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6-09-25张雷生吴丹丹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研究课题实绩学者

张雷生 吴丹丹

(1.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2.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3)

韩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张雷生1吴丹丹2

(1.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农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33)

韩国政府实施的 《世界一流大学 (WCU,World Class University)建设计划》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注重区分项目类别,引入国际同行评议,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实绩,对外籍专家学者管理模式灵活而人性化等特点。结合韩国 《世界一流大学 (WCU)建设计划》实施实际,建议国内的双一流建设工作需要重点关注构建经常性的信息收集体系,注重定性定量相结合,考虑专业学科特点,处理好引进人才与本土化人才培养。

韩国;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一、韩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施背景及其内容概述

为了应对高等教育竞争日益加剧的局面,进一步发展和支持研究型大学,帮助大学研究生院成为世界一流研究机构,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韩国政府先后实施了 “BK21 (Brain Korea 21)计划”一、二期和 “世界一流大学 (WCU,World Class University)建设计划”(以下简称为 “WCU计划”)。[1]目的在于通过聘用海外一流学者,集中发展一批攸关国家未来发展、具备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专业,从而加快培育世界一流大学,大力提升大学教学科研水平,增强国际高等教育竞争力。[2]

WCU计划建设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开设新的学科院系,即通过招聘有关专业和学科点的海外学者专家教授等领军级人物,聘任其担任全日制教授 (包括专职教师、基金资助教授、特聘教授、研究教授等多种形态),与国内教授合作设立交叉复合型新学科,开设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学位课程,开辟新的学科研究领域从而成立新的学科院系。二是为现有学科引进海外学者,即聘请海外1-2名学者为全职教授,负责教学或科研合作等工作,与国内教授组成学术团队进行共同研究,推动本学科学术研究发展速度和质量。三是邀请海外学术大师,聘请包括诺贝尔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其他国家顶尖级学者等成为全职教授,与韩国教授共同研究或讲授学科基础前沿课程,开设某一领域专题学术讲座。[3]

WCU建设方案规定,所有申报课题都需经过量化初审、复审和国际同行专家评审及综合审查四个遴选阶段。初审阶段主要由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组成 “项目课题审查委员会”,对申报的项目和课题进行量化初审。“项目课题审查委员会”依照申报课题计划、现有研究成果和学校条件等审查标准分别进行量化评分,该阶段的评分占最终结果得分的60%。其次是复审阶段,“项目课题审查委员会”将重点选拔那些对国民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改善、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及社会综合效益高,能大幅推动学术创新的课题。对类型一 “新设学科”的要求尤为严格,如果申报的课题与项目所归属的大学科领域对促进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及学科创新程度不明显,或缺乏有力的理论和事实依据的话,则会被 “项目课题审查委员会”淘汰。国际同行评议阶段 (International Peer Review),由韩国教育部联合韩国大学协会共同组织国外82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评审,主要审查特聘海外学者的代表性学术成果和研究计划,评分占到最终结果得分的30%。综合审查修正阶段,将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综合评定研究课题的发展前景和预期效果,该项评分占最终结果得分的10%。为保证审查结果的均衡性,教科部规定了每个评审阶段的及格分数线,当某个单项评分未达及格分数时,将被一票否决出局。[4]

二、韩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分析

(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评价领域的构成

韩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评价分为对各研究课题团队的评价和对大学评价两类。前者是以各课题的成果和推进现状为中心进行展开实施,后者则是对大学本部的相关研究课题团队支援扶持实绩为中心进行推进。2009年由于研究课题项目刚刚开始,因此对研究课题团队进行评价时,大部分项目课题成果很难可视化。所以,这期间重点从推进环境和项目课题环境调整方面进行评价,对大学评价则主要通过对具体的支援扶持实绩实施评价。[5]

