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芒针结合CT定位深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2016-10-13王子臣杨晓锋刘冰左晓玲段俊王秀忠李保存张东旭张丽玲

河北医药 2016年19期
关键词:夹脊椎间盘腰椎间盘

王子臣 杨晓锋 刘冰 左晓玲 段俊 王秀忠 李保存 张东旭 张丽玲



·论著·

芒针结合CT定位深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王子臣杨晓锋刘冰左晓玲段俊王秀忠李保存张东旭张丽玲

目的探讨芒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50例患者作为芒针组,50例患者作为毫针组。毫针组予以常用的毫针刺法,芒针组主穴予以芒针刺法。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评分皆有明显提高,每组治疗前后比较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芒针组愈显率为88.0%,毫针组愈显率70.0%,2组患者治疗后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芒针深刺夹脊穴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夹脊穴; 芒针;CT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protrusion)是腰椎间盘变性或外伤引起髓核或部分软骨板通过纤维环的薄弱处向外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临床表现为以腰腿痛为主的综合征[1];其病程长,复发率高,长期以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临床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治疗两种,其中非手术治疗为首选。针灸是非手术疗法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已成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规方法[2-4]。笔者1928年前后用德国进口细钢丝制成了29~31号5寸到3尺的长针。因为这种针具细而长形如麦芒,故定名为芒针。进入21世纪以来,CT和MRI广泛应用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有力地指导了临床治疗。我们按照方老的治疗方法结合CT定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50 例,并与常规毫针刺法

作对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选择为石家庄市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针灸门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均经CT检查确诊。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7.3±9.3)岁;病程3 d~7年,平均病程(16.3±3.2)个月。用单盲随机法将受试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病程、腰椎间盘突出部位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无严重心、脑、肝、肾、肺等重要脏器疾病;无结核、腰椎骨折、严重骨质疏松、腰椎肿瘤、腰椎滑脱、严重椎管狭窄;无金属过敏体质及针刺部位感染;无出血倾向或服用华法令;无妊娠或哺乳期女性。见表1。

表1 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n=50,例

1.2纳入标准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并经 CT 检查确诊。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为20~70岁;患者知情,并自愿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者。

1.3方法(1)治疗组: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经学定位依照《经络腧穴学》[3]定位。主穴为对应椎间盘突出的椎间隙的腰夹脊穴,用0.35 mm×100 mm针(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施双手夹持进针,轻捻慢进,徐徐而入3.0~4.0寸,得气感以患者下肢有明显走窜感或放电感为度;得气后施逆时针捻转补法1 min,缓慢捻转出针按压针孔2 min。配穴 L3/L4 椎间盘突出取髀关,L4/L5 椎间盘突出取阳陵泉,L5/S1椎间盘突出取委中,用0.35 mm×50 mm针直刺1.0~2.0寸按一般酸麻胀重标准得气后施捻转泻法1 min,留针20 min。(2)对照组: 操作方法、体位及取穴同治疗组,主穴同为对应椎间盘突出的椎间隙的腰夹脊穴,用0.35 mm×50 mm针向椎体斜刺1.0~1.5寸,按一般酸麻胀重得气后施逆时针捻转补法1 min,留针20 min。其他配穴操作与治疗组相同。2组均每日1 次,周六、周日休息,连续治疗2周(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3)选治疗组3例患者予以得气层CT扫描: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取对应椎间盘突出的椎间隙的腰夹脊穴,用0.35 mm×100 mm针直刺,施双手夹持进针轻捻慢进,徐徐而入3.0~4.0寸,得气感以患者下肢有明显走窜感或放电感为度;得气后即可进行CT扫描,记录得气时针尖所在的解剖位置。扫描结束后缓慢捻转出针。CT机:GE Brightspeed 16排螺旋CT。扫描范围:L1~S1水平,120 kV,200 mA,Large,扫描时间:0.8 S,层厚:2.5 mm,间隔:2.5 mm,螺距:1.375∶1,后0.625 mm薄层重建,工作站MPR及VR后处理,显示神经根起源、走行及与芒针的位置关系见图1~3。

图1患者,女,55岁,CT诊断:L3~4椎间盘膨出。左侧芒针针尖位于左侧腰大肌内侧缘,患者诉酸胀、放电感,自左侧大腿外侧传至左侧脚趾。右侧针尖位于L3水平右侧神经根走行区,患者诉酸胀、放电感自右侧大腿外侧传至右侧大脚趾

