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中情感霸权现象及其破除

2016-09-21魏有莲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霸权师生情境

魏有莲

摘 要

课堂中的情感霸权,阻碍了学生的和谐发展与思维创新。课题组从课堂教学实践出发,探究了数学课堂情感霸权的表现和成因,提出了破除情感霸权的策略,试图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生态课堂,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情感霸权 探究

课堂中情感霸权现象是指教师悖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自己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出发,情绪化、潜意识地在教育教学前首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左右学生学习的进程和观点判断,从而限制或阻碍学生创新性思维,影响学生和谐发展的言行[1]。

一、数学课堂中情感霸权的表现

1.情感目标偏肤浅

任志鸿[2]收集了高中数学优秀教案216个,其中有39%(83个)未设计情感目标。设计了情感目标的133个教案中,情感目标表述高度趋同,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词是探索精神43%(57次)、学习兴趣38%(51次)、严谨态度31%(41次)、求实精神27%(36次)、数学美20%(27次),说明教师对教材情感目标的研究尚停留在浅表层面。比如,数学美可分为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和谐美,但这些教案笼统确定为数学美,没有再做细分。没有情感目标或者情感目标肤浅,都可能导致课堂忽视学生情感,课堂生态不良,形成情感霸权。

2.情感培育缺方法

情感因情境刺激而引起,由认识所决定,以需要为基础,受社会交往制约[3]。如何以“境”育情,创设与数学教材情感因素相符合的情境?如何以“知”育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何以“需”育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需要?如何做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符合罗杰斯“真实”“接受”“理解”的三个特征?诸如此类的问题亟待深入研究。比如,杨鹤云等的研究[4]共载有13个课例,明确设计问题情境的有8个,说明以“境”育情,教师思想重视也有方法;课例中以“知”育情和以“需”育情,没有设计明确的主线,仅隐含于知识的生成和建构之中,这两方面教师思想重视,但方法不多;师生之间情感交往如何真实有效,13个课例几乎没有涉及,教师思想不重视,也无方法。课例中情感培育方法单一、孤立,缺乏整体性、综合性。这些将导致数学课堂情感培育过程敷衍、粗糙,效果不佳。

3.情感交往太粗陋

情感交往要符合“真实”“接受”“理解”等三个特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应该十分细腻,要追求润物细无声和心有灵犀一点通。但现行数学课堂,或受教师情感自负和师道尊严影响、或受只重认知的理性主义影响,师生之间不能坦诚交往,存在心态上的隔膜、情感上的墙垛、心灵上的鸿沟,学生在课堂上安全感、信赖感和愉悦感十分不足,情感霸权如影相随。比如,传统的分析讲解、机械训练的数学课堂,忽视学生情感,压抑学生禀赋和才能,使他们与教师心理疏远、陌生,甚至格格不入,师生不能精神相遇。

4.情感调节不到位

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为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减力作用。中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需要借助认知活动或情感交往,让情感保持在积极的状态,对学习产生增力作用。比如,现在的数学课堂,知识学习与情感调节还存在两张皮现象,知识学习是主食大菜,强力推进;情感调节是副食配料,可有可无。寓情感调节于数学认知活动中,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等方面研究不深刻,实践不到位。

5.情感体验欠深度

认知深刻性与情感体验的深度呈正相关。情感体验不是告知、不是灌输、不是奉送,是渲染、是点然、是激活,是触动学生心智的个性化感悟过程。只有给予充分的时间、交给适当的方法、进行恰当的引导,才能丰富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但目前的数学课堂做得十分不够。比如,学生对于“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数形结合”“公理化思想”等数学本原性的东西如果只是被动接受,没内心体验,是感悟不到严谨冷峻的数学知识背后的神奇与美妙的。数学“123X”授课模式(一个定义、两道例题、三项注意、X类习题)将规范技巧奉为圭臬,欠缺情感体验,学生很难理解和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深刻意蕴,并升华生命价值。

二、数学课堂中情感霸权的成因

1.教师因素

首先,师道尊严。教师过于自尊自信,恣意而为,没有生态课堂意识,不能谦虚对待自己的不足,不能与学生充分交流,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新情况耐心引导,进而安抚学生情绪。其次,能力不足。教师个人对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情绪理论等专业知识学习不足,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识不深,课堂上调节情感的能力不足。最后,负面情绪。有些教师受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压力和冲突的影响,在课堂上出现了负面情绪,或因情绪低落,造成课堂氛围低迷;或因情绪宣泄,课堂充满了命令、呵斥、惩罚等不良行为。

2.学生因素

大部分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较差,缺少独立思考,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他们在数学问题和困难面前缺乏自信,行为退缩,不愿意也不擅长情感交往,课堂情感交往主要是教师与部分优秀生的交往,或者是教师单方面的情感展示。少数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情感控制和调节能力差,情绪容易冲动和盲动,客观上促进了教师的情感霸权。

3.教材因素

现行数学教材基本是按照概念引入、定理证明、例题讲解、练习设置的模式编写的,数学知识结构完整、清晰,但其中显性情感素材严重不足。以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必修)》为例,虽然教材的《教师用书》明确宣示教科书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思想性”等特点,但展示数学美和明示探索数学真知乐趣,用以激发学生情感的素材并不丰富与明显。数学教材中“学生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与人文情景还没有真正沟通,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空间”[5]。教材关注的重点在知识,课堂情感培育必然被弱化。

三、数学课堂中情感霸权的破除

1.提高教师情感培育的能力

情感霸权产生的决定因素在教师,破除这种情感霸权首先要从教师做起。

(1)认识到位。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数学课堂中情感育人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有情趣情感的数学学习,才能使枯燥的数学概念与定理生气盎然、意味深长,出现和谐、充盈、完美的生态数学课堂。

