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反馈机制探索与实践
——以《地图制图学》课程为例
2016-10-09李文梅张海涛
江 畅 王 俊 李文梅 张海涛
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反馈机制探索与实践
——以《地图制图学》课程为例
江畅王俊李文梅张海涛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以南京邮电大学《地图制图学》课程为例,对专业基础课程中通过设定多层次教学目标,构建多渠道反馈,外延多元化教学,构建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反馈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基础课程;地图制图学;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反馈机制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在历经30年的改革历程后,逐步迈入新的阶段。[1]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工作,人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和承担者。高质量组织好教学改革工作,可提高教育质量,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众多高等院校从教学内容[2]、课程体系[3]、人才培养模式[4]、教学模式[5]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研究,立足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如何构建教学方法的反馈机制,全面有效地获取教学效果,成为日益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作为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桥梁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南京邮电大学的大信息办学特色,我们以《地图制图学》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反馈渠道、教学外延三方面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反馈机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为什么设定教学方法改革反馈机制
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4大因素构成的系统。教学系统为一种系统存在反馈。反馈源于控制论术语,是指系统的输出信息送到输入端,与输入信息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两者的偏差,然后找出偏差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来实行控制的过程。反馈是教学系统管理的基础,一个合理的教学系统,其内部职能都是在反馈的基础上监测和调节的。教师是教学系统中的控制器,教学中,教师既输出知识信息,又输出控制信息。作为被控制对象的学生对信息所作的反应通过外在形式反馈给教师,就是学对教的反馈。正确运用反馈,可以使教学达到最优状态,取得最优教学效果,反之则可能降低教学系统功能。本文的“反馈机制”概括为确保教学活动有效运行并能从中获取信息,指导后续教学活动的组织机构及其运行关系。
《地图制图学》课程是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地图投影、地图表达、地图综合以及地图分析与应用等内容,具有涵盖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等特点,其理论知识在地球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知识体系贯穿于各个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中。《地图制图学》课程知识体系初步为学生构架了对地球科学的空间认知概念,其结构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理解与应用。专业培养中,地图制图学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衔接作用,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渗透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能够真正应用该课程的视角去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对后续课程学习的热情。
因此,构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反馈机制是一项系统工作,不能局限于某一点展开,而应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本着“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原则,从专业基础课程的不同方面入手,兼顾教学系统运行的各个阶段,从而可持续地发展并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二、构建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反馈机制
1.设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地图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课程学习不能单纯依靠从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应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即通过具体操作与已有知识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基于问题(Project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6],设置了具有多层次教学目标的大型作业,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提出问题—查找资料—讨论研究—总结反思”4个环节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并使组织利用时间、获取和评价信息以及计算机运用等能力得到提升。纵观整个教学过程,PBL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很好的补充,把原本需要大量实验课时作为支撑的实践环节融入平时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团队合作、互相交流、强化学习的自主性。并发挥出教师的指导与监督作用。
2.构建多渠道的教学反馈
(1)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为了及时获取学生对新教学方法的反馈信息,对授课对象进行跟踪调研,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截至2016年,已连续4年对本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和测绘工程专业的2011-2014级4届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研究。总共发放了358份调查问卷,收回358份,有效问卷351份。如表1所示,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与动机、新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学生存在问题以及教学方法改进四个方面内容。研究发现:
①学生的基本信息(含生源地、入学时间和性别)中,生源地对新教学方法接受程度具有显著性影响,即学生由于地域差异对新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是不同的。②学习态度与动机对新教学方法接受程度具有显著性影响,即学习态度积极、学习动机强的学生更倾向于接受新教学方法。③团队合作、学习执行、师生沟通、时间规划、自我约束、题目知识综合文献检索等问题中,学生普遍存在团队合作、自我约束、题目知识综合三个困难,主要源于学生习惯于传统应试方式,尚未在一学期课程的自主学习环境中进行角色转换,需要教师辅助完成。④研究从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教学改进及新教学方法考核比例四方面分析教学方法改进。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集中为相互作用的方法和实践的方法,通过实践和团队合作交流弥补实践中所存在的困惑。而以教师为中心及个体化的方法都因缺乏互动而不受欢迎;学生普遍认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的学习态度,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所占百分比逐渐减弱;从2013级开始课程考核考核方式改变为开卷考试,自主学习环节的分数提高了比例。闭卷考试的2011级和2012级学生将期末考试方式列为教学改进主要方面,而2013级和2014级学生更关注自主学习环节,期望从中获得更多的提升;无论哪个年级,学生普遍希望自主学习成绩比例为40%~60%。
表1 调查问卷题目表
(2)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反馈。网络技术使教学空间从实体空间走向了虚拟空间,借助已有的软件即可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反馈。腾讯QQ软件因低成本、交互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广泛被学生使用。将QQ群的功能迁移到反馈机制中,建立“课程学习”群,用以线上分享学习资料,解答学生在线问题,获取学生的教学反馈,可为线下面对面课程辅导答疑提供有益的补充。此外,线上学习课程学习群,为课程形成了良好的“课程文化”,学生能更自觉地遵守课程要求,配合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环节,由被动逐渐转为主动。
3.拓展多元化的教学外延
(1)设定开放性实验,开展地图制作专题研究。开放性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之外开展的实验,教学中使实验时间和仪器设备的使用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段。为了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从2009年至2015年坚持在每学期开出相关的开放性实验项目,已经开出12次,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在课程前后的任何时期都可以参与到与《地图制图学》相关的专题学习当中。
(2)开展寓教于乐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应用地图的创新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我们配合学院团委工作,以地图为基础开展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定向越野”活动和“虚拟土地大赛”活动。学生在设定的活动场景中,都会主动学习地图学的相关知识。通过社团活动,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效结合,促进了学生应用地图的创新思维。
(3)进行以地图为主线的社会暑期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形式多样的社会暑期实践能让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组织学生结合专业参与到社会暑期实践活动中。例如,2015年暑假组织学生遍访南京的红色记忆纪念馆与博物馆,完成了“抗战记忆”红色地图。
(4)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深入理解地图分析与应用。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STITP)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早在2003年就开始组织实施STITP,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实践中接触和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动态。为了满足学生们系统学习以及提高综合素质的需求,坚持指导学生参加南京邮电大学的STITP。学生在参与STITP的过程中,通过对某一地球科学专业领域的学习,综合各种方法对地图进行空间分析,深刻理解了地图作为科学研究基础的应用价值。
三、结论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专业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构建专业的认知与归属感。本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结合本校特点,利用学校现有平台,通过设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构建多渠道的教学反馈、拓展多元化教学外延等方法,构建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反馈机制,对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范国睿.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生态活力——纪念《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30周年[J].教育发展研究,2015(19):1-6.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 (5):1-9.
[3]李茂国,朱正伟.面向工程过程的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5,14.
[4]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8):65-70.
[5]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6]江畅,原立峰,张海涛.基于自主学习的地图学PBL教学方法研究[J].测绘工程,2011,20(03):76-80.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7.051
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重点招标课题项目(编号:JG03212JX02,JG03212JX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