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要素错配的产业转移效率缺失及其纠正

2016-10-12刘新争

关键词:区域间中西部要素

刘新争

(河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新型城镇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 新乡 453007)



基于要素错配的产业转移效率缺失及其纠正

刘新争

(河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新型城镇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 新乡 453007)

产业转移的有效性在于产业转出或转入之后其与转出地或转入地要素资源是否能够实现高度耦合。由于要素配置与产业转移空间布局上的不匹配,现阶段的产业转移呈现出包括产业空心化、集群发展质量不高等诸多表征在内的效率损失。具体原因在于:产业区域转移速度与劳动力要素区域转移速度不匹配、资本与劳动力要素的空间错配、产业分工的空间锁定、技术封闭与技术转移迟滞等要素配置问题。要提高产业转移效率,一是加快发展创新主导产业,增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外移的内在推力,加快产业转移步伐;二是要通过提高中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和其市场自由度,增强其对资本流入的拉力;三是多举措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四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转移与承接规划。

产业转移; 效率损失; 要素配置; 效率纠正

一、问题的提出

加快产业转移步伐、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中国区域均衡发展、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路径之一。尤其是金融危机过后,区域间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促使产业结构在空间和层级上发生相应调整,产业区域间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新常态下如何通过产业区域转移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难题。

理论上,产业转移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雁形转移理论认为,包括进口、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在内的产业转移能够推动产品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结构演变,提升产业结构高度;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顺应产品生命周期变化的产业转移有利于转出地区回避某些产品生产上的劣势,帮助转出地区摆脱较高的生产成本压力;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同样认为,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的空间移动可以帮助转出地区回避产业劣势,避免本地区优势产品的出口替代;新经济地理理论主要从产业区位、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角度研究产业转移问题,认为建立在产业集聚基础上的产业扩散和产业区位转移是降低成本、保持产业外部性和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

严格意义上,产业转移的全部完成包括四个阶段:产业转移前的搜寻阶段、转移产业的落地阶段、转出地的产业整合阶段和承接地的产业升级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待转移产业及其区位选择,第二阶段侧重于待转移产业的实地入驻,前两个阶段共同强调产业转移能否顺利实现,而产业转移后是否有效则决定于后两个阶段。此前关于产业转移的动力、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前两个阶段,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近年来,随着产业转移战略的逐步落实,转出地在产业转出之后,是否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承接地承接的产业是否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学术界和政界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事实上,产业转移绝不仅仅是在空间位置上的复制,能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才是推行产业转移战略的第一要义。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构想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此后产业转移便引起了多方面的重视,尤其是2004年“民工荒”现象爆发以来,基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东南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愿望更加迫切。金融危机过后,产业区域转移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产业转移的实际效应尚不如理论中描述的那样显著。如冯根福等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只发生了部分的相对产业转移,绝对产业转移的现象尚未发生,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还不显著①;胡伟和张玉杰、张公嵬和梁琦等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尽管我国产业转移稳步增长,但是总体的大规模区域间产业转移还未发生②。刘红光、刘卫东、刘志高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定量测算了中国1997—2007年间产业区域转移的程度,分析结论认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并不明显,加快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仍然十分迫切③。程李梅等指出承接地承接产业转移的集聚效应并未促成,西部地区陷入“只见企业,不见产业”的转移陷阱之中④。谢呈阳、周海波、胡汉辉在对产业转移的经济效率进行定量分析时也指出,拉力和推力的双重缺失使得由东向西的产业转移难以持续⑤。对于抑制产业转移效应发挥的原因,上述学者也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张公嵬、梁琦认为产业粘性导致产业转移优先发生在发达区域内部,产业的区域间转移进程较为缓慢⑥;刘红光、刘卫东、刘志高的分析指出以沿海地区为主的出口模式和消费市场仍集中在东部是导致产业转移滞缓的重要原因⑦;谢呈阳、周海波、胡汉辉则把同一行业中的企业在转入地和转出地所使用的差异性要素配置,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区域错配看作导致产业转移产出损失的主要因素⑧。

