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定型表述的功能句法分析

2016-10-11李战子

关键词:情态评价

李战子

〔摘要〕文化定型是跨文化交际讨论较多的一种表述,由于和歧视和偏见关联密切,关于定型的讨论由来已久。研究从功能句法的角度展开讨论,并考察名词化、评价以及及物性系统中的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等要素在构建文化定型中的作用,目的是运用功能语言学的框架厘清文化定型表述的句法特征。文章认为从功能句法考察文化定型,有助于我们对其保持觉察,并且对跨文化交际话语中的文化定型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关键词〕文化定型;功能句法;情态;名词化;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4-0001-06

引 言

文化定型的研究由来已久,文化定型话语在当今的社会政治话语甚至日常文化话语中此消彼长,这是由定型的认知特征决定的,定型化的过程亟待研究,由于定型主要涉及到对“他者”的看法,对定型重新评价有助于我们发掘当代社会歧视和偏见的根源,但由于它是一个涉及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史、心理分析和后殖民理论的跨学科领域[1](2),在语言学研究中反而不多见了。文章认为从功能句法角度考察文化定性,有助于我们对其保持觉察,并且对跨文化交际话语中的文化定型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一、 有关文化定型表述的代表性理论

定型的词典定义比较简单,指的是简化的或标准化的某个概念,通常是一个人群拥有的对另一个人群的看法,这些看法主要是对某个群体属性的预期或信念,定型可以是约定俗成的,或者简化的,出发点就是假设另一群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定型可以是肯定或否定的,通常是我们对于自己不属于的那个群体所作的概述,我们将人群根据种族、民族、宗教、性别、年龄等等各种范畴进行分群分类,例如西方人、美国人、纽约人、伊斯兰教徒、律师、医生、女性、儿童等。定型是我们脑海中夸张的图像 [2](1),是基于群体同一性的假设形成的,可以关于一个群体或一类人。

研究者常常把定型和意识形态联系起来。例如,Scollon & Scollon[3](155)指出,“定型只是过度概括的另外一种说法,但和过度概括不同的是,定型还带有意识形态的定位。一个群体的特征不仅被过度概括到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身上,而且这些特征还被夸张地赋予了肯定或否定的价值。这些价值接着又被当做论据来支持各群体中的成员们之间的社会或政治关系。”Scollon & Scollon [3](156)还指出,“定型大体来说是意识形态的,在定型后面通常有一些精确的文化观察所得的东西,这些观察的结论本身是否正确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定型使我们对一个个体的性格或行为中其他同样重要的方面视而不见了,之所以说定型局限了我们对人类行为和跨文化话语的理解,是因为它们让我们满足于把人类行为中几个突出的方面当成是整个图景。此外,它们在意识形态上允许那些拥有更大的政治权势的人对一些个体和群体采取歧视的对待。”

定型还可以从评价语义上加以区分,简单地分为肯定和否定。例如Scollon & Scollon [3](158-159)就区分了肯定和否定的定型,它们的由来和问题是不同的,否定的定型步骤更为复杂。首先,在单一的维度上对比两种文化或两群人。例如:第一步,在引入论题时,所有的亚洲人都是归纳型的,所有的西方人都是推理型的。实际考察一下亚洲人和西方人,这个论断是有一定依据的,但它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在很多情况下,亚洲人也会用推理的策略,而西方人也常用归纳的策略。第二步,把这人为的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当做是交际中会出的问题。第三步是为一个策略或群体赋予一个肯定的价值,而为另一个策略或群体赋予一个否定的价值。这时候,一个西方人可能就会说:亚洲人和西方人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在于“他们”拒绝以我们能理解的方式引入论题。这个本来纯粹是描述上的区别导致人们认为另一个群体的人是有意为之的,使理解成为困难。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重新概述这个过程并运用到整个群体,这些特征被认为是种属的(generic)或者种族的特征。

肯定的定型问题出在把各个群体的所有成员看成是等同的。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定型化的问题出在把对比建立在单一的、两分的(非此即彼的)分析维度上。

