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自觉与自省:祛魅MOOC
2016-09-23李胜利康安峰
李胜利+康安峰
摘要:MOOC风暴的全球化蔓延和井喷式发展给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它既为优质教育资源大规模扁平化扩散提供有效手段,也可能被无形利用,成为一些国家进行文化输出、推行文化新殖民主义的重要战场。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对MOOC的迷信追捧与盲目移植,反映其文化自觉与自省意识的缺失。祛魅MOOC,不是固步自封,不是逃避,而是对MOOC进行理性回应。只有拥有文化的自觉与自省,在MOOC这场新的“西学东渐”运动中,才能更好地取其精,去其讹,理性取舍,超越创新。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省;祛魅;MOOC
一、MOOC风暴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基于课程与教学论及网络和移动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在线课程形式。[1]这个自2011年发端于美国硅谷、MIT的新型在线教育模式,凭借“名校发威、市场发力”的“组合拳”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风暴,向世界彰显出MOOC的非凡魅力。
(一)MOOC世界版图在扩张
MOOC的诞生,承载了知识密集型社会对于高等教育巨大需求的殷切期盼,并凭借其灵活性、公开性和需求主导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育大洗牌格局中赢得世界追捧。2011年斯坦福大学推出了《人工智能导论》的首门MOOC课程,便吸引了来自全球190个国家超过16万人的注册学习,由此启帏了美国 MOOC全球拓疆之行。在美国,以Coursera、edX、Udacity为代表的在线教育三大巨头领跑了全球MOOC发展,“随时随地免费学习世界顶尖大学课程”的理想蓝图招引着包括英国、德国、中国、印度、中东等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热力追捧。在欧洲,这个现代大学的发祥地,MOOC也引发了巨大的哗然与骚动。以欧盟层面的OpenupEd、英国的Future Learn、德国的Iversity、法国的FUN、比利时MobMOOC等为主干的MOOC平台,凭借其蕴含的勃勃商机,成为欧洲大学机构和教育管理者们节约教学成本、拓宽生源范围的新抓手。在亚洲,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日本JMOOC平台为亚洲国家在线教育自主创新树立了光辉典型。新加坡、缅甸、印度先后启动的MOOC项目为本国学习者开拓国际视野、参与全球化竞争打造了重要的交流窗口。东南亚,菲律宾、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多所开放大学也积极参与启动MOOC项目。在大洋洲,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平台以25%的课程完成率成为同类竞争中的佼佼者。这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的MOOC风暴横扫全球,展现出在线教育迅猛的发展态势。
(二)高校MOOC课程正井喷
源自世界顶尖高校血统的美国Coursera、Udacity、edX三大MOOC平台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通过提供质优且免费的在线课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高校的加盟合作,促成全球MOOC课程的井喷式发展。MOOC以学分课程与非学分课程同步开发等多元模式发起了对世界顶尖高校的“破墙”行动。汇聚人文、历史、经济、哲学、理工等多学科资源,推出了近3000门课程,为全球数以亿计的学习者呈现了精彩纷呈的教育文化大餐。总之,无论是通过长期加盟三大平台联合开发,抑或是学习借鉴后独立打造本国特色平台,世界各国高校MOOC课程的研发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之态势。迥异的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多元化的种族、民族、国家视域,个性化的学习、工作、生活体验,汇聚在一个开放虚拟的空间中,通过MOOC课程平台碰撞迸发出璀璨夺目的思想火花,激荡出气势磅礴的创新力量。
在线教育全球千帆竞发之际,中国岂能甘心成为看客?对于MOOC,中国始终保持拥抱、融入、借鉴、创新的姿态。2013年5月21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宣布同时加入在线教育平台edX,成为其首批亚洲高校成员;7月8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与Coursera签约。7月9日,12所高校在上海宣布组成“在线课程共享联盟”。2014年5月8日,由教育部“爱课程”网与“网易云课堂”携手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打造了在线教育的“中国梦”。短短的三年多时间,见证了中国MOOC的发展从清华、北大的形单影只到中国大学MOOC联盟的砥砺协作。正如国务院参事汤敏博士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演讲中所言:慕课是一场输不起的革命。[2]
二、MOOC文化特征下的隐忧
21世纪,是文化制胜的世纪。当前由MOOC国际发展趋势与现有格局所展现出的国家间知识鸿沟、数字鸿沟、信息鸿沟、教育鸿沟,归根结底都是文化鸿沟的注脚。以互联网为支撑的MOOC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生态,开放包容的本质特点既便捷了课程提供者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向全球扩散,同时也使学习者置身于不同价值观念与潜在文化的冲击当中。未来,在线教育必将成为不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成为各种价值观念较量与舆论斗争的主要战场。[3]世界各国积极推进,快速部署,迎难而上,力争把握这场文化竞争的主动权。可以说,MOOC的竞争,是文化主动权的竞争,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主权争夺战。