以往产业转移更多地关注产业的转出与引入,而产业转出和转入之后,其理论上的调整效应和集聚效应是否能够有效发挥才是促进转出地和承接地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产业转移的有效性在于产业转出或转入之后其与转出地或转入地要素资源是否能够实现高度耦合。一旦产业与要素资源配置不匹配,产业转移的产出损失便不可避免。此前关于要素配置的研究大都基于微观行业和企业的视角,如Hsieh and Klenow、Banerjee and Moll、Jones、Udry等对各国资源配置扭曲状况、影响及其产生原因等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⑨。近年来,国内也有部分文献开始讨论资源配置扭曲问题。如聂辉华和贾瑞雪、袁志刚和解栋栋、柏培文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资源扭曲及其对经济不同方面的影响⑩。但是宏观上要素资源的空间配置对产业转移影响的分析并不多见,正如上文所述,产业转入之后首先要与当地的要素资源进行匹配并进行生产,然后才能对地区发展产生影响,而对这一中间过程,研究者甚少。本文主要从此处着手,分析要素的空间配置对产业转移有效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区域要素配置来弥补产业转移的产出损失、提高产业转移的有效性。

二、产业转移效率缺失的现实表征

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在梯度发展模式下,当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丧失其发展优势时,向中西部进行转移是抵消发展优势丧失对我国经济冲击的有效选择。一方面,区域产业转移有利于东部地区调整产业结构,转而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带动本地就业、推动地区经济的集聚式发展,最终缩小与高梯度地区的发展差距。

从产业转移的现实进程来看,我国区域间的产业合作与转移速度明显加快,有力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从2004年的16.88%、14.07%上升到2013年的21.64%、19.33%,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然而,梯度转移理论中所描述的高梯度地区产业大规模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的现象尚未出现,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也远没有理论描述的那样充分。

图1 2002-2014年四大区域人均GDP增速对比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图2 2002-2014年四大区域GDP总量占比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另外,从产业转移方向来看,历史上,全球发生的产业转移都是单方向的由上而下的转移,即由经济发达国家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我国的产业转移却呈现出不同的趋势。以出口或代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制造企业开始由中国向越南、缅甸、印度等劳动力和资源价格更低廉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据《参考消息》报道,包括三星、英特尔、富士康和LG在内的多家公司纷纷减少在中国的生产,转而把工厂建立在劳动力成本更低的越南。我国的电视冰箱等技术成熟性企业也纷纷南迁到越南、印尼甚至非洲;而部分高端制造业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引导下开始回流,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持续扩张便是最有力的证明。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双重转移模式,给我国的制造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危机,“产业空心化”隐忧不断强化。

其三,产业集群发展质量的区域差异显著。产业转移和承接并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实现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区域结构调整的手段,转出或转入产业后,如何维持和强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知识溢出效应、扩散效应、网络协同效应等才是关键问题所在。中国社会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显示,上述效应更加突出的产业集群依然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等东部地区,上述五省的百佳产业集群占全国百佳产业集群的70%以上,中西部地区上榜产业集群数量较少,而且都是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集群,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后的产业集群发展质量并不高,产业转移的终极效应远未充分显现。

三、区域要素配置及其对产业转移的抑制效应

区域产业结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范围内的反映,也是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动态配置的结果,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要通过生产要素的均衡配置来实现。理论上,由东向西的产业转移既可以缓解发达地区劳动力要素成本过高、要素短缺的问题,也可以充分利用后发地区更为丰富的劳动力要素资源,提高后发地区的要素配置效率。但我国面临的实际是区域产业变动严重滞后于生产要素的空间变动,导致要素资源的空间错配进而抑制了产业转移波及效应的发挥。

综上,我国生产要素的空间错配导致区域产业转移未能与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形成有效的耦合,产业转移进程受到阻滞,产业转移的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效应也受到了削弱。

四、提高产业转移效率的对策思路

按照上文的分析,要加快产业转移步伐、提高产业转移效率、促进“三期叠加”阶段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加快产业转移步伐。目前,我国产业转移速度较慢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发展的粘性,因此,要加快产业转移速度,关键是要增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外移的内在推力,要打破转出地对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加快打造其创新主导产业。过程中尤其要规划好产业转出地区创新产业的区域布局,使其与区域要素资源相匹配,防止区域间创新产业的重复建设,增强创新产业发展的异质性。同时也要推动同一产品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降低技术创新成本的同时提高创新技术的扩散速度和应用速度。

第二,推动资本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近年来,西部大开发、中原经济区等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带动了包括财政预算、地方转移支付等在内的政府主导的资本要素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汇集,但是包括银行信贷、资本市场和外商投资等在内的市场主导的资本要素依然集中在发达地区。要推动资本要素向中西部地区集聚,关键在于如何推动市场主导的资本要素的流动。一是不断增强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加快建设一体化的资本市场。重点在于有效规制地方政府竞争行为,避免其因争夺产业资源而制定各种有违市场导向的优惠性举措,通过破除政策壁垒推动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二是提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市场自由度,增强其对资本流入的拉力。

