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2016-10-12付卫东王继新左明章

关键词:教学点数字信息化

付卫东 王继新 左明章

(华中师范大学 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 湖北 武汉430079)



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付卫东王继新左明章

(华中师范大学 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 湖北 武汉430079)

农村教学点复兴对于方便偏远贫困地区学生就近入学进而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作用不可低估,但当前农村教学点发展存在着教育质量、师资以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诸多困境。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建设“一体、双核、四驱”模式的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等措施,使得农村教学点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显著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沟通机会增多。但与此同时,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还面临经费投入不足、协同不力和数字化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UGBA运行机制、加大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完善教师激励约束机制和加强农村教学点学生信息化管理等建议。

信息化; 农村教学点; 问题;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城乡分割体制下,农村教育还面临诸多难题,农村教学点地位低、经费少、师资缺、质量差等问题更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教学点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必不可少的办学形式,尤其是在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教学点将长期存在。农村教学点复兴对于方便偏远贫困地区学生就近入学进而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作用不可低估。正因为如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因此,探讨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湖北咸安区、恩施市、来凤县和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建立了10余个实验区,实验和实践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①

一、当前农村教学点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

尽管农村教学点在应然角度上具有许多特殊的价值,但是在实然层面上却面临诸多发展困境,正如菲利普·库姆斯所言:“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常常像半干旱的教育荒漠一样而没有教育质量可言,不但教师通常都是水平最低的,而且贫困儿童的比例也很高,这些儿童真正需要最好的教师,然而他们却是最后才得到。”②

(一)农村教学点教育质量低下

在我国,农村教学点教育质量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开不齐,开不好”。我国中西部农村教学点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相关课程难以开齐。据统计,2006年全国共有508个县平均每校不足一名外语教师;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门学科平均每校不足一人,致使部分学校无法开设规定课程。③我们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田野调查也发现,很多农村教学点体育课是“随处放羊”,音乐课是“唱歌走样”,美术课是“欣赏欣赏”,几乎没有符合相关学科特点的专业教学。二是教学方式陈旧落后。很多农村教学点教师基本上还是“一支粉笔打天下”,他们的教学用具还是课本、粉笔及黑板的传统组合,没有相应的图表、地图,更没有视听或电子教具。不少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信息素养还停留在初级水平,部分教师网络知识严重缺乏,不会上网,不会发E-mail,不懂QQ和微信,更谈不上图像处理、制作网页、编制和浏览博客、微博,在教学中无法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三是教学水平低。农村教学点教师大多是由本乡、本村民办教师转正人员或是代课教师担任,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师教育或培训,更缺少在职培训,加上学校所在地信息闭塞,这些农村教学点教师知识陈旧、教学水平不高。

(二)农村教学点师资问题不容忽视

“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是和一支稳定的、训练有素的、积极性高又可靠的教师队伍分不开的。”④农村教学点大多处于偏僻地方,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在这里工作,不仅工作和生活环境艰苦,而且工资和福利待遇较低,因此难以吸引优秀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到那里任教,农村教学点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突出,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优秀师范毕业生“进不来”。近年来,国家想尽千方百计解决农村学校师资问题,如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支教服务农村计划和城镇教师支教制度等,但效果并不佳。有些“特岗生”和“资教生”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去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学点任教,结果是“上午高高兴兴来,下午哭哭啼啼去”。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大都被“近水楼台”的县城高中或优质初中截留,根本无法到偏远贫困地区农村教学点任教。城镇支教教师则“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安心在农村教学点支教。二是优秀年轻教师“呆不住”。据我们对中西部地区6省24个县市农村小规模学校抽样调查,50%的校长反映近年来有教师流失的情况,并且流失的主要是骨干教师和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些地方由于教师大量流失,致使学校无法正常开课,有些村小甚至只剩下一个“留守”教师。教师的大量流失加剧了农村教学点的师资短缺,尤其流失的大多是优秀年轻教师、骨干教师,造成了农村教学点师资配置严重不均衡,这无疑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⑤三是“留守”教师“教不好”。在县域范围内,相对年轻、学历高的教师更具有流动资本,留在农村教学点任教的大多是学历低、教学水平差且年龄偏大(通常是超过50岁或接近退休年龄)的教师,他们当中很多都不会使用多媒体、电脑等设备,也很难接受最新知识。由于农村教学点教师数量偏少,大多数教师要包班上课,甚至还有不少“一师一校”存在。四是农村教学点教师工作量大。有些农村教学点教师还要负责寄宿学生的食宿问题,甚至代理学生家长的角色等,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让他们身心疲惫,工作压力大。此外,由于这些农村教学点教师大都很少有外出进行在职培训的机会,其教学技能水平多年停滞不前。

