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生理残疾人就业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2016-10-09孙晨颖张天怡谈之易郑建明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7期
关键词:残疾生理残疾人

孙晨颖 张天怡 谈之易 郑建明



上海市生理残疾人就业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孙晨颖张天怡谈之易郑建明

残疾人实现就业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上海生理残疾人就业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本文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形式,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残疾人就业困境,并试图寻求对策,以促进残疾人就业能力,保障其就业权利。

上海;残疾人;就业困境

残疾人实现就业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下,就业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传统的促进措施也遇到了难题。虽然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理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但是在就业压力大、就业歧视普遍的今天,生理残疾人的就业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进一步研究残疾人的生存现状,探索完善的就业保障机制,对于促进残疾人就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上海市残疾人就业现状分析

1.上海市残疾人就业现状

根据2007年《残疾人就业条例》的精神,上海市已基本形成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体系,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有劳动能力并积极要求就业的残疾人绝大多数实现了就业。

根据上海市残疾人劳动服务中心统计,在上海,共有残疾人约94.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约5.29%,现有劳动年龄段内的持证残疾人17.76万人,其中处于就业状态的10.86万人,占61.2%。在无业人员中,有就业意愿但目前仍处于失业、无业状态的0.34万人,占劳动年龄段残疾人的1.9%;无就业要求的6.56万人,占劳动年龄段残疾人的36.9%,其中重残保障的残疾人3.87万(其中城镇约2.85万人、农村1.02万人),占劳动年龄段残疾人的21.8%;在校读书人数0.16万人,占0.9%;人户分离或失踪人数0.24万人,占1.4%。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是在劳动年龄段内提前申请退休的残疾人。

2.调查抽样及样本的组成

本次调查以上海的生理残疾人为研究主体,由于经费的限制,本次调查仅仅选取了金山张堰阳光基地、松江新浜阳光基地、杨浦区阳光基地等相关机构,主要涉及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肢体残疾三种类型,再加上少量的综合类残疾。共发放问卷100份,最后获得有效样本92份。具体构成如下:视力残疾26人,占28.26%;听力残疾23人,占25%;肢体残疾38人,占41.30%;综合类5人,占5.44%。其中残疾人自身对就业的感受,包括对就业形势、就业方式、障碍及改进措施的看法,节选如下。

二、上海市残疾人就业困境分析

目前上海市支持的残疾人就业途径主要有三种: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以及个体就业。但是仅仅靠这三种并不十分完善的措施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残疾人就业率不断下滑的问题,其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1.残疾人口数量增长过快

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上海市劳动年龄段的残疾人口在1987年约为19万人,而2006年达到33万人。与此同时,1987年上海市为残疾人提供了10万个就业岗位,2006年仅达到12万。就业岗位数量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残疾人口的增长率,市场没有相匹配的就业岗位提供给残疾人,大量残疾人不能实现就业。[1]

2.残疾人本身存在抗拒心理

⑴身体条件不适合大多数工作。我组研究的生理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和肢体残疾四类。他们的身体条件较之正常人有较多的缺陷,完成工作会让他们较之一般人更加困难,成果也会差强人意。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是生理残疾人抗拒就业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企业不愿招收残疾人的原因之一。

⑵社会偏见。生理残疾人或多或少会有外在表现,这些与一般人存在差异的外在表现往往会引来他人的同情或轻视。问卷与访谈调查发现,残疾人最反感的便是这些偏见,就业虽然可以减少自身的生活问题以及家庭的负担,但是不得不直面他们最无法忍受的偏见,这种偏见是残疾人对就业产生抗拒的根源。

3.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选项1.就业形势(是否有合适的工作)大多有工作少数人有工作绝大多数很难有2.就业方式残联或政府分派中介机构介绍亲友介绍自主创业3.就业障碍自身缺陷没有就业意识用人单位歧视全社会不重视没有有效的法规整体形势不佳4.哪方面应该改进政府出台政策自身努力增加残疾人岗位单位减少歧视全社会关心自主创业人数29 51 12 26 20 38 8 44 5 30 2 11 0 11 27 19 30 2 3百分比31.52 55.43 13.05 28.26 21.74 41.30 8.70 47.83 5.43 32.61 2.17 11.96 0.00 11.96 29.35 20.65 32.61 2.17 3.26

