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途径
2016-10-10戴承元
戴承元
(安康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途径
戴承元
(安康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知识应用型人才,具体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要培养人文素养丰厚,既具有较强的说、写、教的专业能力,又具有宽广的新闻媒体、网络技术、文秘管理等知识的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安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近些年通过自身实践,对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做出了积极探索,留下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层次;规格;途径
一、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从国家层面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认“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近些年来,针对中国高等教育办学同质化问题的研究已达成一些基本共识,即师资力量雄厚的重点大学主要培养学术型、理论型人才,普通地方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则主要培养岗位型、技能型人才[1]。“各类高校要有自己合适的角色与正确的定位。其中的塔尖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应主要由国家部委所属的研究型大学和省属研究型大学来培养;塔中部为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应主要由其余本科院校来培养;塔下部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应主要由高职、中职院校来培养。以上只是类型之分,没有优劣及高低之分。每一类高校都有本群体中的一流,每一类人才中都有优秀与平庸之分。”[2]
由于处于“塔中”的普通本科院校在中国高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人才培养质量对国家人才战略和人力资源配置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对应用型人才内涵和层次的研究也随之成为了热门话题。一般认为,应用型人才指的是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又能够将理论和知识直接转化为社会实践的人才。“换言之,应用型人才就是与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相对应的,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3]66从层次上讲,应用型人才又可由高到低分三个层次:最高端的是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由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组成,他们“在知识应用的同时,侧重于应用科学研究”[3]67,在推动应用科技发展和应用理论创新方面起引领作用,主要由办学实力比较雄厚的重点大学培养;处于中端的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由应用型本科生构成,侧重于知识和理论的基本应用,主要由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最低端的是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在理论掌握上只求实用,主要侧重于具体岗位技能的熟练操作。当然,这里的高端或低端只是为了描述的方便,并没有贬抑之意,无论高中低都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人才,他们错位存在,相互不可替代。显然,从当前关于应用型人才内涵和层次的研究来看,仅从一般的意义上谈论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已显得比较粗放,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培养中端的知识应用型人才,这类应用型人才相对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比较薄弱;相对于技能应用型人才,则理论基础更加扎实,就业的口径更加宽广。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辨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人文社科专业,其应用性不如一些理工科明显。其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很多课程侧重于知识、文化的传承和人文精神的建构,难以如理工科知识那样通过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相反,过于强调工具理性,反而会损害这些课程的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基础性的文科专业,不能将它与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与应用性较强的文科专业相提并论,它肩负着传承文化、传播汉语言文学的重任,不应该过分地强调它的应用性,否则就失去了这一专业的优势,甚至会将其引入邪道而走向死胡同”[4];其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口径比较宽广,从毕业市场调查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胜任语文教师、新闻传媒、文化策划、企事业单位文员、文化出版单位编辑等多领域的工作,如果太过强调某一实际应用能力,反而会损害这一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其三,汉语阅读、写作和分析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这一基本能力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其专业特质难以得到凸显。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没有上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能具备很强的汉语阅读、写作和分析能力。所有上述因素造成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内涵进行界定的困难。
我们认为,讨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不应该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应该从广泛的社会效益来分析。首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所从事的工作虽然大多不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却是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岗位,其专业应用性同样非常显明;其次,在当前的就业格局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口径虽然宽广,但也面临一些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分离出去的秘书学、新闻传播学、广告策划学专业学生的竞争压力。而无论新闻传媒、文秘、文员或者是教师,良好的人格、丰厚的学养、优雅的谈吐、超拔的精神境界都是从事这些行业的必备素质。这些又恰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长,正如有学者分析的那样:“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提供的一些精神底蕴,是其他具有特定职业对应性的专业所不及的。传统的熏陶不仅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养成了对人、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基本的价值取向,而且还能在谈吐之间展露一种特殊的气质、一种特定的境界。若在这个基础上再使学生掌握某种职业技能,那么无疑可以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5]从这个意义上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文性不仅不是它的劣势,反而是它的一个优势,当然前提是我们能够通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和文化课程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人生智慧、思维方式和人文修养;其三,汉语文学专业学生宽广的就业口径,说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复合性的特点,现代中文应用型人才不仅仅是具有扎实的汉语文学知识和应用能力,还需要学生懂现代礼仪、社会交往,掌握网络传媒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一定要打破专业设置的限制,改变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狭小的格局,建立适应现代中文应用型人才的“大中文”观念;其四,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口径宽广,但这些岗位有一些共同的核心能力可以提炼,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善教,从事新闻传媒、文秘编辑必须“能说会写”,可见我们是可以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宽广的就业口径中提炼出汉语言文学专业“能说、会写、善教”这一专业核心能力的;最后,“能说、会写”虽然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能具备,但我们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这一方面高出一般水平,从而彰显本专业的特质。