(一)MOOC体现为一种强势文化的输出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以MOOC为纽带的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一体化进程既有力地彰显了教育资本的逻辑,也进一步固化了教育资本对文化的强势地位,促使强势文化输出与文化霸权双线并轨。强势文化输出是一个国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主动而有意识地将其传统的价值观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的过程。凭借政府扶持与高度产业化运作向全球倾销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是强势文化输出的典型路径。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MOOC已经成为强势文化输出的新载体与新形态。首先,新资讯拓展新空间。信息技术的广泛推广、现代传媒渠道的便利通畅、国内国外全覆盖的高曝光度为强势文化输出提供快捷方式。其次,硬实力挺立强手段。建立在雄厚经济与强势政治基础上的MOOC资源始终保持国际单向性流动的特点,这种起始基点的不平等预言了互动双方参与的非均衡性。再次,先发优势决定国际话语权。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完善的信息技术支撑、雄厚的资金支持以及领先的商业化运作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无可争议地成为在线教育2.0时代的领跑者,占据教育、科技制高点,荣登世界MOOC发展的霸主地位,由此掌控了MOOC文化输出的国际话语权。与此同时,充分利用MOOC有可能轻而易举突破发展中国家设置的教育“防火墙”,把本国的教育模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迅速推广到全球,通过影响青少年一代,实现对发展中国家在精神上的控制,从而左右发展中国家今后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4]endprint
可以说,MOOC风暴席卷全球的过程也是西方强势文化向外输出的过程。缺乏对MOOC这一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全球化使者身份的本质认知、缺乏对MOOC合理借鉴、大胆创新以适应本土化需求的国家和地区,如果不能从“斯诺登”事件背后解读到西方国家企图通过全球文化扩张来实现其文化霸权的别有用心,就很难意识到MOOC或许已经成为霸权伸向教育领域的另一只黑手,终难摆脱成为强势文化附庸的宿命。
(二)MOOC体现为一种文化新殖民主义
当MOOC被重新放置到全球文化发展的整体链条中时,它对社会的整合作用——文化殖民——便无处遁形了。国内外一些教育者都担心,从富裕的北半球向贫穷的南半球单向转移教育资源是否会累积成一股“学术新殖民主义”(Intellectual Neo-colonialism)的浪潮[5] 。波士顿学院菲利普·阿特巴赫也质疑:“MOOC不仅传播了知识,还传播了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甚至当地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倾向。这场大规模的教育输出是否将成为一种文化殖民,导致欧美的学术界主流地位更加不可动摇?”[6]学者樊亢在《资本主义兴衰史》中谈到,新殖民主义产生于二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帝国主义采用新殖民主义政策,即打着“友好”的招牌,通过经济、军事援助和文化渗透或支持政变、扶植傀儡政权、组织政治和军事集团等方式继续控制别国,以保持和扩大其殖民统治。文化新殖民主义是发达国家侧重通过无形贸易、科学技术垄断、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输出等更为间接、隐蔽的文化手段,加强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操控的殖民新路径[7]。通过文化的渗透侵蚀作用,殖民地的本土文化逐渐被西方主流文化边缘化,被殖民者的意识形态随之被控制,最后从精神和心理上彻底被同化。这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殖民较之土地的侵占更加惨烈,因为它侵蚀人的心灵,所以也更具有残害性。
MOOC风暴席卷全球的过程就裹挟着这种文化新殖民主义的气息。作为教育手段,其学术性毋庸置疑,但从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加以审思,它所蕴藏的文化新殖民主义特性便暴露无遗了。
1.MOOC对文化的物质面与精神面的双面改造本身就遗传了文化新殖民主义的基因。根据费孝通先生对物质文化的解读,“在一切关于民族‘优劣的争执中,最后的断语就是武器”[8]。当今时代,对信息技术的垄断已经成为推行新殖民主义的间接工具和隐蔽武器。从世界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在美国的诞生,到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支撑下的“数字化生存”,再到今日MOOC在教育技术上实现的颠覆性创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信息产业的主导地位,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技术传奇,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最大的“信息宗主国”。在将先进技术向世界输出的过程当中,凭借文化渗透与价值内置的“苦心经营”,为文化新殖民主义的推行积累了丰厚的原始资本。从精神文化层面来说,“最好的工具亦要手工的技术来制造,制造就需要知识”[9] 。在MOOC推动的这场教育变革中,谁将成为知识的主宰者?知识能否扁平化扩散又由谁来操控?毋庸置疑,这场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主导的MOOC教育改革势必会进一步扩张西方学术在全球的影响力,进一步巩固其教育的世界霸权。既然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在全球迅速崛起,或将直接或间接地渗透西方国家的教育观、价值观与学术理念,并进一步通过文化上的渗透、控制和侵略,实现“不战而胜”的全球扩张目的,这可否看作是一种文化新殖民主义?
