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作业系统的设计缺陷及其改进

2016-09-21康九星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苏教版作业评价

康九星

摘 要

一直以来,教材里的作业编排很少被大家关注。笔者就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作业系统的设计编排以及教学实践效果进行了深刻反思,在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现实问卷调查、名家访谈等方式提出了改进意见,以期编者更好地完善教材,为高中语文教学服务。

关键词

苏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 作业系统 设计缺陷 改进建议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以下简称“苏教版”)的作业系统坚持在新课标和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摒弃了大量基础性的、记忆性的、知识性的作业题型的设计,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语文的整体育人功能。其亮点有三:关注工具性特征的同时,更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激起内心冲突,引发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深入探究问题。

一、“苏教版”作业系统的设计缺陷

1.课后作业利用率不高

通过对一线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及名师访谈,我们惊讶地发现:“苏教版”课后作业利用率明显不高,广大教师和学生没有认真对待,重视不够。

有教师认为,语文教材作业的编排是为了服务于教材课文的,有助于强化和巩固课文内容,但有时不知道怎么去布置和利用,“挑着做”成了很多一线教师的惯性思维。另外,学习完每个专题或版块后,很少有教师会布置课后作业。他们认为,苏教版“与过去教材情况差不多,学生语文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大致相仿”。

当下,学生做得最多的便是“其他语文作业本”,其次是鉴赏和随笔,还有预习和朗读以及老师自行设计的题目,包括试卷精题,接着才是“课本作业”。对于苏教版作业系统设计的满意度,近一半学生觉得“一般”,没有多大的兴趣。对于作业的三种呈现方式,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关注“活动体验”,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被教师以各种理由搪塞了,不是“没有时间组织”,就是“设计不好,难以操作”,抑或是“效果不好”。足见教师对这些作业设计的不重视,不会很好地引导和组织开展。对于课后作业,习惯上是在课堂上练,结合文本学习,当堂消化,使其很难发挥语文作业的主阵地的作用。

2.自身设计和编排的不足

(1)重人文、轻基础,与考试要求有距离

“苏教版”作业系统很多题型的设置,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在阅读品鉴中,提高读者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在文学修养提炼中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些其实都是人文性和思想性的体现。在现代文阅读中,很少有基础训练题出现,更没有字词句的识记和积累。例如,针对必修一第四专题文言文《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编者在其课后作业上设置的是对“文本研习”方面的要求,没有文言现象的积累和考查,只是设计了3道问答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翻译和句式特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的积累。高考考点往往集中于文言文现象的考查,而且篇目来自课外,这对学生答题有一定的难度。

一方面,苏教版作业系统的设计和编排在“感受·鉴赏”“思考·领悟”两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发现·创新”方面还不错,在“积累·整合”和“应用·拓展”两方面做得不够理想,尤其是前者,基础知识训练和积累、整合比较欠缺,那么后面的应用拓展以及发现和创新的开展就比较困难。

另一方面,“苏教版”作业特别注重“阅读与鉴赏”,这方面的能力培养比较多;而“表达与交流”与之相比较,就显得暗淡、逊色得多。虽然每个专题之后都有写作训练(必修四第四专题还有口语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文本后的写作话题,教师往往另辟蹊径,选取其他贴近生活的话题或题目让学生写。所以,作业中的“表达与交流”基本上是以随笔形式出现了。

(2)部分练习的设计不符合教学实际,学生很难入手

“活动体验”是苏教版必修教科书的作业呈现方式之一,在现实教学中开展得如何呢?通过调查,我们知道有41.05%的学生选择“没有时间,所以省略掉了”,28.10%的人说“老师不重视活动体验,所以没组织”;还有14.33%的同学觉得“活动不大符合实际,很难开展”。如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主题作业设计中,对于“活动体验”第3小题:“掌握一些读图方法,对理解图片内容……归纳读图要领。”这些题目很多同学就不会去做,一看而过,没有实际操作。

又如,必修四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的“活动体验”第3题:“以养老为话题,小组合作,采访亲友,……与同学、家人交流。”这类题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会布置,学生也不会去动手实际操作。

或许在校本课程中会有学生去做,上演一出精彩的“课本剧表演”,但是语文教学课堂上很难会布置这样的作业。还有些题目设计的没有多大现实意义,学生看看并不会去做。比如,必修三中第一专题“祖国土”中:“请仔细品味,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音乐转换为文字的,并从肖邦的音乐作品中选择一些曲目进行欣赏,写下你的感想,与肖邦‘促膝谈心。”这类作业难有实效。

