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影响公共健康的路径分析与应对模型建构
2016-10-09王军芳
赵 群 王军芳
气候变化影响公共健康的路径分析与应对模型建构
赵群王军芳
气候变化不仅带来各种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还对人类的身体及心理带来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研究气候变化对公共健康产生影响的作用,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各级政府及个人在各个阶段采取应对措施的模型分析,以期能为降低气候变化对公共健康的负面影响提供一定的政策理论依据。
气候变化;公共健康;政策;路径;模型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气候的变化带来温度的升高,热浪、水涝、干旱等极端天气变化的频繁发生,海平面的升高,空气污染,流行病的爆发,慢性病的恶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会给人类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带来直接和间接的负面影响[1][2][3]。“全球每年都有30万人死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直接影响。”绿色和平国际总干事库米·奈都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发出强烈的呼吁。毫无疑问,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化问题,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努力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从根本上控制全球气候的恶化。但是,正如Cayan[4]等学者所说,即使现在采取最有利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部分气候的变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减少气候变化的同时,如何采取必要的措施应对由于气候变化给人类健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必须的。[5]
中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气候变化强烈,人口密度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些都将使气候变化对中国各地区民众的健康影响更复杂。根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机构统计:2013年中国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为38818.17万人次受灾,1851人死亡,433人失踪,121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5708.4亿元。[6]在过去50年里,中国的平均气温升高幅度达到1.1℃,速度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同期速度。造成降水格局改变、南方地区暴雨天数增多、北方省份旱灾发生范围不断扩大等。有研究预测,在未来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条件下,中国鼠疫疫源地的面积将增大40%左右。[7]有些学者对中国近几年发生的由于气候变化所引起的SAS,冰灾和热浪等对公共健康的影响都有所报告[8-11],还有学者研究了空气质量与公共健康的关系,研究公共健康危机治理的重要保障是伦理道德。[12][13]为此,如何有效预防气候灾害和提高民众的灾害应对能力,已是关系到国民的安全与健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国际学术界总结的主要调控措施包括:气象预报与预警系统,疾病监控系统,安全的保护技术,全面的疫苗接种,应急管理与灾害预防,公共健康教育与预防,最后还有立法和行政。[2]由于气候变化具有空间性,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都不一样,这些具体的应对措施主要还是落在了地方层面上。[5]本文主要研究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气候变化对公共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及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的模型分析,以期能为社会群体在气候变化影响公共健康的相应阶段提供对应的政策建议。
一、人类社会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方式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社会生活方式已与古时大不相同,由于卫生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同时工业的迅猛发展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由于对森林乱砍滥伐,植被遭到破坏,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加。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气温升高和环境系统的压力,将导致某些地区的降雨量增加,某些地区会出现长期干旱,飓风出现的频率和力量都增强,自然灾害加剧。
人类的社会活动对环境及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家庭生活能源;(2)交通系统产生的环境压力;(3)食物和农业产生的环境压力;(4)工业发展产生的环境压力。具体见表1。
表1 人类的社会活动对环境及健康的影响
二、气候变化对公共健康的影响路径
人类社会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对全球的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温室效应,即全球各地都面临着在未来变暖的趋势。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到2100年全球的气温将升高1.8~4.0摄氏度。在很多热带人口密集的地区最高温度已超过40摄氏度,到2020年这些地区的温度将升高1~3摄氏度,到2080年将升高3~5摄氏度(IPCC2007)。温室效应引起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变化,主要包括降雨雪的不均衡,地区温湿度的改变,空气污染等。而对人类影响最直接的是一些极端的气候变化,主要有洪涝灾害天气,飓风、热浪、寒潮等。这些极端气候变化根据世界各地地域环境的不同,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威胁,特别是在一些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影响主要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包括由于极端天气变化,例如洪涝灾害和飓风所带来的直接伤亡,由于热浪和寒潮带来的一些慢性病死亡率的升高,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间接影响主要有由于气候变化带来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一些流行病的感染与传播,由于地区极端气候原因导致农作物歉收等引起的贫困而致一些人群由于饥饿、营养不良而致健康状况下降,长时间处于非正常天气变化中也会引发人类焦虑不安、恐惧忧郁等心理健康疾病。影响路径具体见图1。
