瘤胸膜转移、低蛋白血症等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胸部疼痛、胸式呼吸减弱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以前临床上常采用B超定位穿刺部位,然后经行胸腔穿刺抽取胸腔积液进行治疗。由于胸腔积液不能一次被抽吸干净而要反复多次抽吸,因此,这种方法给患者身体、心里带来痛苦与压力,也增加了治疗的风险,以及穿刺带来的各种并发症。通过对2014年1月~2015年7月期间在我科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56例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来进一步总结对此类疾病患者的护理方法,现将具体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56例胸腔穿刺患者,均来自我科期间的住院患者。对这些患者通过结合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如:B超、CT等确诊为胸腔积液,并且需要进行胸腔积液穿刺引流治疗。本次选取的56例病例中,年龄16~78岁,其中男性为4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8岁。具体为:胸膜炎导致的胸腔积液46例,恶性肿瘤转移8例,低蛋白血症2例。对这56例患者的平均引流天数5天左右。
1.2 方法 事先准备好操作所需要的胸穿包、中心静脉导管及引流袋等。操作前,首先在B超下进行定位,观察积液的量及部位,随后确定穿刺点,一般选择在患者腋后线6~8肋间隙或选择液体最多部位作为穿刺进针点。患者采取半卧位,进行常规消毒后,铺洞巾后,用2%的利多卡因在穿刺部位进行局麻,然后用穿刺套管针沿选定位好的进针部位经行穿刺,当针进入胸腔后,回抽针管抽出积液后,立即植入导管丝并拔出套管针,将中心静脉导管沿导丝进入胸腔10~15cm,抽出导丝,用贴膜固定好导管后,连接引流袋并确定引流通畅,观察引流的颜色、性质、量,首次引流不应超过600ml。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无菌操作,观察病人的主诉及反应。
2 结果
所有患者都一次置管成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在引流期间有3例患者出现进针处皮肤出现红肿;2例患者发生管路滑脱;具体见附表。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在穿刺前要对患者经行全面的评估,患者会有紧张、恐惧、焦虑、担心、顾虑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详细介绍或观看视频让患者了解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方法、目的以及治疗效果,尽可能消除或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3.1.2 术前准备 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如:血常规、血凝四项、胸水B超;其次要准备好穿刺所需的药品、物品,同时要备好抢救准备,防止意外发生。
3.2 术中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在经行局部皮肤消毒时一定要注意消毒液不能太多,避免消毒液在穿刺时沿着针穿刺针孔进入胸腔组织,刺激胸膜。在手术过程中要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面目表情,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出虚汗、面色苍白,护士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3.3 术后护理
3.3.1 一般护理 在置管成功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肺的呼吸功能,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要认真记录,一般情况下首次引流量不超过600ml,以后引流量不超过1000ml,放取引流液的速度不能太快[1]。当引流液中出血块及絮状物时,要防止引流管被堵塞,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及时进行处理。
3.3.2 预防感染 要每天观察穿刺点皮肤情况,保证穿刺点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日常护理。活动时要保证引流袋位置低于穿刺点的位置,避免出现引流物逆流入胸腔出现意外和感染;本次研究观察中3例出现穿刺点红肿,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也提示我们要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在患者活动、穿脱衣服时要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将引流管脱出,研究观察中出现2例患者在穿脱衣服时将管路拽出,也提示我们在患者活动时要告知注意事项的重要性。
3.3.3 营养指导 因患者引流时间一般都在5天左右,胸腔积液患者体内的电解质及营养物质会随着积液的流出而流失,导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足,影响患者疾病的恢复及机体免疫力下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帮助和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的肺功能锻炼及有效咳嗽、咳痰,防止发生肺不张。
附表 胸腔积液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结果观察
4 讨论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56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的观察和护理显示,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具有以下优点:操作简单、风险小、并发症少;避免了反复抽吸给患者带来的巨大痛苦、心理压力和医疗费用;一次穿刺可以持续引流,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2];通过引流袋随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3],方便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及护理;中心静脉导管质地好,对局部的皮肤刺激性小,对患者的生活、活动影响小;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