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环县刘家湾汉墓清理报告

2016-10-12环县博物馆

考古与文物 2016年2期
关键词:铁器环县底径

环县博物馆

甘肃省环县刘家湾汉墓清理报告

环县博物馆

甘肃,环县,刘家湾,汉代墓

1991年,环县县城刘家湾台地有居民修庄挖地基时发现古墓,环县博物馆对墓葬进行了清理。两座墓均为长方形竖穴砖室墓,出土有陶器、玉器、铁器、铜镜和钱币等。从铜镜和钱币可知,该墓时代为新莽时期至东汉初期,为研究本地区的丧葬习俗提供资料。

1991年8月,甘肃省环县县城刘家湾台地有居民修庄挖地基时发现古墓,随后向县博物馆报告。县博物馆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赶赴现场,经勘查,此处有两座古墓。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环县博物馆随即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现将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

图一 刘家湾汉墓地理位置示意图

墓地位于环县环城镇红星村刘家湾组,处在环江东岸的三阶台地上,背山面河,土地肥沃,地理位置优越(图一)。

发现古墓后,环县博物馆对其周围进行了调查,发现在环县古城以南3公里范围的台地上分布有大面积的汉代墓群。在该墓以北200米处早年曾出土过汉代大型空心砖,疑似为空心砖墓。

二、墓葬形制

发现古墓后民工争抢挖掘文物,破坏了墓葬结构,部分随葬品也被移至墓外。

两座墓葬呈南北并列分布,分别编号LM1 和LM2。LM1为长方形竖穴砖室墓,坐东向西,封土与墓门已遭破 坏,券顶完整,单室,长4.4、宽1.6、高1.65米,墓底距地表3米,葬具已完全腐朽,人骨架亦遭破坏,仅能判断为双人,但葬式不明,随葬品位置被扰乱。LM2位于LM1的以北6米处,为长方形竖穴砖室墓,券顶,单室,长3.9、宽1.6、高1.96米,墓底距地表3米,葬具已完全腐朽,清理出人骨架一具,葬式不明,随葬品位置被扰乱。

三、随葬器物

本次共清理出随葬器物86件,其中陶器13件,铁器53件,铜器6件,玉石器8件,钱币6枚。

1.陶器 14件

罐 3件。均为泥质灰陶,依口部变化分三式。

Ⅰ式 1件。标本LM1:1,敞口,斜尖唇,矮颈微束,溜肩,鼓腹,平底。腹部饰以竖绳纹,肩部两周留白弦纹,肩下饰两周附加堆纹,近底处有一小孔。口径32、底径24、高47厘米(图二,1;封三,3)。

Ⅱ式 1件。标本LM1:2,直口,方唇,短颈,耸肩,平底。肩部饰两周附加堆纹,纹饰为水波纹。口径30、底径20、高44.5厘米(图二,2;封三,4)。

图二 出土陶器

Ⅲ式 1件。标本LM1:3,直口、重唇、短颈、鼓腹、平底。腹部饰以竖绳纹,其上饰两周附加堆纹。口径12、底径16.5、高24厘米(图二,3)。

博山炉 1件。标本LM1:4,黄釉,直口上作子母口,浅盘,实柱,高圈足,盖呈峰峦状,内有烟孔。口径9.2,底径9、高22厘米(图二,4;图三,1)。

豆 1件。标本LM1:5,黄釉,直口,浅盘,实柱,高圈足。口径7.6、底径6.6、高10厘米(图二,6;图三,2)。

壶 3件。形制相同,均为黄釉,直口,束颈,鼓腹,平底。标本LM1:6,口径8、底径10、高15厘米(图二,5;图三,3)。

灶 2件。标本LM1:9,绿釉,三个火眼,上置一陶甑,四周饰火钩、瓢、勺、箅和家禽等。方形火门,大门一侧有2人,1人跪坐烧火,1人站立,另一侧有一壶和两家禽,周围饰菱形图案。长20.5、宽17.6、高7.8厘米(图二,7;图三,4)。标本LM2:1,褐釉,灶面前出檐为遮火墙,两火眼各置一陶盆,旁边饰以勺、铲和家禽图案。前壁有方形火门,周围饰以菱形纹、人物和动物图案。长21、宽18、灶面高8厘米(图二,8)。

2.铁器

釜 2件。 形 制 相 似。 标 本LM1:10,敛口,大鼓腹,小平底,腹部饰三周弦纹,口径28,底径10,高32厘米(图四,1;封三,2)。标本LM1:11,腹部留有一周范线。口径36、底径10、高38厘米(图四,2;封三,2)。

犁铧 2件。标本LM2:2,整器呈三角形,后端平齐,背面平,正面鼓起,中部显脊,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长37.5、宽38、后端高11厘米(图四,3;图六,1)。另一件残。