(三)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问题突出

农村留守儿童是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伴生物,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举家难迁的结果。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推算,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⑥另据我们课题组的调查,我国中西部偏远落后地区农村教学点学生中留守儿童比例超过70%,有些农村教学点已经接近100%。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多以隔代监护为主,但由于监护人受教育水平较低或监管不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且他们在学校学习和课余生活中遵纪守法程度较低,部分留守儿童德行失范。例如,有些留守儿童上学迟到早退习以为常,或常参与打架斗殴、赌博,甚至偷盗。有些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流连于网吧和游戏厅,在网上肆无忌惮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倾诉自己的苦闷,同时扮演各种角色与陌生人交往,甚至因为欺骗、敲诈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也有些留守儿童因缺乏良好的自制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过分依赖网络人际关系,不愿和现实中的人交往沟通,产生孤僻、古怪性格等。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尚未成年,安全防护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其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例如,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屡次受人欺负,被拐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溺水身亡屡见不鲜,甚至自残自杀等,令人痛心。长期的亲子分离无法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对爱、归属与自尊的需要,容易导致他们心灵沙化、不完全社会化甚至逆社会化等人格缺陷。不少农村留守儿童有自闭、厌学、自卑等心理问题,常表现为内心孤独、感情冷漠甚至有暴力倾向。

二、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的主要措施

面对农村教学点存在的重要价值和各种发展问题,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推动农村教学点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促进我国农村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的突破口,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全国建立了10余个实验区,尝试利用信息化手段技术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建设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

我们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遵循“基于网络,实体运作,两级管理”的思路,建设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数字学校设有管理层和理事会及咨询委员会,数字学校管理层是数字学校的管理机构,理事会是数字学校的决策机构,而咨询委员会则是决策支持机构。校长负责具体管理职能,数字学校设有教务管理部、教学管理部、学生管理部、师资培训部和后勤保障部五个部门管理学校具体事务,其人员由教育局机关职能股室、中心学校和农村教学点的内部人员兼任,教学点校长负责。中心学校承担对农村教学点的直播与互动教学任务,并负责管理教育局所指定的1-3个教学点的相关工作。数字学校设有校长1名,由教育局分管业务的副局长担任,负责数字学校的全面工作,具体包括人员聘用、教务教学、技术维护、后勤保障和师资培训等。

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的特点是:一是虚实结合。所谓“实”,就是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是由区域内所有单独建制的各类中小学实体组成;所谓“虚”,就是将区域内所有中小学分由若干所中心学校和下辖的1-3个农村教学点组成的若干个虚拟教学组,实体学校和虚拟教学组共同组成了一个大的教学共同体——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二是同步互动。中心学校和农村教学点同时开课,通过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同步教学和农村教学点教师协作配合,共同开展跨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跨课堂的生生协作。三是共同发展。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通过中心学校学生和农村教学点学生互动、中心学校教师和农村教学点教师密切配合以及中心学校和农村教学点管理同步,实现区域内中小学共同发展,整体提升区域内学校教育质量。

