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
2016-10-09刘笑笑王小春
刘笑笑 王小春
浅谈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
刘笑笑王小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使得广大农村产生了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生长在农村,却因缺少父母亲的关爱而偏离常人的轨迹,因缺少父母亲的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而处于法律的边缘。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它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政策漏洞的表现。本文介绍了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留守儿童;农村;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直接影响着传统家庭结构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
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处在特殊发展时期,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但也因多种复杂的现实原因,形成了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这种现象短时期内恐怕难以消除。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14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1]全国妇联2013年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至少有6102.55万人,超过全国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央视曾报道称,现在中国有7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2000万生活在贫困线下,1300万没有获得户籍登记。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半数,比例高达56.17%。[1]
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面临着来自社会外部的问题,如社会歧视、生命安全威胁等,也面临着家庭内部的问题,如营养不良、生活困难、医疗困难等,面临着个人方面的认知偏差问题。
1.个人方面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人生发展八大阶段理论中指出,儿童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父母应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的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留守儿童来讲,缺少了父母的教育和陪伴,易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认知、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影响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
(1)心理问题。2010年5月25日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32.9%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会同孩子联系一次,21.1%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和孩子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和孩子没有联系。[2]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聚少离多,更容易产生焦虑、偏执、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不擅长与别人交流,在某些时候表现得较为怯懦。在遇到困难时,由于没有父母的正确指导和慰问,使得他们易产生挫败感和孤独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缺乏安全感,不轻易信任他人,团队意识较差。由于有些留守儿童与父母长久地分离,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与父母产生情感的隔阂,会怨恨自己的父母,更有甚者采取过激的行为报复社会,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教育问题。教育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让人明事理,懂仁德,守规矩,且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但是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却丧失了公平性,表现出一定的排他性,很多儿童的受教育权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
表1 2014年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单位: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数大约在2075.4万人左右,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人数相对较少,年龄在0~6岁之间的受教育人数约为230.5万人,占普通小学在校生的比例约为16.35%。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不佳,基础教育薄弱,将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减少贫困家庭脱离贫困的机会,易引发“贫困陷阱”的危机。
据妇联有关数据统计,留守儿童中的79.7%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年轻的父母为了生计或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外出打工,将孩子留下给老人照顾。大多数农村老人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较为保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行为方式束缚了儿童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影响了儿童的成长。
据妇联调查,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56%的年龄在60岁以下,绝大部分在50-59岁之间,甚至有12%的祖父母年龄在50岁以下。但是,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3]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父母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帮助和监督较少,甚至没有,使得孩子学习成绩不太稳定,易走“坡行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祖辈较低的文化水平限制了对儿童学习管理的空间,无法提高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个人的上进心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容易过早地进入社会,被一些不法分子诱使干一些破坏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事,给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造成隐患。
2.家庭内部的问题
家庭应是儿童遭遇困难时的庇护所,是爱、理解与包容的港湾。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缺少父母的关爱会使他们在智力、感情、行为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危害。他们会因为营养不良而心智发育不成熟,因生活困难而无法接受学前教育,因医疗费用困难而无法得到及时的救助,引发久病成疾问题。
