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酒泉侯家沟十六国墓地发掘简报
2016-10-1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酒泉侯家沟十六国墓地发掘简报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酒泉,侯家沟,墓葬,十六国时期,前凉
为配合兰新高铁二线建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酒泉市侯家沟墓地施工范围内墓葬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9座。墓葬形制分为砖室墓、砖石混合墓、土洞墓三类。时代大致为十六国前凉时期。
侯家沟墓地位于酒泉市肃州区西峰乡侯家沟村南约1.2公里的戈壁荒漠中,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墓群分布面积约75万平方米。其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北侧发源于祁连山之北大河、南干渠自西南向东北流入,南侧引讨济洪渠自西北向东南流入,将墓区切割成不规则扇形区域(图一)。从整个墓群分布看,多是以5、3、2座为一组的家族式墓地,较少1座墓单独起堆。封土堆从残存现状看,多为覆斗形。地表个别组发现巨大茔圈。墓道隆起且较窄,多位于墓室以东。此次新建兰新二线高速铁路东西向穿越该墓地,占压墓区长约2000、宽约38米的区域。
图一 侯家沟墓地位置图
2010年9月,为配合兰新高铁二线的畅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所在侯家沟墓区铁路沿线两侧墓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9座。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9 座墓葬,方向基本一致,墓道东向,墓道窄且长为其特征。按照墓室结构特征可分砖室墓、砖土混合墓及土洞室墓三类。
(一) 砖室墓
3 座。由墓道、照墙、墓门、甬道、墓室等几部分构成。其中照墙大多被早期盗墓者破坏,形制特点不明。按其墓室结构又可分二型。
A型 前后室砖室墓,1座。编号为M5(图二)。
M5位于高铁二线南侧约5米处,在M2以西约700米的位置,与M6构成一组。坟丘呈覆斗状,底面积4×4、残高1.8米。墓道隆起明显,位于墓室东侧,方向75°,墓道下部东高西低呈斜坡状。墓道总长13、宽1.16、最深处约5米。从前墓门的残存状况看,为拱形,三重券顶,高1.12、宽0.84米,用一层横向侧立砖作门槛,将墓道与前墓室隔开成两个半封闭单元,其高0.16米。封门底部先铺一至两层砾石,其上为有右倾和左倾两层立砖构成侧“人”字形封门。前甬道进深0.68米。前墓室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长1.92、宽1.76米。墓室顶部坍塌,形制结构不清,从残存现象看为平砖券顶。四壁较直,从上至下,先砌有一层侧立砖,而后有六层平铺青砖,其下为三侧立一正立的方式砌成一层,再下又为六层平铺青砖,如此三组后侧立一层砖为基础。壁高约0.54米。其中南北两壁中部各建有一个象征性门,周有门框,用两块对立砖做门扉。前室以青灰条砖错缝平铺地面,长1.92、宽1.44、高0.16米。后室高于前室约0.2米,墓门亦为拱形,单层券顶,高1.04、宽0.8、后甬道进深0.52米。后墓室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长2.82、宽1.44米。墓室保存完整,顶部为拱形,平砖券顶。四壁较直,从上至下,先有一层侧立砖,其下为平铺三层青砖,如此四组至底,再用青灰条砖错缝铺地。人骨两具,被扰乱,散置于后墓室,葬式不清,初步鉴定为一男一女。并有朽木条痕迹,当为葬具。随葬器物出于在前室东边,陶器都被打破,经复原后有陶罐1件、陶灶1件、陶井1件、陶仓1件,另外,在清理前墓室扰土时,发现人物造像刻画砖5块,似为照墙上的构件。
图二 M5平、剖面图
图三 M2平、剖面图
图四 M6平、剖面及墓门正视图
B型 单砖室墓,2座。编号为M1、M2(图三)。
