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冰冷的真实再现:沃霍尔和弗洛伊德的艺术求索

2016-10-10张玉青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沃霍尔安迪弗洛伊德

张玉青

冰冷的真实再现:沃霍尔和弗洛伊德的艺术求索

张玉青

情感;真实性;沃霍尔;弗洛伊德

20世纪可谓人类艺术史上的转折时期。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工业时代的来临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并诠释“艺术”一词,产生了与古典传统艺术分道扬镳的各种艺术运动、思潮及流派。从野兽、立体、未来、表现主义到达达、超现实、抽象表现主义以及波普、欧普艺术,再到观念艺术、大地艺术等,艺术不再以科学理性的手法描绘人类世界中存在亦或想象的事物,转而将更多目光投向艺术本身,注重艺术家内心情感的抒发与主观感受的表现。马克斯·韦伯认为:“艺术变成了一个越来越自觉把握到的有独立价值的世界。这些价值本身就是存在的。”[1]

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丝网印刷版画,英国具象表现主义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人体油画,无论画种、材料、技法,还是风格语言、形式特征,都可谓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在抽象主义风起云涌的年代,他们反其道而行之,继续探索具象艺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及其内在价值。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创作具象而非抽象艺术作品,最大限度地客观描绘事物的属性与特征。具体而言,表现在艺术的无情感表达性、自然最真实性、创作多反复性三个方面。

1.无情感表达性

情感似艺术的生命,脱离情感等于将艺术推向深渊。20世纪西方美学的艺术情感理论揭示了美学是情感而艺术是情感表现的问题。情感中心论取代传统的理性中心论,科林伍德指出:“艺术是表现情感的活动”。机械化、标准化、高效化的工业生产引致的人性的冷漠是人们愈发重视情感表现的直接诱因之一。然沃霍尔非但不以同时代主情主义艺术流派为伍,反而再次强调无情感表达的工业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冰冷。相比而言,弗洛伊德虽属于以表现强烈主观因素而著称的表现主义画家,其作品中的人物丝毫不具有情感形象可言,同沃霍尔的艺术一样具有无情感表达性特征。

安迪·沃霍尔《坎贝尔汤罐头》

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

大众熟知的沃霍尔版画作品,以其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作为创作题材,直接将大众媒介内容中或后期拍摄的图像进行二次艺术处理印刷于纸上,对图像原有的线条等特征不进行过多改变,只是丰富、概括其色彩并复制多个图像于一幅画面上。作品如机器般冰冷不带有任何的情感特征。例如《玛丽莲·梦露》中明星梦露的头像直接从报纸中得来,应用丝网印刷使“作品中的笔触完全消失掉了,沃霍尔将复杂的颜色通过高度的概括和取舍变得简约而不简单,经过他精心的色调分离后完全略化了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微妙变化”[2]。画面中除了高饱和度的色彩带来的强烈视觉感受外,体会不到创作者任何的情感表露。单纯从色彩本身具有的情绪特征无法判定其即代表画家的特定情感。沃霍尔曾表达过他不喜欢将感情带进他的作品,他说:“我认为所有我喜爱的绘画作品——蒙德里安、马蒂斯、波洛克——在哪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所有的绘画都是事实,这也就足够了;绘画本身的责任就是展现他们自己。”[3]他的艺术受他们启发,却与之不同,将无情感表达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工厂批量生产的日常消费品般冰冷,也是艺术日益工业化、商业化的外在表现。

