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氧核苷酸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研究

2016-10-08吕美光宋海锋潘新智石国辉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乙型聚乙二醇炎性

吕美光 宋海锋 潘新智 石国辉

[摘要]目的 探讨脱氧核苷酸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功能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采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观察组39例采用脱氧核苷酸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白蛋白、总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降低(P<0.05),肝组织炎性程度、纤维化程度改善(P<0.05)。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低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总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HBsAg阴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肝组织炎性程度、纤维化程度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脱氧核苷酸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功能异常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指标,减轻肝组织炎性程度与纤维化程度。

[关键词]脱氧核苷酸;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功能异常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5-100-0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等特点,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可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危及患者生命,危害极大。肝功能异常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见合并症,如何控制疾病发展,有效恢复肝功能,是目前临床治疗的热点话题。此次研究选用了脱氧核苷酸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39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10月~2014年12月诊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78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诊断标准,排除患有其他器质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血液性疾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年龄17~62岁,平均(36.7±8.0)岁,病程3~15年,平均(7.1±2.6)年,男21例,女18例。观察组39例,年龄15~63岁,平均(36.9±7.2)岁,病程3~16年,平均(7.0±3.1)年,男20例,女19例。两组年龄、病程、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患者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员通过。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J20070055)治疗,皮下注射180μg/次,1次,周,连续治疗24周。

观察组采用脱氧核苷酸(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H11022106)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的用法同对照组,静脉滴注脱氧核苷酸100mg/次,1次/周,连续治疗24周。

于治疗前和疗程结束时,检测患者的临床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白蛋白、总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观察指标阴转情况(HBeAg阴转、HBVDNA阴转、HBsAg阴转),记录肝组织炎性程度(G1、G2、G3、G4)与纤维化程度(S1、S2、S3、S4)。

1.3评定标准

肝组织炎性程度的评定标准:(1)G1。轻度慢性肝炎,主要为原慢性迁延性肝炎。(2)G2。轻度慢性肝炎,主要为轻型慢性活动性肝炎。(3)G3。中度慢性肝炎(相当于原中型慢性活动性肝炎)。(4)G4。重度慢性肝炎(相当于原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

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评定标准:(1)S1。汇管区扩大。(2)S2。PF,少量间隔。(3)S3。纤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4)S4。可能或肯定肝硬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检测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学检测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白蛋白、总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学检测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学检测指标(白蛋白、总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显示联合治疗后,血清学检测指标可显著改善。见表1。

2.2两组治疗后指标阴转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HBsAg阴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联合用药治疗的疗效显著。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肝组织炎性程度与纤维化程度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组织炎性程度、纤维化程度均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肝组织炎性程度、纤维化程度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显示药物治疗有效。见表3。

3讨论

临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功能异常的方案有多种,其中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更为常用此次研究选用了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分析如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是聚乙二醇与重组干扰素α-2a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复杂的信号传递途径并迅速激活基因转录,调节多种生物效应,包括抑制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复制,抑制细胞增殖,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但单独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有限,且增加单次剂量强化治疗后,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会非常明显,还有可能恶化肝功能,造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的异常升高,同时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会显著降低。

脱氧核苷酸是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由三个分子组成: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常用于急、慢性肝炎,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辅助治疗,具有促进细胞成长,增强细胞活力的功能,以及改变机体代谢的作用。采用生物技术提取的脱氧核苷酸,经多种生物酶作用而成,含有腺嘌呤核苷酸、胞嘧啶核苷酸、胸腺嘧啶核苷酸、鸟嘌呤核苷酸等成分,可直接参与机体的核酸代谢,让受损肝细胞再生,能有效改善机体肝功能,发挥调节机体免疫力的功效,同时脱氧核苷酸可纠正干扰素造成的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在提高疗效的基础上,还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白蛋白、总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降低。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低于对照组,白蛋白、总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说明脱氧核苷酸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功能异常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可促进肝功能复常。

治疗后,两组肝组织炎性程度、纤维化程度改善。观察组肝组织炎性程度、纤维化程度好于对照组,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HBsAg阴转率高于对照组,说明脱氧核苷酸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功能异常的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肝组织炎性程度与纤维化程度。这与诸多研究结果是相似的。罗燕等研究结果显示,脱氧核苷酸联合PEG-IFNα-2a具有协同性,同时可减少干扰素的血液不良反应。万裴奇等研究结果显示,脱氧核苷酸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可提高CHB治疗的转阴率,减少干扰素的骨髓抑制、肝损伤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脱氧核苷酸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功能异常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指标,减轻肝组织炎性程度与纤维化程度。但此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样本量较少,仍需要进一步扩大,观察时间较短,仍需要进一步延长。

猜你喜欢

乙型聚乙二醇炎性
硅基植入式医疗器械 用超薄膜聚合物涂层的灭菌效果
复明胶囊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临床研究
头孢他啶钠联合阿奇霉素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炎性因子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研究
键凯科技(688356) 申购代码787356 申购日期8.13
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CLCA4基因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与其临床意义
PEG在药物新剂型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2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护理中的应用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