M2位于高铁二线南侧约3米处,墓群的东端,与墓M1构成一组,有茔圈和坟丘,坟丘呈覆斗状,底面积4×6、残高1.6米。茔圈形状为东西向的圆角长方形,其长61、宽45米左右。墓道隆起明显,位于墓室东侧,方向73°。墓道下部东高西低呈斜坡状,墓道总长15.6、宽0.9米。墓门为拱形,双重券顶,高1.14米,宽0.78、甬道进深0.88米。封门位于甬道里端,以青灰色条砖从底层向上,先砌一层斜向侧立砖,再横向平铺一层,向上再砌一层竖向侧立砖,再横向平铺一层,而后又用若干层竖向侧立砖堆砌,顶部空隙处填充以大小不等的石块。墓室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长约3.16、宽约3.1米。墓顶坍塌,从残存情况看为覆斗形顶,平铺砖叠涩起券。四壁外弧,从上至下,先顺砌一层侧立砖,其下为三侧立一正立的方式砌成一层,再下为三层平砖砌成,如此四组结构至墓底。此外,距墓底高约1.04米的东北角,东南角各有三砖嵌砌的“工”字灯台,南北两壁底部偏东距前壁约0.86米处各建有一象征性门,周有门框,框内用两立砖作门扉,上各设两门墩。地面用方形四向同心圆圈花纹砖铺成,方砖边长34、厚4厘米。人骨一具,被扰乱,散置于墓室西壁侧,葬式不清,性别初步鉴定为一男性。棺板散乱。随葬器物有1件钵,置于东北角一灯台上,以作油灯用。填土中另出1件残钵形灶。
(二) 砖石混合墓
1 座,编号为M6。由墓道、墓门、照墙(已破坏)、甬道、墓室等几部分构成(图四)。
M6位于高铁二线南侧约5米处,东距离M2约700米的位置,与M5构成一组。坟丘覆斗状,底面积3×4、残高1米。墓道隆起明显,位于墓室东侧,方向75°。墓道下部东高西低呈斜坡状。墓道总长11、宽1.2米,近墓门处距地表深5.6米。墓门为拱形,从残存情况看为双重券顶,高1.44、宽0.94、甬道进深0.32米。封门在甬道里端,其底部先以大砾石填堵,然后用青灰色砖平铺堆砌而成。墓室为平面为圆角长方形的土洞式墓,长约3.4、宽约3米,墓顶呈拱形,四壁近直,墓底以错缝平铺有条形青灰色砖。人骨两具,被扰乱,散置于墓室东侧,葬式不清,经初步鉴定为一成年男性和一成年女性的合葬。棺木零乱已朽。随葬器物有陶钵3件、陶罐5件、陶壶1件、陶仓1件、陶灶1件、陶井1件、铜饰2件、铜钗2件,陶器大部分置于墓室东北角。
(三)单室土洞墓
5 座,墓葬形制基本相同。编号为M3、M4、M7、 M8、M9(图五)。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几部分构成。
M9位于高铁二线南侧,距离M6偏南约410米的位置,单独起堆。坟丘呈覆斗状,底面积4×4.5、残高1.3米。墓道隆起明显,位于墓室东侧,方向60°。墓道下部东高西低呈斜坡状。墓道总长17.4、宽1.2,近墓门处距地表深8.1米。墓门为拱形,高1.2、宽1.12、甬道进深0.9米。外部用土坯叠砌封门。墓室平面近似长方形,长约3.1、宽约2.44米。其顶部有一直径约0.26、深0.23米的圆形藻井,墓底部不甚平整。人骨一具,被扰乱,散置于墓室内,葬式不清,经初步鉴定为一女性。墓室北侧有一高起的尸床,保存完好。其底先铺一层厚6厘米左右的草木灰,其上再铺2厘米的石灰,构成长约2、东宽约0.6、西宽约0.5米的尸床,两侧有挡板痕迹,上有草席残痕,应为所铺或所裹尸体之殓具。随葬器物有陶盘1件、陶灶1件、陶碗1件,铜钱1枚,绢塞1件以及木车残件1件,铁器残块等散乱于墓室内。
二、随葬品
该墓地清理的9座墓葬,皆早期被盗。所剩随葬品按质地分陶器、铜器、木器及画像砖等。
1.陶器 数量相对较多,大多完整,部分可复原。器类主要有灶、仓、井、罐、钵、盆、甑、壶、盘、杯等。
灶 6件,其中完整者3件。按其整体形状分二型。
A型 5件,覆钵灶。标本M6:7,夹细砂,灰陶素面。灶体作覆钵状,台面圆形,灶面中央开圆形火口。后方开一孔,以作烟囱,前方开一长方形火门。灶面直径约7.3、底径约15.9、高约5.5、火口直径约5.9、火门高约2.4、宽约2.9厘米(图六,6)。
B型 1件,鸡首灶。标本M9:4,夹细砂,灰陶素面。灶体作覆樽状,台面圆形,灶面中央开圆形火口,且前后端立有鸡首、尾,尾有出烟孔。鸡尾下方开一长方形火门。灶面直径约12.7、底径约13.8、高6.5~7.8、火口直径9.3、火门高约2.8、宽约2厘米(图六,5)。
仓 4件,其中完整者2件。按整体形状及顶部等特征分三型。
