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进奏院的职能角度分析其选址问题
2016-10-10秦阳
秦阳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从唐代进奏院的职能角度分析其选址问题
秦阳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唐代中期以后,藩镇与中央朝廷之间的信息沟通主要是通过藩镇设在长安的进奏院得以进行。进奏院作为藩镇在京师长安的办事机构,承担着复杂而微妙的政治职能以及衍生出来的经济职能,因此它的选址必须要靠近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即基本围绕皇城、大明宫和东市。
唐代;进奏院;崇仁坊;东市
进奏院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十二年,一般由道或者藩镇派出,是各地驻京的办事机构,也是保持中央与地方联系的重要媒介。关于进奏院制度的研究,张国刚先生撰有《唐代藩镇进奏院制度》一文[1];关于进奏院的演变过程,于赓哲教授撰有《从朝集使到进奏院》[2];关于进奏院的源起、位置、功能等,刘艳杰学者有《唐代进奏院小考》[3]等等。这几篇文章分别对进奏院的源流、演变、职能等加以分析,指出了进奏院在保持中央与地方联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进奏院在长安各个里坊的分布状况,并对其选址的原因进行探讨。
一、唐代进奏院的设立
进奏院设立于唐代宗大历十二年,长官称都知进奏官,又称进奏吏、邸吏。前身是各道在长安设置的邸务,又名留后,官员称留后使。进奏院常年设在京师,负责朝廷与本镇之间的信息传递、进奉和汇兑事宜。
《唐会要·诸使杂务》记载:“大历十二年五月十一日,诸道先置上都邸务,名留后使,宜令并改称为上都进奏院官。”[4]1439
《唐会要·刺史下》记载:“会昌四年八月,中书门下奏:比缘向外除授刺史,多经半年已上,方至本任,或称敕牒不到,或作故滞留……自今已后,敕到南省,限两日内牒本道,便令进奏院递去,到本道后,委观察使勾当。”[4]1209
唐前期并未设置进奏院,州郡是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直接与中央联系。
安史之乱期间,“分命节帅以扼险要”[5]7060,藩镇得以各自为政,这就迫切要求在京师设立一个常驻机构,用来沟通中央与藩镇的联系。安史之乱结束以后,中央政府也曾经试图改变这种藩镇凌驾州郡的局面但结果却越来越糟,如唐德宗建中、贞元年间的削藩,不但失去了解决藩镇问题的大好形势,还导致了藩镇割据更加专横和积重难返。从外部环境来说,此时的唐王朝也不复前期大一统的局面,除了东面的藩镇割据,北面有回鹘不断勒索,西面还有吐蕃侵扰,吐蕃甚至在广德元年占领首都长安十一日。可以说,面临内忧外患的唐政府既无力也无心解决藩镇问题。
藩镇权力虽很大,但终究不能脱离唐政府自立门户。张国刚先生在《唐代藩镇研究》一书中,将唐代藩镇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河朔割据型,代表是成德、魏博、卢龙等,藩帅不由中央任命而由本镇拥立,赋税不上供中央而由将士瓜分。第二种是中原防遏型,主要集中在中原一带,以宣武、武宁、河东等为代表,是重兵驻扎之地,赋税基本上只能满足自身供应。第三是御边型,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边疆,重兵驻扎和仰仗唐政府的度支供馈是他们的主要特点。第四种是东南财源型,主要在东南地区,典型的有浙东、浙西、淮南等鱼米之乡,特点是兵力寡弱、财富丰沛。这四种藩镇的历史渊源、政治支持力量和利益均不相同,没有哪种类型或哪个藩镇强大到可以控制整个局面,这种互相制约关系也是维持唐后期政治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唐代进奏院的主要职能
唐后期虽然皇权式微,但并没有出现藩镇推翻中央这样的极端局面,主要是由于这时期存在着三种主要矛盾:中央与藩镇之间;中央朝廷内部之间;各个藩镇之间,这三对矛盾相互交织、互为掣肘,各个力量之间谁也不能消灭谁,但却能够在互相妥协下维持着政治平衡。本文所讨论的进奏院的设置,便是中央政府与藩镇的之间的互相妥协的产物,这从它的职能上可以具体体现出来。