(2)学习到位。教师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要特别熟练地掌握情感活动的规律、情感培育的方法、情感交往的特征等知识,形成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力,让课堂情感霸权没有生存的土壤。

(3)实践到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教学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学艺术依赖课堂实践的感悟。数学课堂情感霸权的破除,应在教学理论指导下,以鲜活的实践经验为生长点,从感性认识走到理性认识,逐步生成教师的教学智慧。

2.激发学生情感交往的愿望

与教师相比,学生的情感阅历浅显许多,但鲜活灵动、充满生机,只要引导得当,学生课堂情感交往的愿望一定能够被激发出来。

(1)尊重学生,平等交往。情感交往是双向的,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独立地、自主地、积极地思考,产生交往欲望;只有平等交往,师生才能在对话互动中彼此倾听、相互启发、共享经验、交融情感。

(2)开启慧眼,允许出格。因缺少对数学知识的体味与感悟,学生总感觉数学课堂枯燥无趣。要营造安全亲和的生态课堂,允许学生超出课前预设和课堂规范;要开启学生的慧眼,激发学生的灵性,让学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

(3)学会感悟,珍视体验。数学课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将自己感受、体验、回味、感悟的过程与学生分享,形成共振共鸣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学会感悟。要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观察学生的思绪状况,帮助其用心捕捉瞬间感动,收获情感体验。

3.针对不同情感素材的策略

教材大量的情感素材蕴涵在数学知识的阐述中,只有做好教材二次开发,针对教材不同情感素材,采取不同的教学对策,数学课堂的情感培育才能大放光彩。

(1)显性素材,展示情感。显性素材是指教材内容直白地表示数学知识具有情感教育的功能。对这类素材可采取直接展示情感的策略,发挥情感教育的信号功能与感染功能。

(2)隐性素材,发掘情感。隐性素材是指教材内容不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但其数学知识隐含着情感的因素。对这类素材要进行加工提炼,发掘出蕴涵的隐性情感因素,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3)中性素材,赋予情感。中性素材是指教材内容完全反映数学的客观事实和规律,不含显性或隐性的情感因素。对这类素材不仅要加工提炼,还要进行二次“创作”,赋予其一定的情感色彩,寓“情”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建构之中。

4.优化课堂情感过程的模式

李庆明[6]用“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等过程来概括情境教学的情感过程。结合数学的学习特点,优化课堂情感过程的模式如下。

(1)带进情境,诱发动机。数学课堂仅仅创设情境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将学生带进情境,在探究中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或提出问题,制造悬念,让学生因好奇而学;或描绘蓝图,刺激美感,因爱美而学;或联系已有经验,产生亲切感,因贴近学生的生活而学习;或触及学生的情感,因唤起心灵的共鸣而学。

(2)凭借情境,丰富感受。传统的数学课堂过于倚重理性分析而忽视情感体验。数学生态课堂要丰富学生感受,用3D影像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创设形神兼备,富于数学质感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情绪,确保师生情感交往真实可靠。

(3)融入情境,体验情感。教师要以敏锐的洞察力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建立亲和融洽的课堂情境。要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经历“入情”“动情”之后,融入情境,产生以情动情的“移情”效应,乐于师生或生生之间的情感交往。

(4)弥散情感,形成价值观。要实现数学课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体验。感悟是在感受和体验基础上一种特殊形式的“理解”,它与情感水乳交融,它不是一般的“实事判断”,而是一种“价值判断”,一种领悟、顿悟或体悟,这样才能弥散情感,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

5.构建师生情感相遇的课堂

马丁·布伯提出:“人与人的关系不外乎‘我—它和‘我—你两种形式。‘我—你是一种相遇式、关怀式的关系,是人的一种本真存在方式,这种关系中他人有自己特有的情感、意志和价值。‘我和‘你是平等、自由、交互的关系,共同交融在‘我—你相遇的世界。”[7]为避免情感霸权,实现以情育人、以情动人,数学课堂应构建师生情感相遇的以人为本的生态课堂。

(1)建立平等师生关系。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精神与灵魂的交流,必须在民主、平等、和谐、人本的氛围中进行,师生相互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数学学习将成为一个师生共同探讨与协商的过程。

(2)注重生命意识教育。数学课堂是师生提升生命质量的场所,数学教学要突破只重“术”、不重“道”的孤立主义,让每一堂课都充满着人情味,充满着激情、灵性和智慧,充满着对学生生命的滋润。

(3)改革师生交往内容。数学课堂要摒弃分析讲解,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杜绝框定答案的伪交流,假讨论;减少教师单方向学生展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象。要使用积极开放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学习、探究学习、案例分析等唤起学生交往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认知和情感交往中。

(4)拓展师生交往方式。在网络时代,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是人们情感相遇的场所。师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情感交往,如用微信、短信和邮件等弥补课堂情感交往的不足,让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更加深刻。

(5)进行情感目标评价。要对数学课堂情感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对数学知识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可用纸笔测试,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可以通过对数学问题解决的情况来体现,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当下几乎还是空白。对此要深入研究,这是破除数学课堂情感霸权,构建生态课堂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马永华.关于教育教学中情感霸权问题的探究[J].生命教育,2012(1).

[2] 任志鸿.高中数学优秀教案[M].海南:南方出版社,2009.

[3] 叶一舵.心理学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4] 杨鹤云等.课例点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4(3)~2015(12).

[5] 张奠宙.破除数学孤立主义,加强数学课程和人文学科的结合[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5(1).

[6] 李庆明.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7] 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霸权师生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话语制衡是霸权护持的重要手段
“霸权秩序”的国际关系多维度视角探析
给IP成“霸权”浇一盆冷水
麻辣师生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