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组织的特色与趋同
——基于社会学新老制度理论的比较与启示
2016-09-25屈潇潇
屈潇潇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 102617)
高等教育组织的特色与趋同
——基于社会学新老制度理论的比较与启示
屈潇潇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102617)
以组织社会学新老制度主义理论对组织变迁机制的解释为切入点,比较两个理论的分析框架及其在高等教育组织变迁研究中的应用。老制度主义关注的焦点是单个组织与周边微观环境之间在组织变迁过程方面的互动,以及组织内部利益各方在非正式结构中相互作用形成组织特质的过程。新制度主义强调场域层次上组织在强制、模仿以及规范的压力下,出于合法性或文化-认知方面原因而产生的趋同过程。组织社会学新老制度主义理论对组织变迁机制的解释对我国高等院校发展有三点启示:第一,要区分宏观的制度环境与微观的制度环境,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和具体行业市场对高等院校的影响;第二,要努力构建稳定的制度环境;第三,高等教育的话语体系和规则制定要涵盖不同层面和不同层次的利益主体。
高等教育组织;制度理论;组织特质;组织同形
组织分析的制度主义是组织研究领域中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方向,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领域都有不同的理论假设、分析框架和研究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研究的方法、手段和范式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整体来讲,经济学的制度主义在适当放宽理性假定的条件下用经济学的主张来解释组织与制度的关系,以交易成本理论为代表;政治学的制度主义分化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两个流派,前者倾向于用理性选择的经济模型解释政治系统,后者强调利益主体对组织与制度变迁过程的影响;组织社会学制度学派更关注组织环境中文化信念等认知层面的制度因素,其中特色与趋同分别是新老制度主义探讨的两大核心内容。
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自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我国高校同质化趋势明显,并对高校如何实现特色化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但是这些研究相对缺乏对高等教育组织同质化或特色化发展背后作用机制的阐释和对比。本文以组织社会学新老制度主义理论对组织变迁机制的解释为切入点,比较两个理论的分析框架及其在高等教育组织变迁研究中的应用,以期梳理出高等教育组织实现特色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老制度主义基于利益与价值观吸纳机制的组织特质形成过程
1.理论解释
在默顿提出的现代科层组织显功能和潜功能的概念下,作为工具的组织与作为规则的组织被区别开来,其中作为工具的组织是追求效率的技术性手段,而作为规则的组织则是确立价值观的制度过程。塞尔兹尼克在此基础上明确区分了制度与组织,认为组织是 “理性行动的结构性表达”,为达到特定目标而设计的工具性机器,而制度则是制度化的组织,受到环境影响和参与者社会特性的嵌入而显示出组织特有的特征和能力,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前者的组织会在不同程度上转化为后者的制度化组织。[1]因此,组织的制度过程首先是正式结构的建立,即组织确立目标、规则、协作机制和交流渠道,为组织的运行提供可以依据的制度性解决办法。除此之外,还有组织制度的维持和扩散等制度过程,塞尔兹尼克称之为 “浓”制度化,即在一定时间内的强化和积累。
由此可见,在老制度学派的视角下,组织的变迁是组织不断制度化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会出于合法性的需求将某些特殊利益群体 “吸纳”(cooptative)进组织的管理核心,从而形成了组织的特质。这里,塞尔兹尼克将 “吸纳”定义为 “将新的组织要素纳入领导或组织决策结构的过程,作为转化组织威胁的方式”。[2]
正式的吸纳 (formal cooptative)通常是指组织公开建立的规范关系,如正式的人员任命和聘任、合约的签订等。正式吸纳的产生建立在两个条件之上,一是权威的合法性,如在民办高校的董事会机构中会有教师代表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二是组织管理过程的实际需求,如建立层级化的管理机构、组织规章制度的建立等。而非正式的吸纳 (informal cooptative)则是对组织内外特殊利益群体压力的反应,组织的资源依赖特点会使组织所依赖的某些个人或特定的利益群体在实际的决策权力中分得一杯羹,这种对特殊利益群体实质权力控制的认可会在某种程度上弱化甚至颠覆正式权威的合法性,出现目的行动的意外后果。组织分析中吸纳机制的运用不仅是组织适应环境的反映,也是组织特征发展的结果,因为组织所吸纳的要素特征塑造了组织的行动,这个吸纳的过程本身也是组织特质形成的过程。
2.教育组织研究的应用
在教育组织研究中沿袭了以上思路的研究以伯顿·克拉克 (Burton Clark)的 《成人教育的转型》《开放学院》和 《特色学院》为典型代表。以成人学校的研究为例,在一战后的美国化运动和职业教育扩张中发展起来的成人学校由于在教育系统中的边缘地位及经费收入与学生注册人数高度相关的财政政策,使成人学校处于 “注册经济”的强大压力之下,严重依赖外部环境,而成人学校又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难以抵挡注册经济的压力。因此,学校管理者在边缘地位、注册经济、模糊目标的作用下形成了 “他人主导的管理定位”,对学校的发展难以有全局性的控制和计划性的调整。最后导致成人学校难以避免被大量并入社区学院的转型结果。
在开放学院的研究中,克拉克主要针对社区学院组织变迁过程中所形成的组织特征和能力进行了重点分析和讨论。社区学院组织特征的形成受到地方公立学校管理系统和学生群体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学区管理部门将其定位于以职业教育的培训为主,兼具大学本科转学课程和成人教育的功能,但是开放大门的入学政策使学校不能对学生进行筛选而形成 “大众学院”的组织特征,需要提供多样化的项目以满足异质性学生群体的需求。与学区管理部门最初定位的职业教育目标不同,大量的学生群体对转学课程的偏好使学院发展出 “冷却功能”(cooling out),即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使学生降低对高等教育转学的热情和需求,从而转入职业教育项目的学习。