首先,进奏院的主要职能是面向朝廷,传递藩镇信息。进奏官作为地方在中央的代表除了参加一些重要仪典,在改年号[6]1、上尊号[7]35、皇室死丧[8]5478、群臣朝贺[8]5477等朝廷礼仪时传递本镇对朝廷的上表,还要向朝廷反映本镇情况并维护本镇利益。太和七年,卢龙节度使、工部尚书杨志诚升任吏部尚书,卢龙进奏官徐迪借口军队不懂朝廷典仪,暗示朝廷应给予尚书仆射一职,最终得到准许。显然,进奏院维护的是藩镇的利益,但当朝廷与藩镇利益一致时,两者也会互相合作。如唐武宗会昌二年,唐朝与回鹘发生战争,当时负责前线战场的主要是河东和卢龙两镇,当时的宰相李德裕就积极地通过太原进奏院与幽州进奏院来及时了解前线战况和回纥内部动向,以制定出更好的战略决策来促进战局发展。
第二,进奏院面向本镇,及时传达朝廷及他镇各种情况。即便是跋扈如河朔三镇,在形式上仍然是隶属中央的,也要受到中央政策的影响。如会昌五年的灭佛事件中,僧人多逃亡幽州,李德裕即通过幽州进奏官来劝阻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仲武,得到了“有游僧入境则斩之”[5]8019的承诺。当然,进奏院向藩镇传递的情报除了官方文书,如官员授职[7]14、外使往还[6]3、兵马发遣[6]5等,还包括许多非正常手段获得的情报。元和十三年,淄青镇孔目官林英指使淄青进奏吏诬告本镇判官高沐潜通朝廷,高沐曾因反对李师道谋反而被疏远,进奏官的秘报直接导致高沐被节度使李师道所杀。高沐潜通朝廷的情报虽然来源于他人指使,但李师道对情报的信任充分说明了进奏院有这个能力刺探得来此类消息,显然这种信息不可能来自正途。
第三,进奏院还有其经济职能,即负责藩镇进奉,以及发行飞钱、办理汇兑业务。藩镇进奉有官方进奉朝廷和私下贿赂官员。元和四年,宪宗“有旨谕进奏院:自今诸道进奉,无得申御史台”[9]1003。可见,官方进奉朝廷这一行为是合理合法的。另一种私下进奉,也就是贿赂。前文已经说过,进奏官可以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取情报,这种情报的获取必然要付出财物之类的代价。元和年间,孟简任命心腹陆翰为京师进奏官“委以关通中贵”[9]4258,后陆翰被孟简所杀,陆翰的家人告发孟简贿赂京师权贵,结果缴获孟简用于贿赂的钱帛等共计七千余万贯匹。无论是进奉朝廷还是贿赂官员,进奏院必然需要转手和贮积大批财务,这时候又出现了“飞钱”[10]。宪宗时期,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逐渐出现了铜钱数量不足,加上铜钱携带不便,商人们便将钱帛交给诸道的进奏院,由进奏院出具一份证明,商户和进奏院各保管一半,到京师以后合二为一即可取出,大大便利了商贾出行。
三、唐代进奏院在长安的选址
我们说唐代进奏院是唐中央与藩镇间特殊关系的产物,那么进奏院在京城长安的位置选择也必定不会简单,我们可以从这些进奏院在各坊的分布情况看出端倪。根据《长安志》所载,这一时期长安有东都、河南、商州、汝州、汴州、淄州、青州、淮南等61个进奏院,而这61个进奏院全部分布在宫城附近的10个坊内:
崇仁坊分布有各地进奏院26个,分别是:东都、河南、商州、汝州、汴州、淄州、青州、淮南、兖州、太原、幽州、盐州、丰州、沧州、天德、荆南、宣州、歙州、江西、福建、广州、桂州、安南、邕州、黔州、南州。
平康坊分布有各地进奏院14个,分别是:同州、华州、河中、河阳、徐州、魏州、襄州、泾原、灵武、夏州、昭义、浙江西道、浙江东道、容州。
崇义坊分布有各地进奏院5个,分别是:兴元、鄜州、坊州、易州、定州。
宣阳坊分布有各地进奏院共4个,分别是:邠宁、东川、振武、鄂州。
永兴坊分布有各地进奏院共4个,分别是:凤翔、陈州、许州、湖南。
务本坊分布有进奏院2个,分别是:西川、齐州。
胜业坊分布有各地进奏院3个,分别是:陕府、郑州、滑州。
长兴坊有镇州进奏院。
道政坊有东平进奏院。
靖恭坊有金州进奏院。
根据上图中进奏院在长安坊里间的分布可知:
第一,进奏院全部分布于朱雀街以东。隋唐长安城以朱雀大街为界东西对称,东西的里坊数目也基本相等,东万年县为54坊和1市,西长安县为55坊和1市。现有资料表明,朱雀街东万年县有住宅955处,而朱雀街西长安县为474处,仅为万年县的一半[11]。这个数字多来源于史料记载和墓志,并不能代表当时长安人口的真实数量,但却能反映官吏及贵族的住宅分布特点,即东多西少。事实也确实如此,无论唐前期还是后期,这一区域总是居住着包括文臣、武将、公主、宦官等大量权贵显要,如杨思勖宅、魏征宅、宜都公主宅、褚遂良宅等均位于朱雀大街以东诸坊。此外,唐代主要宫室除太极宫位于朱雀大街中轴线上,大明宫与兴庆宫皆位于朱雀大街以东,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朱雀大街以东是唐朝贵族、官僚及政府办事机构选址的优先场所。那么诸道进奏院集中分布在这一区域也就不难理解,因为只有处在中高级官吏和贵族住宅的密集之地,方便与他们的交往,进奏官才能更快捷、更有效地利用一些不正常手段完成来自朝臣的情报收集。