与沃霍尔作品相异的是,弗洛伊德绘画的无情感表达性体现在人物形象本身具有的表情特征的描绘上,即人物面部或肢体本身没有表达情感语言;而沃霍尔选取的一些图像中本身是富含表情特征的。相同的是两者都没有刻意表达情感或者说故意不展现内心情感,虽然弗洛伊德的笔触、色彩等则往往给人一种忐忑的感受。20世纪60年代之后,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绘画与之前极其细腻清爽但略显拘谨的超现实主义般的风格迥然不同。粗犷的笔触、层叠的肌理、物质的张力等展现出其独特的写实技法。这时的第一幅作品为一毕业女学生的肖像画,娇羞的情态加上幸福洋溢的表情,足以传达出她对弗洛伊德的爱慕之情。这也是弗洛伊德唯一一幅带有表情的有意表现一定情感的人物画。这幅画充分流露了画中人及作画人丰富的情感,之后的作品则几乎没有画家丝毫特意的情感表达。相关文章提出他的画表达了弗洛伊德内心痛苦与不安的情感,这是由于其将不安归因于其构图的不平衡性、笔触的干涩等表面现象以及画家自身不快的经历。是的,按照唯物主义观点,作者的人生阅历、性格特点会反映在其艺术作品上,但是弗洛伊德在其后半生每次的创作过程中都伴随着不安与痛楚吗?情感表达与情感反映不同,表达是作者特意展现某种思想的主动行为,观者不一定能够全部理解;而反映则是观者根据作者及作品得出的某种无所谓正否的结论,对作者而言是被动行为。我们通过分析资料得知其仅仅是在表现人类的真实状态(下文会展开),并没有特意表达某种感情。特殊的构图方式也仅仅是画家独特且全面的观察角度所造成的,因为他说过:“我的方法绝不是拷贝,而是在瞄准……我从几个不同位置画画,因为我不想错过任何可能对我有用的东西。”[4]比如一幅弗洛伊德女儿的人体画,半蜷曲加侧平躺、手掩半张脸的迥殊造型看似是对形体的扭曲描写,实则是画家异于他人的观察视角造成的。如此更能全面表现对象本身的面貌,并且无论从画中人物的脸部特征、肢体动作还是画面氛围都无法体味画家的情感。仅是对人物的描摹,没有情感表达。

卢西安·弗洛伊德《毕业女学生》 

卢西安·弗洛伊德《红沙发上的婴儿》

2.自然最真实性

关于真实性的探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以为“真实”包括自然真实、眼见真实和艺术真实。自然真实,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真实,是人类自古以来一直探索追寻的真实。每一项科学发现如电磁场、光波、微波都是真实存在的,而往往是人类肉眼所看不到的。肉眼所见之物也仅仅是客观世界的表象,时常分辨不出真实与虚假。眼见真实,是对自然真实进行主观加工后人类眼睛所看到的真实。或许会有人反驳:“我看到的都是真实的,我并没有进行主观修饰啊?”其实不然,人是思考型的动物,看事物往往会不自觉地加入主观感受,而自己往往意识不到,甚至会被眼睛所欺骗。譬如我们远看形状似动物的石头常常把它错看成真的动物,也与人类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性以及视错觉相关。再如心情的忧乐会影响看事物的态度等。艺术真实,顾名思义,是有意加入主观情感、经过艺术处理后的真实,这时已经不再遵循自然真实和眼见真实,属于真实的第三个层次。譬如籍里柯的《爱普松的赛马》,画面中奔马前腿同时前伸、后腿同时后伸,作四蹄腾空状,如风驰电掣般迅疾,突显了马奔跑时的迅猛与敏捷。而这种奔跑的姿势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通过加入画家主观感受的艺术处理后似乎给人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受人类肉眼限制以及从艺术的定义中我们认识到艺术品不可能与自然真实一样,毕加索说:“我倒想知道,到底有谁看见过‘跟自然一模一样’的艺术品!自然与艺术是不同的东西,因而不可能一模一样。”[5]总体而言,眼见真实是针对观赏者即受体而言,艺术真实则是从创造者即主体来说的,自然真实无所谓主体还是客体。从绘画诞生之日起到照相技术发明之前,人类一直在摹仿自然真实,刻画眼见真实;照相机出现之后到今天,传统审美观念受到挑战,现当代艺术大力发扬艺术真实,重视内心情感的抒发与宣泄,所画之物已不存在具体的形态,观念主义盛行。沃霍尔固亦崇尚艺术观念,但其观念体现在单纯复制已有的具体图像,最大限度还原自然真实,而非用抽象或半抽象的艺术语言表达内在的情感。与重观念表达胜于技艺表现的沃霍尔不同,弗洛伊德更加侧重于绘画技法的积累,每一笔都煞费苦心。他们都试图通过眼见真实寻觅人类存在的自然真实,探求人类最自然真实的状态。

