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能力与职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2016-09-23庄玉莹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粤东某高校2004-2006届119名英语师范生职业适应能力进行追踪调查,并利用相关分析探究其职业适应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这三届英语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质和文化素质较高,但专业技能和教学工作水平仍有待提高。 同时,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七个自主学习能力自变量中,最能预测职业适应能力的是“学习动机”、“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策略”。随时间的推移,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影响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专业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师;职业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前师范教育
一、研究背景
(一)职业适应能力的定义及研究
职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时必须具备的运用自身知识、态度和能力,对所参与的社会生产与服务,积极地不断地进行评估并不断做出调整[1][2],以形成和维持的职业心态、职业能力、职业关系等与职业劳动者及其环境之间的和谐状态[3]。具体而言,指能积极认识和调整自己以胜任工作任务、适应职业环境,使用人单位满意的能力。[4]
国内外对职业适应的实证研究不多,且其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城乡迁移者群体,多把研究的眼光聚集在社会结构改变所影响到的某一群体身上,如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农村人口迁进城市。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城乡迁移者的适应过程、适应周期、对影响职业适应因素的定性研究。[5]但除了社会变动之外,对于身份、职业变动所导致的适应性,即职业适应这个领域进行的专门研究还非常缺乏。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对职业适应能力的内部关系与机制进行探索。Hirschi和Vondracek 对青少年职业目标如何与自我及机会相协调进行了纵向的研究。[6]Heuvel等人采用三阶段设计和跨时段分析方法,就员工对工作环境变化适应的微观过程进行了研究。[7]一些研究探讨个体人格倾向性及特征性因素与职业适应能力的关系,如个人工作态度、工作沟通能力和分析性思维能力,对职业适应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8]另外一些研究探讨了内部动机性因素与职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比如,职业召唤与职业准备之间具有互逆效应。[9]还有的研究选取一些社会心理因素来探讨其对职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Kenny和Bledsoe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社会支持和同伴信念与职业适应能力四因素之间的关系。[10]刘艳虹等对聋人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能很好预测其职业适应能力。[11]陈志霞和曹和平同时考虑了个体策略和组织策略对大学生村官职业适应能力的影响,发现了与大学生村官职业适应能力有较高相关的因素。[12]
在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研究方面,李兢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将大学生职业适应性评价表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学习及技能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职业意识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及职业环境适应性,并提出了提高职业适应性的培养和教育对策。[13]这对本研究评价表的设计和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申姝红通过对山西省内几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提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体系,以有效帮助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减少阻碍,尽快实现就业。[14]胡标辉等就在校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相关认识和看法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在校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现状,着力就目前高校在职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15]但这些研究都是对大学生群体所作的普遍性研究,缺少对大学师范生群体在职业适应能力方面的针对性研究。鉴于研究者已对这三届英语师范毕业时做了关于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且从中发现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特别是“学习动机”、“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策略”这三方面要素突出的学生,其在校期间表现出来的学业成绩更为优秀,整体素质更为出众。[16]因此研究者认为更应该从追踪调查的角度对同一群体进行探究。
(二)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研究
由于教师岗位的独特性,也有国内研究者对教师职业适应能力进行了研究。如戴锐概述了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的表现,并从高师教育和工作单位的指导、帮助与管理两个角度提出了防范和减少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的对策。吴玉峰对中学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水平进行了研究,运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参照群体理论分析了影响青年教师职业适应水平的具体因素,初步构建了一个关于青年教师职业适应水平的分析模型,试图阐释先赋性因素、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参照群体对职业适应水平的影响关系。[17]同时指出,相对其他因素而言,社会资本因素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水平影响更强一些。金正帅指出在日趋紧张、激烈的竞争环境里,教师会为多元价值观所困扰,必须正确面对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具备更好的职业适应能力,树立自身健全的人格。[18]王吉春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理清了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形成的机理,提出了以职业规划为先导,采用从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从个人、到团队、再到组织的内在牵引机制与外在推动机制,通过建设一种以组织文化为导向的提升青年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规范机制来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19]以上研究的各因素是否也影响英语师范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强弱?值得验证。