第三,促进区域间的技术溢出,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一是以产业转移为纽带,加强转入地与转出地基于同一产品的技术创新合作,推动区域间技术溢出效应机制的生成;二是要提高欠发达地区自身的技术学习效率。事实上,承接地技术学习效率的高低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影响,承接地技术学习效率越高,产业转移中的技术溢出效应就越强。基于此,中西部等承接转移地区应采取综合措施推进自身技术学习效率的提高,包括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教育投资、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与区域创新相适应的政策保障机制等等,最终构建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间的对接机制。另外,欠发达地区内部还可以通过构建区域生产研发中心,实现外部交易成本的内化,节约生产研发成本,实现区域内创新资源共享。

第四,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转移与承接规划。其一,中西部地区应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位、要素资源、技术基础等因素,承接那些与区域内产业技术联系较强的相关产业,避免产业链的低端锁定;其二,承接地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集中力量重点发展特色化的产业集群,注重区域结构的互补性,避免产业转移中的恶性竞争;其三,合理定位政府与市场在产业转移中的角色和功能。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产业转移主要依靠政府推动,也正是这样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区域政府间的恶性竞争,带来了资源浪费和产业同构,因此我们需要正视政府在推动产业转移与承接中的积极作用与负面效果,对政府的地位和职能进行合理定位,完善区域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其四,谨防决策的碎片化。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我国政策决策的碎片化现象比较突出。在实际的区域规划和产业规划中,一区一策、一地一策、一届一策的做法在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中十分普遍,导致政策制定的碎片化。为此,中央政府应在科学设计顶层规划的同时,也要确保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服从国家区域战略与产业转移政策安排,强化政策的统一性与长期性。

注释

①冯根福、刘志勇、蒋文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第3期。

②胡伟、张玉杰:《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效——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当代财经》2015年第2期;张公嵬、梁琦:《产业转移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应研究》,《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第9期。

③⑦刘红光、刘卫东、刘志高:《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6期。

④程李梅、庄晋财、李楚、陈聪:《产业链空间演化与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陷阱”突破》,《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8期。

⑤⑧谢呈阳、周海波、胡汉辉:《产业转移中要素资源的空间错配与经济效率损失:基于江苏传统企业调查数据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2期。

⑨Hsieh, C.T., and P. J. Klenow. “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24,no.4(2009);Banerjee, A.V., and B. Moll. “Why Does Misallocation Persist.”AmericanEconomicJournal:Macroeconomics2,no.1(2010);Jones, C. I. Misalloc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Input-output Economics.Working Pape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1;Udry, C. Misallocation, Growth and Financial Market Imperfections: Microeconomic Evidence, Plenary Talk for the Society of Economic Dynamics Annual Meeting, http://www.economicdynamics.org/udry2012.pdf.

⑩聂辉华、贾瑞雪:《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与资源误置》,《世界经济》2011年第7期;袁志刚、解栋栋:《中国劳动力错配对TFP的影响分析》,《经济研究》2011年第7期;柏培文:《中国劳动要素配置扭曲程度的测量》,《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10期。

责任编辑张静

Economy Efficiency Loss and Its Rectification in Industrial Transfer:Based on Spatial Misallocation of Factors

Liu Xinzheng

(Business School,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Hena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CPER Construction, Xinxiang 453007)

The effectivenes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lies in the coupling of resources and the industry in transfer or landing area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spatial allocation of factors, such as the speed of industrial transfer cannot match that of labor transfer, the spatial misallocation of capital and labor, the spatial locking of industry division and the closing of technology between different areas and the sluggish transfer of technology. All these lead to economy efficiency loss in industrial transfer, including industrial hollowing, low quality of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and so on. The ke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s to, (1)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oriented industries to enhance the internal thrus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n eastern coastal areas in China, (2) increase regional market freedom degree and capital market’s openness in the Midwest areas, (3) improv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the Midwest areas, (4) formulat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undertaking planning, etc.

industrial transfer; economy efficiency loss; factor allocation; economy efficiency rectification

2016-01-06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动态变化与产业转移问题研究”(13CJY070)

猜你喜欢

区域间中西部要素
“天宫课堂”在中西部青少年中点燃航天梦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