2.MOOC英语授课课程的批量生产可能成为文化新殖民主义推进的又一铁腕手段。学习MOOC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提高英语文化水平,成为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一个重要噱头。目前全球MOOC平台上超过80%的课程是用英文讲授的,对非英语国家的学习者来说,语言仍然是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障碍。“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推广是在语言推广面纱下的比原殖民主义方式更具有渗透性和威胁性的新殖民主义手段。”[10]金边大学泰尔·埃米尔教授在其撰写的论文中也声称,英语和互联网的西式偏见“可能潜在地维护着某些分界线,如传统上的教育资源创造者和教育资源消费者之间的隔阂”[11]。“大部分MOOC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来自西方学术界,强大的学术文化,创作或教授MOOC课程之人的学术环境和学术取向,这一切都在不断巩固英语学术体系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12]缺乏语言的理解与沟通,不同国家平等对话的基点在哪里?不同文化视野融合又将如何来实现?
3.MOOC“麦当劳化”的营销模式是文化新殖民主义扩张的新战略。文化殖民与商业殖民的双剑合璧在MOOC全球扩散中彰显了巨大威力。早在2012年举办的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会议就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与维持”为主题,集中讨论了标准化与多样化的影响与作用问题。人们普遍认为,MOOC可能提供世界级教育。经过包装和标准化,又是现成的,这意味着: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学生,跟随同样的教师、学习同样的课程、同样的内容。现在MOOC就是高等教育“麦当劳化”的最新实验,这就是问题所在[13]。这种封闭统一的课程模式给发展中国家建立广泛的学术基础设置了障碍。它打着降低跨国教育门槛的幌子,高举美国名校的金字招牌,穿上教育民主自由的外衣,兜售着西方价值自由的理念,企图实现对美国文化标准的世界认同。[14]当代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家詹姆逊在其著作《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指出:“在后现代主义中,由于广告,由于形象文化、无意识以及美学领域完全渗透了资本和资本逻辑,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无意识等等领域无所不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处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文化新殖民主义阶段)。”[15]
4.MOOC学习者低龄化趋势有可能成为文化新殖民主义扩张的新契机。首先,MOOC低龄学习者人生阅历尚浅,文化辨别能力不高,对新鲜事物缺乏免疫能力。作为文化新殖民主义的易感人群,强烈的求知欲与上进心极易被利用。尤其是面对巧借宣扬人类文明名目而包装的包罗万象的MOOC课程,学习者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难免不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正是由于青少年对外来文化的接受速度、程度、包容度较高,受西方价值观蛊惑而过分标榜个性与自由的年轻人,容易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及道德信仰产生认同危机与价值质疑,进而导致民族意识与变革图强思想崩溃瓦解。endprint
(三)MOOC再续文化自我殖民之滥觞
文化新殖民主义不仅会造成殖民地国家民族价值观的转变,甚至会导致自我殖民的悲剧发生。社会学家福柯在其话语和权力关系的分析中指出,世界上的任何知识,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一种“话语”和“权利”的较量,在社会交往中失去了话语权者,只能用沉默和忍受来面对外界的鄙视和唾弃,出现道德与文化的整体缺失,并在文化的冲击中随波逐流,迷失自我,成为文化殖民的牺牲品[16]。这种由“从属地位的话语”转变成“向从属者授权的话语”本身就是文化自我殖民的表征。在此背景之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推行的MOOC教育行动难免会带有文化自我殖民的烙印。
1.民族文化定位模糊。许多欠发达国家与地区,囿于自身资源、技术、文化观念的局限,深陷“MOOC超能异化”的怪圈,拒绝全面审思其文化深意,更奢谈进行富含文化精神底蕴的借鉴超越。他们无法以正确的心理面对东西方MOOC课程在质量、规模、运营手段、资源获取方式以及课程制作与基础设施等教学软硬件上存在的客观差距,在东西方文化的冲击碰撞中模糊了本民族的文化定位,轻易地自我质疑、自我否定、自我迷失与自我遗弃。
2.民族自信缺失。许多国家和地区沉迷于MOOC低廉的学习成本,无力、无意更不敢于进行MOOC的本土化创新,寄希望于全盘移植国外MOOC课程模式与教学范式,一改本国所有教育之顽疾。在此理念支配之下,即使是推行轰轰烈烈的教育变革运动,事实上也如同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一样,都暴露出丢弃民族自信、甘为文化仆从的真实心理。
3.依附发展路径的选择。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完全囿于跟随者的心理惯性,不假思索,盲目跟风、积极迎合,甘心依附。在“拿来”国外MOOC产品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依附者地位,从事跟踪、模仿的机械性学术研究。囿限于跟随者的心理惯性,不善于也不敢于主动进行突破创新,心甘情愿扮演模仿者、追随者的角色。MOOC引领者与追随者截然相反的行为取向产生了马太效应,自然生成了今日国际上MOOC发展的两极格局。
