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保守治疗
2016-10-10谢佛良
谢佛良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保守治疗方案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之间收治的3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儿资料,对患儿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本组30例患儿治愈14例,好转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1例无效患儿在住院3d后腹痛加剧,做腹腔穿刺有出血性腹水,中转为手术治疗,术后痊愈。结论 中西医结合的保守治疗方案用于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疗效切确,尤其对于单纯性肠梗阻疗效较好,但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改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免错过手术时机。
[关键词]儿童病患;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6-40-03
粘连性肠梗阻是小儿常见疾病,指的是腹膜和脏器、肠管之间出现纤维束带或广泛粘连而引发的肠梗阻,导致粘连性肠梗阻的常见病因包括腹腔感染、腹部手术等,占总肠梗阻发生率的25%左右。粘连性肠梗阻会引起腹部的持续疼痛,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引起其他脏器功能障碍,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因此必须尽早治疗。在治疗方案上,粘连性肠梗阻主要可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能够减轻手术创伤,避免术后并发症,但对于部分绞窄性肠梗阻等疗效不佳,适应症方面临床也存有争议。本研究现就我院近年来采用保守治疗的3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儿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之间收治的3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男19例,女11例,年龄4~12岁,平均(7.2±1.9)年,27例患儿有腹腔手术史,本次就诊距手术时间1~6年,平均(3.2±0.9)年,其中22例为阑尾切除术,4例肠套叠,1例胃穿孔,2例患儿有腹膜炎病史,其余1例患儿无特殊病史。
1.2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本组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等,25例患儿腹部听诊可闻及肠鸣音亢进,22例患儿存在气液平面,5例患儿在入院时已存在轻度水电解质紊乱现象。25例患儿中医辨证属痞结型,实证,5例患儿素体虚弱,病程较长,属虚证。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保守治疗,给予禁食禁水、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全肠外营养以及抗生素等常规治疗,并给予醋酸奥曲肽注射(上海丽珠制药有限公司,H20090272)2.5ug/kg皮下注射1次/d,连续应用3~7d。中药治疗选用复方大承气汤或理气宽肠汤治疗,复方大承气汤主要方药组成为:莱菔子9g,厚朴5g,枳实3g,桃仁3g,赤芍5g,大黄3g,芒硝3g;理气宽肠汤主要方药组成为:当归6g,桃仁4g,青皮3g,乌药3g。上药水煎100mL,每次从胃管注入50mL,2次,d,实证则用复方大承气汤,虚证则用理气宽肠汤。保守治疗时间1周,1周后进行疗效判定。
1.4疗效判定
治愈:患儿肠梗阻完全解除,大便通畅,症状消失,食欲恢复;好转:患儿肠梗阻症状显著改善,但梗阻现象未完全解除,食欲改善;无效:未能达到以上两种标准,或症状加重需要手术治疗。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2.结果
本组30例患儿治愈14例,好转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保守治疗有效的患儿总体住院治疗时间11~13d,平均(12.1±0.6)d,1例中转手术患儿住院时间15d。治疗1周后好转患儿继续接受保守治疗,直至痊愈出院;保守治疗无效的1例患儿入院时病程<24h,病情较轻,全身状况良好,x线平片检查显示梗阻征象不典型,按照单纯性肠梗阻处理并接受保守治疗,在住院3d后腹痛加剧,做腹腔穿刺有出血性腹水,中转为手术治疗,术后痊愈。
3.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后,本组27例患儿均有腹部手术史。腹膜具有强大的修复和再生能力,在患儿接受腹腔手术治疗后,腹膜和腹腔脏器为了对抗外来刺激产生生物保护机制,从而发生粘连,腹腔粘连能够促进创口愈合,减少炎症面积,但相对的腹腔粘连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小儿粘连性肠梗阻诊断的难点在于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的区分。手术治疗虽然能够松解粘连,或采用切除肠管的方式来消除粘连,但术后必然存在再次粘连的可能,所以一般而言单纯性肠梗阻建议采用禁食、禁水、胃肠减压、改善水电解质失衡以及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方案。
粘连性肠梗阻的保守治疗多数可以缓解,Weber等的研究显示,48例粘连性肠梗阻患儿在治疗后45例症状好转,治疗有效率93.75%,其中39例单纯性肠梗阻均得到有效治愈。Yasuo等的研究也显示,114例粘连性肠梗阻患儿的保守治疗有效率达到94.7%。除了常规治疗措施外,应用奥曲肽治疗也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腹腔粘连现象。胃肠减压虽然能够吸出胃肠道内部分的积气积液,但同时会造成大量的体液丢失,患儿的水电解质失衡情况也会随之加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并促使肠道加速吸收消化液,将减少体液的丢失,避免肠扩张性缺血,避免形成肠管扩张-吸收减少-分泌增加-再次扩张的恶性循环。奥曲肽属于八肽人工合成生长抑素衍生物,对于肠梗阻有较好疗效,奥曲肽的动物实验表明,奥曲肽除了常规生长抑素作用外,还能够抑制消化液的分泌,促进肠粘膜对消化液的吸收,作用时间较长。有学者指出,奥曲肽能够降低肠梗阻时肠粘膜的通透性,有效阻断肠梗阻造成的恶性循环,起到保护肠黏膜的作用。Braneo等的研究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曲肽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儿肠梗阻造成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小儿粘连性肠梗阻在中医学中属于“肠结”的范畴,提示肠道失司,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而发病。根据小儿的症状可分为实证、虚证两类,实证者当以泻法治之,方用复方大承气汤,除大黄、芒硝泻下攻积外,枳实可破气消积,以助泻下之力,莱菔子消食除胀,调理脾胃,泻下而不伤胃;虚证者当以理气消积为主,方选理气宽肠汤,方中乌药理气止痛,青皮行气消积,有效改善患儿的腹胀不下。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30例患儿治愈14例,好转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仅有1例中转手术治疗,说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形式用于粘连性肠梗阻患儿的保守治疗效果确切。中转手术1例患儿术中查明为绞窄性肠梗阻。从这一点来说,单纯性肠梗阻的保守治疗疗效较好,而绞窄性肠梗阻的保守治疗疗效相对较差。一般而言小儿粘连性肠梗阻推荐先进行保守治疗,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再转为手术,其考虑在于防止手术治疗后复发粘连性肠梗阻。但也有学者指出,虽然手术治疗可能导致术后复发粘连性肠梗阻,但采用保守治疗无效后再转为手术,很可能导致单纯性肠梗阻转为绞窄性肠梗阻,并指出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指征包括:(1)绞窄性肠梗阻或疑似绞窄性肠梗阻;(2)经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病情进展;(3)有慢性症状影响正常生活。此外,患儿年龄小,不能很好的配合查体及治疗,因此更应当综合考虑准确判断,在治疗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必要时果断转为手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的保守治疗方案用于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疗效切确,尤其对于单纯性肠梗阻疗效较好,但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改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免错过手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