同大多描绘室内裸人体或半身肖像选材比较保守的弗洛伊德相比,沃霍尔的创作对象比较广泛,其中死亡灾难题材的作品记录了各种真实发生的事件。《白色》是一幅描绘自杀状态的画。画面是一个女人从帝国大厦跳下来砸在一辆轿车上并将此重复二十次的惨景,即使血肉模糊,也无法改变事实。沃霍尔试着通过这种眼见真实去进一步接近自然真实,向我们呈现人类死亡时最真实的状态,无任何修饰。似乎是在战争频仍、机器冰冷的时代暗示人类的卑微与脆弱以及人性的冷漠。同样沃霍尔的电影艺术中也存在表现人类最真实性的特点。耗费六个小时对准一个正在熟睡的人、摄像头毫无变化地拍摄其睡觉的状态,着实枯燥又无趣。有学者认为《沉睡》的用意是为了表现人同大自然一般没有静止状态。笔者则认为是在让世人关注几乎每人每天都会做但不会留意的事情,如观察动物般感受人类最真实的一面,通过摄像机客观再现熟睡时每一秒的呼吸声,试图还原自然真实下的人。再例如演员试镜就是对着镜头而坐,起初演员们会特意展现自己,表现得或端庄大方、或自信欣忭、或严肃稳重;时间一长,慢慢出现微妙的变化,开始有些无聊;时间再长,艺人会逐渐脱去外表的假象,越发显得焦躁不安;最后,他们完全丢下演员的身份,打哈欠、抠耳朵、抓头发、抽烟……无有任何的伪装。至此,作品不加任何的后期处理就完成了,沃霍尔的艺术即展现他们的真实。

与沃霍尔不同,弗洛伊德主要运用特殊的绘画语言探索真实。技法的强调大于观念的传达。弗洛伊德写实绘画的出现不仅推翻了写实技法穷途末路的观点,而且引起人们对绘画真实性的思考。“情节消失了,故事没有了,人物关系没有了,社会隐喻也没有了,绘画变得‘干干净净’。”[6]绘画就是描画所见之物的真实,不掺任何别想他念,追求一种自然的真实。弗洛伊德画全裸人体的目的就是不想让衣饰等身外之物干扰所绘人物的真实性。赤身裸体就像远古时的人类,将人放到与其它动物平等的地位看待。他说:“我一直在思考生物学对我的很大帮助,可能源自于动物的工作更有帮助,我想通过观察塑造出用以前方式可能看不到、注意或关注不到的东西。”[7]其一,弗洛伊德受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启发,想通过学习解剖学愈加科学地描摹人体。人体每一块肌肉通过横向加纵向的非常肯定的笔触来展现,每一笔都恰到好处地显示人体的真实,画出人为动物的本性。其二,或许受立体派启发,他试图凭借不同方位角度捕捉人类最接近自然真实的状态。像测量员般不断变换视角,利用坚硬的猪鬃笔刻画留下的笔触和多变的立体角度塑造出富有体积感并与眼见真实相异的人体,是追求自然真实的结果。其三,色彩运用同沃霍尔类似,打破传统人体画单一的色彩变化,如印象派般创新色彩表现。对于《红沙发上的婴儿》这幅作品,透过独特的写实笔触和大胆的色彩,人们感受到沉睡的婴儿似乎被某种事物控制着,表现出惶恐与不安。而弗洛伊德却说:“我的色彩没有任何象征的意义,我不想要突显、让人关注画中任何的颜色,我只想用颜料画出生命的色彩。”[8]不言而喻,他的色彩并不代表什么,也不想传达某种情感,他认为画人体并不是在画美,而是画一种状态,仅仅是在画婴儿熟睡的真实状态。常常以表现熟睡人物为创作主题也是沃霍尔和弗洛伊德的艺术共鸣之处,因为处于睡觉状态的人类更能展现其自然真实的一面,有利于艺术家塑造人类最真实性的特质。保罗·克莱所言极是:“艺术不是模仿可见之物,而是挖掘未见之物。”两位艺术家对人类最真实性的探究不正是在挖掘未见之物吗?