按照学科和专业不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分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理工科学两大领域。[6]考虑到学科交叉融合实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课题涵盖了工学在内的其他学科和专业性评价。为此,构成反映学科和专业特性的评价指标时应符合期望或项目课题类型。具体而言,各学科和专业领域指标过于细分时,评价将以机能性评价为主,外在的评价指标主要由宏观层面指标构成,从内容层面上进行评价时最好考虑各项目特性。现实层面上,从外部反映各研究课题团队推进的项目特性,构筑综合评价框架时存在很多困难,因此促使激活研究课题团队自身评价。各研究课题团队设定可以反映项目特性的自身评价基准和加权值,构成自身评价委员会从自身角度对项目课题进行评价。对此,将客观的检查设定为由外部评价团队实施。因为灵活运用自身评价可以发挥各研究课题团队的项目特性,并且还有助于构筑项目课题的反馈体系。

从世界范围内的大学评价实际可以发现,尽管项目课题各部门依照定量实绩进行评价存在诸如客观、简洁、明了等优势,但很多时候难于区别项目课题质量水平的细微差别;过于拘泥于体系化的评价指标时可能在整体上会忽视项目课题成果,因此,依据外部评价团队新设了定性评价项目。[7]外部评价团队可以对体系化的评价项目之外的项目整体水平和成果来做出综合判断评价和建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分为了Ⅰ、Ⅱ、Ⅲ三类,如表1所示。

类型Ⅰ “新设学科”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成了定量评价 (12个)和定性评价 (8个)两个环节共计20个评价模块,课题类型Ⅱ “为现有学科引进海外学者”将定量和定性评价两个环节合并一起,细分为了14个下位评价模块指标体系。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公平性与合理性,考虑到各高校所申报的课题项目的内容与申请的项目数等因素,将按照在各模块内评价标准相近的原则进行定量或者定性评价分组。类型Ⅲ “邀请海外学术大师”的评价主要依靠申请人的国际学术界声望,由国际专家同行评审来决定。[9]

表1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各项目类型评价指标体系[8]

对研究课题团队各类型成果评价时,具有部分共同性质的项目由共同指标来构成,对剩余的项目则设定为各类型指标。各类型评价指标相同时,还需依据项目的特性再赋予不同加权值。对各评价指标的说明基本遵照类型Ⅰ来进行,类型Ⅱ和Ⅲ中不能包含在类型Ⅰ的指标另行追加说明。类型Ⅰ以聘用全日制海外学者教授 (Full-Time)为前提,和国内教授一起参与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需要营造能够协作的研究环境。对新开设专业、学科的项目,将重点检查和评价开设和运营与否,对海外学者和国内教授团队如何进行职责分担,是否切实开展实施进行评价。为此,营造符合项目课题特性的教育教学和研究基础环境现状有关的实绩,推进过程的适切性为中心进行评价。

(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各类型评价指标体系比较

类型Ⅰ是支援扶持开设新专业或学科的项目,主要考察教育课程构成优秀性、运营实绩等。[10]类型Ⅱ是在现有学科招聘和聘用全日制海外学者教授进行授课和共同研究的项目,区别于类型Ⅰ,类型Ⅱ重点评价现有教育课程的竞争力强化,研究环境营造现状和聘请的海外学者利用成果。[11]类型Ⅲ则属于非全日制聘请世界知名学者的项目课题,改进了海外著名学者每年至少在国内居留2个月以上的基本条件,重点评价海外著名学者发挥的作用及取得的成果。[12]研究课题团队实绩是考察的重点,分为教育和学术活动和共同研究成果两大方面。教育和学术活动和共同研究成果分别占整体评价指标体系比重的30%、40%。