审思MOOC文化特征,隐忧连连。那么,在西方国家有可能凭借MOOC进行文化输出导致盲目追随者自我殖民的当下,对于民族文化定位模糊而尴尬的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将MOOC的学习付诸于本土化创新的行动中呢?
四、揭开神秘面纱:祛魅MOOC
(一)祛魅MOOC的认识前提: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祛魅MOOC的前提是正确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MOOC的诞生进一步拓展了全球化内涵的边界,使人们从对经济、政治全球化的理解发展到对教育全球化或国际化的认同。从当前的世界格局来看,虽然全球化趋势强化了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社会等各方面联系,促使全球范围内互动、合作的一体化局面逐渐形成,但是,只要国家和民族没有消亡,就绝不可能形成全球同一的文化,因为文化全球化势必造成全球文化的同一化和均质化,与世界多样性的本质特征相背离。未来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将会长期存在,与文化的世界性互为观照,共同遏制文化同一化的蔓延。
首先,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文化是人本质的对象化,而文化的本质表现于其民族性和时代性。正如任何一个人无不属于某一民族和某一时代一样,任一文化也法脱离某一时代和某一民族。世界上的人类文化,首先都是以民族文化的形式而存在的。但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之中又贯穿着一般的东西,即共同的、普遍的属性,也就是文化的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它们反映着世界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
其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存在冲突。由于扎根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土壤,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发展不具有共时性,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各自的独特性和阶段性特征。面对不同的利益诉求,冲突在所难免。
最后,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并不排斥文化的世界性;强调文化的世界性并不磨灭文化的民族性。正是因为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存在辩证统一关系,民族性与世界性在MOOC文化建设中应该成为双重价值坐标参考。坚决遏制某些国家企图凭借MOOC,推行文化同一化的野心,积极助推多元文化的融荣共生。正如多元文化主义捍卫者C.W.沃特森所言:“将一种模式输入到另一个国家,反映了头脑简单或者狂傲自大或者两者兼而有之。”[17]多元文化主义的世界主流教育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启示各国:MOOC的借鉴与超越,必须跳出文化同一性的陷阱。
(二)祛魅MOOC的基本路径:文化的自觉与自省
自觉与自省是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品质。祛魅MOOC,贵在拥有文化的自觉与自省。人类文化的千年流转,一再证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力量,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自觉与自省的程度。缺乏文化的自觉与自省,任何民族都难逃消亡的宿命;拥有文化的自觉与自省,任何民族都能够走上自强的道路。按照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8]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提示自我应时刻保持警醒和审思,达至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广而推之,采用文化形式探讨、比较、反省周围事物,便形成了常见的文化自省现象。就MOOC的学习与引进而言,缺乏文化的自觉与自省是对本国文化主权、文化自主性的损害。发展中国家必须避免盲目的“拿来主义”,既要吸收与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先进的经验,更要借此促进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超越。
1.规范跨境交付教育服务贸易,建立健全教育服务贸易管控体系,坚决捍卫国家教育主权。中国MOOC发展中成绩有目共睹,但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MOOC联盟作为办学机构,已经超越国家界限,作为教育服务贸易商业存在的概念难以对它做出界定;异地办学和国民待遇成为现实,无需国家审批,教师流动自由,学生选课自主个性,国家似乎都无法管制;对于跨境交付教育服务贸易缺乏针对性的规范与保护等等问题,都需要加快相关立法和规制的制定,确保教育服务贸易在法制基础上健康运行。[19]与此同时,构建社会与学校双管齐下的监控体系与运行体系,使教育服务贸易主体在实践中捍卫好国家主权,保障文化安全,维护公民权益。endprint