限于篇幅,文章将不再展开讨论定型的社会文化机理,而是将从5部学术著作(杜正艾[4],Tredidgo[5],郭常义[6],亨廷顿[7],Ting Tooomey[8])中采集文化定型表述,并运用功能句法的范畴进行区分描述,以讨论其种类和复杂性。

二、 定型表述的功能句法分类

(一) 定型与名词化

名词词组有比较稳定的逻辑结构,表示逻辑语义关系,其中心概念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名词词组具有复杂的经验结构,即指示语、数量语、修饰语、类别语和事物。出现在定型表述中的名词短语大多为“事物”本身,或者“类别和事物”,如:南方(中国)人、北方人、亚裔美国人等;如果再带上修饰语,则名词短语本身就可能蕴含了一个定型表述,如:丑陋的中国人、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等。

文化定型形成的过程,就是逐渐形成归于一个特定群体成员特征的一系列夸张的信念和期待。例如:加州人、纽约人、律师、医生(职业定型)、小孩子、老人(代定型)等。就文化定型而言,民族、种族、国家和文化在名词化的主体中被混为一谈,即或在一个相对单一的主体中,例如“上海人”,也是有这几重维度的交织,以及个体间的差异。可以说,任何以这样的主体展开的在关系过程或心理过程中的句子,即构成了文化定型的重要句法特征。下文将分别论述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

如我们所知,大多数国家在民族或种族方面都不是单一的[9]{20}。根据BSA反种族主义纲领(1997),亚洲被认为通常指亚洲次大陆的人,即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克什米尔人。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人会反对把各种不同文化和种族的群体,而且和英国社会的关系也各不相同的群体归拢到一个名字下,此外,有些特定群体成员还反对用他们原来国家的名字称呼他们,因为他们已经在英国生活了好几代人[10](70)。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名词化的过程在文化定型的表述中极为复杂,可以说让每一个定型表述从主语来看就构成了质疑和挑战的前提,但我们的认知和日常交际的需求又让我们不得不混杂地谈论各种种族、民族、文化和人群,这就是文化定型表述的张力所在。

名词化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将特征名词化,从而使文化定型话语更加连贯流畅,也更加隐蔽,这是我们在分析文化定型时要加以注意的。例如:

(1)俄罗斯民族性格上的矛盾性和易偏激性这一奇怪现象引起俄罗斯的思想家们的极大关注。[4](71)(斜体为本文作者所加,下同,以下例句均出自这五部学术著作,出处省略)

首先将名词化的短语予以拆开,还原为关系过程,即:“俄罗斯民族在性格上是矛盾和偏激的”;或者“俄罗斯民族具有矛盾性和偏激性。”关系过程将定型彰显,有助于我们在阅读时对原来的论述加以质疑。同样:

(2)俄罗斯人这种强烈的民族优越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则表现为俄罗斯人的使命意识。

这同样可以拆分为“俄罗斯人具有强烈的民族优越心理;俄罗斯人具有使命意识”。又例如:

(3)To other Europeans, the best known quality of the British, and in particular of the English, is ‘reserve. (对其他欧洲人来说,英国最好的品质,特别是英吉利人,就是“含蓄”。)

(4)Closely related to English reserve is English modesty. Within their hearts, the English are perhaps no less conceited than anybody else, but in their relations with others they value at least a show of modesty. (和英国人的含蓄密切相关的就是英国式谦虚,在内心里,英国人也是很自负的,但是在和别人的交往中,他们看重谦虚的表现。)

(5)This reluctance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is an unfortunate quality in some ways, since it tends to give the impression of coldness, and it is true that the English (except perhaps in the North) are not noted for theirgenerosity and hospitality.(在某些方面,他们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是一种不幸的品质,因为这会给人留下冷冰冰的印象,的确英国人不是以他们的慷慨和好客而著称于世的)。