图2患者,女,62岁,L3~4椎间盘膨出。芒针针尖位于右侧腰大肌内侧,L3~4间神经根走行区,患者诉放电、麻木感自大腿外侧传至腘窝

图3患者,女,65岁,L4~5椎间盘膨出。芒针针尖位于左侧腰大肌内侧缘,L4水平神经根走行区。患者诉有放电、麻木感,自大腿外侧传至大脚趾

1.4观察指标参照《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7]去掉“膀胱功能”一项。见表2。

表2 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

1.5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判定标准拟定。临床治愈: 腰腿疼痛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显效:腰腿疼痛部分消失,无明显压痛点,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 好转: 有轻度腰腿疼痛,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 无效: 腰腿疼痛无变化,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不能胜任工作。

2 结果

2.12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评分皆有明显提高,每组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治疗方法均可以增加腰椎功能评分,治疗组采用的方法效果更为显著。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评分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t=3.39,*P<0.05

2.2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显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显效率为92.0%。2组患者治疗后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88.0%,对照组愈显率为70.0%。2组患者治疗后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n=50,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不良反应治疗组50例患者及对照组50例患者均未出现出血、滞针、晕针、针眼感染等合并症。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腰痛的范畴。其病位在腰,常见病因有《黄帝内经》讲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还有扭伤、摔伤、久坐、长期开车等。根据腰为肾之府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内径》理论,该病的内在病因应有肾虚;所以针腰部的穴位要以补法为主。现代医学外科手术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主要是突出的腰椎间盘压迫脊神经根等神经组织造成;而腰背部的腧穴离腰脊神经根距离较长,普通毫针因针体短而难以触及病灶周围。芒针深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特别注重得气感,针针都要达到明显的走窜感或放电感,经常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夹脊穴首载于《肘后备急方》,其定位正好位于背腰部。腰部的夹脊穴(第1腰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恰好可以治疗腰痛及下肢的疼痛、麻木和无力等病症。从解剖来看腰夹脊穴的每个穴位下方对应有相应的腰神经,在穴位下竖脊肌的深面至椎间孔附近有腰神经交织而成的腰丛神经[8]。本研究用芒针深刺腰夹脊穴3.0~4.0寸,其深度非常接近于深层的骶神经丛,所以有明显的走窜感或放电感。通过CT记录到了芒针组3个病例得气时的解剖位置,均显示芒针针尖在脊神经根周围(图1~3)。芒针深刺腰夹脊穴产生强烈的得气感,可促使炎症性水肿消退,加速局部变性坏死及崩解产物的消除,改善局部循环,提高神经细胞的氧利用率从而促进神经的修

复[1]。现代临床研究充分证明针刺有镇痛作用[9],并且认为针刺必须获得感应,才能更好地产生疗效,感应能向远处放射扩散,则疗效更好[10]。可见芒针深刺腰夹脊穴产生明显的走窜感或放电感使气至病所,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保障。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评分皆有明显提高,每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显效率为96.%,对照组总显效率为9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88.0%,对照组愈显率70.0%,2组患者治疗后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不留针既可减少滞针、晕针等不安全情况的出现,又减少了患者痛苦。同时由于采取了双手持针、轻捻慢进、徐徐而入的芒针手法,本研究的治疗组50例患者均未出现出血、滞针、晕针等合并症。总之,芒针深刺腰夹脊穴能更好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由于本课题组目前完成的病例较少,需要继续进行临床观察,以充分证明芒针的安全、高效。另外,对芒针深刺腰夹脊穴得气层CT扫描仅3例,尚不能说明芒针深刺腰夹脊穴针尖一定是触及了脊神经根等神经组织;本课题组将进一步研究芒针深刺腰夹脊穴,为更好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临床指导。

1张慧林,赵妍,贾亚俊,等.深刺腰夹脊穴应用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研究.光明中医,2012,27:1820-1822.

2Chen YG.Observ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eating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by Acupuncture Therapy.J Acupunct Tuina Sci,2008,6:232-234.

3Zeng YF.Clinicai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67 Case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with Abdomen Acupuncture.J Acupunct Tuina Sci,2008,6:42-45.

4Tina BX.Treatment of 60 Cases of 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e by Electroacupuncture.J Acupunct Tuina Sci,2007,5:48-5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1997.145-146.

6刘清国,胡玲主编.经络腧穴学.第1版.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99-200.

7余维豪,霍速.介绍一种腰椎功能评定方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214-215.

8严振国主编.实用外科解剖学.第1版.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317.

9李忠仁主编.实验针灸学.第1版.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48-242.

10杨兆刚主编.中国实用芒针治疗.第1版.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9.

10.3969/j.issn.1002-7386.2016.19.029

050011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R 246

A

1002-7386(2016)19-2983-03

2016-02-06)

项目来源: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编号:161460803)

猜你喜欢

夹脊椎间盘腰椎间盘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夹脊”与“夹脊穴”探析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颈夹脊穴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推拿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