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顶尖青年人才的分布特征与集聚策略
——基于国家级顶尖青年人才计划项目的比较分析
2016-09-27徐广宇
张 伟 徐广宇
(1.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2.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 300074)
高校顶尖青年人才的分布特征与集聚策略
——基于国家级顶尖青年人才计划项目的比较分析
张伟1徐广宇2
(1.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2.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300074)
顶尖青年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未来。以国家级顶尖青年人才计划项目为基础,分析高校顶尖青年人才的分布,结果表明:顶尖青年人才集聚具有明显的 “马太效应”,区域之间、高校之间差异较大,但同时也存在 “弯道超车”现象,部分地区和高校的聚集能力较为突出。聚集高校顶尖青年人才,既要从观念上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也要在制度安排上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顶尖青年人才项目,更要在具体实践中完善顶尖青年人才成长多样化路径和机制。
顶尖青年人才;人才计划项目;人才分布;人才聚集
人才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国家正在推进 “双一流”建设,整体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其中,高水平教师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 (团队)的作用至为重要,他们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根本,是高校发展的关键。作为高层次人才中坚力量和后备军的顶尖青年人才,正在成为各地和高校争夺的焦点。青年人才尤其是顶尖青年人才的数量、质量和贡献,已成为衡量高校学科发展乃至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为适应 “双一流”建设,跻身世界顶尖高校行列的需要,适应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需要,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顶尖青年人才计划项目,如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973项目青年科学家专题和长江学者青年项目等,支持优秀青年学者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着力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目前,这些国家级顶尖青年人才计划项目取得的成绩非常显著,一大批青年学术人才正在崭露头角,在国家、区域和高校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顶尖青年人才的内涵阐释
人才也有分层,处于顶端的高层次人才只有少数,但科研产出大,贡献突出,即存在“80/20”现象。[1]高校顶尖青年人才,顾名思义,即高层次人才中的青年骨干,属于少数中的少数。从广义上讲,指的是高校中处于40岁以下,学术造诣高、科研能力突出,做出卓越贡献的青年人才;从狭义上讲,就是指高校中获得省级、国家级顶尖青年人才称号的高水平人才。顶尖青年人才既是青年人才的带头人、领头羊,更是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的中流砥柱。因此,有专家认为,顶尖青年人才代表未来,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力,谁掌握了他,谁就掌握了未来。
二、高校顶尖青年人才的分布特征
目前,国家设立的顶尖青年人才计划项目主要有六个:一是973青年科学家;二是青年长江学者;三是国家杰青,全称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培养一批青年学术带头人及科研团队;[2]四是国家优青,全称为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五是国家青年千人,主要引进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六是青年拔尖人才,全称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培养国内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目的是形成我国各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中的重要后备力量。[3]这些计划项目已累计入选8172人,其中高校有5935人,占比接近73%,但在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分布还存在较大的差异。
1.高校顶尖青年人才的区域分布
第一,入选总量。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可分为五个阵列 (见表1)。第一个阵列为北京、上海和江苏,入选总量均在500名以上,其中北京更是遥遥领先,入选总量是江苏的2.4倍。第二个阵列为湖北、广东、浙江、安徽、陕西和四川,都是传统的高教大省,入选总量均在200名以上,拥有较多的国家重点高校 (浙江除外,但浙江的浙江大学具有非常强的人才集聚能力)。第三个阵列为天津、福建、山东、湖南、辽宁、黑龙江、吉林、重庆和甘肃,以沿海发达地区和高教大省为主,入选总量均在50名以上。第四个阵列为山西、河北、云南、河南、江西、广西、内蒙古、新疆和贵州,以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为主,大部分地区拥有的国家重点高校少,高校顶尖青年人才入选的数量基本都在30名以内。第五个阵列为全国余下的4个地区,分别是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等西部省份,国家级顶尖青年人才还没有实现 “零”的突破。
第二,万名专任教师中顶尖青年人才数量。该指标主要用来衡量一个地区顶尖青年人才的聚集程度,集中反映一个地区的人才集聚能力。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也可分为五个阵列 (见表1)。第一个阵列为北京和上海,万名专任教师中顶尖青年人才数量均在200人左右。第二个阵列为浙江、江苏、天津、安徽和湖北,万名专任教师中顶尖青年人才数量均在50人以上并且非常集中,尤其是浙江、江苏、天津、安徽四个省市,基本只有1-2个人的差距。第三个阵列为广东、陕西、福建、四川、黑龙江、吉林、湖南、甘肃、辽宁、重庆和山东,万名专任教师中顶尖青年人才数量均在10-35人之间,这些地区也是最有潜力的地区。第四个阵列为山西、云南、河北、内蒙古、江西、河南、广西、新疆和贵州,万名专任教师中顶尖青年人才数量均只有个位数,这些地区因为拥有的国家重点高校较少,数量要想再进一步提高,还有很大的难度。第五个阵列为全国余下的4个地区,分别是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等西部省份。
表1 国家级顶尖青年人才主要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千人计划等网站资料统计