(6)Thisself-deprecation is typically English, and, mixed with their reserve, it often produces a sort of general air of indifference which appears to a foreigners as a pos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even irritating.(这种自我贬低是典型的英国式的,加上他们的含蓄,常常造成一种漠然的感觉,对外国人来说这会令人难以理解甚至有些恼怒。)

这里斜体部分的抽象名词有“英式含蓄”、“英式谦虚”、“慷慨和好客”等,作为固定概念,进而到典型的英式“自我贬低”,相互强化,使定型更加固定。同时,由于关系过程被缩略到名词化中,不易引起质疑,使定型的传播更为隐性。

(二) 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指事物之间归属、识别等关系,归属类指的是某个实体具有哪些属性,或者归于哪种类型,可以表述为:a 是x的一种,主语就是属性的载体,动词可以有表示内包的系动词以及表示所有关系的“有”动词等,还有一个表述属性的成分。在识别类中,内包式指一个实体确定另一个实体的具体身份,两个主要参与者是识别者和被识别者。可以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系统功能语法对识别类的关系过程做了精辟的区分,在识别类小句中,有一个实体是标记(token),另一个是价值(value)。标记指的是外表、符号、形式和名称,价值指的是实质、意义、职能和身份。在我们关注的文化类型中,“标记”就是各类表示文化、民族身份的群体的名称,而“价值”则是对他们的定型化的描述。

关系过程作为最简单的认知过程,其中含有很多复杂性,如主动的和被动的区别,就有所有和唯一的区别,强化归属性(Intensive attributive)动词有成为、变成、依然是、似乎是、看起来、听起来等,这是不可以倒置的,即主语和表示属性的表语不可互换位置。以下两例是典型的关系过程:

(7)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具民族主义情绪的国家。

(8)正如别尔嘉耶夫所说的:“极权主义是古老的俄国传统”。

另外的复杂性表现在关系过程中的“拥有”过程,即“有”。例如:

(9)恰达耶夫曾经指出:“在俄国人民中,有一种注定的静止,有一种无望的恒定,这就是——人民对统治他们的权利之性质完完全全的漠不关心。”

(三) 蕴含在心理过程中的文化定型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也叫感知者,通常是人;一个是客体,即感知的对象。在定型中出现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性的,即以believe等为动词的句式,感知者是各种文化类型的群体,而感知对象则是各种信念、思想等。

心理过程的句法特点是感知者和感知对象都可以做主语,可以出现成对的句子。例如:

(10)I believe this is true.或 This convinced me.

在这五部学术著作中,我们发现很多蕴含在心理过程中的文化定型。例如:

(11)俄国认为只有它才是世界上最正宗的、而且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基督教国家。

(12)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民族有拯救其他民族,拯救世界的使命。

(13) 正如别尔嘉耶夫所说的:“极权主义是古老的俄国传统”,“极权主义始终融化在俄国的血液中。”

其实心理过程在这里可以扩展为态度的表达,而态度的表达可以是文化定型,也可以是某些特定态度的表达,这之间的边界是宽松的,例如以下的三例即可看做是文化定型,表达了特定人群特定的价值观。