(3)题型单一,无法体现作业分层性和学生差异性

“苏教版”课后作业设计基本上都是主观题,采用问答题的形式出现的。“积累与应用”栏目有一定的总结专题的作用,基本上都是围绕文本理解和课外拓展而展开的。题型设置比较单一,没有弹性和分层作业,无法体现不同层次和能力水平的学生要求,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差异性。

然而,高中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差异性是很明显的。有的学生擅长阅读和分析,对文本解读能力强;有的同学文言文水平弱,只会字词句的解释,不会主题和人物性格的比较分析、文段标点符号的划分等;有的同学表达能力很强,有一定的文学积淀和功底……教师怎样面对一个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层次和能力水平差异的问题,实施不同的作业分层呢?题型单一势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他们学习语文的态度和兴趣。久而久之,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谈不上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了。

二、对“苏教版”作业系统的改进意见

对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后作业编排和设计的看法以及改进意见,许多教师明确提出,建议作业设计应更贴合教学实际,特别是操作性能更强,问题设计再细化一点。比如,课后作业更多的是帮助研读课文的练习,若能设计一些课外延伸或者课文和学生的现实实际相关联的问题,则更有意义。

1.克服偏重人文性倾向,加强基础训练和积累应用

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这是“苏教版”的编排体例和指导思想,她创新了编排体例,以人文话题为主线贯穿必修一到必修五,打破了原来单元编排的惯例。“文本研习”重在培养学生研读文本的能力,“问题探究”重在强化学生探索思考的能力,“活动体验”侧重个性,要求抒发学生的独特想法和个体体验。答案的自由性、模糊性、开放性致使很多作业成了无关痛痒的摆设。这也正是当前很多教师和学生不够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教版必修一四大专题都是以人文话题编排的,其课后作业也是侧重人文思想性而轻视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比如,针对第二专题第一版块“求学之道”,对于《劝学》和《师说》两篇文言文选文,其“问题探讨”第1题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和框架把握,还有文本本身的思想意义和现实借鉴。这两道题都是从问题形式入手来分析和探讨课文的主题。笔者认为这样的设计不够科学,文言文讲究的就是文言现象的积累与应用,也包括人物的鉴赏和主题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不懂文言现象,课外文言文就更难解读。所谓的“学法课内,得法课外”就是这个道理。

笔者认为,文言文课后作业设计应该重点突出文言现象的积累和运用,侧重文学文化常识、实虚词、重点翻译、句式特点、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人物性格和主题分析等八大文言现象的练习,不单拘泥于问题的探究和启发。

2.贴近生活实际,增强趣味性

必修四第四专题有一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其课后作业是“活动体验”形式的作业设计(题目暂略)。这些题型都是文本鉴赏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洋洋洒洒地写上几千字随笔,缺少文学积淀的同学只能“望文兴叹”,没兴趣的同学也只能作罢。所以,这类题目的设计往往让教师和学生无从下笔,因为难度和要求很高,导致这么精致的题目成了摆设,实在可惜。所以,贴近生活实际和教学实际,是课后作业设计的一大出发点或者亮点。再如,必修四的第二专题“积累与应用”练习第2题和第3题,这两道题的设计,编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掉,没有时间去组织和观看影片,更不会布置学生去改编影视剧本,因为高考不考这些。

课后作业设计也如同选文一样,要讲究趣味性。要充分认识到,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育特征。当今社会网络和信息时代知识爆炸般层出不穷,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课外作业中增强趣味性,就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乐趣,学生便会主动完成课外作业,而且是愉悦地完成,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增强了学语文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做作业就成了学习的一件乐事,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预设弹性机制,设计分层作业

(1)作业量分层

顾黄初提出:“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作业要有较高的质和较适当的量。”语文前辈大家都讲到作业量要适当。学生能力和水平有高低之分,那么作业量的设计也应该有差别和区分,不能笼统,一概而论,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心。关于实施弹性和分层,主要关注两类差异:一是关注程度差异;二是关注兴趣差异。邱老师指出,人文素养的提高须根据学生的思想境界而定,学习能力的加强须根据学生的基础而定。