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现有研究缺少对师范生群体从学到教的追踪研究。(2)缺乏对英语师范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具体描述,对其职业适应的能力还是知之不详。(3)在已有的关于职业适应的实证研究中,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采用定量的实证研究较少,而有关师范生或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适应能力的实证研究更为鲜见。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往这方面研究大都是基于定性研究,因为基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师发展都属于人类实践的领域,是由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丰富而又独特的经历和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所呈现的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它既包含着客观事实,又包含有人文价值和意义,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定性研究也有其缺点,因为人本身就是复杂的智能生物,其本身就受到家庭、教育、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之教育活动存在着师生、学生之间内在的交互作用关系,难以通过文字表述来表现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果通过定量研究,用数据揭示教育活动内在的交互作用关系,对英语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其职业适应能力的描述达到数字化和精确化,这样可以迅速测量样本对有关问题的反应,找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达到“异中求同”,提高研究的效度。因此,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使用可以扬长避短,提高研究的效度和信度。本研究的定量数据为定性研究范围、层面等提供了依据;定性研究则更关注中小学英语教师个体的动态发展,通过访谈材料使得出的数据交互印证,为更好地解析定量数据提供了深入的、多方面的视角,有利于得出科学的、可靠的结论。
(三)研究假设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对于广大基层学校来说,相比其他已开展了数十年的学科,从接受采访的市、区教育局教研员了解到,小学英语教育存在着师资积淀、教学经验等诸多不足,从教者基本上属于“新”教师。粤东某高校2004-2006届这些英语师范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走上中小学英语教育岗位,这些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后是否能适应这种专业发展的趋势?众所周知,教师岗位有着特殊的角色期待和要求,虽然所培养的师范生在就业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师专业技能,但要把它们真正运用到岗位实践中还有一个适应和磨合的过程,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加快,作为教师更应该成为终身学习型人才。自从Holec于1981年出版的《论外语学习的自主性》一书问世以来,自主学习这一概念成为相关研究的焦点。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探讨了学习者自主的理论背景,给出定义,并针对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了建议。然而,绝大多数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似乎更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因素[19],教师自主学习能力与职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由此形成的研究假设为:三届英语师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高,其职业适应能力越强。假如三届英语师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其职业适应能力,则假设成立,那么此项研究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则能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方面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引,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师范生在校期间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今后走上教师岗位能得到长足的职业发展,发挥其所学所长打下扎实基础,则此项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问题、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粤东某高校2004-2006届英语师范生为样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1)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的职业适应能力如何?2)其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是否存在相关?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粤东某高校分配到潮州、揭阳、汕头三市的英语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04届38人、05届61人、06届57人,共计156人。调查时间统一在2014年9月初(即04届学生毕业工作十年之后、05届学生毕业工作九年之后、06届学生毕业工作八年之后)。
(三)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微信、qq、e-mail 或信函等方式收回问卷,同时对部分受访者进行面谈或电话采访,以更加深入了解受访者的想法。访谈调查主要作用是弥补问卷调查无法完成的一些问题。
在本研究中,教师的职业适应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顺应周围职业环境的变化,解决自身职业发展中面对的现实问题所需具备的能力,即由“专业技能”、“工作水平”、“文化素养”、“教育理论素质”构成的综合能力。因此,将对研究对象上述四个维度的能力进行综合评分,合成职业综合适应水平,对这三届毕业生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分解,来评估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本研究问卷采用莱科特五级记分制,共设计30个项目,编为各届毕业生教师综合素质评价表(见表1)。
