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

2016-10-11旷战杨毅隆

关键词:可操作性

旷战 杨毅隆

〔摘要〕语法隐喻的系统层次体现具有元冗余特征,这种元冗余特征促成了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在于词汇语法层次的意义潜势选择延伸到概念语法隐喻与人际语法隐喻的语义区域,与隐喻性主位和隐喻性新信息相冗余。语篇隐喻的转移本质源于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这种内在的隐喻体现特征促成语篇隐喻效应形成的同时,也限制了语篇隐喻在词汇语法层的可操作性,因而语篇隐喻的概念是冗余的。①

〔关键词〕语法隐喻;元冗余效应;语篇隐喻;可操作性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4-0017-06

引 言

Halliday[1][2]创造性地提出了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metafunction)的理论, 即概念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 )。这三种纯理功能的体现形式分别是: 1)及物(transitivity)系统;2)语气(mood )、情态(modality)系统;3)主位(thematic)系统、信息(informative)系统和衔接(cohesion)系统,即语言元功能是多样的。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又是创造意义的资源,语言通过语义将社会符号层次一分为三,即语义层、词汇语法层、音系层。而作为扩展语义潜势资源的语法隐喻源于语义与词汇语法层次之间的张力。Halliday(1985,1994)只论述了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没有提到语篇隐喻。我们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主要讨论语法隐喻的体现特征与语篇效应的关系,进而分析这种层次体现关系是否可以视为语篇隐喻存在的理据,为语篇语法隐喻概念的冗余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 语篇语法隐喻研究概述

系统功能语法一般认为语法隐喻存在概念隐喻、人际隐喻两种次类型,概念隐喻进一步可分为经验隐喻与逻辑隐喻;人际隐喻可分为语气隐喻与情态隐喻。从语法隐喻理论的相关文献来看,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功能模式阶段、层次功能模式阶段和层次系统功能模式阶段[3],如图1所示。作为扩展语篇语义潜势的语法隐喻唯独没有详细涉及语篇隐喻,这似乎给人造成语篇隐喻的缺乏有违三大元功能原则的错觉。

Martin[4]、Thompson[5]等根据三大元功能认为语法隐喻也应该存在语篇隐喻的次类。Martin(1992)首先在论述语法隐喻的衔接语义及手段时提出了语篇隐喻的概念,他认为语篇隐喻在元信息、语篇参照、语篇协商、内在衔接四个语篇系统中不仅是逻辑语义取向,提供衔接关系的隐喻资源,也是人际意义取向,体现对话者对当前语义的态度。在语篇隐喻的体现形式方面,国内学者胡壮麟[6]曾讨论了元功能中的语篇隐喻,并给出大量例证来说明 Martin对语篇隐喻的观点,范文芳[7]更是详细地探讨了语篇隐喻的现实性和体现形式,并提出语篇隐喻也会在衔接方式上得到体现。就是说, 除了隐喻性主位结构和隐喻性信息结构,语篇隐喻还体现为隐喻性的衔接。如下例:

(1)a. If more goods are produced, more supporting services will be provided.

b. Higher productivity means more supporting services.

上例(1)b中名词化的组织概念结构就是Martin[8]241-243所谓的隐喻性主位,小句末的名词化组织结构就是隐喻性新信息,这就产生了语篇隐喻。语篇隐喻通过隐喻性主位结构和隐喻性信息结构,与一致式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一起把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组织成有意义的隐喻语篇。尽管许多功能语言学者近年来对语篇隐喻的概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释,Halliday对语篇隐喻的概念却十分保留。越来越多的功能语言学者也认为既然语法隐喻存在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语篇隐喻也应该存在,这样达到隐喻与语义功能类型上的整体同一。对于这些不同意见,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语法隐喻的语篇语义与语篇隐喻(如果存在)的体现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看待? 根本原因在于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

二、 冗余与元冗余概述

(一) 冗余的定义

冗余是信息理论的术语。最初,工程学家和数学家专注于信息内容的内部结构,尤其是由序列事件或系列对象组成的内容。通过信号或噪音与其他特征,序列将同一时空区域中产生的不相干的事件与对象区别开来。当且仅当序列本就缺失一些内容项目时,接收者能够非随意地对其猜测,因而信息内容包含有冗余。冗余的重要性在于这种信息内容的型式总是帮助接收者区分信号与噪音。降低信号与噪音的比率,打破信号的型式及常规或引入类似的型式于噪音,实现伪装。