(二)进行多种形式的混合式教学

针对农村教学点主干课程质量不高、音体美等课程无法开齐开好等突出问题,我们在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提供了三种不同形式的混合式教学,具体包括:一,实体课堂教学。实验区遴选一批在前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中TPACK(技术、教学法与学科内容整合)能力较强的教师,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支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体课堂教学,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提升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鼓励农村教学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传统课堂教学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农村教学点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二,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采用中心学校“拖一(一个教学点)、拖二(两个教学点)、拖三(三个教学点)”的方式,由实验区各中心学校通过网络给下辖的1-3个农村教学点直接提供优质的同步互动教学。在同步互动课堂上,中心学校主讲教师不仅要关注中心学校课堂的教学,更要关注下辖教学点的教学;不仅要和中心学校学生互动,更要通过同步网络同教学点的学生密切交流,做到上下统一、步调一致。农村教学点教师需要转换角色,与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密切配合,当好同步互动混合课堂的助教,具体负责教学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秩序维护、课堂效果反馈和课后作业批改。中心学校学生和农村教学点学生进行同步互动,共同回答主讲教师的提问。两校学生在互动与协作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彼此的了解,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增长他们的见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三,同步互动专递课堂教学。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和农村教学点学生进行网络同步互动教学,但主讲教师所在的本地课堂并没有学生,其教学对象全部是农村教学点学生。它是专门针对农村教学点学生的特点,将中心学校优质师资通过网络手段引入农村教学点,实现主讲教师和农村教学点学生的双向互动,它有效规避了同步互动混合课堂难以兼顾两校学生不同学习需要的弊端,是针对农村教学点实际情况进行专门设计的教学,能更好地照顾农村教学点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基础和学习需要。

(三)开展多层次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

针对实验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大力开展TPACK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主要包括以下阶段:一,中小学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由高校培训专家团队对实验区全体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提高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的正确认识,培养校长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能力,掌握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推进策略。二,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培训。采取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在岗研训等多种组织方式,并将面对面培训与在线培训相结合,从技术和应用两个层面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首先由高校培训专家团队中两位教授向参加培训的中心学校教师讲解培训的主要内容,并布置需要提交的作业,然后将中心学校教师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有研究生助教来帮助各位教师完成培训作业,同时,研究生助教从每个学习小组中挖掘优秀的教学设计作品,并在培训结束时展示这些优秀作品,由培训专家进行现场点评分析。三,农村教学点教师全员培训。采取的方式是校本培训,由高校培训中心研究生团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驻农村教学点对农村教学点教师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如何配合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完成农村教学点教学,以及如何督促和批改农村教学点学生的作业。可以根据农村教学点教师的技术水平、接受能力适当调整培训的内容和进度,同时中心学校主讲教师也可以为农村教学点教师答疑解惑。在进行三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常态化跟踪评价,通过设计信息化教学能力常态跟踪观测评价体系,客观评估实验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四)建设“亲子桥”和“家校通”系统

网络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智慧的联网,它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从而实现更便捷、更广阔、更灵活开放的人际沟通互动。⑦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薄弱导致情感缺失的问题,我们同当地电信部门密切合作,在农村教学点免费安装宽带视频系统,通过信息手段建立“亲子桥”,每周安排两到三次固定时间,让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父母进行视频通话,加强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通过“亲子桥”,外出务工父母还可以定期和农村教学点教师保持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可视化手段有效消除父母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感,帮助解决孩子们在学习和成长中的困难。另一方面,针对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我们在农村教学点积极建设“家校通”系统,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全面、快捷、实时沟通,及时了解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的德行、学业、安全和心理健康状况,有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家校通”还有GPS和电话功能,教师和监护人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教学点留守儿童的行踪,可以很好地保证他们的安全。

