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寿沟的建造与赣州城近“千年不涝”的关系探析

2016-10-15谢鹏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借鉴关系

谢鹏

【摘 要】 本文对赣州及其建城历史沿革作了简介,介绍了赣州城的“龟城”形态与福寿沟的建造原因及过程,分析了福寿沟的构造特点与赣州城“千年不涝”的关系。认为,福寿沟的建造因地制宜,设计理念尊重自然,蓄水池塘具有调蓄作用,水窗闸门借水力自动启闭,断面设计也具有清排能力,建造材料与工艺具有特殊性,从而使赣州城能历经近千年而不涝。这对现代城市的地下排水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福寿沟排水系统;赣州城;千年不涝;关系;借鉴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愈发严重。“根据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351个城市进行了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2008—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厘米的占74.6%,积水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城市占78.9%,其中有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1]让雨果那句名言“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重地上,轻地下”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这样一来就导致城市排水系统特别是地下排水系统建设的不完善,因而就使得当前城市在应对防洪及城市内涝等问题上,显得愈发脆弱。而堪称城市水利工程史上奇迹的赣州福寿沟,在历经近千年后仍然在发挥作用,造就了赣州城近“千年不涝”的传奇。

那么福寿沟究竟神奇在哪里,使得赣州城得以近“千年不涝”,[2]不断引来其他国内外城市关注及钦羡的目光呢?本文就此问题展开一简要的探讨。

一、赣州及其建城历史沿革(福寿沟诞生前)简介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章、贡两江汇合处,赣州之名由此而得之,市区内还有一辖区名字就叫章贡区。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称。《水经注·赣水》中说道:“赣水出豫章南野县,西北过赣县东。”刘澄之曰: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县治二水之间,二水合赣字,因以县名焉。[3]其地理位置旧志书上云:“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素称江湖枢键,岭峤咽喉。”赣州市区四面环山,市区外围多是低山丘陵,全市水系呈辐射状从四周向中间盆地汇聚流入章、贡二水,然后章江和贡江再在市区北部八境台处汇合为赣江北流。赣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每年春夏之交都是赣州洪涝灾害的高发期。

赣州古称虔州,于西汉初年建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自南北朝在今址设州治始,至今未曾改变。“赣州府城,最早是东晋永和五年筑的土城,唐末刺史卢光稠乘乱起兵,割据赣南后,请当时的风水大师杨筠松为其择址建城。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赣州府》载:赣州府城池:晋永和五年,郡守高琰建于章、贡二水间。唐刺史卢光稠拓广其南,又东西南三面凿濠。”[4]

到了宋代,赣州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空前繁荣。同时,城市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北宋嘉祐年间,孔子第46代孙孔宗翰以砖石筑城(而中国大部分城市以砖石修筑的城墙代替之前的土城墙要晚到明代才得以实现,足见赣州城墙在当时的坚固程度和领先地位),现在赣州的城市框架也是在宋朝形成的,市区内至今依然保留了许多宋代的历史遗迹,因此赣州又被称为“江南第一宋城”的头衔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

所以可以这么说,从唐末到宋代,赣州城址及基本城市结构布局的确定为接下来福寿沟的问世提供了用武之地。

二、赣州城的“龟城”形态与福寿沟的建造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赣州府志》记载:“(谢诏)又曰:旧志:赣州为通天龟形,十县为蛇形,号‘十蛇聚龟”。[5]

熟悉赣州城的人应该都知道,章江和贡江在八镜台处汇合成赣江,且两临江边都筑有高于江面的城墙,城墙一方面起到排水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防洪的功效。再者,城形如龟,像浮在江面上一样,可以减小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力。