1.研究课题项目团队实绩指标比较

(1)教育教学

第一,在教育课程构成和运营方面。类型Ⅰ强调定量形式检查新设学科、专业的编订和运营现状是否符合计划,是否实现了之前设立的预期目标。检查教育课程履修体系和履修现状、教学科目开设、学生选课实绩等。为了检验新设学科、专业的国际化水平,需要检查外语进行项目、教育课程有关讲座、研讨会等召开实绩和学生参与实绩。海外学者的情况,通过检查国内滞留时间和教育教学参与实绩 (科目名、学分和讲义时间等)来验证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为了提升和强化新开设课程的竞争力和国际化,检查是否构筑海外合作网络,对构筑的网络机关或大学数目、合作范围、原有网络活动等进行评价。定性层面上,类型Ⅰ重点检查新设学科、专业的质量,克服早期的施行差错,检查执行过程有无问题。新设学科、专业教科目和教授团队构成实效性和优秀性,有关教材和实习器材,重点评价学生指导的充实性等教育课程的质量水平和实效性。为了提升和强化教育课程的竞争力及提高利用度,检查开设讲课网站、讲义计划书、资料等在线公开与否等方面。

类型Ⅱ是旨在强化现有专业或者学科的竞争力,为了推进共同研究以项目课题形式对全体教育课程进行计划对比编排,检查其运营实绩,教育课程修读体系和现状,对开设教学科目、学生选课实绩等予以评价。剩余的项目和类型Ⅰ评价相统一。类型Ⅲ注重海外著名学者教育课程参与实绩。以定量形式评价海外著名学者参与教学、实验实习、论文指导等教育教学实绩,评价在国内的教育教学和研究活动的关心度。大致类似于类型Ⅰ对教育教学参与实绩的定性评价。

第二,学生招录和指导管理方面,考虑到项目课题初期发生多次学生招生困难完不成招生计划的情况,类型Ⅰ评价学生招录是否顺利实施,招揽和吸引优秀学生。学生吸引方面,考察包括外国留学生在内的国际化办学程度及学科、专业整体竞争程度。另外,考察为了保障过程的留驻是否采取了应对学生转换到别的专业或学科的措施策略,检查中途退学率 (还将考察毕业率)。定性层面上,评价对新设学科、专业的关心 (舆论媒体和用人单位等)、海外学者角色和贡献度等。类型Ⅱ尽管不是新设学科或专业,但从强化现有学科竞争力的角度上对学生招生满员和留住施行评价。需要指出的是,类型Ⅰ是新设学科或专业,重视对新设学科或专业的社会性关心度等进行评价,类型Ⅱ重点考虑原有的学科在培养毕业生方面的成绩,对毕业生实施社会性评价和检查,类型Ⅲ则未设置学生招录和指导管理这项指标。

第三,学术活动方面,类型Ⅰ以定量形式对包括海外学者在内,教授团队的国内及校内学术活动参与次数和时间,校内学术活动参与的学生和听众人数,SSCI级别期刊编辑委员活动实绩,国际学术活动招揽和吸引、召开实绩等进行评价。定性层面上,类型Ⅰ关注海外学者招揽和吸引时机和期限的适切性,海外学者知名度和实绩,薪酬标准等协议内容进行综合起来检查。海外学者的角色和作用非常重要,综合评价海外学者的学术活动参与内容和水准等因素。另外,还从整体上附加考察学术活动的主题和水准、学术活动资料充实性和优秀性等。学术活动的评价指标和内容方面,类型Ⅱ和类型Ⅰ一致。类型Ⅲ更为关注海外学者在国内的学术活动实绩,对他们为了提高国内学科水准或所属大学的学科领导力所参加的活动类型和数量及水准进行定性评价。

(2)科学研究

这部分指标权重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比重最大,相对而言也最复杂。不同的项目类型使考察评价侧重点和权值比重也各不相同,对国内建设 “世界双一流”大学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具体而言,“参与教授和海外学者研究成果”方面,在定量层面上,项目类型Ⅰ注重评价共同研究团队的目标对比完成进度,分为整体实绩及人均实绩两个环节并进行比较。通过本项目课题开展的研究规模、SSCI论文实绩、国内外专利知识产权、学术著作、研究业绩获奖、海外知名学术会议发表等实际业绩进行评价。人文社会领域对于专利知识产权等定量的评价存在困难,它并非指标选定评价而是对研究课题团队进行评价,因此如果有专利知识产权实绩时最好加以评价。