辟土 4件,分两式。

Ⅰ式 2件。形制相同。标本LM2:4,整体呈V形,双侧分土式,由两块不规则梯形铁片合铸而成,背面有三个穿绳的鼻钮,长40、宽38、高20.5厘米(图四,5;图六,4)。

图三 出土陶器

Ⅱ式 2件。形制相同。标本LM2:6,呈不规则梯形,面微弧,单侧分土式,背面有三个穿绳的鼻钮,长50、宽24、壁厚0.8厘米(图四,4;图六,2)。

车釭 10件,分3式。

Ⅰ式 6件。内径圆形,外呈六角形,常称为“六角承”。标本LM2:8,内径7.4、边长5.6、高4厘米(图四,6)。标本LM2:9,内径5.5、边长3.8、高3.6厘米。

Ⅱ式 1件。标本LM2:14,外形同Ⅰ式,但六角上各有1孔。内径5、边长3.7、高5厘米(图四,7)。

Ⅲ式 1件。标本LM2:15,圆筒形,外边均匀分布六个凸榫。内径4.6、外径7.6、高3.6厘米(图四,8)。

U形器 1件。标本LM2:16,两边为长方体,中间呈刀刃状。边长分别为35、33厘米,宽3、刃长37.5、宽5.2厘米(图四,9)。

锄 3件, 形 制 相 同。 标 本LM2:17,圆肩,锄板平面呈梯形,长方形竖銎,内嵌可活动的横銎,刃平直。通长18、锄板长13.2、刃宽10厘米(图五,1;图六,3)。

臼 1件。标本LM1:12,直口,斜弧腹,近底内收,圈足。口径11、底径8、高12厘米(图五,2)。

镰 5件,呈扁平长条状,柄端向上卷曲成栏,根据镰体弯曲情况分三式。

Ⅰ式 1件。标本LM2:20,直背斜刃。通长12.5厘米(图五,9)。

图四 出土铁器

Ⅱ式 2件。标本LM2:21,背略拱,刃微内弧。通长16.5厘米(图五,8)。另一件残。

图五 出土铁器

Ⅲ式 2件。标本LM2:23,后面近直,前端弯曲,镰体较长。通长27厘米(图五,7)。另一件残。

铲 1件。标本LM2:25,扁平板状,平面呈梯形,直刃,刃部较宽。高12、刃宽18厘米(图五,3)。

斧 1件。标本LM2:26,为横銎斧,銎口长方形,刃外弧,两刃角外展,一大一小,呈靴形。长11.4、刃宽8、厚4.5厘米(图五,6;图六,5)。

片状器 1件。标本LM2:27,整体呈束腰长方形薄板,中间厚两边薄,两边残损严重。长28、宽7厘米(图五,4)。

锛 2件,分两式。

Ⅰ式 1件。标本LM2:28,为横銎锛,平面略呈梯形,銎部窄于刃部,刃部外弧,平顶,长方形銎口。长12、刃宽5.4厘米(图五,5)。

图六 出土铁器

Ⅱ式 1件。标本LM2:29,为竖銎锛,扁平体,銎部窄于刃部,刃部外弧,平顶,长方形銎。长5.5、刃宽6.5厘米(图五,10)。

图七 出土铁、铜、玉石器

凿 7件,有竖銎与无銎两种,分6式。

Ⅰ式 1件。标本LM2:30,銎部略宽于刃部,斜刃,长方形銎。通长13.5厘米(图五,11)。

Ⅱ式 1件。标本LM2:31,两刃角向一侧卷曲,刃外弧,凿体中部束腰,方銎。通长17、刃宽3.2厘米(图五,12)。

Ⅲ式 1件。标本LM2:32,宽銎,窄直刃,銎口呈方形。通长19、刃宽2厘米(图五,13)。

Ⅳ式 1件。标本LM2:33,宽銎,窄直刃,銎口呈椭圆形。通长14.5厘米(图五,14)。

Ⅴ式 2件。标本LM2:34,呈长方体,无銎,直刃,顶部略出沿。通长16.5、刃宽1.1厘米(图五,15)。标本LM2:35,通长15.5、刃宽0.9厘米(图五,16)。

