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框架效应和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意向研究

2016-09-21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意向志愿损失

胡 俊

(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浙江杭州 311121)



框架效应和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意向研究

胡 俊

(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浙江杭州 311121)

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的合理行动理论为背景,探究框架效应和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志愿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具有低自我效能感感知的个体在“获得框架”条件下的志愿行为意向要比“损失框架”条件下的志愿行为意向更为显著;具有高自我效能感感知的个体在“损失框架”条件下的志愿行为意向要比“获得框架”条件下的更为强烈;无论自我效能感感知度高低 ,女大学生被试的志愿行为意向都要高于男大学生被试。为增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高校志愿者组织机构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认知加工、自我效能感等主观因素会受志愿者招募信息呈现的影响,因此需科学合理运用相关沟通策略。

框架效应;自我效能感;志愿者行为意向

一、研究背景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推测与判断自身是否具有完成某项任务或某一行为的能力。个体对自身认知、社交、语言方面的自我评估可能会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感知。同样地,观察他人如何完成某项特定任务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感知。具有高自我效能感感知的个体更乐意执行挑战性强的任务。有研究发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背景下,“高自我效能感感知的个体更愿意面对高挑战的任务”这一假设存在性别差异[1]。由此在志愿服务情境下,得出研究假设一:高自我效能感感知会提升被试志愿行为意向;低自我效能感感知会降低被试志愿行为意向。

个体行为会时常依据决策问题的心理表征做出调整,并由于问题的表述语境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两种逻辑意义上相似的描述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的效应称之为“框架效应”[2]。本研究中的“获得框架”与“损失框架”均设置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情境之下,前者主要描述为“因大学生参与某项志愿活动而产生正性结果”,后者主要为“因大学生未参与某项志愿活动而产生负性结果”。研究发现“损失框架”对个体行为意向或实际行为影响较大[3]。

因志愿者活动未包含明确的社会风险,志愿者可能不会对招募广告信息进行精细化认知加工,可得研究假设二:相比“损失框架”,“获得框架”对大学生志愿者行为意向的影响更为明显。

有少数研究探讨了框架效应与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如当对沟通信息予以精细化认知加工时,“损失框架”信息对行为的影响较大。此外,对某特定行为的“低自我效能感感知”导致对该行为成功性几率的低感知度,随后引发更为显著的精细化认知加工[4]。由此可得研究假设三:具有“低自我效能感感知”的个体在“损失框架”信息条件下的志愿行为意向要比“获得框架”条件下的志愿行为意向更为显著。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因本研究采用双因素被试组间的实验设计,每个条件下的被试人数确定在40人左右,故在杭州某高校随机抽取152名大学生被试,平均分成4组进行问卷施测,最终回收并确认有效问卷为140份。被试平均年龄为20.2岁,其中男生被试人数71人,女生69人,未发现被试组间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性。

(二)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双因素被试组间设计,自变量一为信息框架类型,以特定行为结果的正负性为参照点的表征来呈现,分为两个水平:获得框架和损失框架;自变量二为自我效能感感知高低水平,即高自我效能感感知和低自我效能感感知。本研究因变量为:个体志愿行为意向。

(三)研究程序与材料

将152名被试随机分成4组,分别安排在4个安静的教室进行施测,时间为10-15分钟;向4组被试分别发放一份不同的问卷,接受统一的指导语,并不记名作答。

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志愿者招募海报信息呈现,其中涵盖了两个自变量:信息框架(获得/损失)、自我效能感感知(高/低),其相对应呈现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因参与(或不参与)教福利院小朋友阅读的志愿活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结果。例如其中某张招募海报内容呈现为:“有了你的帮助,就能让一位小朋友学会阅读”,并配以一张儿童的笑脸图案。与此同时,一份“五点计分量表”(含3个题项)随即呈现在海报之后,主要用来测量被试个体参与志愿活动的行为意向性。该量表克朗巴哈系数达0.87,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题例为:“我将会自愿充当一名阅读小教练”,其中,“1”代表“当然不会”,“5”代表“当然会”。

第二部分由两个题项构成,旨在判定实验操纵的有效性。题一为:“通过参与志愿者小教练的活动,我能帮助儿童学习阅读”,采用“五点计分”,其中“1”代表“当然不能”,“5”代表“当然能”;题二为:“志愿者招募海报是否明确强调了志愿活动所带来的积极成效”,其中,“1”代表“否”,“2”代表“是”。

三、研究结果

(一)实验操纵有效性分析

通过对问卷第二部分两个问答题项的数据分析发现,低自我效能感被试对自我效能感感知度要显著低于高自我效能感被试对自我效能感感知F(1,138)=6.138,P<0.05;“损失框架”条件下的被试要比“获得框架”条件下的被试更能觉察到实验材料强调了志愿活动所带来的积极作用F(1,138)=6.235,P<0.05。由此可知,实验中对信息框架和自我效能感两个变量的有效性操纵。

