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对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2016-10-11毛桂珍黄连欣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27期
关键词:程序化溶栓下肢

陈 艳,毛桂珍,黄连欣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 百色 533000)



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对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陈艳,毛桂珍,黄连欣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 百色 533000)

目的探讨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对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2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介入溶栓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干预前后一般情况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测评,建立数据库,完成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护理后GQOLI-74测评结果,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总分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时间效应、干预主效应、交互效应均对生活质量测评各系指标有显著影响(P均<0.05)。结论通过给予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生存质量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主要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出现不正常凝结,并导致静脉腔阻塞,引起静脉回流障碍,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救治处理,必然会引起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影响,甚至致残[1]。介入治疗是目前DVT治疗的主要方法和首选方法,其具有并发症较少、创伤小以及恢复速度快等优势。但因溶栓治疗期间血栓非常容易脱落,引起肺栓塞,导致患者猝死,或者治疗后有出血倾向,或者在拔管后再次出现血栓等,这些均不利于患者的康复[2]。近几年来,随着护理理念的转变,学界在对DVT介入治疗的评价中,逐渐从治愈康复扩展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3]。在这种前提下,通过实施有效的护理手段,加强对患者的干预,实现并发症和复发率的控制的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鉴于此,笔者在DVT介入溶栓治疗期间,结合患者个体差异,积极采取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研究病例均来自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接诊的DVT患者。符合WHO《下肢静脉血栓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4];具有正常思维能力,可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病程在3个月内;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较为严重的原发性疾病;处于妊娠阶段等特殊时期;患处有新鲜创面、活动性溃疡或者伤口;患处有急性淋巴管炎、急性动脉栓塞等非血栓形成性疾病;精神异常;病历资料不全或者无法判断疗效。共纳入DVT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2组均于DSA下行Seldinger技术,取健侧行股静脉穿刺,并完成下肢静脉造影,以导丝引导,经由血栓部位,以溶栓导管沿着导丝深入深静脉血栓下缘,经导管泵入适量尿激酶。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术前行“三查七对”,普及手术知识,叮嘱注意事项;术中密切检测生命体征变化,心电监护,按照医嘱完成静脉通路建立,并配合完成手术;术后按照医生叮嘱经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观察患者用药情况与病情变化。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拟定综合程序化护理,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地综合护理干预,并严格按照拟定的护理计划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干预。具体如下。

1.2.1护理评估在安排介入术前,安排一对一护患交流,了解患者致病原因、主要表现、饮食习惯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等,同时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估。

1.2.2拟定护理计划根据所掌握的护理评估结果,对患者情况进行整理,并分析患者的情绪变化、现实思维活动,以及存在的对疾病恢复不利的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主要包括:术前认知干预,心理指导,术中社会支持,术后行为干预,健康教育。尽可能地保障手术成功率,控制并发症,缓解患者病痛,帮助患者建立起科学的生活方式,控制复发率,促进患者身心健康,进而达到提升生存质量的效果。

1.2.3护理实施①认知干预和心理疏导:DVT患者多为突发性疼痛、下肢肿胀,活动受限,导致恐惧心理和烦躁情绪。加之患者对介入术治疗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在行为上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致使耐受性下降。为此,术前加强患者心理疏导非常有必要,在实施心理疏导期间,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心理指导,帮助他们转变不恰当认知,放松心情。结合患者不同文化程度与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为他们介绍疾病情况与手术治疗方法,同时告知其介入溶栓治疗的优点与效果,树立起治愈的信心。②档案建立:对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并建立DVT患者介入术治疗档案,档案由专职护士、主管医生负责管理,旨在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及护理情况。③传递护理理念:向患者家属宣传介入溶栓治疗的重要性与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理念,鼓励家属主动参与到患者的照护中,建立起患者与家庭成员的感情桥梁。护士通过与家属沟通,了解他们的认知度、家庭情况、对患者疾病治疗的期望值等,针对了解到信息,结合患者病情,帮助他们了解患者的疾病转归、治疗方案,掌握用药护理、基础护理。④行为干预。a.患肢指导。术中因病情需要会留置溶栓导管于患肢内,需将患者患肢垫高30°,但不得在小腿处或者腘窝处单独放置垫枕,以免对小腿静脉回流造成影响。在溶栓过程中,严禁剧烈动作或者患肢按摩,以免发生栓子脱落的情况。b.全身体征和症状观察。观察患肢感觉恢复情况、温度以及肿胀等情况;监测患者有无胸痛、胸闷、气急等症状,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必须及时施救。c.锻炼指导。完成溶栓治疗后,需及时将导管拔出,帮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尽量减少卧床时间,通过运动来促进循环改善。针对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的患者,则定时帮助家属对其进行被动活动,帮助下肢回流,预防病情复方。d.饮食指导:由一位负责DVT医生对患者及家属讲解介入治疗患者的营养知识,让家属在患者治疗期间注意饮食合理搭配,维持均衡营养,保证热量的摄入,避免营养失调。⑤出院指导:在院外或出院后对患者继续实行护理照顾,可有效降低再次入院率、并发症等情况,节约大量的医疗资源。在患者出院后,护士及医生会在出院后2周内电话随访1次,之后1~3个月电话随访1次,了解患者病情恢复情况,询问患者与家属在康复期间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治疗依从性以及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和不良情绪,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护理,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尽快康复。同时征得患者与家属意见后,为其介绍互助家庭,双方或多方为一组,患者可互相联系与帮助,分享治疗经验,相互促进与提高。

