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痰瘀热型70例观察

2016-09-26杨友发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热型腰部腰椎间盘

杨友发

(浙江省安吉县中医院,浙江 安吉 3133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痰瘀热型70例观察

杨友发

(浙江省安吉县中医院,浙江 安吉 313300)

目的:观察腰腿通痹2号方加减治疗痰瘀热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5例和治疗组70例。两组均予以非甾体类抗炎药、骨骼肌松弛药、神经营养剂、卧床休息等治疗。治疗组加用腰腿通痹2号方加减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7.14%、对照组87.6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腿通痹2号方加减治疗痰瘀热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痰瘀热型;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痰瘀热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证见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小便短赤,大便溏泄或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35例,均为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我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65例,男30例,女35例;年龄20~70岁,平均(46.9±1.6)岁;病程15d~2年,平均(1.2±1.5)年;L4~L5突出32例,L5~S1突出23例,两者兼有10例。治疗组70例,男39发例,女31例;年龄20~70岁,平均(45.1±1.4)岁;病程10d~2年,平均(1.1±1.6)年;L4~L5突出34例,L5~S1突出25例,两者兼有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骨伤科学》[1]拟定。①症状: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痛反射痛,咳嗽、用力排便时疼痛加剧;腰部前屈活动受限;病程较长者,可出现下肢反射痛部位感觉麻木、无力等。②体征: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或仰卧挺腹试验阳性;腰部压痛、叩击痛阳性;肌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CT、MRI检查显示髓核突出位置及神经根受压情况;X线检查示腰椎侧凸,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等退行性变。④排除急性腰扭伤、腰椎结核、肿瘤、腰椎增生性脊柱炎及腹部病变。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20~70岁;③经CT、MRI等辅助检查确诊为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小于20岁或大于70岁;③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向前方突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④二便功能障碍、广泛肌力减退、瘫痪及椎间盘破裂髓核脱出游离等不适于非手术疗法;⑤妊娠期或月经期妇女;⑥患有严重骨质疏松、低血压或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强直性脊柱炎、血液系统疾病及肿瘤等全身性疾病;⑦不同意参加本次临床研究。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①卧床休息,下床活动时佩戴腰围,避免负重、弯腰搬物等;②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山德士(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口服,每次75mg,日2次,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调整剂量或停药;③伴有腰肌痉挛板滞者,予盐酸替扎尼定片(四川科瑞德制药有限公司)口服,每次2mg,日2次,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调整剂量或停药;④伴有下肢麻木者予甲钴胺(福建华海药业有限公司)口服,每次500µg,日3次,根据年龄、症状酌情调整剂量;⑤急性期,若疼痛剧烈,可根据病情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腰腿通痹2号方(自拟经验方)加减。药用黄连5g,厚朴10g,栀子10g,泽兰10g,穿山龙30g,葛根30g,芦根30g,制南星5g,制草乌5g(先煎),莪术5g,薏苡仁15g,鸡血藤30g,杜仲10g。水煎服,200mL,每日温服2次。若腿外后侧或足底有明显热感加龙胆草5g、地骨皮10g,大便稀溏葛根改为煨葛根,脘中灼热泛酸者加煅瓦楞30g(先煎)、蒲公英30g。

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后评价临床疗效。

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直腿抬高试验,腰部压痛、叩击痛等症状体征。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用χ2比较。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治愈:腰腿疼痛、腰部压痛、叩击痛等症状体征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疼痛、腰部压痛、叩击痛等症状体征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5 治疗结果

两组疼痛VAS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VAS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疼痛VAS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70 6.2±1.5 2.1±0.6*△对照组 65 6.0±1.4 3.2±0.9*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6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 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内在因素。外因是突然的负重、腰部外伤、外受寒湿、妊娠、腹压增高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发生机制[3]主要与解剖生理特点、神经机械压迫、炎性反应以及神经根粘连相关。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休息制动、药物治疗、针灸、理疗、推拿等。卧床休息可减轻椎间盘压力,缓解对神经根的挤压刺激,有利于神经周围炎症的消退;消炎止痛类药物及镇静剂可缓解急性期疼痛症状,并消除精神紧张,有利于疾病恢复;脱水剂有利于消除椎管内软组织肿胀及炎性渗出的吸收;地塞米松及强的松等激素类药物可改善椎管内无菌性炎症,因长期使用有不良反应,故此类药只在急性期症状较重时短期使用,一般控制在3天以内;神经营养性药物如维生素B12、维生素B1、甲钴胺等,可用促进神经损害恢复;腰椎牵引能进一步缓解椎间盘压力,分离神经周围粘连,扩大椎间隙、椎管内容量及椎间孔,减轻神经根卡压[4]。盐酸替扎尼定作为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能是通过增强运动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作用而降低肌肉紧张与痉挛,从而发挥肌紧张缓和作用[5]。自拟腰腿通痹2号方加减以清利化痰,宣痹通络,共奏清利化痰,宣痹通络之功,方与证相应,符合个性化方案,故有明显疗效。

[1] 王和鸣.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6-29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4.

[3] 韦程寿.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发生机制的研究及治疗近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 (20):128-129.

[4] 柳登顺,张剑赤.实用颈腰肢痛诊疗手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92-507.

[5] 李玉久,许志宇,孟维艳.针刺结合盐酸替扎尼定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8):1194-1195.

R681.53

B

1004-2814(2016)08-0791-02

2016-03-10

猜你喜欢

热型腰部腰椎间盘
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发热的临床特点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略谈临床热型的辩证治疗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开四关”为主针刺治疗肺经风热型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腰部“回”字形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