第三,名次变化比较。存在这样的三种情况 (见表1和图1)。一是顶尖青年人才数量名次≈万名专任教师中顶尖青年人才数量名次。也就是说,两个指标名次相当,在全国有19个省份。其中北京、上海和江苏等三个省市,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三名;安徽、福建、湖南、陕西和重庆等五个省市,两项指标基本均位居全国第6-17名之间,处于全国中上层次;剩余的11个省市区 (广西、贵州、河北、江西、山西、新疆、云南、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特别是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等四个地区,名次基本位居全国后列。二是顶尖青年人才数量名次<万名专任教师中顶尖青年人才数量名次。也就是说,前者名次好于后者名次,在全国有6个省,分别是广东、河南、湖北、辽宁、山东和四川。这些省份也是传统的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拥有较多国家重点高校。因而,顶尖青年人才数量在全国处于中上等,但由于高校众多,基数较大,整体拉低了万名专任教师中顶尖青年人才数量这个指标的名次。三是顶尖青年人才数量名次>万名专任教师中顶尖青年人才数量名次。也就是前者名次差于后者名次,在全国有6个省份,主要是甘肃、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天津和浙江。这些地区特别是浙江具有较大的优势,不仅总量上位居全国第六,万名专任教师中顶尖青年人才数量还排名全国第三,这与浙江的超前发展、开放理念有关,特别是杭州和宁波、温州,背靠上海,处于改革前沿,引才、聚才机制较为完善,栽得梧桐引来凤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一度引来全国热议。
2.高校顶尖青年人才的校际分布
从全国高校整体体系看,有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之分;从资源获取能力看,有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之分。为更好地微观了解国家级顶尖青年人才的分布情况,我们选取了天津作为样本,进行微观 “解剖”。
天津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祥地,拥有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即现在的天津大学)和全国第一所私立大学 (南开大学)。全市拥有55所高校,其中普通本科高校29所,分别是部属院校3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和中国民航大学)、地方院校26所、“985”高校两所、“211”高校三所。
就国家级顶尖青年人才在该市的分布而言(见表2),全市拥有国家级顶尖青年人才189人,主要分布在6所高校,分别是南开大学 (90人)、天津大学 (86人)、医科大学 (9人)、科技大学 (2人)、中医药大学 (1人)和师范大学(1人)。在6所高校中,2所部属院校共入选176人,占全市的93.1%;市属高校仅入选13人,不足全市的7%。
图1 各地区顶尖青年人才数量排名与每万专任教师中顶尖青年人才数量排名比较
表2 天津高校入选国家级顶尖青年人才项目分布情况
3.主要的研究结论
第一,全国东、中、西部和省际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 “马太效应”,即经济越发达、重点高校越多,聚集的国家级顶尖青年人才越多。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国家级顶尖青年人才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和浙江等东部省份,而西部地区,尤其是青海、西藏、宁夏和海南等4个省份至今无一人入选,贵州、江西、新疆、内蒙古、广西等地区入选还在个位数 (贵州和新疆只有1-2人)。整体看,顶尖青年人才向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聚集的趋势较为明显,中部地区的湖北,华南的广东也有一定的聚集能力,但西部地区的聚集能力还非常弱。
第二,高校之间差距悬殊。国家级顶尖青年人才主要集聚在部属院校、“985”院校和部分“211”院校。以天津为例,高校之间存在着严重的 “二八现象”。该市部属院校 (3所)虽然仅占1/10,但拥有全市93%的顶尖青年人才;而占据全市90%的市属高校,却只拥有不到全市7%的顶尖青年人才。此外,还有近85%的市属高校还没有一名国家级顶尖青年人才。在拥有国家级顶尖青年人才的学校中,每所高校仅拥有1-2人 (“211”高校除外),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有非常大的差距。
第三,部分区域或高校也存在 “弯道超车”现象。从区域层面看,湖北、浙江和广东势头猛进。在同样都为高教大省的湖北和陕西,湖北高校的顶尖青年人才聚集能力明显高于陕西,其中湖北的总量在全国第四,陕西只有第八。浙江虽然重点高校和顶尖青年人才总量均不占优势,但每万名专任教师中顶尖青年人才数量位居全国第三,这与该省为顶尖青年人才营造舒适、优越的创新环境和事业平台的努力密切相关。近年来,广东加大了高水平大学建设力度,投入130亿元,重点建设10所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在全国大有赶超之势。从高校层面看,苏州大学等一批地方院校表现非常突出,由于它们加大了对青年人才的重视程度、培养力度,提升了服务水平和能力,顶尖青年人才入选的数量也非常多。
三、高校顶尖青年人才的集聚策略
顶尖青年人才集聚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分析国家级顶尖青年人才的分布情况,结合各地的具体实践,聚集培养高校顶尖青年人才需要从观念、制度、机制等多个方面着力。
1.高度重视高校青年人才培养
抓青年人才就是抓学校发展未来。在国家层面,要进一步完善顶尖青年人才发现机制、评价机制和引进机制,建立更加全面系统的顶尖青年人才格局。[4]在省级和校级层面,要把青年人才成长作为一把手工程,重点实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加强高校博士后师资储备,完善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全面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实施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支持中青年教师赴国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访学进修,全面提升顶尖青年人才 “后备军”的水平和能力。同时,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范例,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韩国项浦大学成为亚洲顶尖大学的经验,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特别是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市场化的机制配置人才资源,带动高校整体实力提升。[5]
2.着力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类顶尖青年人才项目