信息论创立者Shannon[9]创立信息论时提出了冗余信息的概念。按照信息论的观点,冗余信息指超出信息接收者最少需要的信息,我们可以借助对冗余信息的量度求出冗余度, 来进一步定量分析。Shannon提出了计量冗余度公式:

R=1-H∞H0

R表示冗余度,H0是某一表达单位理论上最大限度的信息量,H

SymboleB@ 是实际运用时可能达到的现实信息量。这样,H

SymboleB@ /H0就是有效信息的比率;再以100%减之就是冗余信息的百分比,即冗余度,Shannon等认为语言系统具有50%的冗余[10](16)。

知觉心理学家Attneave[11]将信息理论中的冗余概念应用于研究概率图形的组成方法、信息多余性对图形辨认的影响,图形结构特点的信息论分析,对复杂图形的判断问题等。人类学家Bateson[12]认为当冗余与语义都用于相同的话语世界时,二者就是同义的。在受限制的讯息序列内部的冗余与包含讯息与外部指称的更宽泛世界中的语义是不同的。低层次冗余的统一性必被调解以产生高层次的冗余,这些差异在某些方面是相互冗余的,是更大型式的某部分。更有甚者指出,这种冗余事实上是型式的同义词。

“冗余(redundancy)”常被汉语语言学研究者翻译为“羡余”,“赘余”,“多余”等。一般认为较早涉及冗余的汉语语言学研究者是赵元任[13]。他指出汉语的各结构层次都有独特的活动范围与内在的一致性,如果打破层次的划分,把句中的各个成分等量齐观,就会出现杂乱与不协调,也就是形态与意义的脱节。赵元任把这样的现象分为6类:冗余现象、措词矛盾、混杂隐喻、语法悖理、语义短路及背语义分析。赵还提到现代汉语口语结构中有一种句法词的小单位,他们和大单位之间常常发生冗余问题,原因是这些结构中有的成分的语义衰竭了,如“虽然”的“然”,“可以”的“以”,“以为”的“为”,他们本义衰竭,用在这里只是一种冗余成分。另外可以发现更大层次上的冗余成分,如“虽然如此”。这种冗余形式很普遍,不这样说有时觉得反而错了。国内学者王姿[14]探讨了英语篇章的冗余性;徐盛桓[15]分析了语言的冗余性。

(二) 元冗余与体现

最早涉及冗余概念的功能语言学者当属Lemke[16],他在《符号学与教育》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元冗余的概念,冗余是描述什么与什么相关的一种形式。语境中某一层次的型式与下一层次的型式相冗余,意义系统的语境化关系可以视为元冗余关系的等级。因而文化中社会组织的型式体现为情景语境中社会互动的型式,社会互动的型式又进一步体现为语篇中的话语型式。元冗余正是描述两事物的冗余性、可预示连接关系如何与别的事物相冗余的一种方式。

Halliday[17]借助Lemke的元冗余概念,认为体现是元冗余的。在小型的符号系统中,当内容P、Q、R分别体现于A、B、C表达式时,出现意义P,我们能够推测表达式a的发音或手势;出现表达式A的发音或手势,我们能够推测意义P。二者的关系是对称的,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内容A体现于表达Q;表达Q体现内容A,这小型的符号系统其实我们认为是符合词汇语法层与音系层的任意性体现关系的,即Hasan所谓的语义共现。在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分层次中,当表达A、B、C体现措词L、M、N,而措词L、M、N又体现意义P、Q、R时,三个层次的体现就不是孤立的对应关系,而是元冗余的关系,也就是说意义P、Q、R不只是与措词L、M、N相冗余(redound),还存在L、M、N与A、B、C的冗余,可以简单的表示为P、Q、R(L、M、NA、B、C)。冗余不是意义由措词体现、措词由音系体现的关系,而是意义由音系体现的措词体现的关系。也可以反过来说明,P、Q、RL、M、N;(P、Q、RL、M、N)A、B、C。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元冗余体现关系是因为系统中没有二分对应的关系链。元冗余是型式的型式的型式的体现(a pattern of patterns of pattern...)[18]。如下图:

