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供给侧改革”思维推进基层党组织服务创新
2016-09-20鲁家峰
鲁家峰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谋远思维。这种思维对于基层组织服务创新具有牵引和指示作用。它要求基层党组织洞明作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责任,自觉并显著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它要求基层党组织反思服务供给的深层结构,对服务气量、服务眼量、服务质量、服务能量等进行病理分析。它呼唤公共服务的供给创新。主要思路是:诚释善意,主动表达服务意愿、真心探知社会需求、坦诚践行服务承诺;广结善缘,既扩大服务对象,又壮大服务队伍;精求善果,要创新服务供给方式、提高服务供给效率、健全服务供给保障、做好服务补救工作;常怀善念,把做好服务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结合起来。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思维;基层组织;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9-003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改革的指示灯,也在更广泛意义上启发了人们的思维。供给与需求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供给能创造需求,需求也能倒逼供给。强调“供给侧”就是把供给作为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结构性”就是要求深入到内在关系,科学地探因谋策,以实现供需适恰与良性互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一种实用手段,而且是一种谋远思维。这种思维对于基层组织服务创新也具有牵引和指示作用。
一、供给主体的功能性责任
供给侧改革思维要求基层党组织洞明作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责任。新形势下,更出色地发挥服务功能、更有力地担当政治功能、更积极地促进自我发展,要求基层党组织自觉并显著地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
(一)服务承载。从一定意义上讲,基层党组织从事的就是一种为基层服务的“服务业”。当前,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在量和质两方面都呈增长趋势。中国梦语境下的成长性需求;利益变动中的协调性需求;社会流动过程的港湾式需求;个体化生存样态的组织化需求;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的公共平台需求;应对各种压力的焦虑舒缓需求;面对生老病死的人文关怀需求;着眼权利维护和公共决策的参与性需求[1],等等,都空前高涨。在信息高度开放和快速交流条件下,普遍存在的社会比附和社会效仿,更使这些需求呈现倍增效应。同时,人们对服务的精准化、个性化、便捷化和公平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时达到近乎挑剔的程度。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基层党组织必须更出色地发挥服务功能。
(二)政治担当。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仅要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维护党的领导、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敢于对歪风和邪恶亮剑,而且要特别重视紧密联系、真心服务群众,创造性地完成党的任务,更好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政治功能寓于服务功能之中,服务功能体现政治功能。基层党组织通过自己的真心服务,协调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维护团结,在紧急关头和关键时刻把握方向、驾驭全局、稳定形势,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的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把党的发展方略和政策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满足强基固本的组织需求,基层党组织必须更有力地担当政治功能。
(三)自我发展。做好服务,基层党组织既面临内部的优化压力,也面临外部的生存挑战。内部压力相对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基层的组织结构、奖惩机制、成员心理和素质能力等还存在诸多的不适应。外部挑战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社会组织的竞争性挑战。社会组织大量增加,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优的社会服务,在缓解社会需求压力的同时,也会降低群众对党组织的心理依赖。二是科技的替代性挑战。共产党员必须自觉地提高工作的创造性,培养更高的为民情商,更敏锐地去发现,更迅速地去服务,更深切地去关怀,才能拥有未来优势。体现人的情感越多,越需要人的服务;体现机器功能的越多,越容易被机器替代。审视自我发展需求,基层党组织必须更积极地顺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势。
二、供给结构的病理性分析
为什么许多惠民工程,群众不说好?为什么有时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为什么有时服务越周到,社会越不满意?为什么在基层干部抱怨“白加黑,五加二”“加班是常态,不加班是例外”的同时,基层群众也在频频抱怨?这就是结构上出了问题。
(一)服务气量。有些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抱有居高临下的心态,莫名“霸气”,把对基层的帮助服务作为给予的恩惠;一些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由于行政权力影响弱化,或面对群众需求力不从心,心生“怨气”;有些基层党组织服务显“小气”,囿于传统的地域观念和身份观念,按亲疏划圈,或者对有来头的人物唯唯诺诺,对没花头的人群则不屑一顾;还有一些基层党组织习惯于通过发布命令、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等形式来推动工作,“呆气”十足。
(二)服务眼量。一是看不到真正的需求。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评价服务的好坏,很少考虑服务对象的想法和感受,导致公共服务供给的盲目性、迟钝性和低效率。二是看不到更好的方法。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拿不出。搞一些简单应付,做一些表面文章。轰轰烈烈,却难以持久。三是看不到可用的力量。一些基层党组织重对上服从轻对下服务,对下级党组织、党员服务少、关怀少。一些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组织功能、各种关系纽带、功能性平台和物联网机遇缺乏了解,没有合作意愿和统战策略。四是看不到潜在的对手。有些人还坚持那种“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无过便是功”的观念,全然不顾市场、法治、科技、社会组织的兴起、权利意识的增强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真实挑战。