国内从老制度主义观点分析高等教育组织变迁的研究并不多见,从研究对象来看,以民办高校和地方高校为主。郭建如就以陕西省为例,认为陕西省经济落后与教育发达的反差及相对宽松的地方政策环境是陕西民办高校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除此之外,民办高校的母体裂变增生机制和竞争性的学习型社区形成为陕西民办高校群体性规模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微观环境基础,以关系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塑造了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组织的独特特征和能力。[3]韩高军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分析了行业院校在隶属关系调整后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及其“地方化”的适应过程,主要表现在办学目标的变迁和系科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在与地方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过程中,学校自身的实力和办学特色也得到了增强。[4]
二、新制度主义基于合法化机制下组织同形过程
1.理论解释
新制度学派在继承了 “制度是一种规则体系”的基础上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界定了制度,认为 “制度是由为社会行为提供稳定性和有意义的、认知的、规范和管理结构与行为组成的”。[5]在这个定义中,制度包含三大要素,即法令规章 (regulative)、规范 (normative)和文化-认知 (cultural-cognitive)。因此,行动者对组织产生情感依附或承诺从而实现组织变迁的根源不在于其利益向具体组织的灌输,而是宏观层次的制度在发挥作用,独立于道德忠诚可能依附的任何实体,并且利益和行动者本身是通过制度而建构的,制度框架塑造了人们确定和追求其利益的手段。[6]在此基础上,迪马奇奥和鲍威尔提出了组织场域层面基于合法化机制的组织同形分析思路。
与老制度主义的观点相似,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基于合法化机制的组织同形研究也强调组织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所不同的是,该观点强调场域下的制度环境,即有着与产业、专业或民族社会相似边界的组织部门,而非组织周边密切相关的地方性环境,认为制度化过程是组织不断采纳制度环境中建构起来的具有合法性的形式和做法,并通过合法性机制而产生了组织的制度同形 (isomorphism)。这里的合法性机制不仅仅是指法律制度的作用,还包括了文化制度、观念制度、社会期待等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和结构的影响。
迪马奇奥和鲍威尔在合法性机制的基础上认为,推动组织制度趋同化的动力来自国家制度和专业组织,有三种机制导致了制度的趋同性,分别是源于政治影响和合法性的强迫性机制 (coercive)、源于不确定性进行合乎公认的反应的模仿机制 (mimetic)和与专业化相关的社会规范机制 (normative)。
2.教育组织研究的应用
对新制度主义趋同机制的验证最早就源自梅耶对美国公立学校组织结构的案例考察。在其研究论文 《组织结构与制度环境:公立学校的案例》中证明了州和联邦立法机构对公立学校健康服务检查、心理服务和课程服务产生支持或抑制的作用。与此同时,罗万也注意到了营利性组织在教育制度环境下所起的作用,如教材生产商等。
国内有关高校组织趋同的研究更加综合化,鲜有对某一种模仿机制的深入研究,但是在研究主题上可以区分为大学组织场域内的趋同和大学组织向其他类型组织的趋同两大类别。其中大学组织场域内部的趋同又可分为不同类型教育组织模仿和不同层次组织模仿导致的趋同,前者主要集中于民办高校组织的研究。姜华从组织趋同性的三个机制对民办高等教育组织的变迁进行回顾,认为民办高校之间不仅相互模仿,还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模仿公立高校,如设立党委、团委,成立二级学院和学术性研究机构等。[7]阎凤桥根据民办高校对合法性重视点的不同将其模仿对象分为三类:如果民办学校追求政治和行政合法性,那么董事会就会较多地吸收影响其合法性地位的成员,如政府部门的官员;如果获取资源是民办高校的主要目标,董事会成员中就会吸收较多企业界人士;如果生源是其生存的关键因素,民办高校就倾向于与公立学校结成联盟,或者与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8]
不同层次组织间的趋同则表现在高职院校向本科院校的模仿、地方高校升格热潮等现象的研究。林娟分别从组织趋同的三个机制分析和解释高等职业院校的趋同现象:来自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正式制度形式对高职院校施加的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规范压力和以财政拨款为主要途径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压力构成高职院校趋同的强制性因素;在模仿性趋同方面,高职教育作为中国的新生高等教育类型,对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并没有清晰认识,在办学中普遍模仿高等教育领域中具有合法性的组织形式,即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自发或在政府领导下成立高职教育相关技术领域研究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或联席会等高职教育专业团体和校企合作联盟等是高职院校社会规范趋同机制的主要来源。[9]王宾齐从北大 “神话”的形成解释了我国高校普遍追求升格而导致的组织趋同现象,整体而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个制度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不确定性时期,高校如果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就容易导致组织盲目地向政府和社会所认可的组织形态学习,而来自政府等级化的资源配置方式、统一的绩效评价标准和社会对名牌高校的崇拜使得北大等 “神话”成为众多高等教育组织模仿的对象,制度性模仿成为我国高校趋同的主要动力。[10]
高等教育组织趋同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向政府和企业等其他类型组织的模仿。毛亚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组织趋同的不同合法性来源,其中在市场经济体制时期,虽然来自政府的强制性趋同机制减弱,但是市场经济的效率机制引入使得大学组织内部管理主义盛行,企业的管理技术被广泛运用于高等教育的系列活动之中,模仿企业的趋同机制占据主导。[11]从新制度主义的角度来看,大学组织 (去)行政化现象本质上就是大学组织向政府等行政化组织模仿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有一些研究分析了我国大学行政化的合法性来源和机制。董轩从单位制度的角度认为单位制度国家行政组织的延伸和附属物,造成我国高校与政府之间上下级的行政关系而非契约关系是大学向政府组织结构趋同的根源。[12]陈金圣与龚怡祖认为集权型的高教行政体制从根本上塑造了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支配—服从关系,大学对政府的依附性地位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学组织趋同于场域中心组织——政府部门,即可通过大学领导与管理体制的 “媒介”作用将这种 “主从型”的关系复制到大学的内部管理层面。[13]