Ⅵ式 1件(LM2:36),呈长方体,无銎,直刃,顶部卷曲。通长19、刃宽1.5厘米(图五,17)。

矛 2件,分两式。

Ⅰ式 1件。标本LM2:37,矛身扁平呈柳叶状,断面呈菱形有中脊,骹较长。通长36厘米(图五,18)。

Ⅱ式 1件。标本LM2:38,矛身呈四棱形,长茎,锈蚀严重,茎与骹交接处有凸棱。通长45厘米(图五,20)。

削刀 2件,分两式

Ⅰ式 1件。标本LM2:39,环首,拱背,内弧刃,斜锋,刃部残损严重。通长34.5厘米(图五,19)。

Ⅱ式 1件。环首,双面刃,中间起脊,前端残损。残长12.5厘米(图七,1)。

抓钩 1件。环首,三钩合体。长14.5厘米(图七,3;图六,6)。

镳 1件。呈半圆形,两端有孔,一横一竖。长11.5、宽2.2厘米(图七,5)。

衔 2件。一件衔分3节式,中节呈8字形。长22.5厘米(图七,6)。另一件残,仅存两节,一节残。残长8厘米(图七,4)。

环形器 1件。圆环形,上有环,下有钩,直径17厘米(图七,7)。

铁钉 3个,疑为棺钉。

3.铜器

带钩 1件。呈琵琶形,钩为鸟头状。长8.7厘米(图七,9)。

镜 1面。四乳四虺镜,圆钮,钮外两周斜线纹,间饰四乳四虺,每虺两面有二鸟,宽缘。直径10.5、厚0.3厘米(封三,1)。

铃 2件。形制相同,作钟状,顶有长方形钮,铣为尖角状,口内弧,钲部为菱形纹,内饰以乳丁纹。口宽4.2、高6厘米(图七,2)。另一件残。

弩机 2件。长5、宽1.7、高1.1厘米(图七,8)。

钱币 6枚,“大泉五十”5枚,悬针篆体,直径2.7、方穿长0.8厘米。“小泉直一”1枚,悬针篆书,钱体甚小,直径1.4、方穿长0.3厘米。

4.玉石器

石杵 1件,呈圆柱体,圆形銎,头部微弧。直径13.5、高20厘米(图七,10)。

石板 2件。长方形,十分规整,一面涂黑。长13、宽5.6、厚0.7厘米(图七,11)。另一个较薄,厚度仅0.2厘米。

玉蝉 1件,白色,寥寥几刀,已成蝉形,玉质较次,整体扁形,稍加雕刻成型。长5、宽3.2.厘米(图七,12)。

耳珰 5件,分为圆柱形和束腰形两种(图七,13)。绿色,束腰,高1.7、底径1.2厘米。白色,长1.7、直径0.6厘米。

四、结语

虽然两座墓均遭到破坏,但是从LM1、LM2的位置关系、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综合分析,其时代相当,很可能是家族墓。出土的钱币和铜镜为断代提供了依据,据《汉书·食货志》载:“王莽居摄,变汉制,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泉五十。” 《汉书·王莽传中》载:“乃更作小钱,径六分,重一铢,文曰小钱直一。” “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均为流行于新莽时期的货币,流通时间较短。四乳四虺镜与洛阳烧沟汉墓38A:18铜镜形制完全相同[1],其时代为洛阳烧沟汉墓第三期后期即新莽及稍后。因此推断LM1、LM2时代应为新莽时期至东汉初期。

环县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之交界,汉代时为方渠县,属朔方刺史部北地郡。西汉初期作为边防地带,屡遭匈奴南下侵扰。自武帝败匈奴,置朔方、五原郡后,数次大规模移民朔方、五原、上郡、北地诸郡,屯田实边,极大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环县境内丰富的汉代遗迹应与此有关,早年曾在县城西北部发现过汉代铸钱遗址[2],又在刘家湾台附近曾出土过五铢钱铜范(现藏环县博物馆),即为明证。

汉墓是环县及陇东地区最常见的墓葬类型,一般陪葬品以灰陶、釉陶和铜器为主,陪葬铁器情况较少,像刘家湾汉墓陪葬铁器达53件在陇东地区尚属首次。为研究本地区新莽时期的经济生活和丧葬习俗增添了新资料,也为研究当时铁器的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LM2出土的3件锄,竖銎内嵌套横銎,去掉横銎可做铲用,安装横銎则为锄,这在国内考古发现中较为少见。尤其是嵌套的横銎并非固定的,现在仍能自由活动,反映了汉代本地区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

参加发掘:谢文科 道全耀 姚小勤

绘图:谢文科

照相:沈浩注

执笔:沈浩注

[1]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64.

[2]刘得祯,许俊臣.甘肃环县发现一处汉代陶钱范遗址[J].考古,1991(5).

(责任编辑 谭青枝)

Huanxian County, Liujiawan Village, Han tombs

In 1991, Huanxian county museum excavated two Han tombs that were foun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ouse at Liujiawan.These two tombs are rectangular shaft-pits with brick-chambers.Burial goods include ceramics, jades,iron objects, bronze mirrors, and coins.Based on the typology of the bronze mirrors and coins, these burials should date from the Xinmang to the Early Eastern Han period.This discovery provides new and important piece of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y of local funeral practice during the Han period.

猜你喜欢

铁器环县底径
环县:羊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7 000元
环县羊羔肉冠名高铁乘风远航
馆藏高句丽铁器的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紧盯需求强弱项 精准发力补短板——环县教育脱贫攻坚纪实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发现西夏窖藏铁器
大型卷筒绳槽底径测量方法浅析
一种能准确高效检测齿毂槽底径的检具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环县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