三、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的基本模式和运行机制

我们主要采用了“一体、双核、四驱”的基本模式和UGBS运行机制在这10多个实验区开展实验。

(一)基本模式:一体、双核、四驱

“一体”是指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建设。在县域范围内,由一所中心学校和1-3个教学点形成一个教学共同体,多个教学共同体联成片,共同组成县域内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例如,湖北省咸安区首先由碧桂园实验小学、浮山中小学和二号桥小学等中心学校为核心分别组建三个教学共同体,然后逐步扩大实验范围,最终组成了由12个教学共同体为核心并实现全区所有农村教学点全覆盖的咸安区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双核”是指“多方协同”和“应用创新”。“多方协同”是指高校、政府、企业和中小学之间的协同合作,一方面,实验区引进高校先进的理论和企业领先的技术,通过政府资金和管理上的支持以及中小学一线教师积极参与,积极构建高校、政府、企业和中小学多方协作的模式。另一方面,实验区制定《数字学校章程》等多项规章制度,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区域内相关方案制定、应用推进提供建议,确保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常态化运行,通过常规化应用来保证同步互动课堂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的有效开展,实现中心学校学生和农村教学点学生同步发展。“四驱”是指“地方优质主干课程建设”、“多层次教师培训”、“数字化教师培养”和“学生成长观察”。高校研究专家和实验区中小学一线教师形成多个团队,开发形式多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汇聚、资源征集与自主开发的有机结合。高校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通力合作,开展包括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和所有中小学教师在内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升实验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集中培训、案例探讨、现场观摩、总结反思和案例设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数字化教师团队。高校研究专家和中小学教师密切合作,对实验区中小学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500名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观察,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教与学的模式,保证包括农村教学点在内的县域内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运行机制:UGBS

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是基于“目标一致,分享利益,共担责任,协同推进”的UGBS协同合作运行机制,“U”“G”“B”“S”分别代表的是“高校”、“政府”、“企业”和“中小学”,它是以“解决现实问题,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为目的,以“多方协同发展,创新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为理念,以“共享资源,共担责任,相互支持,协同共进”为策略,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方合作,协同发展”是UGBS的基本特征,其中高校主要负责理念引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为该行动顺利推进提供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和理论指导;政府主要负责政策制定、资金筹措,为该项目顺利推进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企业作为重要供给方,主要为该项目提供数字教育资源和技术服务;中小学是该项目的需求方和主战场,积极参与实验实践。高校、政府、企业和中小学以“合作,协同”为前提,在该项目中目标一致,需求互补。例如,高校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需要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需要中小学密切配合;政府需要高校在理论指导、顶层设计上提供智力支持,需要企业提供技术和服务的支撑;企业需要高校在数字资源的研发和应用上提供智力保障,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需要中小学的应用和认可;中小学需要高校提供专家团队指导,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也需要企业提供数字教育资源和技术服务。总之,高校、政府、企业和中小学各司其职,汇聚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推进,保证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图1 UGBS运行机制

四、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取得的初步成效

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是我们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尝试。通过三年的艰苦探索,根据我们对10余个实验区的跟踪调查,事实证明,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农村教学点学生流失率大大降低

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试点项目,可以帮助缓解农村教学点教育质量差、师资薄弱、学生流失率高等现实难题。事实证明,该项目的实施,大大降低了农村教学点学生流失率,随父母在外地就读的流动儿童和在民办学校就读学生纷纷返回农村教学点上学,荒凉冷落的农村教学点变成了农村学生的精神乐园。根据湖北省咸安区教育局的统计,该区现有农村教学点48个,2013年农村教学点共有学生1258名,到了2015年达到1389名,短短两年就增加了100多名学生。湖北省恩施市教育局伍局长说,该行动实施后,农村教学点“回流”的学生越来越多,2015年一开学就有90多名学生“回流”到在家门口农村教学点就读,以往有些家长宁可让孩子每天奔波十几公里去城镇学校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学生辍学率明显降低。信息化环境下的农村教学点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世界,而是能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畅游知识世界的快乐场所。调查结果显示,90.2%的农村教学点教师和95.5%的农村教学点负责人认为,“目前农村教学点学生比以往明显增多了”。可见,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试点项目,让农村教学点有了和城镇学校一样的现代化信息设施,吸引越来越多学生在家门口农村教学点就读,他们不再担心上学路程远、上学不安全等问题,困扰多年的农村教学点学生辍学率高的难题迎刃而解。

(二)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现象得以缓解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都是专门针对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现实难题开设的,这不仅能让农村教学点英语、音乐和美术等以前无法开齐的课程全部开齐、开足,也减轻了农村教学点教师工作量,还能让农村教学点学生享受到中心学校优质的教师资源,弥补农村教学点优质师资不足,进而有效地缩小学校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过程公平。我们调查发现,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建成后,农村教学点的课程开齐率达到100%,质量达标率达到98%以上。湖北省恩施市教育局负责人告诉我们,以往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难题现在基本解决了,农村教学点“教师进不来,呆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也随之慢慢化解了。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33.3%和39.2%的农村教学点教师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目前我们教学点和中心学校一样开足课、开好课”;有88.9%的学生认为,“我们和中心学校使用同一张课程表上课”;85.5%的农村教学点学生认为,“自己很喜欢上中心学校主讲教师的课程”。