定性层面上,项目类型Ⅰ评价各种研究成果的质量上的优秀性,对研究基础或者研究环境的优秀性也进行考察。研究结果产出物成果和优秀成果有关的论文、报告书或者知识产权等的优秀性,被引用指数等考察。研究结果与特定学者中心的单独结果相比,最好是以共同研究的形态来推进,因此,包括海外学者在内的参与研究团队间的合作协力及共享研究结果,研究团队间责任分担明确性和贡献度进行考察。研究推进过程中海外学者的共同研究参与程度和水准、贡献度进行考察;海外学者在海外滞留期间中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和完成合作,海外学者具体的贡献等也要进行考察。综合而言,和项目课题开始前相比较,具体检验和比较研究能力的提升程度。

类型Ⅱ不是开设专业、学科而是以现有的学科为对象,对已构筑的研究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和新营造的研究环境现状进行评价。为了对研究环境营造现状和实绩等进行评价,招揽和吸引学者对研究室调整和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对原有学科的实验室是否配备建设合理正常运营进行评价。构筑的研究设施在研究或者教育教学多大程度得以利用,考虑到安全问题还追加评价运营的合理性等。项目课题期间产出的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书和研究论文的情况,不仅提交摘要还要提交全体资料给评价委员团进行质量水准评价。类型Ⅱ和类型Ⅰ一样是以原有学科为对象的类型,由于有关学科或专业领域的研究生可以作为研究组员参与其中,对其是否以共同研究团队的一员的身份履行合适的角色以及学位论文等个人研究实绩的优秀性进行评价。研究组员的研究水平成果方面,定量层面上,检查研究组员研究活动实绩 (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和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实绩)。定性层面上,对研究组员研究活动的质量水准、研究组员的研究参与水准和方法等予以检查。

类型Ⅲ更关注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式,评价包含海外著名学者在内的共同研究团队的实绩,重点评价共同研究团队合作关系构筑和角色任务职能分担是否合理科学。由于研究水平上升增加了获批高质量水平的课题的机会,因此重点检查获批追加的外部研究课题、学术著作和获奖实绩等,特别是检查海外研究课题获批规模及详细事项,还要考察大学知名度提升带来的捐款、捐赠的规模。尤其需要重点指出的是,类型Ⅲ对海外著名学者研究参与实绩的评价给予了很高的权重,并且属于绝对评价,而对于海外著名学者的研究参与实绩另外单独评价。海外著名学者在国内滞留时间相对而言较短,因此,国内期间的重要性自不必说,重点评价海外滞留期间以何形式进行共同研究。

“其他研究活动”方面,类型Ⅰ着重关注对于研究计划书中未考虑到的追加性研究活动和成果进行评价,定量层面上,从国内政府、公共和民间机关获批的研究课题、参与国际研究和国内外咨询、海外学者为提高国内所在大学研究能力、活动的网络参与实绩等进行评价。定性层面上,检查其他研究活动的内容,评价质量的优秀性。类型Ⅱ则强调应将聘请的海外学者的教育教学和研究成果在共同指标中对全体类型进行共同评价,其他研究活动评价中对海外学者的活动进行大学内认知度和满意度评价。为了对海外学者的指导和满意度进行评价,需要了解同事教授和学生对海外学者的活动在多大程度进行肯定评价及满意度调查,以此为参照物进行评价。为此,实施了面向教授和学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对海外学者活动的指导和满意度进行定量评价并采纳其结果。另外,依据研究组员的研究水平和评价水平赋值将其他研究活动的分值权重进行了调整。

2.大学支援扶持实绩指标比较 (其他成果)