(二)研究结果分析

经过2×2双因素方差分析(信息框架类型:获得框架/损失框架;自我效能感:高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结果发现,并未存在框架类型主效应F (1,136)=0.185,P>0.10和自我效能感主效应F (1,136)=0.055,P>0.10。因此,上述研究假设一、二不成立。存在框架类型和自我效能感交互作用F (1,136)=5.527,P<0.05。由图1可知,具有低自我效能感感知的个体在“获得框架”条件下的志愿行为意向要比“损失框架”条件下的志愿行为意向更为显著(正好与研究假设三相反);而具有高自我效能感感知的个体在“损失框架”条件下的志愿行为意向要比“获得框架”条件下的志愿行为意向更为强烈。而研究假设二只在低自我效能感感知存在的情形下成立。

图1 信息框架类型、被试性别、自我效能感对志愿行为意向的影响

除此之外,研究还对被试性别和自我效能感进行了2×2双因素方差分析(被试性别:男/女;自我效能感:高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统计结果发现,存在较为显著的性别主效应 F(1,136)= 36.550,P<0.001,不存在自我效能感主效应F(1,136)=0.123,P>0.10,存在被试性别和自我效能感交互作用F(1,136)=6.677,P<0.05,由图1可知,无论自我效能感感知高低,女性被试的志愿行为意向都要高于男性被试。

四、研究结果讨论

(一)框架效应与志愿行为意向之间关系的逆转

为何具有“高自我效能感感知”的个体在“获得框架”条件下会削弱其志愿行为意向,而在“损失框架”条件下反而会增强其志愿行为意向,这种关系的“逆转”或许与自我效能感感知“稀释”、“免费搭车”动机或“责任扩散”现象,以及“信息框架类型”对个体深层次认知加工造成的不同影响相关。

具体说来,与之前所研究的与健康相关的力求达成个体目标的行为相比,志愿者倾向于达成某个集体性目标(如本研究中,降低儿童文盲的比率),因此个体行为可能会基于某种不同的决策计算法则。首先,持有高自我效能感感知的人可能会更多地依赖于其他社会成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感知受到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的影响[5]。从另一个角度看,具有高自我效能感感知的个体可能会认为其他人在参加志愿活动时同样会呈现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换句话说,个体的高自我效能感感知被“稀释”。

进一步分析得知,志愿活动是公益事业的组成部分。公益事业的核心特征是公众性,即面向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当然也包含了那些并未实质性做出贡献的个体。所以,在志愿活动范畴内,个体会形成某种“免费搭车”的心态,这与“责任扩散”现象类似,即当人们在认为能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认为在场的其他人也能实施援助行为,“责任扩散”就会因此产生[6]。也有观点认为当人们觉得对方有着和自己相似或比自己更好的助人技能时,当事人会时常试着将责任推卸给他人。因此,当个体持有高自我效能感感知时,因其自身的自我效能感被无意识地转移到了他人身上,“免费搭车”动机或“责任扩散”现象随之被更多地触发。倘若“损失框架”导致个体更为深入的认知信息加工的观点得以认同,就能解释研究中所检测到的框架效应与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鉴于具有高自我效能感感知的个体在“损失框架”条件下所引发的认知信息深加工,使其更易意识到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因此,在“损失框架”信息得以传递时,“搭便车”动机或“责任扩散”现象就会得以抑制,其志愿行为意向就会增强。与之相反,“搭便车”动机在“获得框架”条件下会降低个体的志愿行为意向性。

与此同时,还需强调的是在个体持有低自我效能感感知情况下,相比“损失框架”,“获得框架”对大学生志愿者行为意向的影响更为明显,这与研究假设二所作的推断一致(研究假设二仅在低自我效能感感知条件下成立)。原因可能在于,一是低自我效能感感知似乎并未促使个体在“损失框架”条件下形成更深层次的认知信息加工,进而增强个体志愿行为意向;二是低自我效能感感知降低了“搭便车”动机形成的几率。

(二)志愿行为意向的“性别特定”现象

研究发现,无论自我效能感感知高低,女性被试的志愿行为意向都要高于男性被试。对此的解释为,女性被试呈现出一种较高的志愿行为倾向,因此可推断其更为明显的道德世界观,也即女性被试无论其自我效能感认知的高低程度,都会显现出较高的志愿行为意向。女性似乎比男性更乐意或更感觉有责任照顾,女性会认为自己(或被认为)比男性更易移入感情并利他[7]。而另一种可行的解释为,相比男性被试,女性被试对广告刺激有着程度更高的认知精加工[8]。相反,男性被试经常用启发式的方法处理沟通信息[9]。因此,男性被试的志愿行为意向主要受自我效能感感知的影响来源于其表层的且缺乏批判的广告刺激加工过程。