(三)服务质量。存在两个极端,一些人热衷“创新”,一些人坚持“唯上”。热衷“创新”的,盲目追求风光呈现和可见效果。比如一些“创新”重制度制订、轻操作实施,一些“创新”只是玩概念,搞花样换新。有些人存在浓厚的“唯上”心理,他们盼上面的指示,等上面的说法,靠上面的资源,做上面的台账,当然也埋怨上面的错误。即使知道有服务“真空”和“盲区”,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理,不主动反映,不积极弥补。再加上服务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基层公共服务不对路、不到位、不实在、不划算、不可持续情况不同程度的存在。
(四)服务能量。一是单兵能力有待加强。部分党员干部缺乏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勇气;有些农村党员干部文化程度偏低、见识有限;“两新”组织的普通党员生存压力大,影响了他们的公共服务意愿。二是组织效能有待提升。有些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三是服务平台有待拓宽。区域化党建平台、群众诉求表达平台、党群合作治理平台、群众自治平台、社会互助平台、网信交流平台等等,都有很多文章可做。四是供给动力有待增强。由于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不健全;考核评价结果与干部提拨任用、绩效工资、评先树优的相关性不高,导致服务压力和服务动力不足。另外,对党员权利保障和人文关怀不够,也消解了部分服务动力。五是服务保障有待夯实。经费不足、人员不足、场地缺乏,对党务干部的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等。
三、供给策略的系统性优化
适应人民群众提高服务水平的新要求,做到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作风明显改进、服务绩效明显提高、服务能量明显提升,必须进行服务创新。主要可概括为“四善”。
(一)诚释善意。一是主动表达服务意愿。明示服务项目就是对社会的承诺,决不能讲空话套话,更不能说过头话。必须付出真诚的实践,同时注意引导社会预期。二是真心探知社会需求。把群众的深切意愿收集起来,把群众的真正痛点寻找出来。要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认真开展需求研究。比如,通过定期开展走访调查、民情沟通、民主恳谈、民主听证、网络征询等活动,及时收集和梳理群众意见。三是坦诚践行服务承诺。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有部分合理的。合理的就接受,就去做;基本合理的,合理的部分就做,办不到的要解释;对不合理的,要做耐心的说服工作。
(二)广结善缘。一方面是扩大服务对象;另一方面是壮大服务队伍。扩大服务对象,就要打破等级观念、突破身份界限,提供惠及更多人口的公共服务。壮大服务队伍,首先要打造核心团队,锻造坚强组织。要建立选拔、培育、激励、管理“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党员队伍建设;探索建立网络党组织。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做到党员服务和服务党员的统一。上级党组织在强调基层服务的同时,也要竭力为基层组织服务。其次要调动社会力量,丰富参与主体。开展活动和服务要跳出纯党员的思维局限,和各类志愿服务机构、组织及评价机构衔接,有效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和资源,引导社会资源向党建资源转化,引导和凝聚广大群众支持、参与基层党组织倡导的服务项目。深化网格化管理工作制度,建立条块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使之真正成为“民情沟通之网、为民服务之网、平安建设之网”。再次要畅通交流渠道,促进互通互学。加强组织之间的学习考察,实行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扩大党建工作干部交流等。
(三)精求善果。一是要创新服务供给方式。既要通过增强组织内力提升服务质量,又要善于运用外包、学习、合作等方式实现服务优化。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服务,健全无偿服务与低偿服务相结合、社会化和产业化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服务网络体系,综合发挥行政机制、市场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志愿服务机制的作用,形成服务群众的经常性机制。推广服务全程代理制,推动服务时间全天候、服务内容全方位、服务对象全覆盖,广泛开展窗口服务、预约服务、常规服务、应急服务、自助服务、互助服务和组团服务等。
二是要提高服务供给效率。对于群众诉求要及时回应;不仅要顺应群众的即时性需求,而且要开展需求预测,做到未雨绸缪;要进行服务跟踪,拓展延伸服务。要建立和完善各项服务办理制度,缩短办理流程。依托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坚持一室多用,丰富活动载体。整合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平台和网上民生服务平台,充分运用手机等开展服务,缩短服务群众时空距离问题。建立服务质量评价平台,及时反映服务质量和效果,落实责任人,改进服务工作。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资源节约。
三是要健全服务供给保障。一是责任体系。要通过建立健全书记述职和激励保障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服务的良好局面;扎实执行党组织和党员服务承诺机制;探索建立分类定级工作机制,促进基层党组织整体晋位升级。二是民意流程。健全民意调查排摸机制、民意快速反应机制、民意定期研判机制和利民惠民服务机制;推行公开承诺,完善群众评议机制,加大服务群众考核权重。三是力量整合。坚持重心下移、夯实基础,将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整合集聚在基层;召集所有定点联系的各部门领导“集体会诊”;建立条块互评制度;发挥区级层面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
四是要做好服务补救工作。服务补救的态度要诚恳、过程要及时高效、结果要尽可能公平。补救方案要尊重服务对象的意见,真诚礼貌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尽心尽力地解决他们的问题。
(四)常怀善念。要始终把做好服务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结合起来。有时“小题大做”,可以体现“迂则直”的大智慧。例如有时候社区治理,不只是简单的政府行为,而按照项目制,让居民们从头到尾地参与决策,这才是现代的社会管理理念。无论何时,都不能做竭泽而渔的事情。那种“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的观念和做法,既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道而驰,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
当然,强调运用“供给侧改革”思维,既不是要否定需求侧的重要性,也不是主张一味迎合群众的自发需求,而是要着眼于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目的和群众现实性需要,通过供给系统的优化升级,为社会提供具有引领性、精准性、高效益的服务,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均衡协调和良性互动。
注释
[1]比如,上海某社区十年前综合改造,800多万的一个大项目,并没有多少居民对此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建议。最近却为了一条机动车道由双向行驶变为单向行驶的改动,居民就提了882条建议。(参见《“小巷总理”的大智慧与新挑战》,新民晚报2015-01-25。)
作者系中共青浦区委党校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