首先是行政、财政执行方面。为了项目课题的顺利完成,必须对于研究课题团队给予行政和财政上的支援扶持,因此对行政和财政上的支援扶持实施定量和定性评价。为了培育出世界一流大学、学科或专业,参与研究团队间必须进行均衡努力与合作,为了促进参与研究团队间的合作,不仅包括通过研究项目课题所招揽和吸引的海外著名学者,而对于参与研究的教授全体人员需要依据角色和贡献度大小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定性层面上,检查合同签署及履行,出入境管理记录管理等研究课题团队的海外学者邀请及管理现状,项目课题费执行的妥当性与适切性等。特别是项目课题费在特定期间内不执行,引导其能够在项目课题期限中按照计划均衡支出。行政、财政执行状况部分的评价指标和内容方面,类型Ⅱ、类型Ⅲ与类型Ⅰ保持了一致。

大学层面支援方面。这部分核心宗旨是为了保障海外学者按计划取得预期成果,并对教育教学和研究做出贡献,需要对能够促进和参与教授团队的协作和帮助海外学者适应韩国生活和工作等多种项目方面的类似努力进行评价。具体而言,定量层面上,包含间接花费的研究课题团队再投资和对应投资实绩在内的海外学者安家、利用支援扶持水准,海外学者薪酬标准 (之前海外机关的待遇相比国内的待遇)评价。定性层面上,居住设施、教室、研究室空间支援扶持包含在内的海外学者安定、利用支援扶持水准,对海外学者国内文化理解和适应进行支援扶持的安家支援项目和大学内团队等评价,对海外学者之外的全体参与教授进行激励和行政支援扶持等研究课题团队支援扶持而修订规定的实绩 (必要时)等评价。类似于行政、财政执行状况,类型Ⅱ、类型Ⅲ同样也与类型I在大学层面支援部分的评价指标和内容等方面保持一致。

3.自身评价指标及综合实绩评价指标

自身评价部分,类型Ⅰ、Ⅱ、Ⅲ三个类型的评价权重及着眼点都基本相同。评价原则和出发点是通过项目课题自身检查和评价来诊断和发现各自存在的问题点,为了能对其改善利用进行自身评价,重点考察自身评价标准的适合性,自身评价团队构成等运营的适合性以及是否运用自身评价结果构筑了反馈体系。

综合实绩评价部分,类型Ⅰ、Ⅱ、Ⅲ三个类型的评价权重及原则都相同。这主要是考虑到评价指标分得过细时,容易陷入指标而很难对项目课题整体上的推进现状或成果进行评价考察,因此,需要对项目课题整体优秀性、海外学者活动的优秀性和辐射效果,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在世界大学评价,或国内大学评价排行榜上的上升程度等综合起来判断。

三、韩国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启示

“WCU计划”在近几年的运行过程中,无论是政府、教育部、研究财团还是各高校的教授及研究学者为建设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生长动力领域,培养引领时代科学技术前沿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就。[13]综合上述分析比较,韩国 “WCU计划”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国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有以下方面的启示与借鉴。

(一)构建经常性的信息收集体系,保障项目运营和研究成果共享

世界一流大学普遍具有人才集中、资源丰富、内部治理结构合理等特征。为了迅速创造出与之匹配的科研成果,必须给出能够强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成果和竞争力的方案,促进建设成世界范围公认的一流大学所需要的人才、资源、合理的内部治理和决策结构。[14]为了提高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成果和竞争力,建议国内构建常规性的信息收集体系,从而保障项目运营和研究成果共享。譬如,海外学者的招揽和吸引时,将优秀学者选定、洽谈及国内适应等方面的支援扶持案例共享从而能够从整体上提升成果。构建该信息网络需要跨越项目责任人和行政业务部门间的屏障。信息收集体系构筑过程中,各研究课题团队可以利用项目课题的日程管理或者工程管理等相同方法来管理项目课题,教育部可以实时分析信息,必要时对其予以帮助。通过参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开展项目课题取得预期成果,进而组建项目课题咨询专家团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需要对各研究课题团队实施自身客观评价。建议教育部构建反馈体系,委托咨询专家组通报有关高校一流大学建设进展状况。

