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教师“大德育”教育中积极作用的探索

2016-10-09康锦润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7期
关键词:德育体系专业

康锦润 陈 萍



高校专业教师“大德育”教育中积极作用的探索

康锦润陈萍

德育教育在高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中教育分工明确,德育教育主要由学工系统承担,专业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容易被忽略。本文对专业教师在“大德育”工作体系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索。

大德育;专业教师;教育

高校是一个学生从学习阶段走向工作阶段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制观念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或者进入更高阶层的学习,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不仅是专业知识的重要学习场所,也是巩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强化阶段。高校除了专业教育之外,德育教育也必不可少,德育教育根据狭义和广义分为“大德育”和德育两个方面。

图1 高校当前大德育体系

大德育教育最早是由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提出的,根据他的理论,德育教育应该由社会、家庭和学校三者的德育教育共同组成。[1]其中学校是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等途径提高学生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素质,包括思想(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面,德育教育贯穿始终。[2]高校教育尤其重视德育教育,并且已经形成完善的大德育体系。[3]

一、大德育教育及研究现状

“大德育”分为狭义德育和广义德育,高校注重的是狭义德育,主要是指学生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素质。现代高校分工明确,互相协作,为的是发挥高校最佳的整体功能,致力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高校德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德育教育主要是党、团和学工系统通过相关教学和活动的开展进行学生德育教育,对专业教师德育教育并不是太重视,专业教师主要进行专业课的教学与辅导。这样的分工方式主要来源于大学的制度。中国高校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分工明确,德育教育趋向于行政功能教育,教师更多只是讲解知识,讲完课之后,学生的管理工作基本不参与,而是埋头去做科研,学生一般不再和专业老师交流,这样明确的分工导致许多问题出现:[4]

(1)当前高校体制高度行政化,德育教育重视政治、法纪教育,对德育的基本文明行为和道德品质缺乏重视。

(2)行政化和教育之间的距离使得德育教学内容道德设置不统一,主观因素多,缺乏客观依据性;德育教学变化较多,缺乏一贯性,内容的变化缺乏可操作性。

图2 大德育体系的发展趋势

(3)行政化的结果讲究面面俱到,学生在承担自己学习基础之上,还要承担许多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得学生负担增加。

(4)德育教育脱离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形成双重人格;忽视学生心理状态,把学校的具体目标当做学生教育的起点。

德育教育不能以功利化为目标,德育需要的是理解、原谅和等待,这是一个漫长的期待过程。[5]这个过程中不但要党政学工系统付出巨大的工作努力,专业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

2.大德育教育发展趋势

当前大德育工程实践与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全方位的(图2),大德育工程的发展,学校的德育体系的建立,需要形成人人注重德育,处处渗透德育的局面,通过改变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来建立完善的体系。这一体系应该加强专业教师的比重。中国自古就有“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的说法。发展到现代高校,许多教育大家通过精彩的专业讲解、个人魅力的言传身教,影响和感化了莘莘学子,也使得现代教育高速发展。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确立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和“学术自由”原则为现代大学原则中最核心的内容。在这次改革中,德国教育家提出,教授不只是知识的重复讲授者,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必须讲解对知识的见解,并指导学生以科学的理性方式去发现新知识。[6]

二、专业教师大德育工作体系中积极作用的探索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尊师重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对教师职业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教师需要为“师”亦为“范”,三尺讲台之上,讲解专业知识,教书育人;三尺讲台之下,树立模板,为人师表,这是中国自古对教师的期望。所以,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对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方面做出了评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关系,直一奏技者和看客的关系耳。”说明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对学生的最好的教育,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学生在跟随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和感染,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可见,专业教师不但对学生专业技能有着影响,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样有着影响。

当前中国高校大德育体系是完善的,但却有些臃肿,学生经常抛开专业课学习,疲惫应付各种德育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也受到影响。在这个体系的运作中,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作用,需要互相合作,完成历史使命和职业任务。

教师在大德育教育中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应站在一个什么立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呢?大德育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难题:

第一,受市场经济负面的影响,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价值偏颇导致了教师师德的角色模糊,教师教学的投入较少,缺乏教育管理与专业教师的配合,需要探索完善高校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模式。

第二,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德育教育的责任心,在教学工作中或者照本宣科,或者应付,甚至宣讲一些激进思想,动摇学生思想观念、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样的教师缺乏构建大德育体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三,有些教师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传递,缺少师德建设的德育意识和决心,对科研工作投入较大,在学生教育中不作为。这就需要研究和探讨如何树立专业教师在大德育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探讨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德育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三、专业教师参与大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根据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方式、现状及其发展,可以建立高校德育教育的工作路线[7](图3),在专业教师德育教育方面,需要注重方式方法和途径。

1.结合专业知识的讲解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个人能力,这个任务主要由专业教师承担,这些技能将来会伴随学生很长时间甚至一生。作为专业教师,除了完成本职的理论知识讲解,在专业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待专业的态度、做学问的方式方法,甚至对学生的言谈举止进行指正,也即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入德育教育的内容。

图3 高校学生德育及学习教育路线图(自绘)

2.加强“隐性”德育教育

专业教师高超的专业能力和高尚的德行都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相对于专业技能示范和讲解,人格魅力等属于“隐性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国际课程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发展是隐性课程或自发课程概念的出现与人们对它的研究。[8]按照罗兰恩特·梅根的看法,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中除正规课程之外所学习的一切东西”,或者是指“能导致学习的(无论是否有目的)、与学校教育相联系的一切东西”;或者可以更具体地定义为:“隐性课程是既非学校、又非教师所教的东西。无论教师如何开明、课程如何进步以及学校的社会方向如何,总会有某些东西传递给学生。这些东西无需在专业课中讲授,也无需在集会中灌输,但学生总会从中学习到他们的生活观与态度。”[9]

综上所述,高校全方位的教育要求加强德育教育,除了管理和学工系统之外,应该积极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这是因为专业教师“大德育”工作体系中的作用应该是积极的、重要的,而且是必须要加强的。

[1]朱灿明.大德育观——职业教育的灵魂[J].教育教学论坛,2011(05):121-122.

[2]大德育[D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BHniWxrKBXNTFvGlO7HyT- D4I1p-0k0yEgWSmjPmzIYiYKBZnHfYct8ycemwiyPZlSmQEdO8MOA1ZucFQpEKa.

[3]周向军,刘俊杰.略论高校大德育的体系结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6):14-16,20.

[4]张忠华.科学构建德育内容体系的系统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19):18-22.

[5]王广星.基于学校文化视域下的“大德育观”的思考[J].天津教育,2013(06).

[6]孙青.柏林大学的建立与现代大学原则的确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2):106-108.

[7]胡德平.基于流程再造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09(09):82-87.

[8]魏贤超.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初探[J].教育研究,1995(10):48-54.

[9]R.Magon.SocietyofEducationing,Holt,Rinehart&Winston,1981:78.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7.052

猜你喜欢

德育体系专业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