A型 1件,罐形仓。标本M5:3,泥质灰陶,颈部以下饰凸弦纹,近底部处有竖向刮削之痕迹,仓门以下阴刻有梯架。口微侈,弧沿,尖圆唇,束颈,圆肩,上腹部较直,开一不规则形仓门,下腹斜收至平底。口径约8.4、底径约8.5、通高约17厘米(图六,1)。
B型 2件,壶形仓。 标本M6:6,夹细砂灰陶,腹部饰以凸弦纹,仓门以下阴刻有梯架。敛口,短斜直颈,肩部较平,腹部斜收,开一近似正方形仓门,框有两扇,一扇敞开。平底。口径约4.8、底径约8.2、通高约13.4厘米、仓门高宽1.1厘米(图六,7)。
C型 1件,顶部似丘状,腹部深且较直。标本M1:1,夹细砂灰陶,腹部饰以凸弦纹,近底部处有竖向刮削之痕迹,仓门以下阴刻有梯架。敛口,短直颈,溜肩,腹部深且较直,开一近似正方形仓门,框有两扇,一扇敞开。平底。口径约5.8、底径约11.3、通高约19.8、仓门高宽约3.3厘米(图六,2)。
图六 出土陶器
图七 出土陶器
井 3件,其中完整者2件。按其口部特征分二型。
A型 1件,口部呈圆形。标本M1:4,夹细砂灰陶,腹部饰以凸弦纹,近底部处有竖向刮削之痕迹。直口,腹部深且直,平底。口径约11.4、底径约10.1、通高约18.1厘米(图六,3)。
B型 2件,口部近似方形。标本M6:8,夹细砂灰陶,腹部饰以凸弦纹,近底部处有竖向刮削之痕迹。直口,腹部较深且直,平底。口长约7.6、宽约7.2、底径约8.3、通高约11.4厘米(图六,4)。
罐 12件,其中完整及可复原者10件。按其口、颈部特征分四型。
A型 1件,口部较小,平沿,束颈。标本M1:2,夹细砂灰陶,颈部以下饰凸弦纹,近底部处有竖向刮削之痕迹。侈口,平沿,方唇,束颈,圆肩,上腹部较圆鼓,下腹斜收至平底。口径约4、底径约6.1、通高约11.6厘米(图七,5)。
B型 2件,口部较大,平沿、短斜颈或直颈。标本M1:3,夹细砂灰陶,颈部以下饰凸弦纹,近底部处有竖向刮削之痕迹。敛口,弧沿,短直颈,圆肩,上腹部较鼓,下腹斜收至平底。口径约9.4、底径约8.2、通高约12.1厘米(图七,2)。
C型 5件,口部较大,平沿,束颈。标本M1:7,夹细砂灰陶,颈部以下饰凸弦纹,近底部处有竖向刮削之痕迹。口微侈,平沿,方唇,束颈,圆肩,上腹部较鼓,下腹斜收至平底。口径约6.7、底径约9.2、通高约14.8厘米(图七,1)。
D型 4件,口部较大,三角缘,内缘凹成内重唇,束颈。标本M6:16,夹细砂灰陶,颈部以下饰凸弦纹,近底部处有竖向刮削之痕迹。直口,三角缘,内缘凹成内重唇,束颈,圆肩,上腹部较鼓,下腹部斜收至平底。口径约6.8、底径约7.7、通高约14.6厘米(图七,3)。
图八 出土陶、铜器
钵 5件,其中完整者3件。按其器形大小分二型。
A型 2件,器形较小。标本M4:2,夹细砂灰陶,素面。敛口,圆唇,腹部较浅,小平底。口径约7.4、底径约3.7、高约3.3厘米(图七,6)。
B型 3件,器形较大。标本M2:1,泥质灰陶,素面,慢轮修整的痕迹明显。侈口,圆唇,腹部较深,小平底。口径约15、底径约7.7、高约5.5厘米(图七,4)。
盆 2件,其中完整者1件。形体较小,腹部较深。标本M6:1,夹细砂灰陶,素面。敛口,平沿,尖圆唇,腹部较浅,小平底。口径约10.2、底径约5.7、高约5.1厘米(图八,1)。
甑 2件,其中完整者1件。按其整体形状分二型。
A型 1件,盆形甑。标本M1:5,夹细砂灰陶,颈部以下饰凸弦纹,近底部处有竖向刮削之痕迹。敛口,弧沿,方唇,腹部较深且斜收至平底,底部有六孔,已作箅。口径约15.8、底径约7.7、通高约11.7、箅孔直径有0.9与1.2厘米之分(图八,2)。
B型 1件,钵形甑。标本M7:2,夹细砂灰陶,素面。敛口,圆唇,腹部较浅,平底,底有一孔,已作箅。口径约10、底径约5.3、高约3.7厘米(图八,3)。
壶 2件,皆完整。形体较小,按其腹部及底座特征分二型。
A型 1件,腹部圆鼓,底座外撇。标本M6:9,夹细砂灰陶,素面。侈口,圆唇,束颈,腹部圆鼓,底座外撇至平底。口径约5.8、底径约7.8、高约10厘米(图八,4)。
B型 1件,腹部微鼓,底座较直。标本M5:1,夹细砂灰陶,素面。敛口,弧沿,尖圆唇,束颈,腹部微鼓,底座较直,平底。口径约4、底径4.8、高约7.2厘米(图八,5)。
盘 1件,完整。标本M9:3,夹细砂灰陶,盘内四组同心圆将其分成四区,由外向里,一区饰一周长指甲纹组合,三区饰一周短指甲纹组合。斜沿,盘体较厚,几与沿平。直径约18.9、厚约2.1厘米(图八,6)。
杯 1件,可复原。标本M4:4,夹细砂红陶,素面。侈口,圆唇,腹部深且较直,平底。口径约6.7、底径约5.2、通高约8.3厘米(图八,7)。