(二)评价应考虑专业学科特点,构建跨学科门类的评价指标体系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具有公开评价的性质,应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公开。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展进行评价的意义是学习借鉴,因此,遵照公开公正的原则,评价过程应保障客观透明,尽可能实现各研究课题团队之间互相比较评价,使评价成为学习交流提高的机会。现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项目评价,对于发现的优秀事例波及共享经验教训的机会明显不足。[15]另外,和评价团队主观判断相比,希望通过客观的论据和资料得出评价改进意见,引导朝着所有评价对象都可以参观的公开评价方式推进价。考虑项目课题类型的特性需要现场确认时,可以考虑书面材料评价的同时增加现场评价。[16]

很长一段时间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时,一直存在忽视人文社会领域的倾向,而且对选定标准问题也鲜闻言及。考虑到人文社会领域的研究业绩短期很难定量化等因素,建议开发适合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特征的评价项目和方法,更多考虑定性评价项目,借助对具体的项目综合实绩评价来进行项目课题的微观评价,再加上依照评价委员的综合判断所进行的宏观评价两者并行。

关于各评价项目的比重,建议以参与的研究课题团队负责人为对象实施问卷调查,通过AHP等解释性方法来决定比重。由于学科领域和特性都极具多样性,部分融合交叉领域还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不希望各项目都赋予其统一的评价项目和权重。[17]建议一流大学建设可以考虑对部分项目赋予统一比重,其余部分按照项目特性由研究课题团队自身设定的比重推进实施方案。这将需要尽快对参与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和学科专家进行意见调查,决定评价指标权重,论证出台具体的评价项目比重适用方法。

(三)评价指标体系应引入多元化评价方式,注重定性定量相结合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考虑借助海外知名学者对评价方案进行审核。[18]建议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施国际同行评价,组建国际同行评价委员会,聘请世界各地一流学者担任评价委员。主要对项目课题申请立项时计划能否按期推进和完成,和世界范围水平相比成果水平究竟如何等开展专业性评价。另外,为了对一流大学建设成果质量水平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可以考虑借助国际著名学者进行评价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国际专家评价时需要留出委托同意和充分的回信时间,也可通过电子邮箱甚至挂号信等方式,搜集和征询海外知名学者的意见。考虑到学科领域各自特性实际,对于世界水准缺乏明确的标准,参考海外有名评价事例和结果,按照各主要学科领域设置的基准值在项目课题的目标设定过程中予以反映,可以明确项目课题的目的和方向性。[19]避免使用不能反映学科特性和地区条件的一揽子指标导致学科间不均衡甚至歪曲评价情况的发生。

引入别的研究课题团队的负责人参与的相互比较评价。建议项目课题专门负责机关由委任的评价委员以及其他研究课题团队的部分负责人组成相互评价委员团队进行共同参与评价;相互评价委员的情况,可以硬性规定要求相应研究课题团队之外的研究课题团队参与评价。依据委托产生的评价委员的情况,按照专业性和资质等严格标准选定监测点。考虑到项目类型特性,纯粹书面评价的情况,评价专门小组可以包含相互评价委员。[20]

除此自外,建议引入自身评价。各研究课题团队重要的成果基准可以先通过设定内部专家对项目课题现状及成果进行评价,对自身评价的项目和内容、自身评价委员会构成等评价过程、自身评价结果等环节是否构建有反馈过程等进行定性评价,以补充和完善改善事项或问题点。[21]自身评价不仅包括研究课题团队自身内部评价团队,还包括外部专家客观性地实施,并且须将其当作项目课题发展的契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指向需要从以单纯的知识性或事实确认为中心,朝着提高实际项目课题水平或成果和提供和创造富有成效的机会的方向改进。为此,通过自身努力朝着可以实现各个项目为中心,以提供咨询的形式来推进解决方案或对策。

(四)研究团队建设须妥善处理引智与本土人才培养问题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经验显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见效的方法是推进国际化战略。通过国际化战略,将可以促进和加快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和国际化有关的招揽和吸引优秀的外籍教授及研究人员的能力也是判断大学优秀性的重要指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招揽和吸引海外学者来提升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水平,在相应的学科领域做出卓越业绩的海外学者,的确能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和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可以通过提供包括具有弹性的薪酬体系及雇佣条件等在内的多样的激励措施来聘请海外著名学者。聘请的海外学者能够帮助现有的学科升级,或者帮助在新的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中构筑创办教育课程和构建研究中心。[22]