图1 气候变化对公共健康产生的影响及路径
三、应对气候变化对公共健康带来影响的措施
1.缓解措施(mitigation)
根据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因素,一些相应的缓解措施(主要是指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温室效应的形成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缓解措施主要包括政策鼓励市民采用更环保的交通方式,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率,多使用自行车或步行;鼓励市民采用更节能的炉灶和能源,特别是在一些低收入国家,可适当提供补助让市民不烧煤炭和木材;提倡节约,减少对食物和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和单位坚决关闭取消,或者采用低碳能源或再生资源,改煤炭发电为风力、水力或核发电;加强环境保护,绿化造林,保护植被。
这些应对措施不仅能从源头上降低温室效应作用,缓解由于气候变化而引起的环境恶化所导致一些极端天气的出现,减少由于自然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也能直接降低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比如空气质量的提高可以减少一些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心脏病和哮喘等的发病率。
2.应对措施(adaptation)
应对措施是指当灾害不可避免发生时所采用的一种事后的干预措施,以尽量降低灾害对公共健康的危害。人类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包括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政策法规基础、文化生活方式等。各地区对极端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是该地区的易感性(susceptibility)即易受影响(或损害)的状况,例如,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和人口年龄分布等。二是恢复能力(resilience)即应对灾害的能力和从受灾状况恢复的能力,以提高人类社会应对灾害能力,降低该地区的易感性和提高应对灾害和灾后恢复的能力。例如,该地区的基本医疗设备条件、应急能力等。
应对措施主要应用于极端灾害天气对公共健康的影响。根据极端天气所导致的灾害类型,相应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保证食物安全,防止水污染,确保饮水卫生,加强对传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临时住所的安置,垃圾等有毒物质的处理,医疗卫生条件能够得到保障,及时的灾后心理创伤干预,加强个人卫生注意事项的宣传等。
3.各级政府相应的职能应对
毫无疑问,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化问题,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努力减少资源浪费和温室气体排放,从根本上控制全球气候恶化。但是,正如Cayan[4]等学者所说,即使现在采取最有利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部分气候的变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减少气候变化的同时,如何采取必要的措施去应对由于气候变化给人类健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必须的。[5]
气象变化对公共健康所带来影响的措施(缓解措施和应对措施)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国家、地方政府和个人三方都需积极参与,各层次职能分工具体见表2。
表2 各层级政府职能应对及具体应对措施模型分析
四、结论
综上,人类社会的活动对全球的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带来气候变化,并对人类公共健康产生影响。本文在分析气候变化对公共健康产生影响路径的基础上构建出应对模型,指出在不同阶段要由相应国家、地方政府和个人共同参与采取相应的缓解措施和应对措施,才能最终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人类活动带来的气候变化和相应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对人类公共健康的影响。
[1]Haines A&Patz J.A.(2004)Health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JAMA 291:99-103.
[2]Haines A.,Kovats R.S,Campbell-Lendrum,D.,&Corvalan,C.(2006).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health:impacts,vulnerability and mitigation.Lancet,367,2101-2109.
[3]Patz J.A.,Campbell-Lendrum,D.,Holloway,T.,&Foley,J.A(2005)Impact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health.Nature438:310-317.
[4]Cayan,D.R.,Maurer,E.P.,Dettinger,M.D.,Tyree,M.,&Hayhoe,K.(2008).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for the california region.Clim Change,87(suppl 1),S21-S42.
[5]Louise,B.(2009).Preparing for Climate Change:A Perspective from Local Public Health Officers in California.EnvironHealthPerspect,117,617-623.
[6]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1-04/5697341.shtml.中国新闻网.
[7]魏刚,陈永杰,马佳,王夕.YNET.com[EBOL].北青网北京科技报,2009-12-21.
[8]李芙蓉,李丽萍.热浪对城市居民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27(12):1119-1121.
[9]朱银潮,应焱燕,徐荣.冰雪灾害中人群健康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8):43-44.
[10]金磊.SARS留给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中国减灾杂志,2003(2):11-12.
[11]赵国香,王声湧.自然灾害的医学救援与应急管理[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5):564-567.
[12]陈硕,陈婷.空气质量与公共健康——以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为例[J].经济研究,2014(08):158-168.
[13]高进,娄成武.公共健康危机治理的伦理构建[J].东北大学学报,2016(03):276-280.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7.027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12ZZA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