总之,如果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看,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维持社会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专业,具有显明的应用性。
三、安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安康学院办学历史最悠久、办学实力和办学效益最好的专业之一,是在专科阶段“语文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6年学校升本之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像国内很多其他高校一样,将之从专门的师范专业转型为综合性的应用专业。十年来,安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围绕人才培养方式向应用型目标转型,对内以教研室为单位,动员教师全员参与,积极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实现路径,对外通过邀请省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到兄弟院校考察、与用人单位座谈交流等方式,主动寻找办学的比较优势和特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应用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应用型实践实训方式开展、应用型师资培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获取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
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设定,需要综合考虑专业的内在特点,对应岗位群的职业要求和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从专业的内在特点来看,我们紧紧抓住了“能说、会写、善教”这一专业核心能力,以及优良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一专业优长;从对应岗位的职业要求来看,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备的知识理论素养,而且要求他们具有现代礼仪、社会交际、多媒体技术应用和信息技术处理等基本素养和技能;从学校办学定位来看,我们紧扣学校“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侧重为基层中小学校、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语文教学、文化宣传、文秘、编辑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分解为以下三大要求:
一是思想及人文素养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人文素养良好,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遵纪守法。
二是知识结构要求。要求学生必须具备4个方面的知识要求:在语言知识方面,要求学生熟悉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具备较扎实的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知识,对英语读写有较深理解,对英语听说有一定掌握;在文学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文学基本理论,了解中外文学发展的基本历程,熟悉文学史上的名家名作;在文化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较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西方文化发展状况及特点,具有比较宽广的文化视野;在从业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与从业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如职业形象礼仪、信息技术、公文写作知识、语文教学法等。
三是能力结构要求。要求学生必须具备5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一是阅读和鉴赏能力,要求学生能顺畅地阅读中国古代文献,掌握文学文本和相关文化现象的分析方法,并进行正确、合理地评价;二是写作和表达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应用文体和文学文体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具有较强的文字操作能力,能满足各类职业对写作的基本要求,具有比较出色的普通话口语表达和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三是教育和教学能力,要求学生熟悉国家教育法规,教学理念先进,具备较强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实施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备一定的教学反思和总结能力;四是思维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辩证思维能力,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运用所学知识在本领域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五是学习和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资料查询、信息筛选、文献阅读、论文撰写等基本能力。
(二)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我们在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上进行了较深刻地探索。基本原则是强化能力培养,提升文化素养,拓展知识宽度;目标是建立适应现代“大中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体系。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同时,凸显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7大主干课程没有被削减,我们认为这7大课程是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基础,它们可以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厚实的基础,使学生毕业后在职场充满“后劲”;同时,我们改变了以往课程体系中“重知识理论、轻实践应用”的弊端,一方面,将“应用写作”的课时增加到64课时,同时将它由选修课调整为专业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增加了“党政公文写作实训”“事务文书写作实训”“实用古文写作实训”“古诗词写作实训”“书面语表达实训”“地方古籍阅读与整理”“文本解读与文学原理运用”“说课实训1(现代文)”“说课实训2(古文)”“三笔字训练”“简笔画训练”11门专业实训课程,课程性质为必修,授课方式为学生练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每一周或者两周一次,学生能力培养培训课程的比重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得到了极大地加强。
二是在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性的同时,凸显其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将过去的“研究”性选修课程,基本上改成了“导读”“精读”或者“鉴赏”课程,目的是淡化一般“史”的讲授,让学生在课堂上直面文学、文化或者文学理论名著,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将“中国文化概论”和“西方文化概论”从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以加强学生的哲学社会科学修养,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宽口径就业的特点,拓展课程体系知识的宽度。将“职业形象礼仪”“演讲与口才”“多媒体技术应用”设置为必修课程,在选修课程中打破专业壁垒,设置了“影视艺术鉴赏”“现代传媒”“申论”“中外教育名家思想”“创新创业讲座”等职业提升课程,以实现“大中文”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目标。