1.3观察项目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5]对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该问卷主要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与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共74个条目,各条目评分1~5分,其中一部分为正向评分,一部分为负向评分。由笔者及2名护士对DVT介入治疗患者住院或者随访时完成调查,在进行调查前,为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调查的目的,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

2 结  果

2.12组护理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护理后,2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总分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实验组改善效果更显著(P均<0.05)。见表2。

2.2生活质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本研究运用Greenhouse-Geisser法进行校正,结果显示,时间效应、干预主效应、交互效应均对生活质量测评各系指标均有影响(P均<0.05),见表3。

3 讨  论

3.1DVT介入治疗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分析生活质量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估手段,其主要从精神、身体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对个人情况进行评价,而DVT介入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已经成为了当前医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内容[6]。DVT轻者多表现为疼痛、患肢肿胀等症状,重者还可引起肺栓塞,致使其生命受到威胁,这使得DVT已成为了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具有潜在危险的疾病。DVT患者的病程往往较长,情况严重者甚至需要终身用药。为此,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对患者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但不少DVT患者因认识水平或者心理作用,多存在自卑心理,在患病之后不愿意主动参与社会交往,以一种非常消极的状态面对生活和疾病。国外有学者研究研究中指出,DVT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尤其是抑郁和焦虑症状最为常见[8]。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干预前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与总分评估结果均较低。

表2 2组护理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护理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时间、干预因素对生活质量测评的效应分析

3.2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是一种动态的、综合的、具有反馈功能和决策功能的新模式,其主要有护理评估、计划拟定与计划实施3个部分组成,是一种有目的性、有计划性的护理活动,可系统化的解决各种护理问题,提高护理工作规划运行和工作质量[9]。有研究者通过给予小智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的患者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该护理模式下,患者手术成功率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有效降低了手术复发率和并发症,从而达到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10]。为进一步提升DVT介入治疗护理质量,笔者结合相关研究文献与DVT介入治疗患者的特点,积极实施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通过护理评估、计划拟定与具体实施层环节的落实,明确了DVT介入治疗患者护理中的主要问题,同时结合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护理计划,保证了护理计划的个性化差异,提高了护理的计划性、目的性和针对性,避免了常规护理千篇一律的问题。结果显示,实验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总分的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证实综合程序化护理更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另本研究对影响生活质量各维度与总得分的干预因素、时间因素进行重复测量,结果显示,干预因素、时间因素均会对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总分造成影响,这表明不同的测量时间与干预措施均会影响生活质量测评结果;且干预、时间会对生活质量测评结果造成交互式影响。这进一步表明,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相较于常规护理方式,更利于DVT介入治疗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总之,通过给予DVT介入治疗患者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但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对患者实际情况的了解,结合患者、家庭的实际需要,为其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使DVT介入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

[1]郑普春,陈晓云,李宁.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0,7(2):258-259

[2]于伟娜,张希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性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23):485-486

[3]尹芳,黄琪,龙婷.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42例护理体会[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0(10):163-164

[4]谭丽萍,张娜,陈香凤,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59(3):276-277

[5]吴逸炯,沈明.14例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52(11):984-985

[6]章小飞,张丽.25例血管介入联合股静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55(9):794-795

[7]孙友芳,亓晓燕,倪红霞.介入联合手术取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0例护理体会[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8,32(5):620-622

[8]项葆,齐少春.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60例综合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19(2):72-74

[9]徐转娜.舒适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6):166-167

[10]王树伟,董景珍,王海荣,等.综合护理干预对肺栓塞介入治疗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7(32):4038-4039

10.3969/j.issn.1008-8849.2016.27.039

R619.2

B

1008-8849(2016)27-3071-03

2016-03-25

猜你喜欢

程序化溶栓下肢
基于Houdini的VEX程序化建模高效搭建数字孪生虚拟工厂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中国程序化广告技术生态
程序化护理干预对脑卒中重症患者的影响
程序化护理操作管理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