上图中,按照抽象化的层次,语言被组织为各异的三层次资源,这些层次通过体现联系起来。语义层即意义系统由词汇语法体现,即措词体现;词汇语法由音系层,即声音系统体现。词汇语法与音系层是任意的象征关系;语义层与词汇语法层是自然体现的关系;换句话说,经验在内容层产生了两次识解,一次是语义的,一次是词汇语法的。这就说明语言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任何被识解了的东西也能再次被识解,产生另一语义空间的拓扑维度[19]225,因而它不是自稳定的,而是元稳定的,通过不断地与环境的交互变化来保持。

语境由体现于音系层的词汇语法层的语义层体现;语义层由体现于音系层的词汇语法层体现;词汇语法体现于音系层。语义层与词汇语法层是自然的体现关系,而词汇语法层与音系层是任意的体现关系,这就表明内容层次间的关系既是体现的又是元冗余的,即meaningwordingsounding。元冗余关系描述环境盖然性的层级,这种形式体系也适用于描述社会符号模式的语境语义。在语境C 中有一种共现(co-occurrence)型式:不是每种盖然性选择的可能性或频率是同等的,每类选择的共现型式部分地定义或建构语境C。在另一种语境中,A选择或B选择的不同的共现型式也会存在,那些其他的共现型式也部分地定义其他可能的不同于语境C的语境[16]。

三、 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

已往的语言冗余性研究主要是出现在词汇与句法上,而与词汇句法的冗余发生机制一样,语法隐喻的词汇语法隐喻机制也存在冗余操作,与词汇句法不同的是语法隐喻的词汇语法具有元冗余效应。语言系统的语义层与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式体现关系在语法隐喻中就呈现为序列由小句复合体体现;图示由小句体现;成分由词组或介词短语体现。“一旦内容层的语义语法对应配置形成时,语义与语法的交错配置理论上就成为可能” [2](665),当语义层与词汇语法层的张力将二者分离时,就产生了语法爆炸(explosion into grammar),序列由小句或短语体现;图示由词组或短语体现,成分由词或词素体现。因此,作为语义潜势扩展资源的语法隐喻不仅涉及措词选择的隐喻变异,由措词变异还产生了体现层次在语篇中的元冗余效应。

语法隐喻的元冗余体现于小句的一致性与隐喻性: 一致式与隐喻式的同源性是语法隐喻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来源。相似性是语法隐喻扩展语义潜势的基础,解释型式为相似的聚合系统;差异性是语法隐喻自身的区别性特征,将型式归入不同的变体。

(一) 概念隐喻的元冗余效应

概念隐喻的元冗余源自小句信息的增加与丢失,导致相关功能角色信息的丢失,进一步也导致了新功能角色语义潜势的共现。如下例所示:

例2(a)how fast people die when they have lung cancer

(b)how many people die of cancer

(c)lung cancer death rates…

在例2中,名词词组lung cancer death rates 语义上就不如与其对应的小句2(a)与2(b)那么明晰。从小句到词组的级阶下移的名词化压缩了小句的概念语义,丢弃了词组people的Carrier功能角色,其被特征修饰的语义潜势也随之失去;词汇语法转化了fast的环境成分功能角色,为其增加了作为核心语义角色的参与者潜势,die的过程功能角色并没有因转化为death而丢失,而且赋予了其作为核心语义的参与者角色潜势,增加了被特征修饰的语义潜势。因此一致式小句与对应的隐喻式名词词组在经验语义潜势方面是相冗余的:某一经验语义的丢失就意味着其周围的环境语义潜势的丢失;某一经验语义的增加就意味着其环境周围语义潜势的增加,即可从名词词组lung cancer death rates可推测出小句how fast people die when they have lung cancer,反之亦可从小句推测出名词词组,这是因为小句语法识解过程内在参与者,如果参与者是可恢复的,语法就允许他们缺席,因此概念隐喻的语法转移不仅涉及语义范畴的跨越,同时也涉及形式在不同级阶的转移。隐喻式使大量一致式不可及的概念再潜势变得可用;同时隐喻式也否定了与一致式相关的语义潜势的某方面的可及性[2](641-642)。