2.博采众家之长,包容文化精粹,推进中国MOOC本土化创新。随着中国在MOOC发展过程中主体意识的逐渐增强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中国MOOC建设的难点与重点将聚焦于以下两方面。首先,如何实现在线课程的“形神俱备”,即如何将国外MOOC课程的核心理念、设计组织等方面的优点与中国国情和文化特色有机融合,实现中国汉语MOOC的本土化创新。其次,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学分认定是破解当前国内MOOC市场的锁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高校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和学习过程认定。
3.拓展多元文化共享空间,搭建东西文化互惠与互渐交流平台,以中国元素的凸显来提升自身国际话语权。MOOC课程从研发到推广的整个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文化自我省思、自我建构、圆融彼此、通变合和的创新分享过程。通过增强民族协同性,开辟“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双向互动的文化新语境,在对国外众多MOOC产品“拿进来”的同时,也要敢于将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MOOC产品“送出去”。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同时,有效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坚决捍卫国际话语权。
总之,祛魅MOOC,不是固步自封,不是逃避,而是对MOOC做出理性回应。只有拥有文化的自觉与自省,在MOOC这场新的“西学东渐”运动中,才能更好地取其精,去其讹,理性取舍,超越创新。
(本文系“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博士生专题论坛的报告内容。成文过程吸纳了南京大学王运来教授、北京大学施晓光教授的点评意见和修改指导,在此向二位教授致以诚挚谢意。)
参考文献:
[1]李曼丽,张羽,叶赋贵.解码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育学考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III.
[2]汤敏:“慕课”是一场输不起的革命[EB/OL].(2013-12-14)[2016-04-02].http://edu.china.com.cn/2013-12/14/content_30895685.htm.
[3][4][14]吴剑平,赵可.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73,177,198.
[5][11]Ry Rivard.The World Is Not Flat.[EB/OL].(2013-12-14)[2016-04-02].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news/2013/04/25/moocs-may-eye-world-market-does-world-want-them.
[6][12]Philip G.Altbach.MOOCs as Neocolonialism:Who Controls Knowledge?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EB/OL].(2013-12-04)[2016-04-02].http://chronicle.com/blogs/worldwise/moocs-as-neocolonialism-who-controls-knowledge/33431.
[7]樊亢.资本主义兴衰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28.
[8][9][18]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7,17,IV.
[10]王优.英语:新殖民主义的工具[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1):149-151.
[13]Jason Lane and Kevin Kinser.MOOCs and the McDonaldization of Global Higher Education[N].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14-04-13].http://chronicle.com/blogs/worldwise/moocs-mass-education-and-the-mcdonaldization-of-higher-education/30536.
[15][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9.
[16][美]泰勒·考恩.创造性破坏——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M].王志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57.
[17][英]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M].叶兴艺,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12.
[19]李威,熊庆年,蔡樱华.试论“慕课”条件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教育主权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5(2):22-26.
(责任编辑 刘第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