第二,靠近东市。《长安志》“长安东市”条说:“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万年县户口减于长安,文公卿以下民止多在朱雀街东,第宅所占勋贵。”可见与热闹非凡的西市相比,东市的商品趋向于高档和奢侈,更加适应官僚贵族和富商大贾的需要,到唐代中后期,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在东市及以东市为中心的周边诸坊出现了权贵经常出入的高档娱乐场所,甚至形成了一条“客栈街”[12]。高档娱乐场所的出现显然符合这一区域权贵集中的特点,也为进奏官结交权贵、行贿受贿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除了达官显要,东市的另一个主要客源是从全国各地来往京师长安的富商大贾,他们白天在东市进行商业活动,闲时出入附近的娱乐场所,晚上可以住在客栈街,可以说这一时期东市的商业发展已经相当完善了。随着商业的发展,每天的货币流通量必定十分庞大,飞钱的出现使得商贾出行不必再携带大量沉重的货币,而负责飞钱兑换的进奏院就位于东市附近,可以说是十分方便。总的来说,进奏院选址在商业繁华的东市,不仅有利于与权贵来往,也大大方便了汇兑业务的开展,同时满足了其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因此,61座进奏院中有48座是围绕东市选址的,占绝大多数。
第三,位于外郭城,围绕皇城,主要分布在太极宫与大明宫之间,这与唐长安的政治中心曾经出现“三大内”局面有关。武德时期,太极宫是唯一的政治中心,但随着大明宫和兴庆宫的修建,宫城作为最高政令的发源地出现了三方并存的局面。安史之乱以后兴庆宫逐渐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设置于大历十二年的进奏院自然不会再将其作为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唐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居于大明宫,大明宫成为最高政令的制定中心,但是有唐一代,中央职能机构所在的皇城没有发生位置变化,也就是说包括三省六部在内的主要朝臣办公机构仍然位于太极宫外围。不同于太极宫处于皇城之内,位于皇城北部的大明宫与皇城之间的联络,必须经过外郭城这一相对开放的空间,即光宅、翊善、永昌、来庭、永兴、崇仁、安兴、胜业八坊的范围,显然,61座进奏院中有33座都位于这一区域。进奏院作为中央与藩镇间的纽带,选址既靠近皇城的景风门、延喜门与安上门,又距离大明宫的丹凤门不远,除了便于进出皇城办公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不能进出皇城、宫城的情况下,尽快获取来自朝廷方面的信息动向。
第四,进奏院的选址虽然靠近太极宫与大明宫,但仍然保有一定距离。前文已经说过,唐代进奏院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特殊产物,地方竭力想要从中央枢纽获取情报信息,而同时,中央政府尽管式微,也不可能不对进奏院作出防范。这种防范即体现在各地众多的进奏院虽然靠近皇城,却少有毗邻宫城,这是由于宫城相对皇城有更多的封闭性,可以更好的保证信息的秘密性。大明宫修成后开丹凤门街,原来的翊善、永昌两坊随之被分为现在的光宅、永昌、来庭、翊善四坊,这四坊是距离大明宫丹凤门最近的区域,同时也是大明宫与太极宫外围的交叉地带,可以说是唐后期长安除大明宫与太极宫之外政治最敏感的区域。但这四坊并没有设置一座进奏院,反而居住的多是皇帝更为亲近和信任的内侍。笔者根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13]已有的记载进行统计,发现这四坊除寺观、贵族、一般官吏私宅之外,宦官宅邸多达21处,这种布局与唐后期皇帝防范藩镇而信任宦官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第五,进奏院在各个里坊的分布并不平均,尤以崇仁坊为最,达26个之多,平康坊次之。前文已经说过,在朱雀大街以东,进奏院选址的主要相关因素是距离政令发源地和东市的距离,而崇仁坊和平康坊正处于皇城与东市之间的最佳区域,既有利于进奏院政治职能的完成,又便于其经济职能的实现。此外,关于崇仁坊,《长安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崇仁坊)北街当皇城之景风门,与尚书省选院最相近,又与东市相连,按选人京城无苐宅者多停息此。因是一街辐凑,遂倾两巿,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14]这印证了崇仁坊的繁华,也因其繁华使之成为进奏院选址的黄金地段。另外,永兴坊在地理位置上更为靠近丹凤门与景风门,却只有凤翔、陈、许、湖南四个进奏院。根据《增订两京城坊考》卷3记载,唐后期永兴坊内除寺院、公主宅、一般官吏私宅外,分布有张明进、阎志和、朱惟亮、周文晟等9座宦官宅邸。如此看来拥有绝佳地理位置优势的永兴坊少进奏院而多宦官居住,大致与丹凤门街四坊未设一座进奏院原因相同,都是政治影响所致。