同时,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能超越教学的时空限制,充分调动农村教学点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作用,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直观性和真实感,有力地激发了农村教学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对农村教学点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助于农村教学点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的发挥,这也是农村教学点“开好课”的有力保证。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31.4%和37.3%的农村教学点教师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目前农村教学点学生作业完成率和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了”。

(三)农村教学点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目前实验区农村教学点实施的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是以超媒体、超文本的方式,呈现各种教学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声音图像清晰、图面生动、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特点,可以呈现文字教材难以呈现的知识内容,直接作用于听觉和视觉等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农村教学点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网络提供的大容量多媒体课件和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资源。生活在闭塞落后地区的农村教学点学生既可以从网上搜索、下载、复制和保存各种学习资源,获得他们需要的各种信息,也可以与中心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师、学生进行交互学习,扩大了学生们的视野。而且,网上的信息是采用数字化处理、传输的信息,不仅易于复制、修改,而且采用超链接方式,容易实现富有美感情境的创设,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容易激发农村教学点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开设后,分别有51%和41.2%的农村教学点教师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农村教学点学生视野开阔了,知道的东西更多了”;87.1%的农村教学点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兴趣更浓了”;有85.5%的农村教学点学生认为,“自己和教师、学生交流更多了”。例如,湖北省咸安区桂花镇刘祠教学点董子畅同学,由于父母离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原因,他的性格非常内向,整天不说话,成绩很差,讨厌学习。“现在变化可大了,通过同步课堂,他的胆子变得更大了,表现欲增强了,除了音乐、美术,平时语文课、数学课也愿意主动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了”,刘祠教学点负责人兴奋地说。每到上英语课之前,咸安区盘山教学点的孩子们就不断地催促老师:“下节课是英语课啊,我们要提前占位子,将英语书摆好,中心学校的老师要给我们上课呢。”可见,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行动的实施,使农村教学点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了,学习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

(四)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和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显著提升

我们对实验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坚持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集中培训和自我研修相结合,重视对参与培训教师学习效果的过程性评价,培训过程中充分收集他们的反馈意见,与他们进行持续而广泛的沟通,连续开展三年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整体效果较好,其中有30%的参加培训的教师达到优秀水平,50%的教师达到良好水平,仅10%的教师因基础较差或未完成作业没有完全掌握培训的内容。通过连续三轮的培训,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和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中心学校主讲教师普遍掌握了在教学中比较实用的软件工具,如PPT美化大师、微课的制作等。从信息素养来看,绝大部分中心学校主讲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数字资源检索、数字资源制作,可以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大部分农村教学点教师基本掌握了如何配合中心学校主讲教师进行辅助教学,如何利用“家校通”和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五)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机会明显增多

需求心理学认为,与父母沟通是儿童最根本的社会心理需要之一,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许多从事心理咨询的心理学家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与缺乏正常的父母沟通有直接关系。网络为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渠道,通过网上聊天室、可视电话等形式,孩子们与父母进行更直接地沟通、交流,或交换意见、或传达思想、或表达情感,增进了孩子们与父母之间在情感上的联系,满足了亲子沟通的需要,促进了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35.3%和39.2%的农村教学点教师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教育信息化实施后,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更方便了”;89.7%的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认为,“目前与父母通过电话、网络联系的次数明显增多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泸沽湖小学负责人告诉我们,以往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不喜欢和父母打电话聊天,现在不同了,只要到了课余活动时间,他们就迫不及待地上网和父母视频对话,以前沉默寡言的留守儿童现在也都变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湖北省恩施市莲花池小学的校长说,他们教学点一位有自闭症倾向的留守儿童,整天不说话,通过视频聊天系统和同步互动混合课堂,现在仿佛变了一个人,喜欢和父母沟通了,也主动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了。