概念隐喻是孩子后学习到的,其不是孩子在家或邻里遇到的日常自发性对话的部分,孩子们进入到小学高年级时才可能遇到概念隐喻类型,但是只有当他们开始碰到中学学科的专门话语时概念隐喻的完全威力才会展现。概念隐喻式是基于一致式体现形式中的词汇语法配置形式(patterns)的,隐喻式与权威的话语相关。隐喻式使一致式不可及的大量概念再潜势成为可用;同时,隐喻式也否定了与一致式相关的潜势的重要方面。

(二) 人际隐喻的元冗余效应

人际元功能定义了语法隐喻的环境。人际隐喻的策略是人际评价的提升,从词组提升至小句,从简单小句内部的副词词组或介词短语提升至投射小句复合体中的小句。采用概念语义资源行使人际服务。人际隐喻的元冗余效应体现在人际隐喻的隐喻转化同时意味着其操作的概念资源环境与语篇资源环境的重新配置,即人际隐喻配置概念隐喻配置语篇隐喻配置。如下例所示:

例3(a)Marys certainly left.

(b)Im certain Marys left.

上例中,人际隐喻的重新配置源于作为小句过程的certainly的情态附加成分转化为投射性关系过程小句的经验特征,因而小句的主位由Mary转化为I;Mary作为命题的互动协商潜势丢失,同时I的提议协商角色获得。例3(a)向(b)的隐喻策略是人际评价的级阶提升。随着隐喻的转化,命题由简单小句提升为小句复合体;小句命题的责任者由Mary转化为I,小句的情态由显性客观转化为显性主观;命题转化为投射性提议。命题与提议或语气与情态的转化同时增加或丢失了功能角色的协商与互动的语义潜势。提议的直陈性体现模糊了受话者的提议与经验世界应该怎么样的命题之间的界限,词汇语法采用概念资源提供人际语义的服务,调配社会符号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语义负载达到调配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的效应。

(三) 语法隐喻的元冗余与语篇效应

元功能的多样性表明概念隐喻、人际隐喻、语篇隐喻三者转移的载体是各异的,概念隐喻的语法转移呈现出自上而下的级转移标记性特征;人际隐喻与语篇隐喻(假设存在)的语法转移与概念隐喻不同之处在于其不是形式级转移,而是跨语法语义转移,即范畴跨越[20]。隐喻范畴的共现发生(cooccurrence)表明语法隐喻本身就是冗余的。序列由小句体现,这意味着体现不仅映射小句的及物性型式,而且也掉入小句的主述位组织与新旧信息单位的组织区域。

事实上,语法隐喻的本质功能就是促成语篇的,即语法隐喻是扩展概念意义与人际意义的潜势资源,这种隐喻潜势在语篇中的展开促成“自然”语篇的形成,之所以语篇隐喻难以识别就在于其自身的语篇冗余性与语法隐喻本身功能的冗余性体现的重叠。概念类型的语法隐喻的重要性在于它延伸至概念元功能之外,延伸至篇章和人际元功能。语义系统的重配的普遍效应是逻辑语义向经验语义的转移,即经验的经验化。但是概念语法隐喻的要旨是超越概念功能而延伸到语篇和人际功能。

以往有学者认为存在语篇隐喻,并且指出隐喻性主位与隐喻性新信息的语篇隐喻结构来佐证。如下例:

例4(a)What you need to do is to write me a letter.

(b)To write me a letter is what you need to do.

(c)Higher productivity means more supporting services.

(d)More supporting service means higher productivity.

(e)I think governments are necessary at different levels for a number of reasons.

(f)For a number of reasons I think governments are necessary at different levels.

上例中的斜体部分分别视为隐喻性主位与隐喻性新信息,依据就是隐喻性主位和隐喻性新信息都是级转移的结果,4(a)是级上升,4(c)是级下降,如果级转移发生在述位的位置上,就可以产生隐喻性述位,如4(e)。其实隐喻性主位与隐喻性新信息忽视了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即概念隐喻与人际隐喻操作所产生的语篇相冗余或共现效应,即(概念隐喻人际隐喻)语篇效应或语篇效应(概念隐喻人际隐喻)。见下例:

例5(a)People most strongly believe that there is no known connections.