图1 理论关系图
三、新老制度主义的比较与启示
图1显示了新老制度主义两种理论对组织变迁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老制度主义关注的焦点是单个组织与周边微观环境之间在组织变迁过程方面的互动,以及组织内部利益各方在非正式结构中相互作用形成组织特质的过程,其中利益群体共同的价值规范发挥核心作用。新制度主义则认为利益群体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不能有效应对环境的变化,因此它强调场域层上组织在强制、模仿以及规范的压力下,出于合法性或文化-认知方面原因而产生的趋同过程。
但是最近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将两种学派的思路整合起来,比如布林特与卡拉贝尔对美国社区学院制度起源与转型的研究不仅强调了制度模型和理性神话,而且强调了制度性利益和团体斗争在塑造组织结构和政策中的作用;[14]格拉斯基维茨对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市慈善捐赠制度案例的分析显示了场域领导者能够有目的地建立和创生制度,而这种制度反过来又能够支配和控制组织的行动。[15]在国内的教育组织研究中,笔者对中国民办高校的案例研究结果也显示在民办教育制度环境发展初期,不稳定的制度空间尚未形成制度化的合法性规范,民办高校的特色是出于其特殊的需要与理性选择,但是随着民办高校等教育的发展成熟,制度空间中的合法性规范力量不断强化,以公办高校为标准的评估要求对以特色求发展的民办高校构成了强力的制约,学校特色发展的外部制度空间不断缩小和结构化。[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突出体现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三个方面。[17]对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而言,由于区域位置、历史积淀和办学传统等方面的差异,组织的变迁过程应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是高等教育组织特色和高等教育系统多样性的动力。从新老制度主义的理论对话和相关研究来看,对我国高校发展具有以下借鉴意义:
第一,高校发展要区分宏观的制度环境与微观的制度环境,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和具体行业市场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许多高校出现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同质化现象,从老制度主义理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忽略了学校所在地方社会的需求,缺乏与微观制度环境的互动过程,尤其是地方高校更需要将 “地方性”、“行业性”作为转型改革的主要定位。
第二,制度环境的稳定性是大学特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组织场域的稳定性是决定组织变迁方向的主要变量之一,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在场域中对各种组织进行协调规制来稳定场域。有研究表明,制度环境比较稳定时,高等教育组织更容易获得稳定性,并试图控制和影响环境;当制度环境不稳定时,声誉高的组织会通过一些策略象征性地回应,以适应环境的要求,而声誉低的组织则会改变其核心活动以顺应制度压力。[18]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制度环境一直处于剧烈变动中,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许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改变了其原有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追求升格、专业设置大而全都是高校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策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并未充分发挥协调作用。
第三,高等教育的话语体系和规则制定要涵盖不同层面和不同层次的利益主体。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源自不同大学具有各自的特色,但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机制从建立之初到现在,政府起到主要作用,管制色彩浓厚。从评价标准体系来看,在指标设计时往往以 “容易操作”为基本原则,容易量化的指标比重较大,指标单一化造成了高校的趋同化。因此,高校评估的话语体系应以学校的资源条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把能否有效地整合资源、从学生长远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作为关键变量;在评价规则制定的参与者中,还应该增加来自地方高校、民办高校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组织,除此之外,也要增加市场用人单位、行业和企业人员的比例,建立多样化评价标准。
[1]hilip Selznick.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48,(13):25-35.
[2]Philip Selznick.TVA and the Grass Roots[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 Press,1949:13.
[3]郭建如.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化整合——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域性、阶层性与趋同性研究 [J].民办教育研究,2004,(6):25-33.
[4]韩高军.行业院校地方化的制度主义分析——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58-166.
[5]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 (第3版)[M].姚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9.