生活问题。相对于城市来讲,农村的经济较为落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从表2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明显低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差和人均财富分配的不均易引发贫困问题。而家庭贫困是引发留守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都是老年人,他们深受旧观念的影响,在生活上较为节俭,崇尚吃饱饭、少吃菜的理念,不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使得儿童的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高。而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饮食的合理搭配对其心智的发展极为重要。
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在学前期阶段需要家里自己掏钱供养孩子上幼儿园。对于一些贫困的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他们会拒绝送孩子上幼儿园,直到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出现,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有钱的孩子能够更早地接触教育,培养学习兴趣,而没钱的孩子只能被拒绝在教育门外。
表2 农村居民按东、中西部地区分组的人居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医疗问题。留守儿童因营养不良,身体状况不佳,容易受到外界病毒的攻击。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很多的儿童无法享受也没有能力享受医院的治疗,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一般称为“土方法”),或者干脆“扛”到病情好转。当留守儿童生病的时候,他们无法得到父母的关怀,甚至在生病期间还会受到监护人的咒骂,监护人的漠不关心会伤害到留守儿童的情感,让他们产生轻生及离家出走的念头。
3.社会外部的问题
个人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社会属性是人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属性。社会环境会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较少,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的认识不够,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儿童保护机制建立滞后,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的积极性较差,使得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较为严重。
(1)自杀问题。留守儿童较为敏感,情感脆弱,缺乏安全感,容易因对社会的不适应而萌发自杀的念头。据调查,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0%,女生、父母之间关系差、家庭经济状况差、与同学之间关系不融洽、老师体罚、自尊评分低、消极应对方式评分高等7个因素是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4]
(2)人身安全问题。有数据统计,2006-2015年10年间,关于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共计239起,在10年间239起事件中,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共83起,占总数的34.73%,占比最高。其中留守儿童遭受性侵害舆情事件62起,遭受他人蓄意伤害及杀戮21起。[5]留守儿童面临着人身安全的威胁。由于农村重男轻女观念的固化,农村女童受到的伤害更为明显。儿童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也是引发安全威胁的重要因素。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在他们的意识中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看待生命的重要性,没有人教他们在遭遇威胁时如何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将损失降到最小,使得近年来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愈发严重。
(3)学校方面的问题。教学设置并没有涉及如何加强人身安全知识的内容,过多地强调行政性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农村的家访环节,班主任只会去家里父母双方都在或者只有一方在的家庭,避开那些由老人照料的家庭。其实,留守儿童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和爱护,更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但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老师选择避开这些儿童。每当学校召开家长会时,年迈的监护人会因为个人认知能力有限而缺席留守儿童的家长会,进而丧失了解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的机会,而学校也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与监护人取得联系。“散养”的方式及各方的漠视,不但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及人格的塑造。
三、解决途径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化的问题,是城乡人口流动产生的社会化问题。它关系着农村儿童的健康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社会政策体系的完善等方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政府和社会的支持,通过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协调和合作,社会各界力量的介入,为留守儿童建立起安全的“保护伞”,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1.从家庭层面讲
家长外出打工为的是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为孩子营造一个无忧的生存环境。然而却很少有人意识到陪伴孩子成长,给予他们无私的爱,是永远也无法用金钱来替代的。因此,父母应该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家长不仅要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更要做塑造孩子灵魂的导师。
教会孩子学会爱,用爱来解决社会问题。用爱来塑造孩子的人格,给予他们关怀与帮助。教会孩子学会爱的前提是用爱来培养自己的孩子,此爱非“溺爱”,而是通过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机,教给孩子善恶的评判标准,将心比心,使孩子能够用爱来解决社会问题。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向家人倾诉或求救,保持愉悦的心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远大的理想抱负。
摒弃农村陋习,树立良好的疾病防护意识。农村陋习不但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会妨碍新生代儿童的成长。在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时,应该先对主要监护人进行思想的“破冰”,打破传统的“扛病”观念,为儿童的疾病治疗撑好思想上的“安全伞”。家庭内部的自制和合理的协调分工,可以为留守儿童的疾病控制和预防提供积极的心态基础。人性本身是脆弱的,更何况是一个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疾病儿童,对于他们,应多一份关爱和呵护,少一份斥责和冷漠。
通过电话等信息技术,加强与孩子间的情感联络。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网络、电信等正处于技术爆炸式地发展。在外打工的父母应借助电话或者电脑等信息技术,定期与留守在老家的孩子进行沟通。可以通过问答等形式来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适当地做出引导和鼓励,通过实物或货币的形式来奖励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地方。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做虽然不能够近指,却能够远观。
2.从社会层面讲
社会的本质是人和组织形式。通过借助社会的力量,可以缓解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通过调动社会资源,可以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物质的保障。可以通过完善学校教育体制、借助慈善机构力量和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加强留守儿童的管理和相关问题的解决。