五、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我们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连续三年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农村教学点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的信息化投入问题

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试点项目,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来保障。该项目的投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经费投入主要用于硬件设备普及、互联网建设等。根据我们在湖北省咸安区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实验区的经验,建设一个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基础设施投入需要20万元左右。全国目前有近7万个农村教学点,其基础设施投入需要140亿元。中级阶段即设备运行和资源库建设阶段,包括网络运行和数字教育资源库建设等。根据我们的实验测算,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平时的设备维修和网络费用需要花费2万余元,这对于学生少、经费不足的农村教学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高级阶段即信息化平台深层次发展或资源深度整合阶段,经费投入大多集中在设备的维护、资源的更新以及教师培训等。一般来说,初级阶段投入稳定以后,中高级阶段的经费投入会越来越多,其中教育软件资源开发和教师培训需要持续而稳定的经费保障。例如,农村教学点教师和中心学校主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费是一笔不菲的费用,农村教学点数字资源开发也需要不小的投入。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硬件环境需要不断完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软件资源开发和完善也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行动,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是否有足够的经费来保证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的建设和运行。

(二)高校、政府、企业和中小学之间的协同合作问题

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试点项目,需要高校、政府、企业和中小学通力合作,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他们的协同合作存在不少问题,UGBS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地方政府在完成初级阶段的硬件设备普及以及互联网建设后,由于“经过一轮大规模的硬件投资后,看不到与投资金额相匹配的应用效益,教育信息化的作用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⑧,并因此对中高级阶段的设备运行、数字教育资源库建设以及教师培训等后续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该行动的正常运转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高校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制度建设后,后续的教研团队指导和教师培训等还需要持续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高校明显有些势单力薄,力不从心;负责互联网和数字教育资源库建设的企业由于前期投入过大,而教育信息化投资周期长,见效慢,逐利的性质会让企业失去继续投入的信心和耐心;由于中心学校需要额外负担1-3个教学点的同步教学,加上缺乏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中心学校及其主讲教师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三)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的数字教育资源问题

目前,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的数字教育资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由国家免费提供的数字教育资源,如“农村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提供的数字教育资源;二是由各地教育局自主引进(购买、租用、受赠)企业或第三方机构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满足本地农村学校个性化服务需求;三是由本地学校组织教师自建的数字教育资源,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提供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数字资源渠道的多元化有利于提升农村教学点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但总的来看,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的数字教育资源总量依然不足,质量参差不齐,优质资源匮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明显。有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花了不少资金购买数字教育资源,但教师要用的时候却很难找到合用的资源,导致很多教师宁可用百度等网上搜索引擎去搜索,也不从本地数字资源库中寻找,适用的数字资源可获得性不高也是制约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资源应用的瓶颈之一。

(四)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和农村教学点教师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

在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不仅要求中心学校主讲教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而且需要主讲教师投入比其他普通教师多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他们不仅要负责中心学校学生的教学,还要负责下辖1-3个农村教学点学生的教学,备课、上课等需要耗费他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目前还没有一种比较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对中心学校主讲教师的辛勤劳动予以补偿或奖励,导致他们的工作热情受到较大影响。同样,农村教学点教师在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上虽然仅仅起辅助作用,但仍然要负责农村教学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秩序维护、课堂效果反馈和课后作业批改等,如果农村教学点教师工作不认真,或工作不到位,则会让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中心学校主讲教师激励问题和农村教学点教师的约束问题不容忽视。

(五)农村教学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不足或信息滥用问题

我们发现,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些农村教学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不少农村教学点学生因为家庭贫穷,居住环境闭塞,既没有经济能力去购买智能手机、Ipad等先进的移动电子设备,也没有任何条件去接触移动互联网等,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低下,难以利用智能手机、“家校通”等先进移动电子设备进行学习和交流;另一方面,部分农村教学点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去购买智能手机等先进移动电子设备,加上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孩子管教少,部分农村教学点学生接触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多,其中部分学生出现滥用网络的现象,如沉迷于网络而荒废学业;无知网聊而上当受骗;通过网络媒体过早介入成人社会文化,其中暴力、性等因素对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及个人行为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进而直接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