(三)应用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受传统“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以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重视知识和理论的系统讲授,不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一言堂”式的满堂灌,学生上课比较被动,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用心讲,学生在课桌上费力记。实践证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即使在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其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学校就更是如此。为此,我们通过教研室多次展开研讨,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讨论式、对话型、案例式的教学方式。在这一方面,“外国文学”的“半圆桌课堂教学模式”、“文学概论”的“作家讲文体”系列教改活动、“古代汉语”的地方古籍整理实践、“古代文学”的古诗词写作实践在对话型、情境化、案例式教学上做出了新的探索,在校内外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应用型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教学方式上的选择,还包括教学内容上的取舍。以往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模糊不清,片面向研究型大学靠拢,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学科知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这一点在应用型课堂教学模式中必须改变。虽然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知识性应用型人才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论,但仍然以“够用”为前提,不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对那些应用性不强的基础知识理论,可以少讲或不讲,应用型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也必须体现应用性。
(四)应用型实践实训方式开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用”上,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实训的有效开展非常重要,它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在这一方面,我们做了如下几点探索:
一是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施行了“写作周周练”制度。组织教师每学年更新一次“写作周周练”题目,每个班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要求学生按照题目要求,每周写作一篇应用文或文学性作品,连续练习6个学期,一共写作100篇。目的是通过这种常规的日常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是组建了8个专业社团,将第一课堂学习和第二课堂实践结合起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文科专业,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我们就组建了“语言文字社”“播音主持社”“影视戏剧社”“国学读书社”等8个专业学生社团,每个专业社团配备一名指导教师,每学期定期举办社团活动,将第一课堂专业知识学习与第二课堂专业能力训练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是长期定期开办“文学创作大赛”“应用文写作大赛”“语文教师知识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以大赛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在大赛中寻找能力培养的快乐,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四是深化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实践教学培养机制,先后与安康市电视台、安康日报社、汉滨初中、汉滨小学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每学期定期带领学生到合作单位见习、实习。
从近几年学生的就业情况看,上述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就业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最近,又重新修订了《文学与传媒学院职业技能达标规范和训练手册》,制定完善了“阅读与写作”“规范字书写”“教育教学技能”“职业形象礼仪”“经典篇目背诵”五大训练计划,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我们相信,只要在实践实训上合理规划并努力落实,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地提高。
(五)应用型师资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具有应用能力的教师。同其他很多普通地方高校一样,我们专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学历层次都是合格的。但很多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在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上缺乏训练,尤其是他们毕业的学校一般都是学术性的研究型大学。因此,要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应用型转型,对其进行应用实践能力训练就非常关键。在此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依托“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各级平台,主动寻找各种机会锤炼教师的应用实践能力。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挂靠在文学与传媒学院,我们就主动寻求各种机会,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教师开展地方古籍整理、方言调查、文化调研和文化创意开发等各项工作;安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也挂靠在文学与传媒学院,我们就联合安康市文联、安康市作家协会等各种机构,每年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教师参加地方文艺评论实践,以锤炼他们的文艺评论和分析能力。事实证明,这些措施不仅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且为他们从事具体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
二是积极引进和聘用有行业背景的师资。为强化写作指导能力,引进了著名作家李春平,专职为学生写作提供指导;每年举办省市作家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和作家面对面改稿交流;每年邀请中小学优秀语文教师或语文教研员进校示范教学,评点学生试讲。
三是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到中小学听课、调研,鼓励青年教师打破专业壁垒,积极考取“高级秘书证”“高级礼宾培训师”等职业证书,以拓展教师的实践能力,主动适应现代“大中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战略性结构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5(3):3-6.
[2]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1(18):24-26.
[3]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4]王作新,刘月新.关于地方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6):253-256.
[5]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72-174.
【责任编校李林霞】
The Rules,Levels and Ways of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DAI Chengyua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raining knowledge based talents,specific to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he students must have rich humanistic accomplishment,have a strong ability to speak,write and teach,and have wide media,network technology,secretarial management knowledges.In recent years,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Ankang University has made a positive explor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pplied talents,and has accumulated some beneficial experienc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applied talents;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rule;level;way
G648.4
A
1674-0092(2016)03-0112-05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3.024
2016-01-10
陕西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陕教高[2013]15号);安康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学概论’课程‘案例化’教学改革研究”(Jg07208)
戴承元,男,陕西紫阳人,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和地方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