[6]Richard·W.Scott.The Adolescence of InstitutionalTheory[J].AdministrativeScience Quarterly.1987,(32):493-511.
[7]姜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组织的变迁及其特征[D].北京大学,2007.
[8]阎凤桥.中国民办高校内部治理形式及国际比较 [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8.
[9]林娟.高职院校组织趋同机制研究——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 [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40-43.
[10]王宾齐.北大 “神话”与中国高校群体性趋同现象——新制度主义的视角 [J].现代教育管理,2011,(10):40-43.
[11]毛亚庆.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制度主义分析 [J].重庆高教研究,2014,(2):1-6.
[12]董轩.大学作为 “单位”的制度效果——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分析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8):44-46.
[13]陈金圣,龚怡祖.去制度化:大学行政化的新制度主义救赎 [J].高教探索,2011,(4):11-17.
[14]史蒂文·布林特,杰罗姆·卡拉贝尔.制度的起源与转型:以美国社区学院为例 [A].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 [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60-384.
[15]约瑟夫·格拉斯契维茨.使法人行动者(公司)负责任: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市的制度建立过程 [A].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 [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15-333.
[16]屈潇潇.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行动逻辑——以某民办高职院校为例 [D].北京大学:2012.
[17]王贺元与胡赤弟.学科-专业-产业链:协同创新视域下的基层学术组织创新 [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38-42.
[18]Leisyte L.University governance and academic research:case studies of research units in Dutch and English universities[D].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CHEPS),2007.
(责任编辑吴潇剑)
Originality and Converg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on the Old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s in Sociology
Qu Xiaoxiao
This paper bases itself on the explanations for the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 mechanism by the old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s in sociology and compares the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the studies of higher education.While the old institutionalism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ll interested parties in the organizations and how they contribute to the features of the organization,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emphasizes enforcement,imitation and regulation of an organization that promote convergence for reasons of correctness and cultural identification.The explanations for the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by the old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rovide us with inspirations that may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1)the macro and micro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should be distinguishes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specific markets on the universities,(2)the government should make efforts to build a stabl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and(3)there should be interest groups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fields in the discourse system and the rules of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institutionalism;organizational originality;organizational convergence
G640
A
1672-4038(2016)08-0023-06
2016-06-19
全国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AIA150008)
屈潇潇,女,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组织理论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