六、进一步利用信息化技术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的措施

(一)建立多元的经费投入机制,保证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拥有充足的信息化资金

根据教育信息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育信息化投入均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并且对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实行倾斜政策。例如,美国教育信息化投资主要通过联邦政府和各州及地方来完成,教育信息折扣政策(E-Rate)作为重要的资金保障。同时,联邦政府优先发展边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并对特殊群体给予教育政策的特别关注,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教育信息化倾斜政策,帮助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图书馆跨越数字分水岭,实行折扣补助计划;英国政府的《E-Strategy战略规划》中为所有机构提供宽带服务,尤其面向弱势群体发展ICT基础设施和服务,包括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方案,政府为经济处境不利的学生规定有关技术投资,使这些学校的普通学生或残疾学生均有机会运用同等的先进技术。⑨同样,为了保证我国农村教学点拥有充足的信息化资金,我们要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就政府而言,中央政府设立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解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目前国家对农村教学点信息化投入已有一定的基础,“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已经覆盖到全国5.78万个农村教学点,中央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保证全国近7万个农村教学点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配置到位;省级政府设立农村教学点信息化专项资金,着重解决农村教学点教师和贫困学生的移动电子设备配置问题,除了省级政府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外,还可以通过企业联合捐助或价格折扣的方式解决部分资金缺口;县级政府在农村中小学经费中设立专项资金,用以解决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和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问题。乡镇中心学校在进行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时,对中心学校主讲教师给予适当的倾斜,或者在乡村教师补贴中给予额外的安排,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增长机制,逐年增加学校公用经费,并在公用经费中明确预算支出项目,可在上级“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明确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农村教学点的信息化投入。就企业来说,积极鼓励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国有企业实行折扣优惠政策,对农村教学点的网络费用实行适当的减免政策。对提供教育资源的软件供应商要实行积极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他们为农村教学点提供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

(二)完善UGBS运行机制,保证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项目的顺利开展

首先,要建立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项目的契约合同,明确高校、政府、企业和中小学各自的权利和职责,确保各方按契约精神、制度规则办事,诚信履行合同,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政府财政预算听证会制度,扩大公众对该项目公共预算的知晓度,使财政执行阳光化;定期向公众公开政府财政收支和该项目的供给明细情况,实现政府收入与支出的公开透明化,便于公众对该项目进行全程监督。同时,企业进入公共领域,并不意味着政府放弃责任,政府依法对企业提供的信息技术服务和数字教育资源的价格、安全和质量进行监督,并对违反契约精神、制度规则的企业进行裁决和处罚。第三,要建立完善的项目验收和评价机制,实施第三方评估制度,对于高校、政府、企业和中小学等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职责进行全面评估,对于积极履行职责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职责不到位的,给予一定的处罚或让其退出该项目的建设。

(三)加大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力度,保证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有充足的信息化教育资源

针对目前实验区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总量依然不足、质量参差不齐、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我们要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平台,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将引进、整合、资助研发相结合,积极开展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具体包括: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改造一批“农村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提供的数字教育资源;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鼓励本地优秀教师开发并共享具有本校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农村教学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征集活动,鼓励本镇教师开发并共享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以农村教学点为主体,开发并共享校本课程数字教育资源;开展网络教研活动,鼓励学科教师开发并共享符合本学科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主动同高校合作,利用高校强大的科研优势,研发一批符合本地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同时,建立常态化应用机制,通过改变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开发、共享和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教师给予激励和支持。例如,相关政策和奖励向开发、共享和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教师倾斜;承认各学科教师在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和应用项目中的奖项与成果;在县域内定期进行数字化课件、数字化教学设计方案等比赛,给教师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他们开发、共享和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4.建立教师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农村教学点教师工作责任心

