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院校应用型本科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改革

2016-09-14岳冀阳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学时培养目标

岳冀阳

我国体育院校应用型本科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改革

岳冀阳

推进应用型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是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选取了六所独立建制的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六所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开设课程符合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要求;总学分设置在170±10之间;在总学分设置、课内学时数,必修课、选修课及实践环节所占比例差异较为明显;各校对专项课设置的学时数有较大差异。

应用型;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

前言

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已于2012年由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目录将本科专业划分为12个门类、92个专业类、506种专业。教育学门类之下的体育学类共设置7个专业,其中,5个基本专业,即: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个特设专业,即:运动康复和休闲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是实行提前单独高考招生的专业,考生必须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具备二级运动员或二级武士(含)以上运动等级。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公布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收体育类本科运动训练专业93所,是体育学类主要专业。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提出,如何将该专业走一条特色道路,必须对该专业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方能提出改革对策。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1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归纳法。

1.2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简称“北体”)、首都体育学院(简称“首体”)、沈阳体育学院(简称“沈体”)、成都体育学院(简称“成体”)、南京体育学院(简称“南体”)、广州体育学院(简称“广体”)六所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

2 结果与分析

2.1为什么提出应用型本科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

2.1.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符合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越来越严峻,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还不能快速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正因为此,各地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转到全面提高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2.1.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应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策略

2016年,教育部发布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2015年我国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以上,中国高等教育由此进入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高等教育理念、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和高等院校办学类型、办学层次的多样化,这是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中取得的发展经验,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取向提出的必然要求。所以,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明确表示,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1200所左右,未来将引导600多所地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

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广东 广州510500
Sport Training Department of Guangzhou Sports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2.1.3应用型本科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是由体育本质所决定的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中,体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虽然,不同的社会形态赋予体育不同的作用与价值,以满足社会和人类不断变化发展的各种需要,但是体育是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运动是体育内涵的核心,是体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没有运动就没有体育。作为体育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运动、学会运动和把握运动,否则便难以从事和胜任体育工作。特别是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1-2门体育项目技术,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仅靠理论学习是不可能实现的,体育必须涉及到身体运动,必须包括身体的移动和技能,技能的形成为必须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够理解运动、学会运动和把握运动。

2.2当前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生源的现实审识

从体育类专业发展史上看,运动训练专业创立的时间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1957年,北京体育大学(原北京体育学院)成立运动系(即运动训练专业的实体),与培养师资的体育系(即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体)分离开来。自1958年起,全国独立建制的体育院校纷纷效仿北体开设运动训练专业,招收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由于专业队教练员和运动员专项技术水平高、训练实践丰富,但文化水平较低,所以他们很难通过普通高考进入高校学习,为此,1986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体委)和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批准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考试。起初只有独立建制的体育院校才招收运动训练专业,然而,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大背景下,招生学校的类型也逐步扩展到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鉴于学校招生人数远远超过高水平运动员的数量,高校之间争抢高水平运动员成为一大焦点,为了完成招生计划,许多高校开始从普通中学招收体育特长生。这种现象导致运动训练专业的生源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很多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不得不调整培养目标,逐步将培养优秀教练员和专项运动员的单一目标,转向培养教练员、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管理人员等多元方向发展。

2015年,在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池建说:创办体育院校主要源自于国家战略需要、教育发展需要和体育发展需要,体育院校创办初衷是服务竞技体育,其主要任务就是更好地为国家的体育运动服务,特别是要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然而,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国家的统筹规划,我国体育院校的发展逐步偏离了其最初的定位。由于高校的扩招、院校之间生源竞争的日益激烈、退役运动员就学出路的拓宽,使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毕业生的能力达不到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大部分毕业生无法胜任运动训练工作。

2.3当前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实审识

2.3.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专业发展与建设的目的,是该专业培养人才要达到社会需要的标准。从六所体育院校对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来看,与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要求基本相一致。然而,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与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专业相比较,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比其它两个专业更加宽广(见表1)。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从事教练员、教师和体育管理工作,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教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体育管理者。从培养目标来看,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为了迎合当前运动训练专业生源多元化的特点,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已改变了当初设立的初衷。如何将运动训练专业办出有别于其他体育类专业的特色之处,是该专业今后研究的重点。