但如前所述,由于赣州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集中。在地形上,赣州形如一只沉睡的乌龟。但与乌龟凸起的背部不同,赣州地形高低错落,易于积水,加上它东依贡江,西傍章江,历史上曾经屡遭水患。且宋代之前,土墙(尤其是临贡江这一边),由于地势较低,经常会被洪水冲垮,所以两江涨水时经常威胁到城市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尽管有龟形的优越的城市形态及城墙的防洪作用,但这似乎仅仅只起到了防洪的效果,一旦遇到洪水大的年份,达到防洪临界点的时候,还是会像大多数其他城市一样,面临着被淹的威胁。因此,光有防洪还是不能彻底消除城市的洪涝问题,城市内部的降雨积水通过适当的途径排出去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只有这样兼具防洪和排涝功能,才能有效的根除城市的洪涝问题。所以,福寿沟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早在唐末,卢光稠扩建虔州城,因为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上的不科学,在随后的两百年间,虔州城频繁遭受洪涝灾害。“历史上,赣州老城区东侧的贡江、西侧的章江最高水位分别为106米、106.76米,高出城市沿河岸地区6米左右,城区内大量的积水无法排入河道”。[6]

所以刘彝来到虔州不到四年,深感不能再让洪涝困扰虔州人民了,于是在前人既有的基础上,利用虔州的龟城形态及城市天然地形高低之差的地势特点与当时街道的整体布局相结合,开始动工修建了这一轰动一时且影响至今的福寿沟城市地下排水工程。

关于此,《天启贛州府志》记载:“熙宁年间,水利专家刘彝知赣州,作福、寿二沟‘阔二、三尺,深五、六尺,砌以砖,覆以石,纵横迂曲,条贯井然,东、西、南、北诸水俱从涌金门出口,注于江”。[7]

福寿沟的修建至今仍对赣州城的防洪排涝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功效,造福着赣州城里的人民,刘彝的治赣之绩,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历代赣州人民所称颂!

三、福寿沟的构造特点与赣州城“千年不涝”的关系

1、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

与在上文中提到的福寿沟的建造与赣州龟城形态及赣州城内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地势有关,巧妙的利用地形的自然坡度和自然力排水,使得城市中的雨水和污水等利用地形坡度自然排入江中。这样一来,既没有对城区内已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破坏,同时又增强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2、蓄水池塘的调蓄作用

福寿沟之所以能很好的发挥作用,还与赣州的古城水系息息相关。福寿沟与赣州城内三大池——鳳凰池、金鱼池、嘶马池,及清水塘、荷包塘、花园塘(现在市内还有以这几个池塘为名称的公交站点)等众多池塘相互联通,形成一个个活的水系。每遇暴雨,它可调节地面水流量,减轻福寿沟的水流压力;江水倒灌时,这些池塘又成了天然的蓄水池,可谓双管齐下。就像现在长江中下游的众多大型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对长江起到的调蓄作用一样,丰水期时吞进大量的江河水,枯水期时又把当初吞进来的水吐出,以补给江河水。减轻洪水泛滥时对流经地区的危害,同时干旱时又能给当地提供充足的水源以缓解旱情。

3、水窗闸门借水力自动启闭

虽然如上所说福寿沟巧妙利用城市自然地形的高差,每逢雨季把城市里因暴雨形成的大量积水利用自然流向的方法排入江中。不过,一旦降水量过大,江水水位高于福寿沟出水口位置,那么将会发生江水倒灌入城的一幕。刘彝当时或许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又根据水力学原理,在福寿沟出水口处,“作水窗十二间,视水消长而启闭之,水患顿息”。[8]关于刘彝独创水窗,《永乐大典》中有如下记载:

“唐刺史卢光稠始拓之,其南凿址为隍,三面阻水,水暴至辄灌城。熙宁中,太守刘彝始开水仓(窗),时其启闭,以防水患”。[9]

水窗闸门做的可谓十分的巧妙,原理其实又简单明了。利用水往低处流这一众所周知的道理,当江水水位低于福寿沟的水位时,借下水道水的力量冲开闸门流入江中;当江水水位高于福寿沟水位时,则又借江中水的力量关闭闸门,以防江水倒灌。这样一来就使水窗很好的起到了防洪排涝的作用。

4、断面设计的清排能力——“改变断面,加大坡度”