对调查问卷中的项目设计,采用SPSS16.0的相关测试检验问卷内部的一致性信度系数,以求全面反映调查对象的综合素质,确保问卷达到统计学要求的信度和效度。统计结果中Alpha值高达.926(表2),所以假设的“综合素质”范畴得到了确认。换言之,该范畴可以用来做进一步统计分析。
研究步骤是先将初步设计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综合素质评价表”问卷,发放至市省一级学校(市实验学校、绵德小学、昌黎路小学、城南小学)进行测验评价,并与其主管教学的校长或英语教研组长、专业教师座谈交流;再就“评价表”咨询市教育局、区教育局、县教育局教研员以及相关专家教授进行修正。经过验证,证实:第一,该问卷能全面地评价英语教师的综合素养,问卷是科学的;第二,该问卷测验评价结果的高低是可以衡量本区域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适应能力的。
正式调查于2014年的9月份开始,问卷集中发出,回收时间集中于9月下旬和10月,有少量的问卷在11月初收到。其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表中“人数”是指参与调查的英语师范毕业生人数)。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整体的职业适应能力
图1是利用Excel2003软件绘制出的各届毕业生得分情况频数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内在关系数据呈正态分布状况,反映出本次调查、分析的结果是有统计意义的。
通过访谈了解到,虽时隔八九年,但除了个别优质学校,绝大部分的师范毕业生就职后因学校条件限制所能接受的后续培训也只能是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辅以学校老师日常的交流与听课。所受到的就职后培训提升的效果有限,甚至于面上的普通学校乃至乡村教师,所受的就职后培训属于应付任务式,基本没有针对教师业务和自身素养提升需求而设置。然而,就职多年之后,仍然有相当部分教师成为其中的业务骨干,这从对其教育主管人员的问卷中可以得到验证,这其中必然存在就职后教育培训之外的影响因素,可见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主要还是受到就职前师范教育的影响。研究者通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得到三届毕业生关于职业适应能力描述性统计的结果(表4和表5),表中包括了各个变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从表4看出,在对三届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的评价中,对教育理论素质(3.98)和文化素质(3.96)的评价较高,一位接受访谈的某区教研员这样评价:“我们的老师能将在校期间学到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体现到教育和教学当中,特别是在辅导后进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家校互动方面很能吸引、调动学生。老师们有较高的汉语言文学修养,能将祖国的历史和国情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并在教学中进行恰当的渗透。”
表中对教学工作水平(3.61)的评价较低,教学工作水平的标准差(.814)最大,显示师范毕业生的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价最呈多样化趋势。从访谈课题组成员中了解到,评价较低的主要是关于教学工作水平中教学科研基本功一项,在当前大班制、应试教育负面影响大、备课工作量大的情况下,个别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老师由于疲于应付日常教学,缺乏名师或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和传、帮、带,科研更无从谈起。另一位区教研员特别提到了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英语老师:“在新课程开始实施之初,许多教师通过学习和培训,初步了解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力图转变学生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但一段时间之后,许多教师认为探究和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以及合作中的讨论和分享,花费了太多课堂时间,影响进度,慢慢的教学又回到原来的知识讲解和演示,而短于指导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由此可见,不少教师在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方面还需要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工作水平和专业技能。
表5是对三届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综合描述性统计。该表显示,对三届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的评价均为肯定。虽然三个均值有差异,2004届最高(4.19),2006届最低(3.53),2005届居中(3.90),但都在3.5以上(均值为3),说明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较高;对2006届评价的标准差(.627)最大,说明对该届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评价差异最大。
通过访谈了解到,这三届毕业生毕业至今已有八至十年教龄,大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能力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绝大部分已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有的已经成为教研组长,完全可以独当一面。现已是区重点小学教研组长的某老师这样说道:“在英语课堂上,我能够关注大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并注意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如师生间、生生间对答、交流、互动,关注学生每个语音、表情、动作。”揭西一名中学高级教师说:“我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去引导,让他们对英语感兴趣,尽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现学生所关心的事物,让生活融入到教学当中。”
当然,也有一些英语教师在语言的输入、输出性技能上不是很过硬,尤其是输出性技能(说、写)。市某教研员反映:“在这几年的听课活动与专业交流中,模糊的音准、生硬的语感、错漏颇多的课堂用语和书面表达常见于不少老师身上。个别教师离开了课堂,也许再难找到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啦。”市重点小学某教导主任这样说道:“我们的老师基本上能满足日常英语教学工作,但由于实际教学的局限,教师在口语和写作方面还是有待提高。”他们还希望以后能更多地与高校教师进行交流学习,更多地走出去,请进来,实现资源的共享。