激励是行为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激发人的动机。针对集团成员“搭便车”或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奥克森设计出一种动力机制——“选择性激励”,这种激励之所以是有选择性的,是因为它要求对集团的每一个成员区别对待,赏罚分明。这些“选择性激励”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就是说,它们既可以通过惩罚那些没有承担集团行动成本的人来进行强制,也可以通过奖励那些为集体利益而出力的人来进行诱导。⑩前者是通过惩罚不承担集团行动成本和不行动者,以对其他人起到警示作用,后者是通过奖励参与行为而示范诱导其他人采取相同的行为。同样,对于工作认真负责的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可采取“积极的选择性激励”,在进行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时,将他们参与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纳入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范畴,或在乡村教师补贴中给予额外的安排,并在中心学校评奖、评优时给予优先考虑。对于工作责任心不强的农村教学点教师采取“消极的选择性激励”,在进行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时,适当给予扣减,情节严重的采取警告、离岗培训等措施。

(五)加强农村教学点学生信息化管理,保证他们在信息化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

网络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学习者获得信息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已成为共识。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农村教学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力度,建议县教育局设立专项资金,以中心学校为单位,对农村教学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专门培训;另一方面,我们要为农村教学点学生专门设立健康向上的网站,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对不良信息的过滤,有选择性地开放一些网址,强化学习、交友、心理咨询等让农村教学点学生感兴趣的网络信息,用正确、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凝聚农村教学点学生。过滤软件和健康网站的使用可以强化对农村教学点学生上网信息的监控,及时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严格控制不良信息的接收和传播。同时,我们要积极开展信息道德教育,以德治网,关注农村教学点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他们的信息识别力和文化判断力,形成健康文明的上网观念,增强他们对网络污染的免疫力和抵制力,增强他们遵守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的意识,使网络更好地为农村教学点学生服务。

七、结语

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有利的外部环境,也需要高校、政府、企业和中小学的通力合作,还需要中心学校和农村教学点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我们知道,我国农村教学点多数分布在大山深处、边陲海岛、戈壁草原,地形复杂,差异悬殊,而且经济发展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千差万别,有些地方财政供给能力有限,无法提供巨额的农村教学点信息化建设经费,也有些地方连最基本的电力和网络也无法提供,在这些地方开展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无疑是天方夜谭。而且,正如前文提到的,目前利用信息技术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也还面临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以后的实验中进一步解决。所以,我们不主张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复制该模式,但可以在我国不同地域扩大试点范围,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总结经验,待该模式完善后再有计划地在全国不同地域进行推广应用。

注释

①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课题组对建立在湖北省咸安区、恩施市、来凤县和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等10余个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农村教学点发展的实验区进行跟踪调查,文中未注明的出处的数据和资料均来自上述调研和访谈。

②菲利普·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6页。

③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报告》,《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05日。

④雅克·哈拉克:《投资于未来——确定发展中国家教育重点》,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18页。

⑤曾新、付卫东:《内生发展视域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6期。

⑥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10/c_1157204

50.htm.

⑦叶海智:《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86页。

⑧余胜泉、赵兴龙:《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第8期。

⑨张进宝等:《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2014)》,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4年,第17页。

⑩奥克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年,第42页。

责任编辑曾新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Schools in Rural Areas:Effect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u WeidongWang JixinZuo Mingzhang

(Higher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The role can’t be underestimated that small schools in rural areas are convenient for rural students and important for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social equity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schools in rural areas is facing serious trouble in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al quality, school teachers and so on. Building rural digital schools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 be an effective way to help small schools in rural areas, which can improve rural schools’ quality, enhancing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kills, and promot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In the course of educational imformatization,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needing further study such as, the insufficiency of educational investment,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 among university, government, business and schools, and the shortage of suitable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small schools. This paper makes suggestions: constructing multiple input mechanism with government taking the leading position, perfecting UGBS operation mechanism, increasing the strength in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ses building, promoting the mechanism for teachers’ incentive and intensifying the informational management of students of small schools in rural areas.

informatization; small schools in rural areas; measures; effects; problems

2016-04-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用机理与实施路径研究”(15YJA8800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重点项目“基础教育公平实现机制与服务均等化研究”(71433004);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重大领域研究项目“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CCNU14Z02007)

猜你喜欢

教学点数字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答数字
数字看G20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