(b)the strongest belief of all is that there is no known connections.

5(a)中的投射小句经过名词化概念隐喻转化为名词词组,投射小句的图示阶级下移转化为实体,投射小句的显性主观情态转移为隐性客观,概念隐喻的效应带来人际情态效应的转变。同时5(a)的心理过程小句转化为5(b)的关系过程小句,the strongest belief of all作为价值型隐喻性主位,嵌入小句there is no known connection作为标记型述位,投射过程转移为主位实体,隐喻实体被赋予可进一步让strongest修饰的语篇地位,同时也促成其具有前指或后指的语篇功能,概念隐喻的转化效应呈现语篇驱动。也就是说,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本身就是促成自然语篇的。正如上文所述,“概念隐喻之所以有篇章和人际效应是因为概念型式的重新组合意味着概念系统所运作的篇章和人际环境的重新组合” [2](642)。语篇隐喻是语法隐喻操作的共现效应。换句话说,隐喻性主位与隐喻性信息的变化不能使概念隐喻与人际隐喻发生冗余效应,如4(b)、(d)、(f)。所以,语篇功能的主述位结构已经讨论了语篇隐喻的效应,语篇隐喻的概念就变得多余了。

四、 结 论

语言系统的层次体现为语法隐喻的张力提供了理论可能性,语法隐喻的系统层次不仅是体现的语义关系,也是元冗余的语义关系。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在于词汇语法层的概念隐喻元冗余与人际隐喻的元冗余,这种元冗余性促成了语法隐喻的语篇元冗余效应。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延伸到人际隐喻与语篇隐喻的语义区域,与隐喻性主位和隐喻性信息相冗余。语篇隐喻的转移本质源于语法隐喻的语篇元冗余效应,这种内在的隐喻体现特征促成语篇隐喻形成的同时也限制了语篇隐喻的可及性,因而语篇隐喻的概念是冗余的。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M]. Routledge: London & New York, 1985/1994.

[2]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C. M. I. M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M]. Routledge: London & New York, 2004/2014.

[3]张德禄, 董娟.语法隐喻理论发展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32-44.

[4]Martin, J.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 [M]. Amsterdam: Benjamins Publishing, 1992.

[5]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 1996.

[6]胡壮麟. 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88-94.

[7]范文芳. 语法隐喻理论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8]Halliday, M. A. K. & Martin, J. R. Writing Science: Literary and Discourse Power [M]. London: Palmer Press. 1993.

[9]Shannon, C. E.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J].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 1948, (27): 623–656

[10]Halliday, M. A. K. Selected Works of M. A. K. Halliday on Applied Linguistics [C].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15.

[11]Attneave, F.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heory to Psychology [M]. New York: Henry Holt, 1959.

[12]Bateson, G.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 [M]. New York: Ballantine, 1972.

[13]赵元任,田砥. 汉语结构各层次间形态与意义的脱节现象[J].当代语言学. 1981,(1):47-51.

[14]王姿. 英语篇章的冗余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1):28-33.

[15]徐盛桓.论语言的冗余性[J]. 现代外语,1984,(2):1-6.

[16]Lemke, J. L. Textual Politics: Discourse and Social Dynamics [M]. London: Taylor & Francis, 1995.

[17]Halliday, M. A. K. How do you mean? [A]. In Davies, M. & Ravelli, L. (eds.). Advances in Systemic Linguistics: Recent Theory and Practice [C]. New York: Pinter, 1992.

[18]Martin, J. R. & Rose, D. Genre relations: Mapping Culture [M]. London: Equinox, 2008.

[19]Halliday,M. A. K. & Matthiessen, C. M. I. M.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 [M]. London: Continuum, 1999.

[20]He, Q. S. & Yang, B. J. A study of transfer direction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014, (3): 345-360.

(责任编辑:高生文)

猜你喜欢

可操作性
分析焊接焊缝遵循的原则
初中生物课堂提问现状研究
浅谈小班的数学游戏教学顾
数学活动中如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浅谈思维导图学习法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危化企业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的对策措施研究
光电信息技术在特种设备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小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可行性方法
浅谈化工企业如何创建学习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