(2)作业难度分层

顾黄初指出:“作业可以分为三大类:记忆性作业、理解性作业和应用性作业。”有一线老师尝试过,将作业分两种——必做和选做(也允许学生自己寻找作业),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选择余地。笔者认为,弹性和分层作业可用作业分量的轻重、作业次数的多少、批改形式、成绩反馈等形式来实施,也与班级学生数、教师的工作量紧密相关。比如,每一版块后都设置一些有代表性的基础类训练,中等难度的思考和理解分析题,以及需要合作探究的高难度题型,分别供不同层次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选择完成。语文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完成一些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字词句的摘抄和积累等。

(3)完成作业时间分层

黄甫全强调了作业的完成时间问题,他认为作业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时间限制,对作业中的疑难问题要进行及时指导。比如,必修五第二专题的“积累与应用”第2小题(题目略)。对于成绩好、能力强的同学要求1~2天完成,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给3天时间,而那些程度差的同学可以留一个星期时间来完成。最后统一点评。

对于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的时间分配问题,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布置长作业——一个月的、两个月的,甚至半年、一年的,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化学习。这也是一种关于作业完成时间分层的探索与实践。

4.注重开放性和突显个体差异

根据新课改精神,开放性作业主要分为自主思考型作业、专题搜集型作业和想象型作业。这三类开放性作业,正是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合理、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新体系。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和教师对该套作业系统是否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几乎都选择了“一般”,这说明还有更大的空间可以挖掘和填补。“以人为本”,就是以生为本,即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当下,高中学生逆反心理和攀比心理很重,他们喜欢玩网络游戏,喜欢非主流元素,追求时髦和时尚;有的学生沉湎于金庸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以及漫画书,还有的学生有早恋倾向。这些现象,都是当下高中生所存在的。语文教科书和作业系统应更加关注这些问题,并科学合理地设计练习和作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作业系统的开放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突显学生的个体差异,一是关注程度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和学习习惯好,像积累性的基础性作业可以少布置一点,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这样有利于避免低层次的重复操练,有更多的时间可用拓宽加深,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关注兴趣差异。说是一门语文,其中又可以分成许多小类。为此,学生的兴趣爱好肯定会有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就特别喜欢诗歌、小说的创作。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有时间做点自己特别喜欢做的事,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5.建立多元化的作业评价模式

(1)分层评价,关注发展

“分层评价,鼓励为先”意为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对待不同层次学生完成的作业类型都给予评价,以发展为先。让学生知道教师在关注其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看在眼里,会给予关注和理解支持。学生发现教师很关注自己的成果,并分享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储备,他们会从中得到满足和乐趣,并会对自己寄予期待。

(2)亮点评价,多元激励

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体体验。在对学生作业或表现进行评价时,要充分地看到学生的亮点和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点赞,让他们有一种学习的激励感和成就感。

有的学生作文写得好,除了全班表扬和范读外,还要张贴和记载,甚至告知家长;有的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性高,或者有创新的点子,教师要当众表扬,鼓励其他同学学习。对于作业中的错题,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找出不足,进行师生互动性评价。

例如,苏教版必修四第三专题“积累与应用”第3题和第5题,学生要完成这两道题目,势必要查找资料,走访探寻,“知人论世”地去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主旨。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光看最后作业写得如何,关键是要大力赞赏学生这种求学的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态度,还可以让学校和家长一起来评价学生的这次作业表现。

杭州市余杭区教研员、特级教师连晓老师认为,高中和初中、小学不同,将直面高考,所以任何单一评价方式都是不妥的,也就是说:既需要评语评价,也需要分数评价;既需要激励性评价,也需要甄别性评价;既需要展示性评价,也需要评判性评价;既需要过程性评价,也需要结论性评价……从多角度、全方位来看待学生的表现和作业。还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过程,多次评价,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热爱这门学科。

6.以人为本,作业效率最大化

“以人为本”,从高中语文作业的角度讲,就是怎样通过作业来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即“学生在校发展最大化,终身潜力发展最大化”。基于这一思想,作业设计应该顾及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涵盖要有一定的系统性;作业设计要有一定可选性,可以分必做和选做两大类;作业设计还要有长作业的形式,以利于推进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过程性练习和备考练习还要有差别性。如此,不断地对教材的作业设计进行改善,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定会在不断完善中走向成熟和科学,达到真正为语文教育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丁帆,杨九俊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二、三、四、五)[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 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 顾黄初,顾振彪.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苏教版作业评价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作业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