3.创作多反复性

唯物辩证法量变与质变的规律揭示了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事物内部矛盾发生变化时会引起质变。弗洛伊德和沃霍尔创作的反复性特点也是他们艺术成就的原因之一。两者相同的反复指的是题材上的反复:多幅作品采用同一个事物作为创作对象。像沃霍尔多次对可口可乐、坎贝尔汤罐头等进行艺术创造,弗洛伊德则是对同一个人物进行多次描绘。而在画面中具体内容的表现上俩人则存在极大的差异。

沃霍尔的可口可乐版画以其作品幅数之多且同一幅画中重复排列图像的数量之多,达到量的庞大积累,从而实现形式上由量变达到质变的飞跃。对此沃霍尔解释道:“如果你只是复制并传递短暂,它仍然只能短暂。所以,我采取循环不已、连续不断的方式,是要让人联想到一种持续的观察仪式,一种不断呈现、变化和更新的圣典式幻想——不是一个康宝汤罐头,而是所有的康宝汤罐头;不是一个猫王、梦露或杰奎琳·肯尼迪,而是满墙的这些形象。”[9]丝网印刷版画特有的可复制性,使其不仅可以在多幅作品中展现同一个事物,而且同一幅画中可以重复多次排列同一图像。后者是弗洛伊德画作中所不具备的,也是沃霍尔将艺术生活化、艺术大众化影响至今的缘由之一。

为了展现人类最真实性的状态,弗洛伊德创作的反复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复画同一个人。因性格和脾气原因,弗洛伊德只画自己圈子里关系相处不错的人,大多是亲戚朋友,几乎没有陌生人,甚至连英国女王都要等待六年才能得到一张画像,并要求女王至少来画室做模特72次。或许是由于熟悉的体表,更能发现真实的状态、达到创作的突破。二是较之沃霍尔重复排列的图像不同,弗洛伊德反复强调的是笔触的技法。一幅作品中人物的每一笔都要反复调,每一笔都很肯定有力度,而每一笔又不尽相同,每一笔都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真实特征。因此他画得很慢,常常几个星期只能创作完成一幅画。两个方面的结合实现了画的量变到质变的过渡,促使成品给人极大的艺术震撼力,成为后人摹仿学习的楷模。

毋庸置疑,安迪·沃霍尔和卢西安·弗洛伊德虽风格流派不同,在艺术创作上却存在无情感表达性、自然最真实性、创作多反复性的共同特征。沃霍尔重视艺术观念的表达,弗洛伊德则在表现技法上更胜一筹。沃霍尔和弗洛伊德一方面从前人艺术中汲取营养,分别学习抽象派及野兽派艺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另一方面又挑战权威、反传统审美,形成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并不断探索自然真实。除了自身的原因,包括两位幼年不愉快的经历、超常的艺术禀赋以及后天不懈的奋勉,脱离不了时代的影响。冰冷的真实,即没有情感倾注冷性地探究人类最自然真实性的一面,不正是两次世界大战和工业革命时代的真实映照吗?

注释:

[1]周宪. 审美现代性批判[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157

[2]卢英. 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有个符号梦露[J].艺术科技, 2013(2): 283

[3]Geoff Nicholson. 安迪·沃霍尔:永不结束的15分钟[M]. 吴菊芳,赵末乔, 胡明霞译.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3-86

[4]胡沙金. 卢西安·弗洛伊德:穿越灵魂的肉体[J]. 世界美术,2011(2): 45

[5]巴伯罗·毕加索. 毕加索、马蒂斯论艺术[M]. 陈训明编译.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0.4

[6]王钟涛. 论弗洛伊德对写实绘画的贡献[J]. 文艺研究, 2012(11): 149 [7]同[4]

[8]薛书琴. 生命的祭坛 活者的墓志铭——吕西安·弗洛伊德作品评析[J]. 名作欣赏, 2011(12): 151

[9]奈杰尔·安德鲁斯. 真实的安迪·沃霍尔[J]. 何黎译. 艺术与投资, 2007(11): 70

张玉青济南大学美术学院

同一时期的安迪·沃霍尔和卢西安·弗洛伊德固属风格迥异的两个流派,然通过美学及唯物辩证法等视角对其艺术进行剖析和比较后,发现两位艺术家在艺术作品表现的无情感表达性、自然最真实性、创作多反复性三个方面存在着极大的艺术共鸣。由此进一步讨论了20世纪西方艺术关于真实性的探索。

猜你喜欢

沃霍尔安迪弗洛伊德
成为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的个人艺术史“成为安迪·沃霍尔”
Jay-Z的沃霍尔情怀
安迪·沃霍尔:从A开始,再回归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机器人安迪
看电影
手机不通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