四、结语
安史之乱以后,遭受重创的唐政府再也无力掌控全国的局面,藩镇坐大导致唐前期的州—郡—县三级制再也无法维持,进奏院作为中央与藩镇的合法联络渠道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奏院的性质不同于一般的官方机构,它既要满足藩镇的利益诉求又不能触动中央的底线,还要靠近当时的商业发展中心以方便其职能的行使,这些特点促使唐代进奏院在京师长安的选址最终形成了靠近大明宫、皇城和东市的格局。
[1]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M].北京: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2010:121-131.
[2]于赓哲.从朝集使到进奏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45-50.
[3]刘艳杰.唐代进奏院小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14-17.
[4]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崔致远.桂苑笔耕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7]李商隐.李义山文集[M].上海:上海书店,1989.
[8]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5:1003.
[11]张永帅.唐长安住宅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27-47.
[12]妹尾达彦.唐代长安的东市与西市[J].乾陵文化研究,2008(0):327-377.
[13]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70-77.
[14]宋敏求.长安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197-198.
【责任编校项晓静】
From the Function of Local Office in the Tang Dynasty to Analyzing it's Location
QIN Yang
After middle tang dynasty,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central imperial court and mainly transmit by the local office located in Chang’an.As a buffer region in chang’an,it bears some complex and delicate political function and economic functions of derived.Therefore,the location of local office must be near the center of 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center,namely mainly around the imperial palace,the Daming palace,and the eastern market.
the Tang dynasty;local office;Chongren lane;eastern market
K242
A
1674-0092(2016)03-0083-04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3.017
2015-12-23
秦阳,女,陕西渭南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