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协商民主在中国发展的现实条件和路径选择

2016-10-15张雪莹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协商民主路径选择中国

张雪莹

【摘 要】 中国当代的制度、社会、文化、技术土壤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应进一步探寻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发展路径,完善政府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协商机制,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创新,建立健全党内协商民主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基层民主协商的实现途径,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 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现实条件;路径选择

民主是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不但丰富了民主的形式,而且擴大了政治参与。在研究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时,中国很多学者开始持续不断尝试以它作为分析工具,以期更好的理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些研究虽然还只是初步的探究,但已经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2015年2月,中共中央还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因此,我们更要深刻理解中国语境下的协商民主究竟是什么,该向何处去,以便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一、协商民主

西方学者协商民主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三种范式:其一,它是一种合法决策的机制;其二,它是一种民主治理形式;其三,它是一种组织形态。具体到中国,一些学者也进行了自己的概括,比如陈家刚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治理形式。

虽然中西方的协商民主都以社会多样性为实践前提,都要具备协商主体、内容、规则、平台和目标等基本要素,都能促进合法性决策,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态等国情是不同的,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并没有一个普世的模式,对中国来说,中国的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尽可能发挥公民咨询、商议和讨论的作用,具有非对称性,而西方的协商民主理念强调的是平等自由的交流和讨论。另外,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是为了应对多元化挑战和代议民主的缺陷而兴起的,具有很强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的色彩,而中国不但早在1948年就有协商民主实践,有坚实的制度基础,而且发展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为了更好的推进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我们还应该厘清这几个概念。民主协商与协商民主:从字面看,前者强调人们商议讨论的方式方法,后者强调在协商中必须贯彻民主的原则,带有规范意味,前者是后者的实践形式;协商政治与协商民主:二者不相等,前者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形式,是基于民主程序的协商性价值偏好和由此产生的协商性运作程序、制度体系运作及其发展的一种民主政治,它以后者为基础,内涵人民民主的本质规定,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政治协商与协商民主:前者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通过政协会议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二者协商主体、渠道和领域不同,前者是后者的方式和过程;政协民主与协商民主:前者是后者的一种形式。政治妥协与协商民主:二者不同,后者在偏好转变过程中不但需要妥协,更需要包容。

二、协商民主在中国发展的现实条件

一个国家所采用的民主形式受其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阶段、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以及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要想在中国发展协商民主就必须要认识协商民主在中国发展的现实条件。

首先,制度土壤。其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实行协商民主的一种制度安排,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现这一安排的平台,具有很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而且党的领导也体现了党对我国协商民主发展的重视。其二,近年来,在我国城乡基层出现了许多民主探索的新形式:政策听证会、民主恳谈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虽然它们并不算真正的协商民主,但却蕴含着协商民主的要素,为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积累了新鲜丰富的实践资源。

其次,社会土壤。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群体及其利益也日益多元化,他们都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平等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而协商民主的发展恰巧能提供这样的平台。另外,这些新兴起和壮大的社会阶层具有复杂性、不稳定性、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自我价值实现要求,能够平衡权势群体的力量,缩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促使社会形成多元政治格局。

再次,文化土壤。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与公共性、公开性和责任性的协商民主有一定的契合性。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孕育协商民主的肥沃土壤,虽然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结构日渐消失,它能施加的影响是有限度的。

最后,技术土壤。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搭建了便捷高效的平台,微博、微信和电子政务等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打破了时空限制,突破了信息传播的障碍,促进各方面信息的公开。

三、协商民主在中国发展的路径选择

虽然我国发展协商民主有一定的现实有利条件,但还存在着公民社会发展不成熟、民主传统缺失、社会阶层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了推动协商民主在我国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努力完善政府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协商机制,拓宽公民有序参与决策的制度化渠道,促进政府决策的合理化、科学化和民主化。通过采取决策咨询、公开听证、协商对话等形式,把协商民主的要求引入公共政策系统制度和程序的建设,在政府与公众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交流和协商合作关系。

其次,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创新。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建立人大代表工作站、在电视网络等媒体公开人代会的各项决定以广泛征求人民意见等方式,加强与民众的联系。要建立健全党内协商民主运行机制,要进一步明确政治协商的程序和内容,要不断创新基层民主协商的实现途径。

民主是人类不断追求的政治理想,协商民主是民主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对提高国家政治制度的民主化程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中国实践而言,我们有发展协商民主的制度、社会、文化和技术土壤,虽然面临一些困境,但是相信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努力完善政府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协商机制和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协商民主在中国会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要注意两点:首先,我们不要对协商民主本身抱有过高的期望,它只是相对来说比其他民主形式更优越而已,实现它,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解决。其次,我们不要对迅速在中国实现协商民主抱有过高的期望,如何让公民更多更好的参与到民主中来,如何能够在更多的问题上让民众达成共识,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民主进程,而且在经济还不够发达的中国,在大部分人都在为生活奔波、有一定协商知识、能力、意识和技巧的人还是少数的情况下,要想真正实现协商民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陈家刚.协商民主[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2] 房宁.政治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和主要特色[J].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9.

[3] 陈家刚.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比较的视野[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科学版),2013.

[4] 李火林.论协商民主的实质与路径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

[5] 刘红萍. 政治参与:制约因素与发展策略浅议[J].政党论坛,2011.

猜你喜欢

协商民主路径选择中国
新时期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问题探究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