五、研究启示与展望

(一)研究启示

高校志愿者组织机构可从本研究结果中得到一些关于志愿者组织和管理方面的一些启示。

第一,就大学生志愿者招募环节而言,当高校志愿者组织机构运用“获得框架”的信息呈现类型用以吸引大学生参与相关志愿活动时,应尽可能避免由该招募信息而导致志愿者自我效能感感知度增强的可能性,因为自我效能感感知度的提升可能会触发其“免费搭车”动机。例如,在志愿者招募信息编辑过程中,可尝试具化志愿者活动对志愿者的要求,例如特长、才艺要求及专业性要求等,如此一来,即使在“获得框架”的信息呈现类型条件下,有意向参与志愿活动的大学生也会将上述活动参与要求纳入考虑范畴,以此“对冲”志愿者自我效能感感知度增强的可能性,使得大学生志愿者能更加理性地选择志愿者活动。

第二,如果志愿者组织机构使用“损失框架”信息呈现方式去动员更多潜在的大学生成为志愿者时,应同时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感知度。显然,当因志愿活动未能开展而形成的负性结果得以凸显时,对那些完成志愿活动任务充满自信的大学生志愿者而言,就有可能使其承担更多的责任,其参与志愿活动的意向随之就会增强。例如,在志愿者招募信息设置过程中,可以突出一些受助群体因得不到帮助而产生的负性结果(如小孩子辍学的场景、空巢老人孤独的身影、流浪动物凄惨的生存环境等),并配以一些蕴涵鼓舞性的话语,以此激发、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效能感。

第三,本研究中出现的“性别特定效应”也提醒高校志愿者组织机构在招募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志愿者时,应特别考虑不同的志愿者招募的设计方案,尤其在需要男性大学生志愿者时,招募策略尤其是招募文案策划上,应充分考虑融入能唤醒其更多情绪及同情心的要素,例如,多运用一些凸显男性责任感、担当感的图片及语言,如强壮的身体、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等;而对女性大学生志愿者而言,则可以尝试运用一些能激发其母性的图片,如拥抱、牵手等肢体动作及充满爱的、催人泪下的言语。

(二)研究展望

第一,本研究结果是基于大学生样本而得出的,因此样本采集的代表性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也未事先证实大学生的决策法则与非学生群体的决策法则是否存在差异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以将样本拓展到社会人群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外在效度。

第二,本研究是基于印刷型广告媒介(志愿者招募海报)的研究材料呈现展开的,因此难以确定本研究结果适用于其他广告媒介(如电台广播、电视广告或其他相关的公共途径),因此,就本实证研究结果的推广度而言,还可进行不同志愿活动形式及不同志愿者招募广告类型为研究内容的重复性研究。

第三,本研究中的实验材料为指导儿童阅读的志愿者活动,性别特定效应会因不同范畴属性的志愿活动而产生差异性。例如,将志愿活动设置为教授儿童如何踢足球,那么男性被试参与志愿活动的意向性可能会比女性被试更为显著。因此,未来的研究可同样用于其他类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诸如促进捐赠行为或环保意识行为等。

志愿者行为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体现,可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可持续性发展,是文明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志愿者服务不但坚定了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道德理想,形成了一种自愿奉献社会的崇高道德境界,也培养了大学生负责、友爱等优良道德品质,为其提供了一种深度参与、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式[10]。因此,对高校管理者而言,如何用更为科学、系统的视角去研究大学生志愿者行为,并通过高校志愿者组织机构的运作去吸引更多潜在的志愿者,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更为深入地认识了影响大学生志愿行为意向的因素,与此同时,也让高校管理者、相关志愿者组织机构认识到志愿者招募过程中沟通策略科学合理运用的重要性。

[1]Jackson,B.Preempting Performance Challenges:The Effects of Inoculation Messaging on Attacks to Task Self-Efficacy[J]. PLoSONE,2015(4):2.

[2]Tversky,A.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J].Science,1981(48):453.

[3]Gamliel,E.Message Framing of Products Causes a Preference Shift in Consumers’Choices[J].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r,2010(4):303.

[4]Block,L.G.When to Accentuate the Negative: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Efficacy and Message Framing on Perform Health-related Behavior[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5(2):192.

[5]Bandura,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2):191.

[6]Guerin,B.Social Behaviors as Determined by Different Arrangements of Social Consequences: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Effects with Competition[J].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3 (3):313.

[7]Guoliang Y.Improving Public Service Quality from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Empathy,Attachment,and Gender Differences[J].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2012(5):9.

[8]MacLeod,S.Information Processing by Gender:Differentiating Effects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Information in Memory and the Use of Information in Evaluation Formation[J].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999(1):262.

[9]Tsai,C.C.The Effect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of Models on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for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J]. Adolescence,2007(168):827.

[10]黄富峰.论志愿者精神的伦理内涵[J].东岳论丛,2009 (5):127.

(责任编辑:张 蕾)

G444;G645.5

A

1004-342(2016)04-21-05

2016-03-20

胡 俊(1981-),男,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讲师。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意向志愿损失
我志愿……
胖胖损失了多少元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玉米抽穗前倒伏怎么办?怎么减少损失?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一般自由碰撞的最大动能损失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