在国家层面,目前有6个顶尖青年人才计划项目,并且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重视顶尖青年人才,就必须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实践证明,一个地方越发达,各种资源聚集能力就越强,这固然与原有基础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一个地区的引才聚才理念,引才、用才机制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从国家级顶尖青年人才的分布就可以看出,顶尖青年人才集聚的 “马太效应”非常明显,东部地区越来越有优势,而中西部绝大部分地区进展非常缓慢。因此,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的地方政府,更要从人才聚集理念、机制等多个方面努力,充分利用政策,突出自身优势,与 “985”高校、“211”高校,与北上广、东部沿海城市抢占高层次青年人才资源。[6]譬如,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与发展需求,在省级人才项目中增列 “青年人才”项目,启动实施省级人才 “青年学者项目”,重点面向海内外引进和培养一批顶尖青年人才和团队。同时,高校也可根据自身实际,设立各类青年人才培养培训计划项目。
3.切实完善顶尖青年人才成长多样化路径和机制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优良的环境。尤其是青年人才的成长,既需要宏观环境的关怀,更需要微观机制的潜移默化。科学的未来在青年。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 25-45岁,峰值是 37岁。[7]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需要让那些最具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而在实践中,青年科技人才也是最需要稳定经费和各项机制支持的群体。因此,普通高校必须深化改革,从机制、方式、方法等多个方面着力,构筑引才聚才的新高地。要把握好人才发展路径的特征,进一步完善青年人才成长的多样性路径和机制,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华创造更大舞台,形成青蓝相继、人才辈出的局面。特别是要打破 “论资排辈”,在高校职称评审和科技评价等制度机制上下功夫,为顶尖青年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让广大青年人才在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评价氛围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术生产力和带头作用。[8]
[1]牛珩,周建中.基于CV分析方法对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特征研究——以 “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和 “杰出青年”为例 [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2):96-102.
[2]郭美荣,彭洁,赵伟等.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过程及特征分析——以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例 [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35-138.
[3][7]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问——解读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J].中国人才,2012,(3):7-8.
[4][6]余敏,朱琳.高校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的特征分析——基于 “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20):6-8.
[5]黄维.青年人才引进正在改变高等教育格局——关于国家 “千人计划青年项目”遴选的分析与思考 [N].文汇报,2016-02-19(006).
[8]孙伟,任之光,张彦通.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现状分析:以青年千人计划为例 [J].中国科学基金,2016,(1):80-84
(责任编辑吴潇剑)
Distribution and Aggregation Patterns of Top Young Talents in Universities:A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on a National Top Young Talent Project
Zhang WeiXu Guangyu
Top young talents are the backbo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On the basis of a national project on top young talents,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stribution of top young talents and finds that there is an obvious“Matthew effect”in the distribution of top young talents,that there are marked differences among regions and universities,that,meanwhile,there are exceptions in that certain universities have extraordinary attraction for top young talents.To attract top young talents,it is essential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 of young talents,to conduct national,provincial and university level top young talent projects,and to take approaches for the growth and diversification of top young talents.
top young talent;talent project;talent distribution;talent gathering
G647
A
1672-4038(2016)08-0017-06
2016-07-05
2015年天津市人才发展基金资助课题 (2015-17)
张伟,男,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市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国内外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徐广宇,男,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国内外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