2.3.2学制与学分

目前,六所体育院校对运动训练专业采取的学制基本为四年,多数学校给予了年限上的弹性,最短为3年,最长可到8年。现阶段,我国多数高校采用的是复合型分制,即每学期规定学生必须完成必修课学分,而选修课学分可自由选择修读时间,在规定学制内完成即可。从学分设计上看,运动训练专业总学分数在170±10范围,最多为首体190学分,最少为北体145学分。由于各校学时与学分比不一致,所以无法比较设定多少学分为宜,然而,课内学时数各校却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即:一学时为40-45分钟。六所体育校院课内平均学时为2683学时,首体课内学时数最多,最少为广体,两所院校课内学时数相差近三分之一,六所院校课内学时数差异较为明显(见表2)。

表2 部分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分与学时设置

2.3.3课程体系

2.3.3.1课程层次

一般的高校专业对课程层次的分类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组成,并且课程层次表现为一定的比例关系,从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层次比例来看(见表3),六所院校必修课、选修课及实践环节所占比例有较大差异,北体、沈体必修课学分所占总学分比重较多,均在70%以上,广体最少,只有50%;选修课方面,首体选修课学分所占总学分比重最多,占30%,沈体和北体最少,在15%左右;实践环节方面,广体学分所占总学分比重最多为25%,其它院校基本相当在13%左右。然而,2015年三部委《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从这点上看广体在实践环节设置上符合《指导意见》的精神。

2.3.3.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部分,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决定着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在《专业目录》中明确规定了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学科为: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核心课程有: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管理学、运动选材学、运动竞赛学、运动按摩、专项理论与实践七门课程。从部分院校专业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大部分院校都能按《专业目录》要求开设相关领域的课程,开设课程门数在10-19门之间(见表4),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开设门数较多的院校在专业课程中设置一些体育竞赛项目的课程。在专业基础课所设学分、学时方面各校差异较大,沈体专业基础课总学分、总学时最多,分别为64学分和1520学时,广体最少,只有49学分和992学时,这与两校必修课所占比重的情况相一致。

表4 部分体育院校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培养较高专项技能的人才”是运动训练专业首要的培养目标,《专业目录》中也明确指出:毕业生应熟练掌握1-2项运动项目的技术及训练、教学方法,“专项理论与实践”是本专业核心课程,这都充分说明运动训练专业专项学习的重要性。从表2专项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分析,调查院校都在20-30%之间,首体最少,北体、沈体、成体较多,三所院校专项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在25%左右,占到总学分的四分之一,说明体育院校还是十分重视专项课的教学比重。从专项课教学时数分析,北体和成体最多在800学时以上,广体和南体最少只有500多学时,相差300学时,说明各校对专项课设置还是有较大差别。

《专业目录》对运动训练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规定是:运动训练实践活动调查、竞技体育教学与训练、竞赛组织与比赛执裁、毕业论文写作、学术活动等。结合教育部的规定对所调查六所体育院校实践环节课程开设情况进行分析,各校在实践环节课程中都包含教育部对运动训练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但对于专业实习,各校安排实习的周数不同,其中四所院校实习周数为16周,即一学期,这与201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规定:“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的文件精神相一致。表5显示,在调查的六所院校中,广体对教学实践环节课程最为重视,不仅开设实践课程门数最多,而且设置的学分也最多。

2.4当前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

2.4.1更新教育理念,全面理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然而生,但不论何种教育理念,不论它有多么先进,每种教育理念都有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特别是高等教育,它的教育必须是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社会的需求是高等教育理念变革的推动力。高等院校教育理念调整进程的快慢,往往取决于一个高校上层领导的决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出,更多高校领导考虑的是学校选择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学校定位是否自降身份,而不是出于对教育现实的了解和研究。

表5 部分体育院校实践环节课程开设情况

2.4.2面对时代的变革,加强对生源结构快速变化的应对能力

截止2012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已达7种,开设体育学专业的高校逐年增加,每年招收运动训练专业的高校近百所,招生人数万计。当初教育部设置运动训练专业的初衷是针对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再培养,而随着大众教育的快速到来,运动训练专业的生源也快速扩大,由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逐步向专业队运动员、业余体校学生、普通高中生倾斜,生源的改变必然造成培养目标的改变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所以要想应对这种超变革就必须有足够快速的应对能力。