⑴残疾人集中就业政策。目前,关于残疾人集中就业的相关政策严重滞后,现行政策规定,只有民政、乡镇、街道举办的集体所有制福利企业才可享受税收减免,其他企业不能享受退税优惠。许多福利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因此不再继续享受税收减免。此外现行政策中对福利企业经营行为的限制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大大影响了残疾人的就业。[2]

⑵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政策。虽然有相关条例规定用人单位须按总人数的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但具体比例却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规定,行政执法主体不明确,难以有效地具体实施。而且就算实施,统一法律规定的缺失也将造成监管困难的问题。

⑶残疾人个体就业政策。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残疾人个体就业的政策,都是针对从事传统经营的个体就业残疾人的,还没有涉及网络创业、网上开店等新经营模式。[3]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程度快速提高,电子商务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经营模式,无疑会为残疾人个体就业提供新出路,然而政府的扶持范围却并未包括这些方面。

三、完善上海市残疾人就业对策

1.开设残疾人心理咨询服务

目前,在生理残疾人群体中,仍然存在部分因自卑等心理问题而抗拒就业、抗拒融入社会的现象。政府在不断完善就业政策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到他们心理上的需求和问题。此项服务可以依托社区开展,定期邀请心理咨询师为上述残疾人进行辅导,尽快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维护社会的稳定。

2.完善居家就业相关政策

针对部分残疾人仍然存在自卑、抗拒融入社会等心理,居家就业是继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之外的一种新型就业模式。然而,目前国内对残疾人居家就业还缺乏法律支持,仅有部分地方率先出台了相关政策,如福建省漳州市规定提供居家就业工种的企业,可以享受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5]

为此,政府应当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好地规范和保障残疾人居家就业。此外,各省市也可借鉴福建省的先例,依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将企业和残疾人对口,弥补企业为了完成指标而招收残疾人的困境。

3.线上线下多开设专业技能课程

据了解,目前上海专门的残疾人高等学校只有一所上海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更多的则是阳光基地以及残疾人协会。为了更好地让残疾人融入社会,并且像正常人一样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和高等教育,政府应该考虑建设几所专门的残疾人大学或者专业学院,开设电脑技术、按摩推拿、盲文等专业课程,以此提升残疾人的专业素养,为他们找到更高质量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

此外,政府也可以建立一个残疾人信息库,对登记在信息库内的成员免费开放部分大学的公共知识课程或视频课程,让他们也能像正常人一样接受知识,在营造一个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

4.定期考核雇佣残疾人的企事业单位

《残疾人就业条例》第17条明确规定:国家对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扶持。这会让某些不良商家和企业钻“招收残疾人拿补贴”的空子。为了更好地保障残疾人的利益和规范企业的行为,政府应当设立专门的部门机构对残疾人的就业情况进行后续跟进和走访,了解企业是否真的平等地对待残疾人,是否真的让他们参与企业工作等等,让政府的扶持真正落实到帮助残疾人的企业。

5.鼓励残疾人依托网络平台自主创业

部分残疾人在企业单位就业存在一定的困难,政府可尝试鼓励他们自主创业。随着网络科技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线上创业,也就是大众所熟知的开“网店”。网店具有创业门槛低、操作简单方便、办公地点限制少等特点。对于部分生理残疾人而言,正好弥补了当下大部分残疾人专业知识欠缺、技能素养低等困境。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逐步将在网络创业的残疾人纳入就业的扶持政策范围之内,以促进中国残疾人个体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本次调查研究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为主,深入浅出地分析残疾人就业困境,并试图寻求对策,以促进残疾人就业能力提升,保障其就业权利。总之,在政府、企业和残疾人本身的共同努力下,各级政府应依托残疾人联合会和社区等,在用政策扶持传统就业模式的同时,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残疾人能够自发地共同自主创业、自主择业,为残疾人群创建更多的平台,帮助他们尽可能减小和正常人的差别,做到真切地关心帮助这一特殊群体。

[1]杨伟国,代懋.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J].教学与研究,2008(03).

[2]许玮玲.残疾人就业难问题成因及对策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11).

[3]王优.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政策演变及其有效性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10.

[4]余娟,孙晓.基于电子商务的残疾人网络创业对策——以绥化市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5(1).

[5]百度百科——残疾人居家就业.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7.039

猜你喜欢

残疾生理残疾人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我骄傲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