(14) 美国人很少或完全没有欧洲人所特有的那种地方依附感。

(15)对于美国人来说,意识形态重于疆域。

(16)在日本,放弃小我,追随大我是作为一种美德而被人们称道的。

(四) 文化定型中的评价

关于文化定型中的评价,最著名的研究就是Katz和Braly[11](280-290)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中所作的问卷调查。研究目的是调查美国人对其他民族文化定型的看法。他们发现学生们拥有清晰的、否定的定型,他们几乎毫不困难地回答了问卷中的问题。大多数学生是美国白人,其他种族的定型包括:犹太人很精明、善于理财,日本人精明、狡猾,黑人懒惰、得过且过,美国人勤奋、有智慧。问卷表上有84种个性特征,要求选5-6项,作为某个群体的典型特征。调查结果表明选项有很大的一致性,美国白人都被选作勤奋的、进步的、有雄心大志的,非裔美国人都被看做是懒惰的、无知的、有音乐天赋的。大多数学生对他们毫无个人接触的种族或民族也选择了典型特征。研究的结论是:种族文化定型是广泛传播的,并且有特定的社会群体的成员共同拥有的。他们在1951年和1967年重复了这项研究,发现了一些变化,人们拥有这些定型的范围也有所变化,后来的定型变得更加肯定了,但某些特定的种族群体拥有某些特定的特征,这样的认识依旧存在。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完全依据言辞上的报告,因此在生态效度上是非常低的,参与调查者选了几个特征,并不是说他们就会在实际的交际中按照这样的定型认识去做。此外,问卷研究本身也有些问题,如没有考虑人们可能撒谎或者迎合调查者等因素。

Oatey & Franklin[12](145)在讨论定型时问到:谈论一个特定群体的特征有用吗、可行吗或者有害吗?如果有用的话,这些特征怎样才能被最好地识别?我们更加关注的是第二个问题,即在评价的话语语义系统中,哪些评价语义在用于文化定型时是被接受的,哪些是容易造成歧视和偏见的。这并不仅仅是说肯定的评价是易于被接受的,因为即或在肯定的评价中,有一些也是约定俗成地用于某些群体的。例如:

(17)日本文化体系可以说是非常富有包容性的。

(18)日本人既有着执着传统的精神,对自己的传统感到自豪;又有受容外来文化的特殊心理,大胆吸收外来文化,不以为耻……

第一例是肯定或中性的评价,第二例是肯定的,并带有中性或否定(“不以为耻”)。我们要做的是对评价的语义领域做一梳理,得出哪些评价领域是适用于文化定型的,可接受的,哪些是会带来负面效应的,哪些是模棱两可的等等,并预测文化定型话语在某些语类中的作用,如在外交语类中用作寒暄和开场白,或在笑话中用作结盟手段等。

宋洪英[13](32)认为“根据定型所指对象的不同,民族文化定型又可分为自定型和他定型”,顾名思义,前者是特定群体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后者则是对其他群体的认知和评价。这在评价的研究中也构成了饶有意味的研究领域。如,我们经常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这是自定型,而搜索文献则会发现各种各样的他定型。

自定型对于自我认同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认同并采取该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观念,这是社会化的一部分,Scollon & Scollon[3]也有论及。他定型通过他人或各种语类的大众话语包括文学作品等获得,同时进行传播和扩散,并横向传播。我们关注的是自定型和他定型语义领域的交替、更迭、重复以及变迁。这将是评价理论可以大大施展的研究领域,也有助于语言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深入和细化。

从评价的分级来看,文化定型可以被大大地合法化,例如使用many 等限定主体,使用tend to 等限定动词部分,以下的文字来自Ting Toomey[8](61-63)主编的《跨文化间的交流》,鉴于这是一部较有影响的跨文化交际教材,它的语言在此类话语中很有代表性。

(19)Asian immigrants (e.g. Vietnamese Americans) and Native Americans tend to revere the past. African Americans tend to have a strong sense of both past and present references. Latino/a Americans tend to have a strong response to the present experience. European Americans tend to emphasize concern for the immediate future. More specifically, for example, many Vietnamese Americans believe in the Buddhist precepts of karma in rebirth….(亚裔移民(例如越裔美国人)和土著美国人倾向于尊崇过去。非裔美国人倾向于有一种很强的过去感和现时感,拉丁裔美国人倾向于对当下的体验反应强烈。欧裔美国人倾向于强调对即将到来的未来的关切。更确切地说,很多越南裔美国人相信佛教关于重生的理念……)

(20)Thus, for many Vietnamese American immigrants, their past profoundly influences their present identities. (因此,对很多越南裔美国移民来说,他们的过去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现在的身份。)

(21)Many Mexican Americans, in contrast, prefer to experience life and people around them fully in the present. (相比之下,很多墨西哥裔美国人喜欢体验当下的生活和身边的人。)