福寿沟由地下暗沟和地面明沟组成,依据地形特点和街道布局分区排水,将城市的雨水收集起来排放到江中。或许是当时修建福寿沟的人考虑到在一次次暴雨的冲刷下肯定会带入诸多地表的淤泥及生活垃圾到沟内,时间久了难免淤塞。因此为了保证福寿沟沟道的畅通无阻,在设计上采取了“改变断面,加大坡度”的方法,也是利用地势的高差来加强水流速度,主要是在福寿沟各沟交叉处及水窗附近采取此方法,因为这些地方最容易堵塞。这样一来就使得福寿沟里的水随时都有着强大冲力以冲开闸门,将沟里的淤泥和杂物排入江中。

5、福寿沟建造材料与工艺的特殊性

“福寿沟的沟道是砖石垒砌起来的,虽然它看起来很粗糙,但是具有可持续性,甚至算得上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绿色设计。他取用的是桐油、黄泥、沙石(俗称三合土)和青砖、麻条石等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的材料。从现代就三合土来说,它可能包括泥沙、石头和一些人工的材料,桐油里可能还有糯米汤,将这些拢在一起后,制作出来的三合土是相当粘稠并且耐用”。[10]现代铁质的排水管一旦遭到损坏就整个报废,铁制的下水管道因长年埋藏在地下,也容易被积水锈蚀。而且一旦损坏,维修起来又是相当的费劲费力且费钱。然而福寿沟的管道构造却大相径庭,当一处砖石破损,维修人员只需换上一块相同材质的好的砖块,其又可以继续发挥功效了。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走进福寿沟里探察时能看到不同年代的不同砖块的原因之所在了。

“此外,福寿沟的建筑材料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其具有渗水性。福寿沟使用的天然的建筑材料,使得地表能有效吸收降雨过程中形成的积水。而钢筋混泥土管道,是无法自然渗水的,会影响城市的可渗水性”。[11]这也是许多城市暴雨之后容易形成城市内涝的原因之一。

除了以上几个显著特点外,还有其设计标准能满足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其管道口径设计大且深,能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污水排放需求等。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福寿沟综合集成了城市污水排放、雨水疏导、河湖调剂、池沼串联等功能及特点。当然了,设计再好的地下水利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难免会有淤塞的时候,福寿沟能够持续奏效,长时间不坏,还有赖于工人们的定期清淤和疏浚。

赣州城能历经近千年不涝,与福寿沟的以上构造特点不无关系。使得近千年前修建的地下排水工程至今仍造福于赣州人民。同时对研究我国古城的排水系统及现代城市的地下排水体系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四、小结

赣州,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三批),被誉为“江南第一宋城”的现代化园林城市,与福寿沟的建造不无关系。本文即从福寿沟建造的时代背景、构造特点等方面对其做一简要分析,简要的说明了福寿沟的建造与赣州城“千年不涝”之间的关系。希望能为现代重地上轻地下的城市排水系统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炜.城市如何不再“逢雨必涝”[N].人民日报,2011-7-23(第二版).

[2] 事实上,福寿沟也并没能庇佑赣州城“千年不涝”。华南理工大学吴庆洲教授的《中国古城防洪研究》一书中在盛赞福寿沟功用的同时也指出“赣州自宋至清同治间,有记录的水患是24 次。最近的一次水患则更让人记忆犹新:1994 年肆虐的洪水冲倒了一截城墙,漫到了标准钟下面。2008 年以前,赣州八一四大道的内涝也时常遭人诟病,后来经过了一场彻底的大修才总算得到解决”。(参见吴庆洲《中国古城防洪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4月版)所以“千年不涝”只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相对于其他很多城市来说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

[3] 陈桥驿.水经注校正.卷三十九《赣水》.中华书局,2010.876.

[4] 吴庆洲.龟城赣州营建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六辑,2012.8.31.

[5] 道光.赣州府志.卷三·《舆地志》.

[6] 车伍,乔梦曦,王思思.中国古代雨水管理的现代启示.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会论文集

[7]天启.赣州府志.卷二·《舆地志》.

[8] 天启.赣州府志.卷十一·《名宦志·刘彝》.

[9] 永乐大典.卷8093·“赣州府城”.

[10][11] 沈雪靖.赣州福寿沟设计研究.赣南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2.

猜你喜欢

借鉴关系
浅析原创品牌设计的发展之路
浅析王安石的人才培养观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