2.4.3明确培养目标,提高体育类专业的区分度

20世纪中期,随着世界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的迅速提高、学校体育日益受重视以及体育产业的蓬勃兴起,体育学进入学科快速发展期。现阶段,按照学科性质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划分,可以将体育学分成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研究方向。但是由于各高等院校为了“做大、做强”,将体育学四个研究方向不断进行分化,从而形成了十多个专业。特别是体育类专业学生,生源入口上能体现出多元性,但在人才培养的出口上却是一元标准,这就导致体育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过于单一,未能体现出针对普招与单招、体育生与文化生等不同生源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层次性,从而也造成了专业设置上的模糊不清,专业之间的区别度不强。

2.4.4提高课程优化整合力度,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我国高校本科体育学专业设置表现出课程目标定位相对狭窄,仅仅局限于训练和教育领域,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小,人文素养课程和体育前沿课程匮乏,缺乏对整体课程结构的有机整合。运动训练专业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差异甚微,进而导致该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能力欠缺。课程实施还处于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的单一讲授法,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程度不够,课堂教学仍然重教轻学,忽视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建构。由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在校人数日益增加以及生源的改变,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实践教学基地却相当匮乏,实践教学条件的欠缺,就很难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表3 部分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环节学分及比重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是由体育实践本质所决定的。

2.六所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和开设课程基本符合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要求;总学分设计在170±10范围;课内学时数,必修课、选修课及实践环节所占比例各校差异较为明显,平均课内学时为2683学时;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必修课学分所占总学分比重较多,在70%以上,广州体育学院最少,只有50%;选修课方面,首都体育学院选修课学分所占总学分比重最多,占30%,沈阳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最少,在15%左右;实践环节方面,广州体育学院所设课程和学分所占总学分比重最多为25%,其它院校基本相当,在13%左右。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专项课学时占总学时比例都在20-30%之间,说明各校十分重视专项课的教学比重,但各校对专项课设置的学时数却有较大差别。

3.全面理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加强对运动训练专业生源结构快速变化的应对能力,明确培养目标,提高课程优化整合力度,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是当前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

3.2建议

1.运动训练专业是为我国竞技体育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这是本专业区别于其它体育类专业的特色之处,在办学定位上一定要突出这一专业特色。

2.全国体育院校要加强合作,深化体教结合的改革之路,充分发挥地区竞技体育优势,主动承担起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重任。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吴忠义,高彩云.我国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的现状与改革策略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

[3] 郑振国.我国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5,6.

[4]鲁长芬,王健,罗小兵.运动训练专业改革的问题、原因及策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

[5] 张庆军.我国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改革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13,5.

[6] 程红军.我国部分师范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13,5.

[7]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2015,10.

[8] 首份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毛入学率高于全球平均[N].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4-8.

[9]北体、首体校长:体育院校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N].http:// news.xinhuanet.com,2016-04-07.

[10] 南京体育学院教务处编印.南京体育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2012.

[11] 首都体育学院教务处编制.首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2013.

[12] 沈阳体育学院教务处编印.沈阳体育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2013.

[13] 广州体育学院教务处编印.广州体育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2013.

[14] 成都体育学院教务处编印.成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2013.

[15] 北京体育大学教务处编印.北京体育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2014.

Research on Chinese Sport College Cultivation Status and Reform of Applied Sports Training Undergraduate Talents

Yue Jiyang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adapting to the current high education to advance and reform applied sports train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cultivation.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sport training majors from 6 independent spor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The result shows that all cultivation goals and curriculum sets of the 6 majors meet the needs of"major catalogue"establish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otal credit sets are between 170±10.Great differences exist in total number of credits sets,in-class hours,and proportion of required courses,elective courses and practice.Differences in specific courses sets are obvious between colleges.

apply;sports training;majors;talents cultivation

G807

A

1005-0256(2016)08-0052-4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6.08.021

2013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岳冀阳(1973-),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学时培养目标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调查与培训效果分析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时数调查研究
微格教学法在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学习不是“刷学时”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