然而,目前参与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评价的众多专家,自身对海外学者的贡献度及通过这些人来测定评价成果时也带有诸多疑问。类型Ⅲ中招揽和吸引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学者,存在国内滞留时间相对较短、角色不分明,项目课题评价时需要给出明确的成果测定标准进而营造产出优秀成果的良好环境。[23]相对而言,海外著名学者的活动半径宽泛,可以从事多样活动,但其在国内滞留的短暂期间内集中地产出可视的成果可能会存在,对此需要精密研究检查。海外学者们的角色和贡献率尽管不可替代,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中主导性角色依旧是国内教授。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应考虑那些从头到尾所有过程一起参与构思项目课题以主导身份参与的国内教授,应对其制定激励评价方案。

[1]艾宏歌.当代韩国教育政策与改革动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92-193.

[2][13]张雷生,文春.韩国的世界高水平大学建设研究 [J].江苏高教,2013,(2):146-148.

[3]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世界一流大学(WCU,World Class University)项目评价结果[R].首尔: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2008-12-02.

[4][5][6][7][8]韩国研究财团.世界一流大学 (WCU)建设项目成果指标开发及发展方案政策研究 [R].首尔:韩国研究财团年度报告书,2009-12-31.

[9][10][11][12]李世焕.世界一流大学(WCU)建设项目成果分析研究 [J].Journal of Government and Policy,2013:73-91.

[14]金慧云.An analysis on policy effects of the world class university(WCU)project[D].首尔:成均馆大学,2015.

[15]曹宇贤.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World Class University Program Selection[D].大田广域市:忠南大学,2014,13-14.

[16]朴景浩.An Inferential Study on the EffectofWorldClassUniversityProject`s Improving Effect of University Rankings[J].工学教育研究,2012,15(4):101-108.

[17]宋先英.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rends of WCU Development Policy[J].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2011,29(4):559-585.

[18]曹宇贤.Practical Analysis of Developed Bibliometric Indicators for Evaluation of World Class University Program[J].Journal of Korea technology innovation society,2010,13(3):494-512.

[19][20]权基石.世界一流研究中心型大学 (WCU)建设项目的成果及面临的问题 [R].韩国教育开发院研究报告,2011.

[21]李石焕.Performance Analysis of World ClassUniversityProgram[J].Journalof Government and Policy,2013,6(1):73-91.

[22][23]崔红山.政权交替期的教育政策决定及变动过程分析 [D].首尔:国立首尔大学,2014.

(责任编辑田晓苗)

A Study of the Evaluation Schemes for the World Class University Project of Korea

Zhang LeishengWu Dandan

Focusing on the field of humanity,this case study chooses the policy promoted by the South Korea government for World Class University's(WCU)performance index.The WCU project's evaluation schemes aim to attract competent overseas scholars who resides in other countries and have high level of research ability.This project helps to execute and manage the job more efficiently and achieve the objectives earlier.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WCU project's performance and development,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attracting overseas top talents in executing China'Double First Class Project,i.e.that we should focus on building a constant information system,that we should emphasize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that the reality of the academic disciplines should be first considered,that there should be balance between overseas talents and the extant ones,etc.

South Korea;world class university;evaluation index schemes

G647

A

1672-4038(2016)08-0087-09

2016-06-20

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16BZZ082)

张雷生,男,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师,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及国际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吴丹丹,女,吉林农业大学教师,主要从事教育政策及数据分析研究。

猜你喜欢

研究课题实绩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我校徐卫红教授主持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
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课题规划——以吉林省高校为例
学深悟透党的十九大 学以至用出实绩
善用“小事”谋“实绩”
学者介绍
让实绩主导“上”“下”
湖南省“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课题通过评审验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