几乎整部教材的叙述都是通过限定主语(如many等)或限定动词(如tend to等),使原本可能是过度概括的描述变得合法,虽然教材的语言因此变得臃肿一些,但有效地避免了在这样一部跨文化对比教材中最不应该出现的定型表述,这也从反面证明了文化定型表述其实是无所不在,很难被彻底消除的。此外,通过增加感知对象、通过比较等,定型也可大大获得合法性。以下分别是一个例子:

(22) To other Europeans, the best know quality of the British, and in particular of the English, is ‘reserve. (对于其他欧洲人来说,英国人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品质就是“含蓄”。)(通过增加感知对象–“其他欧洲人”,使定型显得不那么绝对化了。)

(23)We may also mention at this point that the people of the North and West, especially the Welsh, are much less reserved than other of the South and East.(在这里我们可以提一下,北部和西部的人们,特别是威尔士人,比南部和东部的人要含蓄得多。)(通过将不同区域的人们进行比较,定型就显得容易被接受了。)

三、 结 语

作为结语和进一步的思考,作者认为文化定型有三个特点:即近似性、评价性和语境性。近似性即缺乏精确性,从以上分析的限定表述可以看到,文化定型总是不精确的,虽然在表述上想要尽可能贴近事实,但这些限定表述的存在恰恰从反面说明定型表达在本质上是一种近似,而无法做到精确。与精确性相比,我们的研究更关注的是定型的评价性,这可以从关系过程、心理过程以及名词化的分析看到,定型的评价既有约定俗成的一面,又有细微的难以区分的描述和评价,同时评价还可分为自评价和他评价,肯定的和否定的评价,通常在表达歧视和偏见时,人们就会采用否定的定型表述;而对一个群体的肯定评价也可能蕴含对其他群体的否定评价。至于语境性,我们在本文中对定型的分析着重讨论句法结构的几个因素,定型的形成和使用常常是特定语境的结果,同时也构建了特定的语境,结合语境和话语研究定型表述是极为必要的。

文章通过考察几部文化论著中的文化定型表述,从功能句法的几个方面对文化定型表述的功能句法特征进行了粗略的描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可以展开的维度。其实文化定型的传播不仅仅在文化的学术论著中,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教材选编的文章、教师引用的例句以及学生的讨论发言等都会涉及到对各个语言和文化的刻板印象,值得我们觉察。正如Kramsch[14](437-448)指出,语言教学的技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文化教学并没有同步,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在教授一些带有刻板印象(即定型)的“旅游者视野”的文化事实。更多的刻板印象会充斥在影视媒体、新媒体以及人们的日常互动中,我们不仅应全面考察定型的句法特点,包括句法语义特点,更应研究它在形成过程中的变形和各种变体,在研究手段上结合语料库等工具,在这方面还有广阔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对定型表述之下的跨文化态度、信念和价值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Pickering, M.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1.

[2]Mcleod, S. A. Simply Psychology: Stereotypes [OL]. http://www. Simplypsychology.org/katsbraly.html. 2008

[3]Scollon, R. & Scollon, S. W.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杜正艾. 俄罗斯外交传统研究[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Tredidgo, P. S. A Background to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1971.

[6]郭常义.日本语言与传统文化[M].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7]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 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8]Toomey, S. T. 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9]Kottak, C. P. Anthropology [M]. Beijing: Renmin Daxue Press, 2008.

[10]Baldwin, E. et al. Introducing Cultural Studies [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11]Katz, D. & Braly, K. W. Racial stereotypes of 100 college students [J].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33, 28 (3): 280-290

[12]SpencerOatey, H. & Franklin, P.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13]宋洪英. 从模因论看民族文化定型[J]. 外语学刊,2012, (1): 32-37.

[14]Kramsch, C. .J. Culture and constructs: communicating attitudes and values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008,16 (6): 437-448

(责任编辑:高生文)

猜你喜欢

情态评价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中考英语情态动词跟踪练习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4年度C—NCAP评价结果
高考语法分类练习
情态动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