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正视留守儿童问题。通过信息登记、走访等方式了解学校内部乃至各个班级内部的留守儿童数量,由有心理辅导经验的教师组成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组织,对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帮助。通过有关安全话题的板报活动、演讲活动和班会的开展,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任父母,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在孩子的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师表,不应该有歧视和蔑视留守儿童的观念,应该尊重留守儿童的隐私,帮助留守儿童克服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同时,班主任要组织好留守儿童的家访活动,应正视这些儿童的相关问题,将鼓励和期待渗透到孩子的心目中,帮助他们成长和成才。
借助慈善机构的力量,为留守儿童提供适时的帮助。慈善机构是非营利性组织,它们组织的活动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和社会影响力。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是中国十大慈善机构,成立于1989年,以促进中国青少年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福利事业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为宗旨。[6]通过开展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引导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消除其自杀等消极的念头。通过希望工程等的建设,为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创造上学的可能。
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为留守儿童送去关爱和温暖。志愿者在为留守儿童送去学习用品、体育器材等物资时,还要关注孩子心灵的需要。对于处在成长期的孩子来讲,灵魂的引导者才是他们所需要的。通过提高志愿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采取玩游戏、讲故事、表演歌舞等形式来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给孩子传递一些正能量。也许在不轻易间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句轻声的问候,一个甜美的微笑,都有可能成为改变孩子一生的转折点。
3.从政府层面讲
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维护着社会秩序的稳定运行,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民政部已与教育部、公安部等决定今年开展留守儿童全面摸底排查工作,从而实现精准帮扶。政府通过社会制度的顶层设计与改革层面,着眼于留守儿童数量的减少,正如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所提到的,到2020年使农村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它需要的是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与户籍政策等阻碍家庭“团圆”的制度壁垒。[7]
完善立法,打击侵害留守儿童权益的行为。从法律层面上为留守儿童提供制度的保障,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行为,如性侵、蓄意伤害留守儿童等行为。从完善制度到严厉执行的过程,需要立法机关、执行机关和监督机关的配合。不但要注重维护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还要关注留守儿童后期的心理恢复问题。
加快户籍改革,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契机。二元经济体制促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固化了城乡户籍制度,引发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其中,留守儿童问题是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通过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有利于解决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城乡户籍制度是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阶段出现的问题,虽然无法通过速成化的措施加以解决,但是可以采取渐进式的方法来解决户籍制度引发的留守儿童问题。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8]
健全儿童福利,为留守儿童提供福利保障。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孤儿收养、托幼事业等。在深化改革的路上,应该注重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通过减免税收和增加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儿童入学减免学费等措施,实现农村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措施之一便是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就业的增加,进而吸引农村青年在居住地就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劳动力的流动速度,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加重。乡镇政府通过员工社会保险的缴费优惠,廉价的土地租金及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本地,增加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物质性配套设施能够满足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四、小结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应适时适地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同时,留守儿童问题也是进一步深化社会经济发展而需解决的迫切问题。通过家庭、社会和政府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制度、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让他们保有和同龄人一样的童真,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最终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成为家庭之痛和社会之殇。
[1]文静.三部门将摸排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定期公布数据[N].京华时报(北京),2016-03-30.
[2]陈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调查:三成儿童有心理问题[N].京华时报,2010-05-26.
[3]苏琳.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N].中国经济网,2013-05-10.
[4]邵福泉,苏虹.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4).
[5]邬志辉,李静美,陈昌盛.农村留守儿童自杀现状: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N].中国青年报,2016-04-28.
[6]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http://baike.so.com/doc/6635434-6849241.html.
[7]朱倡俊.摸底留守儿童数量,更要看到“人”与问题[N].中安在线-江淮时报(合肥),2016-04-01.
[8]陈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观察与思想,2006(22).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7.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