对2006届毕业生的评价差异较大,原因可能是他们参加工作时间最短,得到的锻炼相对较少,其职业适应能力更加参差不齐。而有些教师由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对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论及实施办法缺乏系统的学习和理解,很难达到真正效果。接受访谈的某老师就是2006届毕业生,她在谈到如何利用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时候这样说:“教学的目的也就是任务产出,操作之初有些难度,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跟动手能力并不是非常地尽人意,真正的运用能力应该是学生在与同伴中交流完成任务去实现,这其实跟我们的教育模式相关,目前的应试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局限。”另一名也是2006届毕业生的老师提到:“将任务型教学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但实际效果其实在低年级中并不是非常理想,这跟自身老师的教学理念局限有关,与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有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部分2006届毕业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日常的教学活动能进行认真积极地思考,分析并调整自己以适应职业环境、胜任工作任务。所以对2006届毕业生的评价差异较大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自主学习能力与职业适应能力
1.自主学习能力与职业适应能力的关系
学生在校期间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其参加工作后的职业适应能力是否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前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利用这三届学生毕业时所作的关于自主学习能力调查的原始数据,其中自主学习能力调查涉及自主学习意识、学习动机、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估、学习环境,共计七个方面70小项,同样采用莱科特五级记分制[15],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职业适应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分析。
由于这三届学生毕业已将近十年(04届毕业十年、05届九年、06届八年),毕业时参与自主学习能力测验调查的毕业生中有些因故未能寄回其职业适应能力评价表。为保证前后数据的一致对称性,将这些毕业生的相应数据从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数据库中删去,这样,有119人的数据进入职业适应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分析。
图2、图3是利用SPSS16.0和Excel2003软件绘出的P-P图①与频数图。可以看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得到的数据满足正态性的验证条件,说明本次调查得到的数据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进行相关分析,且分析的结果有统计意义。
自主学习能力与职业适应能力有密切联系(p<0.01,见表6),即三届毕业生的总体自主学习能力与职业适应能力呈正相关,且高度相关。进一步观察(见表7),这三届毕业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各范畴与职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也呈正相关,且高度相关,并且学生毕业的时间越久,其相关的紧密程度越高:04届毕业十年,相关系数最高,达.912;05届次之,为.901;06届为.885。这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影响他们毕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影响其专业发展。
通过访谈发现,不少学生都能意识到时代飞速发展,知识时刻在更新,所以要不断大量地学习,不断地更新教学模式,做一个与时俱进的英语教师。他们意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师的职业适应能力以及专业发展都非常重要。接受访谈的某老师提到:“我的知识对于目前来说基本还是能满足教学需要的。但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模式,探索,那就不一定能满足了,所以还是需要大量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当然对教师专业的发展重要,涉及到教师自身的终生发展。这种能力的高低我个人觉得跟在校的培养也有关系。”另一名对自己的专业成长不是很满意的中学教师说:“现有的知识不够,需要学习,主要是通过平时教学经验的积累,听课学习和学生的反馈来进行改进。”
2.自主学习能力对职业适应能力的预测性
既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毕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两者存在高度相关的关系,有必要探讨两者如何相关;具体而言,构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各因素是否都能预测职业适应能力?换言之,是不是有些因素有更好的预测力?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预测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程度。[20]即在本研究中,我们可以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这三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情况与毕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进行回归分析(表8和表9)。
表8表明,显著性检验结果均有意义(p<0.01),即这三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均能预测他们毕业后相应的职业适应能力。从数据的分析上看,R2越大,自变量的影响越显著,可以看出04届的学生预测系数最高(R2 =.832)。
表9显示,自主学习能力的7个构成因素(自变量)能共同预测职业适应能力(因变量)62.2%的变异,显著水平达到了.001。表中的Beta值都是正数,说明预测的方向是正相关,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强,其职业适应能力就可能越强。根据Beta值,我们发现:最能预测因变量的自变量是“学习动机”,排在第二的是“自主学习意识”,位于第三位的是“学习策略”。此外,“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具有相同的预测能力。其他自变量的Beta值都很低,也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它们没有预测能力。
四、结语
这次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看,粤东某高校2004-2006届英语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质和文化素质较高,但专业技能和教学工作水平较差,从访谈中更可看出这三届英语师范生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在这两方面所受训练不足。从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这三届毕业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职业适应能力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且高度相关。同时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积累,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影响其职业适应能力和专业发展,这一结果正好验证了我们的研究假设,即三届英语师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高,其职业适应能力越强,两者是相互依存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将是师范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后能否适应乃至不断提升能力的重要因素。
