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变化与长期预后的相关性
2016-10-10张欣
张欣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变化与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2011年8月~2015年2月选择在我院内分泌科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40例,其中血脂异常80例作为观察组,血脂正常1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糖脂代谢指标的检测,并进行长期预后的随访调查与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都处于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范围内。观察组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值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调查1年,观察组的死亡、严重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二分类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为影响长期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随有血脂异常情况,血脂异常会增加预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糖脂代谢异常都会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长期预后;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6-167-04
糖尿病是由多病因所致、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疾病,其中95.0%以上为2型糖尿病。当前由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与我国人民生活节奏改变,目前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逐年升高趋势,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现今可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国家。当前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不但是糖代谢紊乱为特征,脂代谢紊乱也普遍存在。有研究显示在2型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增加的人群中,大约有80.0%新增加的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与高血脂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关,部分患者在糖尿病发生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其他的脂代谢紊乱,如高甘油三酯水平、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等。而高血糖及多物质代谢紊乱可能是糖尿病病情进展,以及出现预后不良的重要始动因素之一。本研究具体探讨了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变化与长期预后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1年8月~2015年2月选择在我院内分泌科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40例,纳入标准:按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th organization,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方法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18-75岁;近1个月内未用胰岛素治疗;近两月未服用影响脂代谢药物;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有胃肠道手术、急慢性胃肠炎、消化道溃疡等胃肠道病史;妊娠及哺乳期患者;1型糖尿病者;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根据选择空腹血脂异常80例作为观察组,空腹血脂异常依据2007年新颁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意见进行判定;而空腹血脂正常1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46例,女44例;平均年龄(54.2±2.5)岁;平均体重指数(21.46±3.19)kg/m2;平均收缩压(132.19±14.29)mmHg;平均舒张压(81.47±8.14)mmHg。而对照组中男92例,女88例,平均年龄(53.1±3.1)岁;平均体重指数(21.76±4.55)kg/m2;平均收缩压(133.28±16.40)mm Hg;平均舒张压(81.73±6.64)mm Hg,两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糖脂代谢指标情况
所有患者均于清晨空腹12h后抽取空腹静脉血3~5mL,EDTA抗凝后在4h内4℃1500rpm/min离心5~10min,取上层血清保存于2~5℃冰箱,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IC)值;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BG)值。采用美国贝克曼5800全自动化分析仪测定血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10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值。所有检测都有检验科同一批人员完成。
1.3调查资料
记录所有患者入院时基线资料,包括性别、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心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以及住院期间所有血糖检验结果。同时所有患者电话随访调查1年,记录死亡、严重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方法
选择SPSS14.0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而计数数据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x2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糖指标比较
经过检测,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都处于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范围内。见表2。
2.2两组血脂指标比较
经过检测,观察组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值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两组长期预后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随访调查1年,观察组的死亡、严重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4影响长期预后的因素分析
我们把两组调查的内容作为自变量,把长期预后不良事件作为应变量,二分类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为影响长期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见表5。
3.讨论
长期的高血糖可引起各种并发症,脂代谢紊乱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之一。本研究显示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都处于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范围内;观察组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值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随有血脂的异常。从机制上分析,胰岛素能够抑制脂肪细胞内激素敏感脂酶,抵抗肌肉组织对糖的利用障碍,使得总胆固醇脂蛋白清除时间延长,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暴露时间延长,加速了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胆固醇与乳糜微粒间的总胆固醇交换,使高密度脂蛋白增加。而总胆固醇浓度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浓度的下降及高血糖导致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升高,且与动脉壁亲和力增加,及其代谢性质的改变使其较大颗粒低密度脂蛋白更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且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高血糖、高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产生氧化应激,又可进一步损伤胰岛,并导致脂质的过氧化,加速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现代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通常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常人血糖升高时胰岛素迅速分泌可抑制肝糖的输出,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即使在高位时,其基础肝糖产生和输出仍高于正常人,形成恶性循环,可促使胰岛B细胞功能恶化。有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伴肥胖人群中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均较非肥胖人群明显升高,而肥胖是导致血脂异常的重要因素。
2型糖尿病是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症,糖尿病患者中发生冠心病发生率及致死率较非糖尿病人群高2~4倍;而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血脂异常、微血管病变及血管内凝结现象,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病情较复杂。有研究比较了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水平对冠脉疾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空腹血糖是更好的预测指标。本研究所有患者随访调查1年,观察组的死亡、严重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二分类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为影响长期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说明糖脂代谢异常都会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
总之,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随有血脂异常情况,血脂异常会增加预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两者代谢异常都会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