碗 1件,可复原。标本M9:6,泥质灰陶,素面。侈口,斜平沿,尖圆唇,腹部微鼓且较深,有圈足。口径约8、底径约4.4、高约5.4厘米(图八,8)。
2.铜器 发现较少,器形有铜钱、铜钗、铜饰品等。
图九 画像砖
图一○ 画像砖
铜钱 3枚,有冥用和实用钱之分。其中冥钱较小、薄。实用钱一枚,文字不清。
铜釵 3件,其中1件完整。钗分两股呈“U”形,钗头尖锐、断面圆形。标本M8:1,长10.3、断面径0.3厘米(图八,9)。
铜饰 1件,保存完整。标本M6:3,背面呈亚字形,正面呈方形,作镶嵌装饰品之用。边长约5.4、厚0.2~0.8厘米(图八,10)。
3.其它
木车残件 1件,已残。标本M9:1,零星发现木毂、车厢,不可修复。
绢塞 1件,完整。标本M9:7,长约4.2、截面宽约1.3厘米。
画像砖 5块,保存完整。应为M5照墙之物,散置于墓室扰土内。其在长砖之上阴线刻划而成,但未饰朱砂之类颜料勾勒。形象主要为扛梁力士(图九、一○)。
另外,个别墓葬发现铁钉数枚及铁器残块若干。
三、结语
此次发掘清理的9座墓葬,其分布排列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多以5个、3个、2个成组排列分布,墓道都朝东,个别组发现巨大茔圈,体现其家族墓特征。与敦煌等地世家大族墓地相似。
墓葬形制上,有砖室墓、砖石混合墓、单室土洞墓,其中砖室墓中双室墓(魏晋时期官秩在两千石以上的品官至王侯所使用)仅发现1座。砖室墓平面呈方形,四壁外弧,耳室消失,部分墓周壁构筑门扉。土洞墓墓室前部两侧存在盲龛,内置随葬品。
随葬品整体偏小且制作粗糙,呈现出强烈明器化的色彩。陶器组合常见罐、仓、灶、钵等,发现个别壶、盘,其中盘径缩至20厘米以下,斜沿,盘体较厚,几与沿平;壶形体变小,器表素面;鸡首灶偶有发现;泥质器也有少量出土;随葬铜钱甚少;画像砖刻槽已不涂抹朱砂,制作较粗糙,无论与嘉峪关壁画墓[1],或是与玉门清泉金鸡梁十六国时期墓葬[2]画像砖造型相比较,时代都偏晚。
综上所述,结合《敦煌祁家湾墓葬》[3]及《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的分区和分期》[4]的分期研究,侯家沟墓葬的年代大致定在十六国前凉时期。
领队:赵建龙
发掘:赵建龙 魏美丽 王永安
绘图:方志军
执笔:王永安 赵建龙
[1]甘肃省文物队,甘肃省博物馆,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玉门金鸡梁十六国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2011(2).
[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祁家湾[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4]张小舟.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的分区和分期[J].考古学报,1987(1).
(责任编辑 谭青枝)
Jiuquan, Houjiagou cemetery, Tombs, Sixteen Kingdoms period, Former Liang
The Gaus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conducted an excavation at the Houjiagou Cemetery in Jiuquan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an-Xin high-speed railway project.A total of nine tombs were excavated.These tombs include three categories: brick-chambered tombs, brick and stone-chambered tombs, and catacombs.They all date to the Former Liang of the Sixteen Kingdoms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