作为培养师范生的摇篮,我们也应清楚地意识到,既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而且高度相关,是否能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入手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本研究发现的自主学习与师范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的高度相关性,再次印证了大学英语教育要变知识的灌输为知识的自主获取,除了教授知识,更要教授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强其自主学习意识,从而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力,促进其自身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本次研究填补了自主学习能力与职业适应能力研究的空白,为如何培养英语师范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引。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对这三届英语师范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调查取样较小,时间、人力、物力以及研究者水平的限制等原因,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疑问,缺少对职业适应能力发展的动态跟踪,如:(1) 从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入职年限对职业适应有积极作用,呈正相关,且可以作为预测指标,那么时间因素是否应该作为一个介入变量作进一步的研究?(2)研究对象的性别、职业类型、单位状况环境等等是不是也对职业适应有着不同的影响,是否也应该作为介入变量?(3)既然自主学习能力与英语师范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是相互依存的,那么自主学习能力究竟是如何影响职业适应能力的?而其他学科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以后进一步思考、探索和解决。
注释:
①P-P图要看点和线的关系:如果点都围绕在线的周围,即可认定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这是一个大概的检验方法,因为相关分析没有对残差的分布形态做出特别严格的要求,只要大概符合即可。
②根据皮尔逊相关分析法,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强;相关系数越接近于1或-1,相关度越强,而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相关度越弱。
参考文献:
[1]方俐洛.职业心理与成功求职[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42-43.
[2]吴玉峰.职业适应性研究综述[J].科技创业月刊,2005(6):133-134.
[3]戴锐.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及其防范[J].教育探索,2002(4):95-97.
[4]王海勇,梁峰.职业适应性初探[J].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2004 (2):50-51.
[5][13]李兢.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6]Hirschi,A.,& Vondracek,F.W.Adaptation of Career Goals to Self and Opportunities in Early Adolescence[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9(75):120-128.
[7]Heuvel,M.V.D.,Demerouti,E.,Bakker,A.B.,et.al.Adapting to Change,the Value of Change Information and Meaning-making[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3(80):1-21.
[8]丁卓华.“80后”员工职业素质的结构及其与职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9]Hirschi,A.,Herrmann,A.Calling and Career Preparation,Investigating Development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Precedence[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3(83):51-60.
[10]Kenny,M.E.,& Bledsoe,ML.Contributions of the Relational Context to Career Adaptability Among Urban Adolescent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5(66):257-272.
[11]刘艳虹,彭莎莎,李茜,等.聋人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职业适应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1):42-46.
[12]陈志霞,曹和平.组织社会化视角的大学生村官职业适应性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85-91.
[13]申姝红.高校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体系构建[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0.
[14]胡标辉,杨登陆.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现状与探讨[J].江西教育,2014(4):8-9.
[15]庄玉莹.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3(4):100-103.
[16]吴玉锋.中学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17]金正帅.提高现代教育形式下的教师职业适应能力[J].继续教育研究,2007(6):126-127.
[18]王吉春.谈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培育[J].教育探索,2012(12):108-110.
[19]安琦.教师自主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20]文秋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钟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